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裝懂到聽懂,現代音樂簡史 (電子書)

從裝懂到聽懂,現代音樂簡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碩
圖書標籤:
  • 現代音樂
  • 音樂史
  • 音樂欣賞
  • 電子書
  • 文化
  • 藝術
  • 曆史
  • 通俗讀物
  • 入門
  • 音樂普及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114首音樂、88張經典圖片,讓你一邊看書一邊聽懂音樂。

  ◎「爵士」的原文是在罵人。「搖滾」的中文則是詩人餘光中發明。
  ◎重金屬和新金屬的差別是……主唱和吉他手有沒有爭寵較勁?
  ◎為什麼唱美國現代民謠可以得諾貝爾文學獎?
  ◎嘻哈、freestyle我懂,但車庫舞麯、藝術搖滾、前衛搖滾、工業音樂、金屬核……。
  本書無限擴大你的聽覺宇宙,無限製釋放你的情感。

  作者王碩和儲智勇是有20年以上資歷的樂評人,
  兩人所主持的網路電臺節目壞蛋調頻(BadFM),
  曾獲得蘋果iTunes大中華區史上年度最佳播客及年度最佳新播客,

  這本是他們樂評生涯總結之作,從基督教音樂、福音音樂寫到藍調、搖滾與電音,
  並附上114個QRCode,隻要你拿起手機掃一掃就可以聽音樂,
  搭配書中的各種故事,讓你從裝懂到聽懂,堪稱最具代錶性的現代音樂簡史。

  .藍調其實沒規矩,就是黑人唱齣艱苦生活的心聲。
  早期美國唱片分類居然以膚色為標準:非黑即白。
  黑人音樂被稱為「藍調」,白人音樂被稱為「鄉村」。
  誰唱藍調最有名?聽聽藍調大師「鉛肚皮」唱的〈在鬆樹林裡〉(InthePines)。
  這首歌還有一個臺灣人演奏琵琶的版本,東西音樂結閤,一點都不違和。

  .民謠:唱民歌也能拿諾貝爾獎。
  美國歌手巴布.狄倫是詩人歌手、民謠搖滾之父,
  更是歷史上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音樂傢,
  你也想學民謠?抱歉,
  巴布.狄倫的師父說:「民謠是學不來的,民謠是偷來的。」

  .搖滾精神永不死?其實搖「滾」樂早就掛瞭,但藝術「搖」活瞭。
  當鄉村樂和搖滾結閤,叫鄉村搖滾;藍調和搖滾結閤在一起,叫藍調搖滾。
  那泡菜搖滾呢?邊吃泡菜邊搖滾?錯,這其實是指德國佬玩的搖滾。
  想聽最初始的搖滾樂?貓王艾維斯.普裏斯萊最具代錶。

  .重金屬音樂:為什麼樂隊的主唱和吉他手老爭寵?
  重金屬樂團裡,有個人比主唱更重要,因為當主唱高喊「solo!」時,
  就代錶這首歌的高潮到瞭,輪到吉他手炫技瞭。
  最有名的重金屬樂團齊柏林飛船的吉他手,還曾應邀參加北京奧運的閉幕。

  ‧所有音樂皆電音,可以貌似鬍說八道的講齣一本正經。
  例如聽起來有百人念經的Fu的磁帶音樂,
  孫燕姿《未完成》專輯中的〈神奇〉這首歌的前奏,就用到這個技巧。
  或是因貧窮而豐富瞭想像力的迴響音樂,
  還有迷幻舞麯:一種人人都喜歡,但沒人願意承認自己喜歡的音樂。

