當文創遇上法律:從匠人到企業 (電子書)

當文創遇上法律:從匠人到企業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承慶
图书标签:
  • 文創
  • 法律
  • 知識產權
  • 文化產業
  • 企業經營
  • 匠人精神
  • 數位內容
  • 著作權
  • 商標權
  • 專利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詹馥華(百萬暢銷小說家) / 專文推薦
專業律師團隊 × 藝術傳媒第一品牌

  敬業、專注,滿懷熱忱,
  「匠人精神」訴求完美,並以此成就自我,
  正是文創工作的核心價值;
  當個人事業尋求轉型、提升並擴大格局,
  想要智慧財產永續經營,
  開公司就成了文創工作者的絕佳首選,
  不可不知的法規、重要概念與程序,盡在本書!

  「文創業者的主要產出是智慧財產權,公司因為具備法人地位,可以取代創作者成為文創智財權的權利人,使得IP可以集中有效管理、運用。因此,開公司非常適合作為文創業者從職人、匠人轉型為企業家的第一步。」

  劉承慶律師依序由「創意開業」、「智財維護」以及「疫情時期」等三大面向之下,最需要注意的20個重點,並附錄2021最新發布的《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著作權保障辦法》,提供藝文產業工作者從創作、創業到經營管理,簡潔流暢且實用的指引。

各界好評

  王騰崇(策展人/導演/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文創產業人!你如果還困頓得找不到走進商業永續經營的門路?劉承慶律師的這本書,直接是一本清晰的門路指南。

  江雅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所副教授)∣身兼電影製作人與執業律師的雙重身分,作者劉承慶律師就是「文創遇上法律」的最佳代言人。從開公司到智財權,文創工作者遇到的法律問題,都可以在這本法律寶典中得到解答。

  李東明(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創業維艱、守成不易。」劉承慶律師深入淺出地分享了文創之路上各階段所需的種種知識,實用的好書值得推薦。

  林正盛(電影導演)∣我作為一個導演,拍了5、6部電影後,2002年才跟幾個電影工作伙伴,一起成立公司。當時我們對成立公司完全沒概念,能參考的都是生硬法律文字,真是難以讀懂,當時如果《當文創遇上法律:從匠人到企業》這本書出版了,一定讓我們很快就能使公司上軌道。本書作者劉承慶身為專業法律人,且又熱愛電影,甚至不務正業斜槓人生從事電影製作工作,更用他有溫度的文字,寫出這本堪稱文創工作者成立公司最需要的工具書。

  張瑞星(南臺科技大學商管學院院長)∣承慶是親身從律師跨入文創領域的實踐典範,他以自身的法律專業融合文創的從業經驗,自能透過本書提供文創業在創業過程及智財管理上解決痛點的良方。

  游惠貞(策展、版權經紀)∣在影視創意圈裡,承慶律師是個獨特的「存在」,他是大家天南地北聊完後,需要落實構想時第一個想到的人。所謂隔行如隔山,承慶律師就是那座山,是分隔創作者與「企業」的中介,不過他應該更習慣被當作是「靠山」,遇到與實質經營有關的疑難雜症,我們與其說是去請教他,更常做的是直接把難題丟給他!恭喜他出書,日後當影視創意圈「推坑」他時,這本書當可做為創意人進入產業的入門基本功。

  詹馥華(《一杯熱奶茶的等待》原著作者/電影編導)∣我不是因為劉律師是律師才信任他,我是因為律師是劉律師所以信任他。

  蔡志孟(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副校長)∣想創業的人都需要讀的一本書,想拿腦袋裡的創意創業的文創工作者更是非讀不可!

