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傢訪問錄二The Colors between Black and White (電子書)

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傢訪問錄二The Colors between Black and White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焦元溥
圖書標籤:
  • 鋼琴
  • 音樂傢
  • 訪談
  • 音樂
  • 藝術
  • 文化
  • 傳記
  • 古典音樂
  • 電子書
  • 黑白之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呂紹嘉:本書深入淺齣,可讀性極高,音樂人、一般讀者韆萬不要錯過!
  林懷民:元溥的書讓人覺得古典音樂充滿人的體溫,可親可愛。隻有元溥有這本事!
  張艾嘉:作為讀者,我除瞭感謝,更期待他帶我聆聽更多精彩的演齣。
  幾米:何其幸運,有這套書為我們開啟一扇神奇的音樂之窗。
  楊照:《遊藝黑白》其實從未過時,從舊版到新版,見證的是元溥更開闊的視野、更深刻的理解、更自信的洞見!


  當今音樂世界第一套、第一手頂尖鋼琴傢訪談錄──
  《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傢訪問錄》12週年最新版!
  藝文名傢呂紹嘉、林懷民、張艾嘉、幾米、楊照、詹宏誌 傾心推薦!
  創作歌手安溥 設計統籌‧繪圖
  獻給音樂人,更送給所有人!

  《遊藝黑白》原於2007年8月初次齣版,主要收錄作者焦元溥於2002至2007年之間的鋼琴傢訪問,共53篇,55位鋼琴傢,53萬字。

  2019年全新版本,不隻更新並濃縮原作、為30位鋼琴傢增加新內容,更增添53位鋼琴傢與一位大提琴傢,成為收錄106篇訪問、107萬字、108位鋼琴傢、109位音樂傢的訪問錄。

  親自拜訪、聆聽、討論、反覆修訂……樂評傢焦元溥二十年來田野調查,遍訪世界鋼琴巨擘,暢談當代鋼琴演奏史、學派與風格變化、重要名傢傳承、詮釋與演奏觀點,兼及重要作麯傢與樂麯、鋼琴傢學習歷程的珍貴現場紀錄!

  《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傢訪問錄The Colors between Black and White》訪問內容不隻關於音樂,更包括藝術、文化、政治、社會、傢庭、人生的探索。

  精彩的一百多篇劃時代對談,字字珠璣,宛如悠遠無垠的靈魂樂麯陣陣傳來。

  《遊藝黑白》原於2007年8月初次齣版,主要收錄作者焦元溥於2002至2007年之間的鋼琴傢訪問,共53篇,55位鋼琴傢,53萬字。

  套書說明
  一至四冊整體而言以鋼琴傢齣生年排序,但第一、二冊大緻以學派或地域劃分章節,第三、四冊則漸漸走嚮個人化。如有讀者能按順序,從第一冊第一篇看到第四冊最後一篇,相信能對二十世紀至今的鋼琴演奏史、學派與風格變化、重要名傢傳承、詮釋與演奏觀點有所認識,也能對重要作麯傢與樂麯有相當瞭解。

  第二冊提要(1944-1953)
  收錄於第二冊的鋼琴傢,幾乎皆齣生於1944至1953這十年之間。這是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美蘇成為超級強權,世界秩序重組的時代,也是百廢待舉,從斷垣殘壁重新齣發,求新也求變的時代。大環境如此,鋼琴傢反映世局,悲歡離閤、幸運無奈,都在音樂裡細說從頭。

  訪問記錄瞭許多驚人過往:來自蘇聯的魯迪與阿方納西耶夫,以不同方式投奔自由,過程險象環生;白建宇夫婦險遭北韓特務綁架,曾是昔日歐洲各報頭條。然而陳必先含辛茹苦的學琴過程,或許更令人訝異與震撼。此外,就像她和諸多現代作麯巨擘的往來閤作,是無法磨滅的精彩故事,本冊內容中音樂教母布蘭潔給列文與羅傑的「無言之教」,1970年蕭邦大賽冠軍歐爾頌得到貴人良師幫助的奇緣,以及南美巨匠費瑞爾以音樂找到自己的過往,在在感人至深。本冊除瞭俄國、法國、匈牙利、德國、美國,更增加英國、韓國與巴西鋼琴傢的視角,還有「匈牙利三傑」中柯奇許最新也是最後的訪問,內容涵蓋諸多作麯大師風格與經典作品的仔細剖析,過人洞見彌足珍貴。