  世上每一種音樂風格都不曾單獨存在過,因為情感的錶達就是音樂,
  也許,生活中總是沒人理解你,但你一定能找到一種音樂懂自己。

各界推薦

  樂評人/BRIEN
  KISSRADIO電臺主持人/JoJo
  搖滾爵士歐吉桑/硃頭皮
  廣播電視流行音樂節目主持人/吳建恆
  音樂與文化評論人/張鐵誌
  資深樂評人/許常德
  跨界王/黃子佼
  Mr.生活扉頁創辦人/譚謹恩
  (依姓名筆畫排序)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現代音樂曆史的圖書簡介,內容側重於二十世紀至今的音樂發展脈絡、關鍵流派和重要人物,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且深入的導覽。 --- 《鏇律的革新:跨越世紀的現代音樂之旅》 一本深度剖析二十世紀至今音樂巨變的裏程碑之作 導言:迴響的年代與聲音的革命 二十世紀,世界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科技的飛速發展、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以及社會思潮的劇烈碰撞,無不深刻地映射在瞭藝術——尤其是音樂——的創作之中。如果說古典音樂的黃金時代構建瞭嚴謹的結構與和聲體係,那麼現代音樂則是一場對這些既有規則的大膽顛覆與重塑。 本書《鏇律的革新:跨越世紀的現代音樂之旅》並非僅僅是一部枯燥的年代史,而是一部關於聲音的“人類學”考察,探究藝術傢們如何掙脫束縛,用全新的語匯錶達前所未有的情感與觀念。我們將深入剖析從浪漫主義的黃昏到二十一世紀數字浪潮湧現的各個關鍵節點,揭示那些定義瞭“現代”的聲音是如何誕生的,它們如何挑戰聽眾的習慣,又最終如何融入我們今日的文化肌理。 第一部:巨人的肩膀——印象派、錶現主義與無調性探索 (約1900-1930) 現代音樂的序幕,拉開於對德奧傳統(尤其瓦格納式晚期浪漫主義)的深刻反思之上。 印象主義的色彩與模糊: 德彪西與拉威爾如何藉鑒印象派繪畫,在和聲中使用全音階、五聲音階和不協和音程,營造齣如夢似幻的音響“色彩”。他們解構瞭傳統的功能和聲,將音樂的重心從“結構”轉嚮“氛圍”。 錶現主義的內心呐喊: 緊隨其後,第二維也納樂派的阿諾德·勛伯格、阿爾班·貝爾格和安東·韋伯恩將音樂推嚮瞭極端的個人主觀性錶達。我們詳細探討“自由無調性”如何成為錶達焦慮、恐懼和潛意識的必要工具。 十二音技法的誕生與結構化: 勛伯格發明的“十二音體係”(Dodecaphony)是現代音樂史上最具爭議性的技術革新之一。本書將清晰解析這一技術背後的邏輯——如何用數學般的精確性來替代傳統調性,並闡述其對後世作麯傢的深遠影響。 原始主義的衝擊波: 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何以在首演之夜引發騷亂?我們分析其節奏的蠻橫、和聲的粗糲,以及對原始生命力的直接捕捉,如何標誌著現代主義節奏觀的徹底勝利。 第二部:戰火與秩序——新古典主義、序列主義與隨機音樂 (約1930-1960) 兩次世界大戰的創傷,使得音樂界開始尋找新的平衡點:在極端自由與嚴酷控製之間搖擺。 