  (以下推薦者依姓氏筆畫排序)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探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法律实践的图书的简介,但这份简介不会提及您提到的那本书《當文創遇上法律:從匠人到企業 (電子書)》的具体内容。 --- 图书简介:创新驱动下的商业转型与知识产权前沿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商业环境中,以技术创新、设计美学与文化价值为核心驱动力的各个产业领域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与机遇。我们聚焦于新兴商业模式的构建、知识产权的战略布局以及企业在快速迭代市场中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第一部分:创新生态的构建与价值捕获 在数字经济浪潮的推动下,企业不再仅仅依赖规模优势,而是越来越依赖于其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资产。本书首先探讨了如何有效识别、培育和管理组织内部的创新源泉。这不仅包括颠覆性技术的研发,也涵盖了商业流程的优化、用户体验设计的革新,以及商业模式的跨界整合。 我们详细阐述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研发(R&D)投入的效率评估、外部合作网络的构建,以及如何通过敏捷开发和迭代思维,将概念迅速转化为市场价值。特别关注了“长尾理论”在内容与服务分发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数据驱动的决策,实现个性化和规模化的平衡。 知识产权(IP)作为创新价值的核心保护伞,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本部分深入分析了专利、商标、商业秘密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差异。对于高科技制造、软件开发和生物技术等领域,专利组合的构建和防御策略是确保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我们探讨了如何超越传统的防御性布局,将IP视为主动的商业谈判筹码和收入来源,实现知识资产的最大化收益。此外,对于商业秘密的界定、保护和在跨国合作中的风险控制,提供了详实的实操指南。 第二部分:数字转型中的商业模式重塑 数字化已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重塑产业结构的根本力量。本书剖析了平台经济、订阅服务和体验式经济的崛起,并分析了传统行业如何利用新技术进行“数字化赋能”。 在平台经济的语境下,本书着重探讨了网络效应的构建与维护。一个成功的平台不仅需要技术基础设施,更需要一套精妙的激励机制来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讨论了如何通过算法优化实现匹配效率,以及如何应对平台垄断和数据治理的社会责任问题。 订阅经济的兴起标志着消费范式从“拥有”向“使用”的转变。本书详细梳理了SaaS(软件即服务)、内容订阅和会员制等模式的经济学原理。成功的关键在于持续的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管理和极低的客户流失率。我们引入了多个案例,分析了如何通过精细化的客户旅程设计和数据分析,预测用户行为并提前干预,从而实现高黏性的用户群体。 体验经济则强调为客户创造难忘的、个性化的互动过程。这涉及零售、旅游、娱乐等多个领域。本书探讨了如何将物理空间与虚拟体验相结合,创造出沉浸式的品牌环境。关键在于将品牌故事、产品功能与客户情感深度绑定,使每一次接触都成为价值传递的瞬间。 第三部分:全球化背景下的合规与风险管理 随着业务的扩张,企业面临的法律与监管环境日益复杂。本书着重探讨了跨国运营中的合规挑战,尤其关注数据跨境流动、国际贸易规则以及不同司法管辖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差异。 数据合规是当代企业运营的重中之重。我们对全球主要的隐私保护框架(如GDPR、CCPA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指导企业如何建立一套可审计、可扩展的数据治理体系。这不仅关乎法律责任,更关乎消费者信任的基石。我们探讨了数据本地化要求、数据脱敏技术以及在人工智能应用中对数据偏见和透明度的法律考量。 在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供应链的韧性与合规性成为企业战略的焦点。本书分析了关税政策、出口管制以及知识产权在边境保护中的角色。对于涉及敏感技术的企业,掌握目标市场的进口许可要求和技术转移规范至关重要。 此外,企业治理结构也必须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本书讨论了初创企业在快速扩张期(Scale-up)中,从扁平化管理向专业化治理的过渡策略。这包括董事会结构的优化、激励机制的设计,以及如何在保持创新活力的同时,确保财务稳健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结语:面向未来的韧性增长 创新是持续的旅程,而非一次性的事件。本书的最终目标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认知框架,帮助管理者、创业者和专业人士在技术、商业和法律的交汇点上,做出更具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决策。在不确定的未来中,唯有理解价值创造的深层逻辑,并构建起坚实的合规与风险防御体系,企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韧性增长。本书力求以严谨的理论基础结合丰富的实战案例,为推动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承慶 律師(Mann C.C. Liu)


  【現職】
  ‧益思科技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兼任講師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智慧財產權服務團講師

  【經歷】
  ‧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常務監事
  ‧劇情長片《一杯熱奶茶的等待》行政監製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法學組學士

  【專長】
  企業法務、文創法律、智財管理、創新創業、影視投資、文化內容跨域整合。

  【著作】
  ‧《小老闆啦啦隊2——創業法律常識完全學會》(與劉承愚、賴文智等合著,數位人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7月)
  ‧《益思科技法律——智權篇》(與賴文智等合著,翰蘆出版社,2003年5月)
  ‧《益思科技法律——網路篇》(與賴文智等合著,翰蘆出版社,2002年7月)

