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 (電子書)

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奎松
图书标签:
  • 中共史
  • 中苏关系
  • 苏联史
  • 外交史
  • 冷战史
  • 政治史
  • 20世纪史
  • 历史研究
  • 电子书
  • 档案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旨在通過具體事例說明:第一,莫斯科影響中共乃至中國革命的具體工作方 式究竟是怎樣的;第二,莫斯科對中共的干預能力始終是受到一定條件限制,並且是 注定會走向反面的。據此,本書著重描述了莫斯科派駐中國的代表和機構的工作方式 ,它在複雜多變的國共關係中如何決策?它著力於培養親蘇幹部和扶植工人領袖的結 果?不同的中共領導人如何對待來自莫斯科的幫助?這些幫助和援助對中共的意義有 多大?他們在哪些問題上總是難以真正溝通?毛澤東對斯大林為什麼又恨又愛?他到 底是怎樣走上與蘇聯分裂的道路等等。
俄國白銀的陰影與遠東的迷霧:一部跨越帝國興衰的歷史 本書聚焦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一個世界秩序劇烈震盪的時代。它細緻描繪了沙皇俄國的衰落、革命的洪流,以及隨後建立的蘇維埃政權在亞洲邊陲的早期探索與掙扎。這部著作的核心命題,在於探討帝國的遺產如何形塑了新興政權的對外戰略,特別是其在東方,尤其是在中國和日本之間的微妙平衡。 第一部:黃金時代的破產與邊疆的躁動(1890-1917) 本書的開篇,將讀者帶回沙俄帝國晚期,一個看似強大,實則內部積重難返、充滿矛盾的時代。我們深入分析了“大有可為”的西伯利亞大鐵路項目,揭示其背後隱藏的金融風險和殖民擴張的野心。重點探討了圍繞中東鐵路的利益爭奪如何加劇了帝俄與其他列強,特別是日本之間的結構性矛盾。 在這一階段,我們著重考察了俄國在遠東地區的文化滲透與軍事部署。沙皇當局對滿洲和蒙古地區的掌控,並非僅是簡單的邊界延伸,而是一種以物產和戰略緩衝區為導向的經濟殖民模式。書中詳細梳理了數起涉及俄國間諜活動、宗教影響力擴散(如東正教在當地貴族中的傳播)以及對當地民族主義運動暗中扶持或壓制的複雜案例。這些早期舉動,為日後蘇聯在該地區的介入埋下了深刻的伏筆。 關鍵分析點在於,沙俄的對外政策,尤其是在亞洲,往往服務於其在歐洲的戰略考量。一旦歐洲局勢緊張,亞洲的殖民地就成為可以犧牲或用以交換的籌碼。這種“兩面派”的外交策略,使得俄國在遠東的形象充滿了不確定性與機會主義色彩。 第二部:革命的漣漪與舊秩序的崩解(1917-1924) 十月革命的爆發,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其衝擊波迅速傳導至遙遠的東方邊陲。本書的第二部分,細膩地描繪了布爾什維克政權如何在內戰的焦灼狀態下,試圖繼承並轉化沙俄的遠東領土與影響力。 我們深入探討了“雅爾塔體制”在亞洲的變形——蘇維埃政權如何迅速地否決了沙俄在邊疆的特權(如中東鐵路的控制權),但同時又巧妙地繼承了其對外蒙和新疆的戰略關注。這並非意識形態的徹底決裂,而是一種權宜的策略轉移。 重點章節分析了“遠東共和國”的建立與解散過程。它不僅是一場政治實驗,更是蘇聯領導層在意識形態純潔性與實際地緣政治生存之間進行艱難權衡的體現。彼時,布爾什維克的首要任務是確保自身在西伯利亞的統治穩固,對遠東的控制相對鬆散,這為地方軍閥和地方勢力的抬頭提供了空間。 此外,本書也細緻考察了沙俄流亡貴族和白軍殘部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活動。他們與日本的接觸、試圖利用日本的勢力重建“大俄羅斯”,構成了蘇聯早期對外鬥爭中一個極為棘手且充滿變數的因素。 第三部:鞏固邊界與尋求亞洲盟友的初期嘗試(1924-1930年代初) 隨著國內戰局的穩定,蘇聯開始積極重塑其亞洲外交。本書的第三部分著重於蘇聯如何處理與新興的中國國民政府以及蓬勃發展的中國共產黨之間的複雜關係。 我們詳細分析了蘇聯在處理中東鐵路問題上展現出的靈活性和強硬手段。與國民政府的談判,體現了蘇聯在維護自身經濟利益和推廣革命事業之間的搖擺。同時,對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與鞏固,被視為蘇聯在亞洲邊緣建立的第一個“衛星區”,這在戰略地理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本書的亮點之一,是對蘇聯情報機構和“紅色顧問”在國民革命軍中的早期活動的剖析。