新古典主義的迴歸與反思: 麵對無調性帶來的“失控感”,以斯特拉文斯基和普羅科菲耶夫為代錶的作麯傢們,嘗試迴歸巴洛剋和古典時期的清晰結構、簡潔配器和鮮明節奏,但注入瞭現代的和聲語言。 序列主義的全麵控製: 二戰結束後,歐洲的音樂中心轉移,皮埃爾·布列茲和卡爾海因茨·施托剋豪森等人,將勛伯格的十二音技法推嚮極緻——不僅是音高,連音長、力度、音色也被納入嚴密的序列控製,催生瞭“全麵序列音樂”。我們考察這種極緻控製的哲學基礎。 電子音樂的萌芽: 錄音技術的發展開啓瞭聲音創作的全新疆域。本書將介紹早期在科隆和巴黎興起的電子音樂實驗(如具體音樂與電子音樂),聲音不再需要樂器實體,它本身成為瞭物質。 機緣與偶然:約翰·凱奇與機遇美學: 美國作麯傢約翰·凱奇的齣現,是對一切既有音樂體係的顛覆。我們重點分析其引入的“機遇過程”(Chance Operations)和對“寂靜”的重新定義,特彆是對著名作品《4分33秒》的深入解讀,它迫使聽眾重新思考“什麼是音樂”。 第三部:邊界的消融——極簡主義、拼貼與後現代的迴響 (約1960-1990) 隨著社會對既有權威的質疑加深,音樂也進入瞭更加多元、包容和後現代的階段。 極簡主義的禪意與重復: 麵對序列主義的復雜性,斯蒂夫·賴奇、菲利普·格拉斯和特裏·萊利等作麯傢轉嚮瞭極簡主義。通過簡單的材料、持續的重復和漸進的變化,他們創造齣一種冥想般的、幾乎是催眠性的聽覺體驗,標誌著音樂開始迴歸“可聽性”。 聲場景觀與空間音樂: 匈牙利作麯傢揚·利斯金斯基(化名)等如何利用空間聲學和多聲道技術,將音樂從傳統的“聽覺藝術”轉變為“空間體驗”。 拼貼與引用:後現代的混搭: 後現代思潮提倡對曆史的挪用與戲仿。我們探討作麯傢們如何將古典音樂片段、流行音樂采樣、爵士樂元素乃至噪音並置在一起,創造齣拼貼式的聽覺文本,模糊瞭“高雅”與“低俗”的界限。 第四部:數字時代的交響——技術、融閤與未來展望 (1990至今) 進入新韆年,數字技術徹底改變瞭音樂的創作、傳播和接受方式。 算法作麯與人工智能的介入: 隨著計算機能力的增強,作麯傢開始利用算法模型輔助創作。本書探討瞭算法如何被用來生成復雜的音樂結構,以及人與機器在創造性領域中的閤作與競爭。 流派的相互滲透: 現代古典音樂與電子舞麯(EDM)、氛圍音樂(Ambient)以及當代電影配樂的邊界日益模糊。我們考察馬剋斯·裏希特等音樂傢如何成功地將極簡主義的沉靜美學與現代聽眾的需求相結閤。 聲音本體論的擴展: 噪音、環境聲、采樣和數字失真不再是“錯誤”或“背景”,而是被提升到瞭核心的音樂材料地位。 結語:在噪音與和諧之間 《鏇律的革新》總結道,現代音樂史是一部關於不斷“打破”與“重建”的史詩。從勛伯格對調性的宣告性拋棄,到凱奇對“非意圖性”的擁抱,再到極簡主義對“時間”的重新丈量,每一次革新都反映瞭藝術傢對自身時代深刻的洞察與迴應。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清晰的路綫圖,引導讀者穿梭於復雜的術語與龐雜的流派之間,真正理解這些看似“難懂”的音樂,是如何為我們今日所聽到的所有聲音——從電影配樂到前衛電子樂——奠定瞭不可磨滅的基礎。它不僅是給專業人士的參考書,更是為所有渴望深入理解“何為現代聲音”的樂迷準備的必備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碩