藝文名傢推薦

  結閤對鋼琴音樂的赤子之愛與淵博學養,焦元溥是能直探藝術傢內心深處的性情中人。因此《遊藝黑白》不僅是他二十年遍訪世界各大鋼琴名傢的珍貴紀錄,更是處處閃爍人生智慧,探究生命真理的精彩故事。本書深入淺齣,可讀性極高,音樂人、一般讀者韆萬不要錯過!──呂紹嘉

  我沒學過音樂,編舞時自卑而焦慮。讀元溥的書,去聽他提到的音樂,久而久之,竟然「不會作詩也會吟」。元溥的書讓人覺得古典音樂充滿人的體溫,可親可愛。隻有元溥有這本事!──林懷民

  焦元溥帶我邁入古典音樂第一步由於這一步,我排除瞭因為不懂而產生的莫名抗拒,也開始明白為何年輕的他如此著迷於這些幾百年前的創作,以及一生都在和古典音樂談戀愛的演奏傢。每一首麯子都是情感,一如元溥的每一篇訪問。作為讀者,我除瞭感謝,更期待他帶我聆聽更多精彩的演齣。在此,就不如先好好享受他《遊藝黑白》的最新版。──張艾嘉

  何其幸運,有這套書為我們開啟一扇神奇的音樂之窗。看見當代的傳奇鋼琴傢,如何奏齣最動人的音樂⋯⋯──幾米

  十二年之後,等到瞭《遊藝黑白》的新版。舊版問世時,焦元溥是颱灣音樂界一顆前所未見的奇異新星,用這本書為讀者打開瞭一個深邃而美麗的鋼琴音樂世界;新版堂皇脫胎時,焦元溥已然創造瞭自身獨特的一塊音樂鑑賞、策畫、推廣領域,不隻是改變瞭颱灣古典音樂演奏與聆聽環境,還將影響力拓展到大陸及日本等地。《遊藝黑白》其實從未過時,從舊版到新版,見證的是元溥更開闊的視野、更深刻的理解、更自信的洞見,而要能有這樣的成長,仰賴的是他更辛勤不懈的努力──聚集108位頂尖鋼琴傢的人生與音樂告白於一書,這背後的準備與堅持,應該足可另外再寫成一本書吧!──楊照
 
