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的發展 設計思考X管理倫理 (電子書)

社會企業的發展 設計思考X管理倫理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成豐
图书标签:
  • 社會企業
  • 設計思考
  • 管理倫理
  • 企業社會責任
  • 創新
  • 創業
  • 永續發展
  • 商業模式
  • 電子書
  • 社會影響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設計思考」與「管理倫理」的整合觀點分析社會企業的發展

  「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近年來倍受產官學界重視,各界認同「以人為本位」出發的設計,蘊涵同理心及人性關懷,這種「設計」涵括物件設計如日常用品等,但更必須提升至同理心與人性更高層次的「心的設計」(Heart Design),這是作者在本書強調的重要元素。「管理倫理」(Managing Ethics)則是隨時檢視組織倫理行為的程度有否提升,「倫理」可以管理,只要組織負責人有心檢核組織的行為,再經反思,再予改進,會有意想不到的正面效益,本書將「設計思考」與「管理倫理」的機制對社會企業的發展,具有檢視、反思與改善的功能性,透過兩岸組織的故事,呈現給各界讀者較新穎的參酌視野。

  二、「社會企業」的廣義定位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是兼融「商業目標」(營利)與「社會目標」(社會公益解決社會問題等)的經濟體,但至今中外仍無統一的定義;絕大多數國家或地區對社企的定位不一。鑑於兩岸社企發展正值起步階段,且尚無正式法律的規範機制之際,作者以為,形塑兩岸社企發展的友善環境,應屬第一要務。這個友善環境是鼓勵任何組織(含PO與NPO等)均提升自身倫理程度並實踐利於弱勢者或社會公眾的事,尤其是協助政府解決社會問題如生態保育或弱勢者就業技能的提升等。任何組織相互摹仿或擴散「做對的事」的經驗,那麼,整個社會環境的倫理氛圍(Ethical Climate)丕變,更多的組織扮演商業目標加社會目標的角色,友善環境自然天成,這是作者在本書中特別強調的論點。於是,任何組織採行「權變」的態度與行動,易言之,組織變通地調整自身人力與物力的資源,多做高度倫理與社會責任的事,社會企業生存乃至茁壯的空間,就愈具廣度與深度。

  三、舖陳兩岸華人社會各界的良性共學路徑

  本書共十章分述海峽兩岸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與公部門的設計思考及社會創業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的真實事例或故事,這些事例均攸關兩岸社企發展的方向,兩岸組織的特質可互為產官學界「共學」的素材。

  無論是台灣的里仁公司或大陸3,200 公尺青藏高原上藏人創建的Norlha 公司,其創辦人創意性的思維及關懷環境生態所展現的企業作為,深具參考的「共學」價值。作者更在本書中採用了親自拍攝的280 張以上照片,是提升「共學」效益的設計,這項「設計」為了讓讀者也是共學者在閱讀本書歷程中不覺無趣或乏味。尤其是,本書亦附上作者親自拍攝的影片,作者撰寫故事文字、錄音旁白與錄影個人對影片主題的反思問題等,花時間也費些心,唯一目的是——期盼所有讀者們均快樂地共學。

  四、「Open Space & Open Mind」的本書性格

  本書各章事例或故事的取材,不侷限在台灣,亦不受囿於組織型式的框架,於是,大陸3,200 公尺藏族自治州的特出企業走入本書事例的範疇,同時台灣佛教與本土宗教所綻放出深具社創精神與本土人文關懷的故事,也在本書各章節活現。本書提供跨越地域的事例,是Open Space 的視野;呈現宗教也涵括有創業精神的故事,是Open Mind 的包容。本書期盼的是:這種「視野與包容」,得能常現人間。
 