  中國播客(Podcast)「教父」、音樂播客《壞蛋調頻》主理人、自媒體風雲人物、資深樂評人、中央美院客座講師。著有《師傅,走嗎》等書。參與《樂隊的夏天》、《奇葩大會》等綜藝節目。

儲智勇(伍叁伍伍)

  媒體人、音樂人、戲劇導演及演員。著名音訊播客《壞蛋調頻》的聯閤創始人和DJ,中國元祖級後搖滾樂團「布拉格」的成員,曾導演或主演《鯨魚》、《一次》、《色弱》、《螞蟻沒問題》、《公牛》、《大雞》、《聆聽弘一》、《卡拉OK豬》等戲劇作品,多次參加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烏鎮國際戲劇節等大型戲劇藝術節及院線巡演。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不隻聽情境,更要聽知性/BRIEN
推薦序二 快樂讀音樂纔會「樂」來「樂」有趣/硃頭皮
推薦序三 用音樂找迴自己/譚謹恩
前言 起源於美國紅燈區文化的蠢蛋

第一章 我們今天聽的這些音樂,從那兒來的?
01基督教音樂:不是從《聖經》取材,就不算    
02福音音樂:唱的是《聖經》,最有名的一首是牛頓寫的詞
03藍調音樂:唱齣黑人艱苦生活的心聲    

第二章 搖滾樂誕生的前夜
01節奏藍調:美國黑人為黑人創作的音樂
02鄉村音樂:那些「乘機」離去的鄉村音樂傢
03民謠:唱民歌也能拿諾貝爾獎

第三章  搖滾精神永不死,其實搖滾樂早就掛瞭
01 Rock and Roll不等於Rock
02車庫搖滾:傢裡沒車庫別搞車庫搖滾
03雷鬼:搖滾樂的海外親戚
04龐剋:流氓阿飛玩的音樂
05嘻哈:不隻是幫派和饒舌

第四章   為搖滾而藝術
01藝術搖滾:一根全世界最齣名的香蕉
02德國泡菜搖滾:藝術搖的德國親戚    
03被誤解的「前衛搖滾」:誰說古典不能搖滾?
04重金屬音樂:為什麼樂隊的主唱和吉他手老爭寵?
05死亡金屬音樂:唱什麼不重要,低吟狂吼就對瞭
06新金屬音樂:不穿緊身皮褲,改穿嘻哈裝
07金屬核:龐剋和金屬到底是不是死對頭?
08工業音樂:文學愛好者搞齣來的音樂風格

第五章 所有音樂皆電音
01緻那些討厭電音的搖滾青年
02磁帶音樂:聽起來有百人念經的Fu
03電音鼻祖不跳舞
04迴響音樂:因貧窮而豐富瞭想像力    
05鼓手,一個將被機器取代的職業?
06紙醉金迷迪斯可
07浩室音樂:沒有舞廳還有客廳
08高科技舞麯:舞麯裡麵的「哲學傢音樂」
09迷幻舞麯:一種人人都喜歡,但沒人願意承認自己喜歡的音樂
10英國車庫舞麯:當代電音從這裡開始
11兩步舞麯:走兩步瞧瞧
12迴響貝斯:電子音樂的尾聲
13代後記:實驗音樂

附錄 年代發展錶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965472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7.5MB

圖書試讀

前言

起源於美國紅燈區文化的蠢蛋


  十多年前,我看到瞭一本《簡明爵士音樂史》,發現瞭一個在此之前從來沒聽過的說法,就是爵士(Jazz)這個詞的起源,竟然是美國的紅燈區文化。

  如今,爵士樂似乎變成瞭高消費的標誌,譬如前些年電影《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上映時,所有人都在談論1920年代,即爵士年代的紙醉金迷。然而今天被寫成Jazz的爵士樂,一開始可沒有這麼光鮮亮麗。爵士樂最初被寫成「Jackass」(蠢蛋)。後來,Jackass被簡化成Jass,最後又演化成瞭Jazz。

  說到爵士樂的起源,不得不提美國的紅燈區文化。在19世紀,美國風月場裡總有幾個黑人拿著白人的樂器吹拉彈唱,為等待的客人們助興,演奏的時候也幾乎不穿衣服。因為人們普遍認為黑人性能力比較強,透過音樂傳遞「正能量」,有助於客人發揮神力。

  難免會有客人覺得好奇:這幫人演奏的是什麼音樂?這時候,如果遇上有點兒耐心的老闆,會從美國黑人音樂如何形成開始講起,告訴客人樂手們來自西非,演奏的音樂帶著西非的節奏感,同時融閤瞭加勒比地區的鏇律感,再配閤白人的樂器,是三閤一而成的一種音樂。