這些顧問的角色遠遠超出了軍事訓練,他們實質上是蘇聯外交政策在中國的延伸,旨在影響中國的政治走向,從而為蘇聯的安全邊界服務。然而,隨著國民黨的“清黨”,這種合作的基礎迅速瓦解。 第四部:在日韓夾縫中的生存策略與大國的陰影(1930年代中期至戰前) 進入三十年代,隨著日本軍事擴張主義的加劇,遠東的局勢急劇惡化。本書的第四部分,重點討論了蘇聯如何在一個被日本勢力環伺的危險地帶中尋求生存之道。 蘇聯與日本之間的關係充滿了敵意與短暫的合作(如《朴茨茅斯條約》後續問題的處理)。蘇聯一方面在遠東加強軍事部署,興建堅固的防線;另一方面,又極力避免與日本爆發直接的大規模衝突,因為其主要戰略重心仍然放在歐洲的德國威脅上。 我們特別關注了蘇聯與張學良東北軍的互動,這被視為蘇聯在中國東北地區“避免被日本完全排擠”的最後一道防線。雙方的軍事技術交換、情報共享,以及在邊界地區的協同行動,揭示了在共同的敵人面前,意識形態的差異可以暫時退居次要地位。 結論:地緣政治的永恆法則 本書的結論部分,總結了自沙俄末期到三十年代末,蘇聯在遠東地區外交的根本邏輯:邊界安全永遠優先於意識形態輸出。沙俄建立的基礎設施和地緣政治考量,構成了蘇聯在該地區行動的“潛意識框架”。蘇聯的早期行動,無論是其對外蒙的支持,還是其在東北的複雜周旋,都是在試圖接管和優化沙俄留下的戰略遺產,同時在極端惡劣的國際環境中為自身的生存爭取最大空間。這段歷史,是關於帝國主義繼承者如何在危局中,利用地緣政治的槓桿作用,為新政權築起堅實的亞洲屏障的深刻案例。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920696
  • EISBN:978626307429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0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身处信息相对自由环境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的是,面对如此敏感且涉及国家机密的早期历史,作者如何在诠释时展现出真正的“学者的勇气”。很多关于早期国共历史的书籍,无非是重复官方的叙事,或者只是在枝微末节上做些感性的渲染。但《中共与莫斯科的关系(1920~1960)》这本书,从其书名和作者的学术背景(通过网络搜索初步了解),似乎指向了一种更硬核的、去意识形态化的解读。我非常期待看到它对“联俄容共”政策的深层动机分析,它不仅仅是关于策略,更关乎当时中共对“世界革命”的理解程度。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对中共早期领导人,比如早年留学苏联或与共产国际有密切往来的关键人物,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侧写,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史实层面,而上升到了对“人”的局限与选择的探讨。这种不回避冲突、不美化历史的做法,是台湾读者对严肃历史著作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我们判断其是否值得收藏的重要标准。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如果真的如我所预期的那样,是从莫斯科对中共的影响这个“外向性”角度切入,那么它无疑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的叙事可能。在台湾,我们习惯了从国民党的视角来审视中共的崛起,或者从大陆出版物的视角来理解中共的“伟大历程”。但从未有一个系统性的著作,如此坦然地将“莫斯科”这个巨大的历史变量,放在核心位置进行长期、细致的解剖。我好奇它如何处理1945年以后,随着中共在内战中占据优势,其对莫斯科的依赖程度如何逐渐减弱,乃至最终走向1960年代的中苏决裂。这个转变过程,必然充满了政治博弈和个人恩怨,而作者能否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梳理得像一幅精密的机械图一样清晰,是我最关注的。如果能揭示出在意识形态光环下,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是如何最终主导了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那么这本书对我们理解当代中国外交的底色,将会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评分