《永續轉型的驅動力:社會創新、治理與公民參與的實踐藍圖》 本書核心關注: 在全球化與氣候變遷的雙重挑戰下,傳統的商業模式與治理結構正面臨嚴峻考驗。本書深入探討如何透過跨界協作、創新的組織設計與強健的倫理框架,推動社會經濟系統的根本性轉變,從而實現真正的永續發展與包容性成長。 第一部分:社會創新的理論基石與時代脈絡 在全球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時刻,單純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模式已無法有效應對日益複雜的社會與環境問題。本部分將社會創新置於當代變革的中心位置,解析其產生的社會、經濟與技術背景。 1.1 系統性挑戰的本質與創新需求: 我們探討當前世界面臨的結構性失衡,包括氣候變遷的臨界點、不平等的加劇、以及公共服務供應的結構性失靈。重點分析這些「棘手問題」(Wicked Problems)為何需要超越傳統單一領域解決方案的範式轉移。在此脈絡下,社會創新不再是邊緣的慈善行為,而是維繫社會穩定的核心機制。 1.2 社會創新的多維度光譜: 本書區分不同層次的社會創新。從微觀層面,解析社區互助網絡的重塑與地方性知識的復興;到中觀層面,探討新型態的社會組織(如合作社、社區資產信託等)在市場失靈區塊提供的替代性服務;再到宏觀層面,研究政策工具與法律框架如何催化大規模的社會變革。特別關注「社會影響力投資」(Social Impact Investing)的興起,及其對資本配置方向的重塑作用。 1.3 從「解決問題」到「轉化系統」: 深入探討社會創新的深層次目標——系統轉化。這要求我們超越單點的症狀緩解,轉向重構驅動問題產生的底層規則、價值觀與權力關係。內容涵蓋「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的理論模型,以及如何透過敘事重塑、關係建立與資源整合來推動這種轉化。 --- 第二部分:治理模式的再設計與跨界協作 有效的社會變革需要新的治理結構來協調多元利益相關者的期望與資源。本部分聚焦於提升決策的包容性、透明度與問責性。 2.1 協作治理(Collaborative Governance)的實踐模型: 探討政府、私營部門、非營利組織及公民社會之間建立信任與共同目標的機制。詳細分析了「多方利益關係人夥伴關係」(Multi-Stakeholder Partnerships)的架構設計,強調在合作過程中如何平衡權力不對等,確保弱勢群體的聲音得以充分表達。內容包括建立有效的協作協議、共同監測指標的設計等。 2.2 公民參與與在地決策權力的下放: 強調實質的公民參與是提升治理品質的關鍵。本書考察了「參與式預算」(Participatory Budgeting)、公民大會(Citizens' Assemblies)等工具在地方層級的應用案例。核心在於探討如何設計出能有效賦能(Empowerment)公民,使其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決策者的機制。 2.3 數位科技在治理中的雙面刃: 分析開放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在提升治理透明度與效率上的潛力。同時,嚴肅討論數位鴻溝、演算法偏見對社會公平的潛在威脅,並提出應對這些挑戰的倫理指南與政策建議,確保科技服務於社會包容而非加劇排斥。 --- 第三部分:倫理框架、問責性與韌性組織的建構 社會變革的驅動者必須堅守清晰的倫理原則,並具備長期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的能力。本部分深入探討組織的內在道德指南與外在韌性建構。 3.1 價值導向的組織設計與倫理決策: 探討當組織的目標是社會福祉時,傳統的決策邏輯如何失效。重點分析「目的導向」(Purpose-Driven)組織的內在結構,包括如何將核心價值嵌入到組織章程、人事考核與資源分配的每一個環節。探討在資源稀缺與價值衝突場景下,如何進行艱難的倫理權衡。 3.2 社會問責(Social Accountability)的量化與質化: 超越傳統的財務審計,本書提出了多層次的社會問責框架。這包括建立清晰的「社會回報衡量標準」(SROI的深化應用),以及建立強健的外部監督機制,例如公民監督委員會或獨立的倫理審查機構。探討如何使問責過程具有建設性,而非僅僅是懲罰性的檢查。 3.3 建立適應性與學習型組織文化: 永續轉型是一個持續迭代的過程。本部分探討如何在組織內部培養對失敗的寬容度(允許「負責任的實驗」),建立即時反饋循環(Feedback Loops),並將外部環境的變化迅速轉化為內部學習與策略調整的動力。探討韌性組織如何管理「變革疲勞」(Change Fatigue)並維持長期動能。 --- 第四部分:政策工具箱與規模化策略 成功的社會創新需要政策的催化與支持,才能從局部試點走向廣泛的社會實踐。 4.1 政府在社會創新生態系統中的角色: 分析政府如何從傳統的「服務提供者」轉變為「生態系統協調者」與「風險承擔者」。探討如「社會影響力債券」(SIB)、預先採購承諾(Advance Procurement Commitments)等創新型公共採購機制,如何有效釋放民間資本解決公共問題。 4.2 規模化的挑戰與路徑: 規模化社會解決方案不僅是複製,更是「深耕」與「轉化」。本書提出不同類型的規模化策略:垂直擴展(政策變革)、水平擴展(複製模式)、以及深度擴展(改變主流市場行為)。分析在不同情境下,哪種路徑更適合,並探討如何運用策略性聯盟(Coalition Building)來突破規模化的制度性障礙。 4.3 培養下一代社會變革領導者: 強調教育體系在培養具備跨學科視野、系統思考能力和強烈道德感的領導者方面的重要性。探討專業教育(如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如何整合社會價值與技術應用,為未來的社會轉型儲備人力資本。 結語:邁向共同繁榮的未來 本書總結了推動社會轉型的必要條件:清晰的倫理指南、包容的治理架構、創新的資源動員能力,以及持續的系統性學習。它呼籲所有參與者——無論是政策制定者、企業領導者、還是公民行動者——共同承擔起構建一個更公平、更具韌性的社會經濟未來的責任。這是一本為致力於實質變革的實踐者和決策者提供的,具有高度操作性的理論與實踐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成豐