图书目录

推 薦 序∣永不嫌遲!完善你的創作標配/《一杯熱奶茶的等待》原著作者暨電影編導 詹馥華003
 
書系緣起∣活學活用法律,成為悠遊法內、享受保障的文創工作者/劉承慶 律師007
 
Chapter 1:創意立業必開公司015
一、文創工作者創新創業,為什麼要開公司?017

1.公司才是現代商業中的首要角色017
2管理IP、財務責任獨立都是公司的專長018
3.一人也可以開公司019
 
二、什麼是公司?020
1.公司是營利性社團法人020
2.公司具備法人資格,可用自己名義享權利盡義務021
3.公司是匯集人、錢與資源的平台022
4.公司是事業永續經營的基礎022
 
三、文創創新創業,為什麼開公司比較好?024
1.告別人治,邁向法治024
2.作為IP的單獨擁有者025
3.控制責任,降低風險026
4.公司並非脫免責任鑽法律漏洞的工具027
 
四、開公司在稅務與投融資活動方面有何優勢?029
1.公司可合法節稅029
2.與投融資商業機制接軌030
 
五、創業時要選擇哪一種公司組織型態?033
1.有限公司 vs 股份有限公司033
2.比較適合選擇有限公司的情況035
3.比較適合選擇股份有限公司的情況036
4.魚與熊掌可以兼得:閉鎖性股份有限公司036
 
六、文創創業開公司要考慮哪些問題?038
1.公司資本應有合理安排038
2.堅強團隊才是創業成功之本039
 
七、設立公司要注意哪些事?040
1.慎選股東040
2.不要做虛偽資本041
3.認真規劃公司章程042
4.個人與公司財務務必分道揚鑣044
 
八、公司資本要多少錢?沒錢或只能出少少錢可以當股東嗎?046
1.法律並無限制公司資本額下限,但要注意其他法律效果046
2.財產、技術或勞務也可作為出資方式048
3.無面額股/超低面額股可以用小錢拿大股048
4.公司資本額多寡的其他決策考量050
 
九、董事長、董事、監察人、總經理、執行長、這些職位有何不同?051

1.公司經營團隊的基本結構051
2.董事長、董事、經理人都是公司負責人052
3.經理人的職權限制053
4.監察人只能監督公司而不能參與公司營運054
 
十、公司名稱是否應該同時註冊為商標?056
1.太空軍商標權也被搶註?056
2.商標遭搶註可依《商標法》主張權益058
3.預防搶註之道:超前部署預先申請註冊059
 
Chapter 2:維護智權樂享獲利063
十一、文創創業如何保護、管理與運用智慧財產權?065

1.商標權是著作權以外最重要的IP065
2.以公司作為保護、管理與運用IP的主體066
 
十二、如何利用公司建立智慧財產權系統?067
1.公司作為著作權擁有者,管理與運用都方便067
2.公司智慧財產權管理以法律文件管理為起點068
3.智慧財產權契約的類型069
 
十三、公司的「創意」要如何維護?070
1.使創意受到著作權保護071
2.使創意成為營業秘密072
3.與聽取創意的人簽署保密合約073
 
十四、專屬授權、非專屬授權、獨家授權是什麼意思?074
1.專屬授權幾乎等同賣斷權利074
2.非專屬授權宜注意是否有再授權之權利075
3.獨家授權法律並未定義076
 
十五、如何簽訂文創授權契約?078
1.法律規定的著作財產權不易掌握078
2.授權其實很自由,契約可依交易目的逕行約定授權條款079
3.授權的基本模式080
 
十六、文創商品授權要注意哪些問題?082
1.著作財產權是利用著作方式的權利083
2.文化內容商品產銷可能涉及多元的著作財產授權084
3.授權不明確,等於未授權085
4.從授權目的出發處理授權契約087
 
十七、文創商品出了國還受到著作權保護嗎?089

1.文創商品享有著作權保護之關鍵090
2.著作權保護採創作保護主義091
3.著作權登記制度各國大同小異092
4.著作權維權首應設法證明自身為權利人093
5.提早發表時間與創作歷程資料管理是維權關鍵094
 
十八、文創品牌在海外如何尋求商標權保護?096
1.商標保護採註冊主義,申請註冊完成才享有商標權097
2.商標審查耗時且搶註情形嚴重,產品上市前宜先行申請註冊098
3.商標權由自己或本地代理商享有利弊互見099
4.制定商標授權條款有訣竅100
 
十九、承接政府的藝文採購案,可以爭取哪些智財權的權益?102
1.《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著作權保障辦法》已於2021年公布103
2.藝文採購保障辦法僅限於政府採購,民間採購仍回歸商業機制104
 