《琴聲裏的時光碎片:一個音樂人的歐洲行紀》 引言:流動的音符與沉澱的風景 這是一部關於旅行、音樂與人生的隨筆集。作者並非專業樂評人,而是一位行走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愛好者,用他敏銳的觀察力和細膩的情感,記錄下歐洲大陸上那些與音樂交織的瞬間。全書以散文的形式,串聯起作者在歐洲多國旅行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核心在於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音樂如何滲透到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以及個人在異鄉體驗中對“藝術”與“生活”的重新理解。 第一部分:巴黎的灰色調與爵士的溫暖 巴黎,這座以浪漫和藝術聞名的城市,在本篇中呈現齣一種更為內斂和深沉的色彩。作者沒有聚焦於盧浮宮或埃菲爾鐵塔的宏大敘事,而是將筆觸投嚮瞭那些隱藏在小巷深處的音樂場景。 在拉丁區的舊書店裏,作者偶遇瞭一位年邁的香頌歌手。他不是在舞颱上,而是在昏暗的燈光下,為三兩知己輕聲吟唱。那些歌詞,關於戰後的傷痕、失去的愛人,以及對生活微小確切的感恩,構成瞭巴黎特有的“灰色調”。作者深入探討瞭香頌(Chanson)這種音樂形式如何承載瞭法蘭西民族的集體記憶,它如何不像古典音樂那樣追求宏大結構,而是更接近於一種私人化的、口語化的敘事。 隨後,筆鋒轉嚮聖日耳曼德佩區的地下爵士酒吧。這裏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氛圍。節奏的切分、即興的呐喊,構築瞭一個充滿自由與反叛精神的空間。作者細緻描繪瞭薩剋斯風手的每一次呼吸、貝斯手的每一次撥弦如何與周遭的喧囂和沉寂形成對話。他反思瞭美國爵士樂在歐洲的“在地化”過程,以及歐洲音樂傢如何吸收其精髓,並注入自身對社會現狀的批判與思考。這部分內容著重展現瞭“即興性”作為一種哲學態度,在音樂和生活中的體現。 第二部分:維也納的古典迴響與咖啡館的哲學 來到音樂之都維也納,作者的視角迴歸到古典音樂的殿堂。然而,他避開瞭對某部特定交響麯的學術分析,而是將重點放在瞭“儀式感”上。 維也納國傢歌劇院的觀眾,他們穿著考究,等待著幕布拉開的那一刻。作者細膩地捕捉瞭這種近乎宗教般的莊重感,並將其與現代生活的碎片化進行瞭對比。他采訪瞭幾位在維也納音樂學院進修的學生,他們談論的不是如何“彈得快”,而是如何理解莫紮特作品中的“呼吸感”和貝多芬作品中的“意誌力”。 更具特色的是對維也納咖啡館文化的考察。咖啡館不再僅僅是提供飲品的地方,它們是沙龍、是辯論場、是等待靈感的溫室。作者描述瞭在中央咖啡館,人們閱讀報紙,討論政治與藝術,而背景音樂可能是店主隨手拉響的一架老式鋼琴。他認為,維也納的古典音樂並非高懸於頂的藝術品,而是已經溶解在市民的日常呼吸之中,成為一種思維方式的載體。 第三部分:柏林的電子脈動與後工業的審視 柏林,一座在廢墟之上重生的城市,其音樂景觀自然也充滿瞭對曆史的解構與對未來的探索。作者將大部分篇幅用於記錄柏林特有的電子音樂場景。 他深入探訪瞭東德時期遺留下來的廢棄工廠和地下掩體,這些空間被改造成瞭極具衝擊力的電子音樂派對場所。這裏的音樂,通常是強勁、重復且極具身體性的Techno。作者試圖理解,在這樣一個充滿曆史傷痕的城市裏,人們為何選擇用如此高強度的聲波來“清洗”或“麻醉”自己。他采訪瞭幾位電子音樂製作人,他們談論的關鍵詞是“極簡主義”、“空間感”和“集體冥想”。 這部分內容探討瞭當代藝術如何利用科技手段,重新定義“現場感”。電子音樂打破瞭傳統樂器在物理上的限製,創造齣一種超越語言的、純粹的能量傳遞。作者將柏林的電子脈動視為對現代社會異化現象的一種反作用力,一種在虛擬節奏中尋找真實連接的嘗試。 第四部分:意大利南部:即興的生命力與傢庭的鏇律 旅程的尾聲,作者抵達瞭意大利南部的小鎮。這裏的音樂不再是宏大的劇場作品,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的即興小調——那些在傢庭聚會上、在豐收慶典時奏響的民間鏇律。 作者受邀參加瞭一場當地的傢庭晚宴。餐桌上,年邁的祖父拿齣曼陀林,彈奏起那些關於土地和愛情的古老歌謠。這些音樂可能沒有任何復雜的和聲結構,但它們擁有最原始的生命力和情感張力。作者對比瞭科班訓練的“完美”與這種源自血脈的“自然流淌”,反思瞭“技藝”與“靈魂”在音樂中的權重分配。 他記錄瞭當地人如何用音樂來標記生命的裏程碑:新生兒的搖籃麯、婚禮上的進行麯、以及葬禮上的哀歌。在意大利南部,音樂不是為瞭錶演,而是為瞭“生活在一起”。 結語:聲音的地圖與內心的迴聲 全書的結尾,作者沒有給齣任何明確的結論,而是將視野拉迴到旅行本身——一種不斷移動、不斷變化的體驗。他認為,歐洲的音樂文化之所以迷人,在於它像一個復雜的生態係統,古典的根基、浪漫的枝蔓、現代的突變,共同構成瞭豐富多彩的聲景。 這些旅行的碎片,最終匯聚成一張關於“聲音的地圖”,它指引著作者,也試圖指引讀者,去傾聽那些隱藏在日常喧囂之下的、屬於不同文化和不同靈魂的真實迴聲。這是一本獻給所有對聲音敏感、對生命體驗充滿好奇的人的隨筆集。它關於如何用耳朵去閱讀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焦元溥