  現職:靜宜大學特聘教授
  學歷:美國 愛荷華州芮克大學 高等教育博士
  經歷:台灣─靜宜大學 管理學院院長、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企管
  系主任暨企管研究所所長、總務長
  技術大學海外名師;甘肅蘭州大學、華僑大學、北京
  人民大學、西安西北大學講授企業倫理與社會企業
  學術榮譽:超過50篇論文在SSCI等國際期刊與海峽兩岸重要期刊發表
  著作:四本「企業倫理」與「社會企業」著作專書在海峽兩岸出版發行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社會企業X設計思考X管理倫理
第 1 章 華人社會企業發展的路徑:「設計思考」與「管理倫理」的取向

第二篇 宗教型的社會企業模式
第 2 章 「誠信、互助、感恩」的社會企業思想—台灣里仁公司「核心價值鏈模式」為事例
第 3 章 「法鼓山文化中心」的高度利他與弘法教育
第 4 章 財團法人大甲鎮瀾宮的「社會創業精神」
第 5 章 企業倫理的擴散與社會企業的發展—企業「商業模式」的啟示

第三篇 權變型的社會企業型式
第 6 章 Norlha 諾樂公司創造3200 公尺青藏高原上的奇蹟
第 7 章 大力卜集團的社企思維與實踐
第 8 章 台中餐御宴食品公司—「 護生」設計思考下的有機與健康食品創業者

第四篇 「人文精神」先行奠基的現代「設計思考」
第 9 章 若「人文精神」淪喪,世界還有利他企業體生存的空間嗎!?
第 10 章 「一帶一路」—先帶「人文」上路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77479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06.6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光是“设计思考”这四个字,就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瞧瞧它究竟能为“社会企业”这个概念带来什么新的火花。毕竟,社会企业在台湾发展到现在,遇到的瓶颈越来越明显,很多早期的“理想大于实力”模式,现在都面临着生存压力。我比较好奇的是,这本书会如何处理“设计思考”在处理社会议题时的局限性?社会议题往往是系统性的、牵涉到复杂的政治经济结构,光靠设计思考的迭代和原型测试,真的能触及到问题的核心吗?更重要的是,当设计思考强调的快速失败、快速学习(fail fast, learn fast)的文化,一旦应用到社会服务领域,其“失败”的成本对弱势群体来说可能是无法承受的代价。因此,这本书如果能深刻剖析如何在“快速迭代”和“社会责任的审慎性”之间找到平衡点,那才算真正抓到了问题的关键。至于“管理伦理”的部分,我倒是希望它不要写得太过空泛,多一点具体的“伦理决策树”或“冲突解决机制”会更好。例如,当企业为了追求规模化而必须牺牲早期伙伴(如小农或特定弱势群体)的利益时,管理者该如何依据什么样的伦理标准来做决定?这才是考验管理层真功夫的地方,而不是背诵一些老掉牙的道德经文。