Chapter 3:疫情下的權益保障105
二十、契約中的訂金條款及其法律效力為何?107
1.我國《民法》中有關定金效力的規定:「證約定金」與「違約定金」108
2.定金效力不限於《民法》規定,仍得以契約約定之110
3.訂金與分期付款首期款性質不同,應以契約明文約定112
4.疫情下訂金條款之解釋與爭議處理114
 
※附錄: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著作權保障辦法(民國110年10月5日發布)117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9057882
  • EISBN:978626703130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8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永不嫌遲!完善你的創作標配
詹馥華(《一杯熱奶茶的等待》原著作者暨電影編導)


  如何面對創作以外的問題是創作者一生的課題。

  我們經常埋首,遺世獨立,不諳人事,經常需要他人指點迷津。而這本書正好是這樣的存在。除去本身法律系本科畢業的例外,我相信很多創作者和我有相同的想法,律法和數學一樣,都是硬傷。

  大概一年半前,我因為電影籌資需要諮詢著作權及如何組織公司結構等相關律法,透過圈內尊敬的前輩和好友引薦,和劉承慶律師見了面。

  坦白說,過去我並不曾真正地認識任何一名執業律師,朋友的朋友那種不算,至少我的生活圈裡面沒有,頂多因為編劇田調(田野調查)過檢察官、書記官、調查局幹員等執法人員,只不過,他們和律師的從業屬性與思維邏輯也具體不同,如果撇除職業,單看人格特質,唯一類似的地方就在於他們全部人全身上下都散發出一股聰明幹練的氣息吧。

  如果聰明幹練是標配,我想上帝調製「劉承慶律師」的配方可能和其他律師的成分稍微不太一樣吧,說不定多了點感性,劉律師與當事人對話交流的過程,懂得釐清對方的需求,觀察對方的狀態,明快地提出建議,條理分明,毫無賣弄,沒有架子,言談之間的共情能力給足他人微小但無比巨大的安全感。

  我不是因為劉律師是律師才信任他,我是因為律師是劉律師所以信任他。

  然後我也相信「作品即作者」的說法,事實是,我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字裡行間彷彿自帶劉律師平日說話的聲音語調,大多時候他提供專業諮詢,偶爾苦口婆心,提點幾句,敘事如同住在你家隔壁那位平易近人的鄰居大哥哥,而不是性格冷淡嫌你麻煩無知的親哥哥。

  說實話,我的心情有些五味雜陳,本來是慶幸自己相較於其他讀者更搶先一步閱讀了這本書的內容,結果讀到一半發現光是搶先一個月拜讀根本不夠,我忍不住向劉律師埋怨為什麼不早點出版呢?書裡各篇章節撰寫的都是當初我必須得事先瞭解的部分,包括最基礎的硬知識,還有非常重要的,每個人在創業之初最必要被提點的箴言。然而眼下我也只能以驗證的心態反覆琢磨。

  我必須強調,我不是客套,而是出自絕對的肺腑之言,因為我活生生過去一年半期間的人生軌跡,幾乎按照這本書裡所安排的各篇章節完整經歷一切,從設立公司開始,籌資,實踐,發行,一路步步為營,走到了現在,牽一髮而動全身,目前仍然持續進行中……。

  我想說的是,儘管我們每個人可以經由不斷地改錯、修正去完善自己的事業,永遠不嫌晚,但要是能夠在最初確立事業根基的時候更有概念些,沒必要的傷不受,沒必要的跤不跌,站穩起跑點,那麼即便往後面臨再多試煉也無須過於懼怕,起碼心裡踏實,穩如磐石。而這本書正好是這樣的存在。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這幾年,台灣的文創產業發展得風生水起,從街頭小店到大型商場,處處可見充滿在地情感和獨特美學的產品。但說實在話,隨著「文創」這兩個字越來越熱門,背後隱藏的風險也越來越高。我看過太多令人惋惜的故事,創作者的版權因為一時疏忽而遭到侵害,心血付之一炬。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第一個念頭就是:終於有人把這兩件緊密相連卻又常常被忽略的事情擺在一起談了!我希望作者在探討這個轉化過程時,能展現出足夠的同理心。畢竟,對於習慣了「一對一」交易的匠人來說,突然要面對「企業合約」、「專利申請」這些複雜的機制,心理壓力是很大的。書中對於如何「翻譯」法律術語,讓非法律背景的創作者也能理解,這點非常重要。如果它能提供一些標準化的範本,例如合作協議書、肖像權使用同意書等等,那簡直是無價之寶。台灣的文創生態系需要的不僅僅是創意,更需要穩固的根基,而法律正是那塊磐石。期待這本書能幫助更多台灣的「職人」們,在擁抱商業化的同時,也能堅守住自己的核心價值,不被繁瑣的法律流程給嚇跑。