  當然,大部分客人沒有這個耐心,所以老闆就會簡單稱其為「Jackass」。

  後來,這種音樂越來越普及,直接叫Jackass顯然不閤適,於是就省略瞭3個字母,改成瞭「Jass」。但是把Jass貼到牆上之後,總是會有幾個手殘的把「J」給揪下來,剩下「ass」(屁股),很不雅。於是「s」被改成瞭「z」,這樣就不會鬧誤會,Jass也就變成瞭今天的Jazz。

  這本書裡寫的,全是這樣的故事。
 
推薦序

不隻聽情境,更要聽知性

樂評人/BRIEN


  約莫15年前,有兩件網路大事永遠改變瞭我們這一代聽音樂的方式。第一是串流誕生,以幾乎免費的代價,讓全世界的音樂觸手可及;第二是臉書問世,打破專傢與庶民的界線,每個人都是媒體。

  結果是音樂不再神祕珍貴瞭。想聽一張專輯無需斟酌再三、綜閤各方意見、小心翼翼提取日常娛樂花費。隻要滑鼠輕點,聽10秒提不起勁,大可就此略過不聽。演算法的演進更是火上加油,它比你自己更知道你要聽什麼,如同私傢禦廚上菜,你隻管張口吃瞭便是。音樂的資訊在網路上俯拾即是,甚至多到一文不值。大多時候東抄西貼,好壞難辨。耕耘一輩子的專傢與聊天型網紅,搞不好後者你還比較看得更津津有味。

  音樂澈底生活化瞭,變成你日常背景的一張張歌單:運動時讓你振奮、通勤時讓你打發時間、用功時讓你專注。也是你情緒的寄託:無論快樂、悲傷、緊張,皆有專屬配樂。你有時追星,有時三五好友約KTV消磨一晚。音樂的這些使用情境,我們再熟悉不過。

  可是音樂遠不隻這些「功能」。音樂可以承載議題、引導論述;可以富含哲理、激發思考。它常常跳脫創作者的意念,造成社會劇變;或是不經意間,成為某個人生命史的不可或缺。在這個注意力成為稀缺資源的時代,對音樂認真起來似乎是天方夜譚。

  有好長一段時間,我消極的以為音樂的討論與思考已走到死鬍同。颱灣的音樂專業刊物與節目近乎絕跡,網上資訊散佚錯亂,公共討論品質更參差不齊。以往樂評的筆耕愈見睏難,也許轉型YouTuber還有些搞頭。在此情況下,這本由中國資深音樂自媒體「壞蛋調頻」所著的《從裝懂到聽懂,現代音樂簡史》,竟能在臺齣版,堪稱不可思議,更別說它的內容正是許多人皆能說點皮毛、卻又避之唯恐不及的「音樂類型」。

  別以為本書充滿高深難解的音樂理論分析,事實上它提醒瞭我音樂化為知性的第一步:講故事。不管用寫的、唸的、還是演的,沒人不喜歡故事,而音樂的歷史當然也是一種故事。兩位作者風趣且旁徵博引的筆觸,一路從數百年前的宗教音樂聊到最新、最潮的電子舞麯。他們大膽挑戰你心中對音樂的刻闆印象,讓你好奇不已,反過來思考各種音樂的可能。好比你可能沒有仔細想過世界上到底有沒有「搖滾精神」這種東西?又或宗教為什麼又是一切音樂的源頭?風格究竟是一種商業行銷手法,還是實際上能方便歸納的工具?

  當然,既然是一部音樂的歷史書,不可能麵麵俱到,必然有其切入的角度與書寫的觀點。我不見得百分之百同意書中的內容,但是接觸不同觀點、重新整理對某些事物的看法,比死闆闆的冷知識有意思多瞭。何況,音樂裡可沒什麼絕對正確的真理,隻要記得保持開放心胸,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一套看法。

  所以音樂到底要不要懂?我嚮你保證:可以不用懂,但要是懂瞭,趣味無窮!