评分

光从书名来看,这本书的野心不小,试图将看似是“创意驱动”的设计思考,与“规范约束”的管理伦理相结合。这其实很有趣,因为社会企业往往是走在法律和商业模式的边缘地带,很多创新的社会商业模式,现有的法规根本来不及跟上。这时候,一套健全的内部管理伦理体系就显得格外重要。我关注的重点在于,设计思考如何帮助社会企业识别并重新定义“利益相关者”?传统的管理学可能只关注股东和顾客,但社会企业面对的是更广泛的社区、环境、甚至未来的世代。设计思考的同理心方法,能否系统性地将这些非传统利益相关者的声音纳入决策流程?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将“同理心地图”(Empathy Map)升级到“影响地图”(Impact Map)的方法论,并用管理伦理的框架来检验这个地图的有效性和公平性,那就太棒了。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触及到如何处理“内部员工的价值认同与外部市场竞争压力”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非常写实的难题,很多社会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都在为此焦头烂额。

评分

坦白讲,市面上很多讨论“伦理”的书籍,读起来总是让人感觉高高在上,一套套的原则条陈,却缺乏在实际商业压力下如何执行的指导。而设计思考的引入,似乎提供了一个让“伦理”可以被“实践”和“测试”的可能性。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抽象的伦理原则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设计行动或管理流程的?例如,在设计一个针对偏远地区的服务产品时,设计思考的流程会如何确保不会无意中固化现有的权力结构或造成新的依赖性?这必须要有强大的伦理底座来支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伦理检查点”(Ethical Checkpoints)的工具,让团队在每一次迭代或转型时都能自我审视。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将设计思考的敏捷性,与管理伦理的稳健性结合,创造出一个既能快速响应社会需求,又能在价值观上坚守底线的社会企业运营范本,那它就不只是一本工具书,而更像是一本“社会创新时代的经营圣经”。我期待看到它如何拆解那些“看起来很美但做起来很危险”的创新项目,并提供一套更安全、更负责任的创新路径图。

评分

这本关于社会企业发展的书,光看书名《社會企業的發展:設計思考X管理倫理》就知道它想搭上近年来的显学风潮,融合了设计思考的创新方法论和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伦理基础。老实说,现在的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书写得再漂亮,如果核心业务模式没搞清楚,或者只是流于形式,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是很有感的。我个人特别期待它能深入探讨“如何将设计思考的‘以人为本’精神,真正内化到社会企业的商业模式画布(Business Model Canvas)中”,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用户体验设计。毕竟,社会企业的挑战在于,它必须在追求社会价值的同时,还得维持财务上的永续性,这中间的权衡取舍,往往是执行层面最伤脑筋的地方。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比如台湾本地有哪些社会企业成功地运用设计思考解决了复杂的社会痛点,并且在伦理框架下保持了长期竞争力,那绝对是物超所值。尤其是在当前ESG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这种理论与实务结合紧密的工具书,对于想跨界转型的专业人士或刚起步的创业团队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扎实的框架,指导读者如何不被“漂绿”或“漂红”的诱惑所迷惑,真正建立起一个经得起考验的商业体。

评分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探讨社会创新的书多如牛毛,大多都停留在“我们为什么要做社会企业”的层面,很少有书能真正深入到“我们该如何更有效率、更负责任地运营一个社会企业”的实操层面。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立刻联想到它可能试图解决的核心矛盾:社会目标与商业手段的张力。如果它只是把设计思考当作一个时髦的工具箱,把管理伦理当作一个包装饰品,那跟市面上其他平庸之作没什么两样。我更期待它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社会企业在融资、人员管理、伙伴关系建立以及价值衡量上,那些不为人知的灰色地带。举个例子,在台湾,许多社会企业需要仰赖政府补助或特定基金会的支持才能存活,这种依赖性本身是不是一种伦理挑战?如果设计思考能帮助他们找到跳脱“乞讨式”营收的创新模式,而管理伦理又能确保这些新模式是公平、透明的,那这本书就太有价值了。我希望它能提供的是一种“内功心法”,而不是一套花拳绣腿的招式,让读者真正理解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大化社会冲击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