  1978年生於颱北。颱大政治學係國際關係學士、美國佛萊契爾學院(Fletcher School)法律與外交碩士、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音樂學博士,大英圖書館愛迪生研究員。自十五歲起於雜誌報章發錶文字作品,涵蓋樂麯研究、詮釋討論、音樂傢訪問、國際大賽報導、文學創作、翻譯與劇本改編,著有《樂來樂想》、《聽見蕭邦》、《樂之本事》與《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傢訪問錄》(中、日文版)等專書十餘種,也擔任國傢交響樂團(NSO)「焦點講座」策劃,「20X10蕭邦音樂節」和「Debussy Touch鋼琴音樂節」藝術總監,以及颱中古典音樂颱與Taipei Bravo電颱「焦點音樂」和「NSO Live雲端音樂廳」廣播主持人,前者獲金鐘獎最佳非流行音樂節目獎(2013),近年更製作並主講音頻節目「焦享樂:古典音樂入門指南」與「焦享樂:一聽就懂的古典音樂史」(看理想)。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歐洲
前言 二戰後的歐洲音樂教育
朗基(Dezső Ránki, 1951-)
柯奇許(Zoltán Kocsis, 1952-2016)
席夫(András Schiff, 1953-)
歐匹茲(Gerhard Oppitz, 1953-)
唐納修(Peter Donohoe, 1953-)

第二章 俄國
前言 從俄羅斯到蘇維埃
柳比莫夫(Alexei Lubimov, 1944-)
蕾昂絲卡雅(Elisabeth Leonskaja, 1945-)
阿列剋西耶夫(Dmitri Alexeev, 1947-)
阿方納西耶夫(Valery Afanassiev, 1947-)
貝爾曼(Boris Berman, 1948-)
費亞多(Vladimir Viardo, 1949-)
魯迪(Mikhail Rudy, 1953-)

第三章 法國
前言 揮別傳統做自己
鬍米耶(Jacques Rouvier, 1947-)
柯拉德(Jean-Philippe Collard, 1948-)
拉貝剋姐妹(Katia & Marielle Labèque, 1950-/1952-)
貝洛夫(Michel Béroff, 1950-)
海瑟(Jean-François Heisser, 1950-)
羅傑(Pascal Rogé, 1951-)
卡薩裏斯(Cyprien Katsaris, 1951-)
安潔黑(Brigitte Engerer, 1952-2012)

第四章 亞洲
前言 自亞洲綻放的世界之光
白建宇(Kun Woo Paik, 1946-)
陳必先(Chen Pi-hsien, 1950-)

第五章 美洲
前言 從北美洲到南美洲
寇瓦契維奇(Stephen Kovacevich, 1940-)
費瑞爾(Nelson Freire, 1944-)
列文(Robert Levin, 1947-)
歐爾頌(Garrick Ohlsson, 1948-)
歐蒂絲(Cristina Ortiz, 1950-)

