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10分鐘:未來世界我改變(附閱讀素養題本) (電子書)

晨讀10分鐘:未來世界我改變(附閱讀素養題本)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藍偉瑩
图书标签:
  • 阅读素养
  • 未来科技
  • 儿童读物
  • 科普知识
  • 成长励志
  • 亲子共读
  • 电子书
  • 少儿教育
  • 思维训练
  • 晨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此產品中附有題本,不提供列印和下載使用

第一本扣連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議題選文
「教師的教學教練」藍偉瑩精心選編
接軌真實情境的文本,帶你探索全球化下的挑戰與機會
隨書配備超級強大的閱讀素養題本
幫助你秒懂PISA和108課綱的閱讀策略
 
  二○二六年,臺灣將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未來每五人就有一位老人。
  全臺三百多個鄉鎮,有近三分之一將面臨滅村危機,讓人擔心:「我的故鄉會消失嗎?」
  原物料和能源越來越稀缺,全球暖化加劇,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的問題變得刻不容緩……
 
  這些問題聽起來很遙遠嗎?事實上,人口老化造成勞動力低落,影響經濟發展甚鉅;城鄉差距過大則是讓產業失衡、在地文化消失;而環境和能源問題不僅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更牽動著國際局勢,牽一髮而動全身。
 
  擁有多年現場教學與師培經驗的藍偉瑩,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基礎,精選二十篇與全球永續議題相關的優質好文,內容含括「高齡社會」、「地方創生」與「循環經濟」三大主題,從個人、地方,以至於產業發展,分層探討在經濟快速發展下,臺灣與世界各國所面臨的各種考驗。
 
  身為一個具有宏觀視野的世界公民,除了要清楚知道我們所面對的現在與未來,更肩負著改變世界的責任。在全球化的脈絡下,無論是氣候、經濟,甚至於疾病等,都不再只是單一國家、單一個人的事情,唯有睜亮眼睛關心自己所處的環境、養成解決問題的思辨力,才有能力回應越來越多元的議題,成為讓未來世界變得更好的力量!
 
  ★隨書配備「閱讀素養題本」一本,由《閱讀理解》學習誌編輯團隊為書中選文量身設計,每道提問均有清楚具體的評量目標,分為擷取訊息、統整解釋、省思評鑑三層次,搭配最後的詳解,期待讀者透過對文本的再次探訪,有效提升閱讀理解與思考探究,從閱讀素養獲得面對生活各種問題的關鍵能力!
 
  ◎本書關鍵字:高齡社會、地方創生、循環經濟、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公民素養
  ◎無注音,適合13歲以上閱讀
  ◎教育議題分類:生涯發展、家政、海洋、環境
  ◎學習領域分類:語文、社會、數學、健康與體育、自然、綜合活動、生活科技
 
  【晨讀十分鐘】系列簡介
  透過知名的作家、選編人,為讀者編選類型多元、有益有趣的好文章。每日定時定量的閱讀,不僅是要讓學習力加分,更重要的是讓心靈茁壯、成長。在學校,晨讀就像是吃學習的早餐,為一天的學習熱身醒腦;在家裡,不一定是早晨,任何時段,每天不間斷、固定的家庭閱讀時間,也會為全家累積生命中最豐美的記憶。
 
  【晨讀十分鐘】系列特色
  ★臺灣第一套針對「晨讀十分鐘」運動策劃編選的讀物。
  ★倚重不同領域大師的人生及閱讀經驗進行選編,選文包羅各種文類,觀點橫跨不同世代。
  ★十分鐘內能完整讀完的短篇故事,最能帶給孩子閱讀的自信和堅持到底的成就感。
  ★附選編人的話、引言、文後延伸思考等,深具解釋和學習附加價值功能。
 
本書特色
 
  特色1  教師的教練藍偉瑩精心選編20篇優質好文,帶領讀者前瞻未來、關懷永續,培養世界公民素養。
  特色2  各篇附有「偉瑩老師劃重點」及延伸思考Q&A,閱讀後開啟思辨討論,並實際在生活中加以應用。
  特色3  特別配備由品學堂針對選文編寫的《閱讀素養題本》,幫助你秒懂108課綱的長文閱讀策略。
 