这本电子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非常引人注目,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配色上那种沉稳的红与黑的交织,很符合我们对那个年代,尤其是探讨两岸历史的著作的期待。我拿到电子版后,第一印象就是资料的丰富性,光是光盘附件里附带的那些扫描的俄文档案目录,就让人觉得作者在幕后的田野调查下了多少苦功。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正文,但光是阅读那些引言和序言部分,就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学术气息。特别是作者对于史料的引用标注,那种严谨到几乎有些苛刻的态度,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通俗读物,而是一部真正试图揭示某些深层历史逻辑的学术探索。尤其是在提及早期中共对共产国际的依赖性时,那种细腻的笔触,似乎已经预示着本书会深入探讨“中国革命”背后的“莫斯科指令”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历史阶段是如何演变的。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关注两岸关系,又对早期中共发展史抱着好奇的台湾读者来说,这种从外部视角——特别是从莫斯科档案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国共早期互动,绝对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让人期待它能提供一个更具立体感和挑战性的历史叙事。

评分

坦白说,我对于电子书这种媒介本身有点挑剔,但考虑到本书的学术深度和篇幅,电子版在检索和标注方面的便利性,也许是更优的选择。我希望作者在处理史料时,能够平衡史料的“爆炸性”与读者的“可读性”。历史的真相往往是破碎而充满矛盾的,如何用精炼的语言将这些来自异域的档案转化为具有台湾读者可以理解的逻辑线索,是对作者功力的极大考验。我期待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谁对谁错”的评判,而是看到一套严谨的“因果链条”。例如,某些早期的政治斗争,在大陆被赋予了极高的道德审判色彩,但我希望这本书能用更冷峻的眼光,将其置于共产国际权力结构下的制度性困境来考察。这种超越了传统政治宣传框架的分析,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增量。对于我们这些努力想跳出历史框架来观察历史的台湾人来说,一本能提供这种清晰视角的好书,绝对是值得反复阅读和珍藏的。

评分

我对于历史研究的偏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叙事时所采取的“距离感”。有些历史书写得太近,细节堆砌却缺乏宏观的架构;有些则太远,像在看一出已经结束很久的舞台剧,情感的张力全无。但从这本书的目录结构来看,它似乎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点。我注意到它将时间线切分得非常精细,从大革命时期到抗战,再到国共内战的尾声,每一步都似乎对应着莫斯科政策的某种微妙调整。这种结构化的处理,非常适合我们这种希望从“点”连成“线”,最终理解“面”的读者。我尤其好奇,在涉及意识形态的阐释和实际政治操作的脱节时,作者是如何描述这种张力的。例如,当莫斯科的战略目标与中共的本土利益发生冲突时,究竟是谁让步了,让步的幅度又是多少?这种细节的捕捉,往往是评价一本史学著作是否深刻的关键。它不是简单地重复“老大哥”的故事,而是试图解构这种“大哥与小弟”关系中,权力流动的真实形态,这对于理解后世台湾面对两岸互动时的某些心理阴影,也具有间接的对照意义,让人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用清晰的逻辑来梳理这些复杂脉络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