快樂讀音樂纔會「樂」來「樂」有趣

搖滾爵士歐吉桑/硃頭皮


  喔Jazz是從Jackass來的啊?估狗瞭一下找不到咧,這麼厲害的資訊大概是從「暗網」(按:存在於黑暗網路、覆蓋網路上的全球資訊網內容,隻能用特殊軟體、特殊授權,或對電腦做特殊設定纔能存取)來的。

  所有的音樂風格往上追溯都能追溯到基督教音樂,喔,真的喔?雖然是臺灣基督教音樂專傢──硃頭皮也不敢這麼定論,看來作者很有看法。哇!真的耶。馬丁‧路德‧金恩最知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原來不是事先準備好的咧!是金恩牧師演講中福音女皇──瑪哈莉雅.傑剋森(Mahalia Jackson)嚮金恩博士大喊:「告訴他們那個夢,馬丁,告訴他們那個夢……博士。」哇!真是重要的歷史,我演講常常提到馬丁‧路德‧金恩,這還是第一次知道這件事……咧……纔看幾頁就看到這麼多有趣的東西,說叫我寫幾句推薦喔……好啦,沒問題啦!

  寫書這兩個傢夥是啥來歷?素未謀麵,爬爬他們的網誌。喔,Ulay(按:臺語「有」的意思)。喔,何勇……喔,喜歡的東西好像有點蠻類似……喔,地下嬰兒?啥?YT(按:YouTube)一下,耶,不錯勒,張亞東弄的阿。難怪!好繼續往下看。阿!怎麼這麼多東西我不知道。連臺灣的琵琶大師鍾玉鳳的音樂跟黑人音樂的關係也是看瞭我纔想到…XD…。

  像這樣的爆量資訊,一看到不知道的,除瞭書中QR Code拍來聽聽外,不免又想估狗一下。這個一邊看一邊寫推薦,看完寫完恐怕上萬字瞭……(可能要花一個月…XD…)還是先寫個幾行,給你搔搔癢,引起你的興趣買來看,兄弟登山各自想辦法囉。啊,好像很多看法跟我不一樣咧……啊,可是來不及瞭,已經寫瞭一堆瞭…XD…(「看法要一樣」纔推薦,又是啥八股時代的規定?誰和誰的看法又怎麼可能一樣是要怎樣)。

用音樂找迴自己

Mr. 生活扉頁創辦人/譚謹恩


  迴顧音樂與我的人生故事,說起來要迴到西元2002年,那一年我7歲,懵懵懂懂的我在父母親一次與教會教友吃飯的時候,順口問瞭我一句:「你想不想學鋼琴?」當時天真的我以為學鋼琴就是帥氣的坐在鋼琴麵前,就能揮灑自如,因此毫不猶豫的迴答想要學琴,卻沒想到這是惡夢的開始也是美夢的萌芽。

  說是惡夢的開始,是因為身為軍人的父親對我總是格外嚴格,每天都要練完3個小時的琴纔能齣去玩,六、日有時也曾練到5至6小時,對於一個普通小學學生又有多少人能夠接受?因此在國中以前,我非常討厭音樂,也非常討厭鋼琴,因為鋼琴對我來說是種束縛也是種綑綁。

  但隨著年齡的漸長,青春期的孩子總是渴望異性的注意,因此我開始不斷的在學校炫技、耍帥,的確吸引到瞭一群女孩的注意,也纔讓我開始留意到鋼琴對我的影響,以及我為什麼練琴。

  然而或許是因為練古典鋼琴的驕傲,也或許是因為身旁練古典鋼琴的朋友都不喜歡流行音樂的關係,這時的我特別討厭流行音樂。流行樂對我來說就是非常無法接受及聆聽的作品,我的世界裡彷彿隻有貝多芬、海頓、巴哈、德布西這類知名作麯傢。

  上高中後,練琴的時間漸少,讀書的時間漸多,鋼琴對我來說變成瞭抒發,我開始喜歡透過一些樂理知識來做即興創作,雖然是非常簡單的和絃進行,卻也讓我感受到情緒的傾瀉及投射,音樂對我來說變得私人。也是這時開始,不知為何的,我放下瞭心胸,享受創作的過程,偶爾帶齣一些歌詞,成為一首首專屬的歌麯。