评分

我一直認為,文創產業的升級,關鍵在於如何將「獨一無二」的價值,轉化為「可複製、可保護」的資產。這本書的主題正好切中要害,它探討的不是如何寫出更棒的文案,而是如何讓你的創意資產得以安全落地,並且永續發展。對於台灣許多傳統工藝的傳承者而言,他們面臨的挑戰可能更為複雜,因為他們的技藝往往是口耳相傳,缺乏書面化的知識產權界定。這本書若能深入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法律框架下的保護機制,會非常有價值。此外,電子書的形式也相當符合文創產業的數位化趨勢,方便隨時查閱。我期望作者不僅僅是講解現有法律,更能進一步提出針對文創產業特性(例如,快速迭代、高度個人風格)的法律思維創新。例如,在新興的區塊鏈或NFT技術應用於文創作品時,這本書是否有觸及相關的法律前瞻性討論?總之,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引領台灣文創產業邁向更成熟、更具國際競爭力的指南針,確保創意不只絢爛一時,更能基業長青。

评分

这本关于文创与法律的著作,光是书名就让人感到好奇,毕竟「匠人精神」和「企业化运作」这两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要如何擦出火花,又得面对哪些法律上的挑战?我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台灣設計產業的朋友,深知許多優秀的文創工作者,常常在創意達到一定規模後,就面臨到商標、著作權、甚至合約糾紛的困擾。很多人是憑著一股熱情和天份起家,對後端的法務流程根本是霧裡看花。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本實用的「急救包」,不只是空泛地談論理論,而是能提供具體的操作指南。比方說,當一個獨立設計師的作品開始被仿冒時,他該如何走法律途徑?或是,當一個小型文創品牌想要引進投資、擴大營運,在股權結構和智慧財產權的歸屬上,有哪些需要特別注意的條文?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台灣本地的案例分析,那就更棒了,這樣讀者在對照自身情況時,會更有感觸,也不會覺得那些法律條文只是冷冰冰的文字。總之,這本書的定位非常精準,它填補了台灣文創產業在「專業化」與「規模化」之間的知識鴻溝,對於有志於將手藝變成事業的人來說,絕對是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评分

說實話,我對台灣的文創產業抱持著高度期待,但同時也觀察到一個現象:許多新創團隊在成長初期,往往過度依賴「創意無限」的熱情,而忽略了基礎法律架構的重要性。這就像蓋房子,地基沒打好,樓蓋得再漂亮也容易倒塌。這本書似乎正視了這個痛點,試圖在「匠人」養成教育中加入「法律素養」這門必修課。我最希望看到的是,它能提供一套「預防勝於治療」的思維模式。比方說,在產品設計的初期,就應該考慮到專利布局的可能性;在與外部夥伴洽談合作時,合約裡必須有哪些關鍵的退出條款?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不同階段的法律風險評估清單(Checklist),那對初創者來說,將是極為實用的工具。這不再是事後補救,而是一種主動的風險管理。台灣的文創工作者大多是靠熱情驅動的,他們需要的是能夠融入日常工作流程的法律建議,而不是艱澀難懂的法典解釋。期待這本書能用最接地氣的方式,幫助他們在追求夢想的路上,建立起一道堅實的法律防線。

评分

從我個人的閱讀經驗來看,市面上探討法律的書籍,往往給人一種過於學術、難以親近的距離感。但這本《當文創遇上法律》,光從書名就感覺它試圖搭起一座橋樑,讓「藝術的感性」和「法律的理性」能夠對話。我尤其關注的是「企業化」這個面向。很多文創品牌在發展初期,靠著創辦人的個人魅力和口碑累積,但一旦要拓展通路、開放加盟,或者考慮上市櫃時,內部的治理結構和智慧財產權的清晰度,就成了決定生死的關鍵。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當一個「匠人思維」的主事者,如何轉換成「企業CEO」的視角,在決策上會有哪些法律上的權衡點?例如,在供應鏈管理中,如何確保外包廠商不會洩露設計機密?或者,當團隊擴大,成員之間的權益如何劃分?這些細節才是真正考驗一個文創事業能否永續經營的所在。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這兩種思維的衝突與融合,希望能看到一些實戰策略,而非只是條文羅列。畢竟,法律知識的目的,最終還是為了服務於更有效率、更穩健的商業發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