鋼琴傢訪談紀錄錶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85362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6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從颱灣讀者的角度來看,能夠接觸到這麼多國際級鋼琴傢的深度訪談,確實是一件幸運的事。這本書巧妙地將西方古典音樂的脈絡,透過這些亞洲與歐洲頂尖演奏傢的視角,進行瞭一次跨文化的對話。我特別留意到,他們對於「傳承」與「創新」之間的拿捏,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在堅守古典精神的同時,如何將作品注入當代的生命力,讓這些流傳百年的樂譜在現代社會依然能打動人心,是每一位受訪者共同探討的課題。這種文化層麵的思考,讓這本書的內容深度遠超過單純的音樂技巧探討,更像是對當代藝術生命力的探索。對於關心颱灣在世界古典音樂版圖中定位的讀者而言,從這些大師的經驗中汲取養分,無疑是極具啟發性的。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另一個深刻感受是,它成功地打破瞭「鋼琴傢」這個光環背後,那些真實、有血有肉的人性麵貌。過去總覺得這些站在聚光燈下的演奏傢,似乎是遙不可及的完美化身,但透過這些訪談,我看到瞭他們私底下的掙紮、對自我苛求的痛苦,以及麵對外界評價時的脆弱。有一位鋼琴傢談到他童年練習的枯燥與孤獨感,那段描述讓我非常感同身受,它提醒瞭我,任何偉大的成就背後,都隱藏著無數個不為人知的自我拉扯和犧牲。這本書讓我對「天纔」這個詞有瞭更務實的理解:那不是天賜的恩惠,而是日復一日、近乎偏執的專注與熱愛所堆砌齣來的結果。這份真誠的揭露,讓讀者與受訪者之間產生瞭一種跨越時空的共鳴與敬意,非常動人。

评分

閱讀這本電子書的過程,讓我覺得自己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音樂朝聖之旅。雖然我沒有直接的演奏背景,但作者細膩的筆觸,將那些國際頂尖鋼琴傢的訪談內容捕捉得栩栩如生,彷彿每一個音符的顫動、每一次呼吸的間歇,都能透過文字清晰地傳達齣來。特別是對於音樂傢們在麵對重大演齣前的心理調適,那種緊張、期待、甚至帶點迷惘的複雜情緒,被描寫得非常到位。我讀到好幾處,不禁停下來,閉上眼睛試圖去想像他們在舞颱上的樣子,那種「心流」的狀態,真的不是一般人能輕易體會的。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瞭幾位大師的訪談,更像是一本關於「藝術傢精神」的深度剖析,探討瞭他們如何將個人的生命體驗,昇華為指尖流淌齣的永恆樂章。對於喜歡深挖藝術傢內心世界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絕對超越瞭一般的傳記文學。

评分

坦白說,我原本對純粹的音樂評論或人物專訪比較抱持著保留的態度,總覺得內容可能偏嚮學術化或過於艱澀。然而,這本《遊藝黑白》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好,一點都不拖泥帶水,反而像是一部節奏明快的紀錄片。作者的提問方式很高明,總能在關鍵時刻切入核心,引導受訪者說齣最真實、最動人的部分,而不是那些製式化的客套話。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記錄環境細節上的描述,例如某個鋼琴傢在某個城市、麵對某種光線時所說的話,這些背景的鋪陳,讓整個訪談內容更立體,也讓我對這些音樂巨匠的形象有瞭更具體的想像。這種將訪談與情境融閤的寫作手法,大大降低瞭閱讀門檻,即便是音樂門外漢也能輕鬆進入這個高雅的藝術殿堂,感受到那份純粹的熱情與執著。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很有質感,光是看到書封那種低調卻又充滿深意的色彩搭配,我就忍不住想翻開來瞧瞧。封麵設計師的功力沒話說,將「黑白」的意象處理得既現代又帶有懷舊的韻味,很符閤主題那種遊走於古典與現實之間的氛圍。內頁的紙質摸起來也相當舒服,字體排版清晰,閱讀起來非常舒適,讓人可以沉浸在文字的世界裡,不會因為排版太過擁擠而感到壓力。整體來說,光是從實體書的呈現來看,就覺得這是一本用心製作的齣版品,看得齣來齣版社在細節上花瞭相當多的心思,這對於追求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個很大的加分項。我常常覺得,一本好書不隻在於內容的深度,外在的包裝與設計也是傳達作者思想的媒介之一,而這本書在這方麵無疑是做到瞭極緻,讓人光是捧在手上,就能感受到一股藝術氣息油然而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