  大學時,因為學校間閤作的關係,我接觸到瞭流行音樂的製作,以及認識瞭幾位非常要好的朋友。我很羨慕他們對於和絃的使用及美感,所以開始將自己埋入流行音樂的世界,並且建立部落格來分享我對音樂的看法及想法。一開始我從鄉村、民謠聽起,漸漸的到瞭搖滾、流行,最後再進入瞭電音、饒舌的世界。從2016年至今,踏入現代音樂圈也已經滿四年,隨著粉絲的漸多以及自己的學習,認識的音樂傢也逐漸變多,對於樂風的掌握度也漸漸提升,填滿瞭過去因為自傲而失去的一塊。

  看瞭這本書讓我更深刻的掌握瞭古典轉嚮流行的簡史,也讓我更加的確信我常和私訊我的粉絲說的話:「音樂是個演進的過程,沒有一種樂風是憑空而生或是想像齣來的,每一種樂風都承載著歷史的背景、政治的角力及生活的悲喜。」、「音樂不是一個可以以麯風來劃分以及切割討論的事物,它是一個流動的線性、變動的情緒。主要的目的是傳達人的心聲及話語,它是一個載體、一個空間,裝納著一點一滴的故事。」

  在這本書中,雖然並沒有針對細節及樂風做齣更多的書寫及評判,但以詼諧的寫法提供給大傢一些關於流行音樂的背景和補充,再搭配QR Code,邊讀邊聽音樂,讓人彷彿走過那段歷史一樣,聽音樂很簡單,但聽懂並理解音樂的背景故事,是需要時間的纍積,現在就拿起這本書,和作者一起重遊過去吧!

用戶評價

评分

身為一個常在地下室咖啡廳聽一些比較冷門音樂的聽眾,對於市麵上很多音樂史書籍的「選材偏見」其實很有感。很多書寫到「現代」就戛然而止,彷彿 1970 年代之後的世界音樂就跟古典、爵士的主流敘事脫鉤瞭。這本電子書的格局明顯大很多。它非常重視戰後到當代這段期間的發展,而且它不隻是把搖滾樂當作獨立文化來看待,而是很仔細地去分析,比如說龐剋音樂中的那種「去技術化」的態度,在結構上如何呼應瞭早期達達主義的某些反叛精神。這讓我覺得,作者的視野不僅僅停留在「聽覺」上,更觸及到「社會脈動」與「藝術哲學」的層麵。它成功地將那些看似零散、各自為政的音樂次文化,串聯成一個巨大的文化網絡。我特別欣賞它在探討亞洲作麯傢對西方音樂的影響時,處理得非常細膩,沒有落入「東方主義」的俗套,而是具體分析瞭他們如何將在地元素融入現代技法,並反過來推動瞭歐洲音樂的演進。這本「簡史」讀起來,一點也不「簡」,反而感覺像是從一個非常高的視角俯瞰瞭整個 20 世紀的聲響地景。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裝幀設計,說實話,一開始並沒有特別吸引我,畢竟現在市麵上音樂史的書多如牛毛,封麵設計如果不能在一秒鐘內抓住眼球,很容易就被滑走瞭。不過,點開看內文排版,纔發現這設計師其實很有想法。雖然主題是「現代音樂簡史」,但文字區塊的留白處理得相當大膽,讓閱讀起來不會有那種硬梆梆的學術味,反而有種舒服的呼吸感。作者在引用一些樂理概念或歷史事件時,旁邊會用一些小小的圖示輔助說明,例如講解某個作麯傢在特定時期的思維轉變時,會用類似腦波圖的線條穿插在文字間,非常聰明。這不是那種標準的教科書,更像是一位很有耐心的資深樂迷,手把手帶你走過那些看似複雜,實則充滿趣味的音樂演變軌跡。特別是它處理不同音樂流派交織的那個部分,如果用傳統的編年史方式寫,肯定會亂成一團,但這本書用一種「關係圖譜」的方式來呈現,讓你清楚知道A樂派的某個技術如何啟發瞭後來的B樂派,那種串連感,對於想建立完整音樂知識架構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個人認為,光是這排版邏輯和視覺引導,就值迴票價瞭,它成功地將「簡史」這兩個字,從「內容很少」的刻闆印象,拉升到「脈絡清晰」的層次。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驚豔的是它處理「當代」的切入點。很多音樂史到瞭近代就顯得後繼無力,彷彿作麯傢們都陷入瞭自我重複的泥淖。但這本書很勇敢地將觸角伸嚮瞭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聲響——從遊戲配樂的發展,到串流平颱演算法對聽覺習慣的塑造。作者用一種近乎人類學傢的眼光,去解構這些看似「非藝術」的聲音是如何被納入到當代音樂的討論範疇中。它並沒有輕易地給齣結論,而是提齣瞭一係列發人深省的問題:當音樂的門檻低到每個人都能用手機創作時,衡量「好」或「重要」的標準又該如何重新校準?這已經超齣瞭單純的音樂鑑賞範疇,它觸及到數位時代下,藝術的定義與價值體係的重塑。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看待路邊的廣告音效、甚至手機通知聲的方式都變瞭,多瞭一層對其背後結構和意圖的解讀。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迴顧過去,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全新的聽覺工具,去理解我們身處的這個聲響爆炸的當下。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讓我想起大學時修「二十世紀藝術思潮」那門課,那時候教授講課,總是一頭霧水,他談的那些德布西、荀白剋,聽起來都像是外星語,每次下課迴傢都要花好幾個小時在圖書館翻那些厚重的樂譜解析。這本電子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精準地拿捏瞭「淺顯易懂」與「專業深度」之間的那個微妙平衡點。它不是那種隻會把巴赫、莫劄特搬齣來當背景音樂的膚淺讀物,它真的敢深入探討像序列主義、機率音樂這些對一般聽眾來說門檻極高的概念。但它處理的方式是,會先用一個非常貼近生活的比喻,把那個核心的「新」在哪裡講清楚,比如說,解釋什麼是「非調性」,它可能不會直接丟齣音程結構,而是用「打破熟悉的顏色盤,重新調配色彩」來比喻,等你對這個概念有瞭感性認知後,作者纔會溫和地帶入專業術語。這種循序漸進,而且非常「同理讀者睏境」的寫法,讓原本可能讓人望之卻步的現代音樂,突然變得可以親近瞭。尤其是一些關於爵士樂和電子樂如何融入古典結構的章節,作者的見解非常獨到,完全跳脫瞭傳統音樂史的窠臼,讓我對「現代」這個詞的定義,都有瞭更開闊的想像。

评分

坦白說,我對電子書的排版和閱讀體驗通常比較挑剔,因為螢幕的限製,很多需要對照圖錶的學術書讀起來很痛苦。但這本在行動裝置上的優化做得相當到位,這對我這種通勤族來說簡直是福音。作者很懂得如何利用電子書的互動性,儘管我無法得知它是否嵌入瞭音檔連結(因為我習慣先看書再找歌聽),但文字描述的精確度,讓我在腦海中建構齣聲音的樣貌時,幾乎不需要太多猜測。例如,在描述約翰·凱吉的《4'33"》時,作者的描述不是停留在「寂靜」這個錶麵概念,而是深入剖析瞭「聽眾的呼吸聲、座椅的摩擦聲」這些被排除在傳統音樂框架之外的聲音,如何被重新定義為「音樂的邊界」。這種對「聲音本質」的哲學性探討,配上流暢的電子閱讀介麵,讓閱讀體驗變得非常沉浸。它不是一本需要你坐在書桌前、燈光充足纔能讀懂的書,它甚至可以在捷運上、在睡前,用最放鬆的姿態,去挑戰你對「什麼是音樂」的固有認知。這種易讀性與深刻性的結閤,在市麵上實在不多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