好評推薦
 
  Impact Hub Taipei共同創辦人張士庭|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誌總編輯黃國珍|
  臺大教授.無界塾創辦人葉丙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
  臺中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蔡淇華 好評推薦!(以上按姓名筆畫排列)
繁星下的航程:一部關於時間、記憶與選擇的史詩 書名:《繁星下的航程》 作者:[虛構作者姓名] 出版年份:[虛構年份] --- 導言:當時間不再是單向流動的河流 《繁星下的航程》並非一部關於未來科技的冰冷陳述,而是一次深入人類情感核心的哲學探險。故事的舞台設定在一個被稱為「迴流紀元」的時代。在這個世界裡,時間的穩定性被打破,記憶不再是線性的記錄,而是可以被編織、重塑甚至交換的實體。這部小說以其細膩的筆觸和宏大的敘事結構,探討了身份的本質、選擇的重量,以及在無限的可能性中尋找真實自我的艱難旅程。 第一部:破碎的錨點——「記憶織工」的誕生 故事的主人公,艾利安,是一位生活在古老城邦「奧菲斯」的年輕修復師。奧菲斯是一個試圖維護時間連續性的最後堡壘,人們極度恐懼「時間紊亂」帶來的存在性危機。艾利安的天賦異稟,在於他能感知到記憶流中的「雜訊」——那些被不當修改或意外遺失的時光碎片。 他的導師,年邁的「時間守護者」卡西姆,在一次例行維護中,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巨大時空缺口。這個缺口不僅吞噬了數百年的歷史記錄,更將艾利安的童年記憶分割成了數十個無法拼湊的片段。 為了找回失去的自我,艾利安被迫繼承了「記憶織工」的身份。這是一個古老而危險的職責:進入他人混亂的記憶結構中,修復那些因過度干預或自然衰變而產生的裂痕。他必須戴上被稱為「共振儀」的裝置,潛入他人的意識深處,體驗他們的喜悅、痛苦與最終的選擇。 第二部:穿梭於回響之鏡 艾利安的旅程很快超越了單純的修復工作。他發現,每一次成功的記憶修復,都會在宏觀的時間軸上產生微妙的「回響」。這些回響像漣漪一樣,改變了當下人們對過去的認知。 他遇到了一群自稱為「流浪者」的組織。他們不相信任何固定的時間線,認為所有的時刻都並行存在,人類的自由意志僅僅在於選擇「體驗」哪一條線。流浪者的領袖,一個神秘的女子,莉雅,聲稱自己是來自未來或過去某個穩定時空的逃亡者。她向艾利安展示了「虛空之境」——那片時間結構崩塌後留下的絕對虛無,在那裡,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只有永恆的「此時」。 莉雅質疑艾利安的使命:「你修復的究竟是真實的過去,還是你希望存在的版本?」 隨著調查深入,艾利安開始意識到,連奧菲斯城邦本身,也可能是一個被精心編織的記憶集合體,用來安撫恐懼的群眾。他必須在堅守「真相」的職責與接受「虛假穩定」的慰藉之間做出抉擇。他開始懷疑自己的每一次「修復」,是否只是在將世界推向更深的泥潭。 第三部:未選擇的路徑與永恆的對話 故事的高潮發生在「大重置事件」的邊緣。卡西姆導師的秘密被揭露:他並非僅僅是維護者,他曾是試圖「優化」人類歷史的激進派。他篡改了關鍵歷史節點,以避免一場註定的文明毀滅,但代價是數以百萬計的「替代存在」被抹去。 艾利安面臨著史詩般的道德困境: 1. 接受既定現實: 維持卡西姆創造的、雖然不完美但相對和平的當下。 2. 徹底解構: 釋放所有被壓制或替換的記憶線,讓真正的、混亂的歷史回歸,面對不可預知的後果。 他與莉雅在一個被稱為「萬象之塔」的地方對峙。這座塔是所有可能時間線的交匯點。莉雅最終揭示,她與艾利安有著深刻的聯繫——在另一條時間線上,他們是戀人,而那條線的崩潰,正是她流浪的起因。 結局的迴響:自我定義的時刻 在最後的對決中,艾利安沒有選擇破壞或修復,而是選擇了「融合」。他不再是單純的修復師或流浪者,而是成為了新的「錨點」。他利用自己對時間結構的深刻理解,在所有可能性的邊界上,建立了一條全新的、允許「不完美共存」的時間通道。 他接受了記憶的破碎性,意識到真正的「自我」不是由單一的過去決定的,而是由持續不斷的選擇和對這些選擇的接納所構成的。奧菲斯城邦的穩定被打破,但人們獲得了面對多重現實的勇氣。 《繁星下的航程》以一種詩意而沉靜的方式結束:艾利安站在新生的海岸線上,周圍是閃爍著無數可能性的星辰。他沒有找到一個「正確」的答案,但他找到了與所有「錯誤」和解的力量。這是一部關於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即便在永恆的變動之中,也要堅定地抓住此刻的宏偉敘事。 --- 核心主題探討: 身份的流動性: 探討當記憶可以被編輯時,我們如何定義「我是誰」。 穩定性與自由的悖論: 一個絕對穩定的社會是否值得以犧牲個體選擇為代價。 歷史的詮釋權: 誰有權力決定什麼是「被銘記」的過去,什麼是「被遺忘」的代價。 選擇的重量: 即使在無限的選擇面前,每一個當下的決定依然具有無可替代的意義。

著者信息

選編人簡介
 
藍偉瑩
 
  現任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長期致力於教師教學專業精進與教師社群經營,也鼓勵教師不僅改變自己的教室、學校,也能幫助其他學校的老師。
 
  擁有國立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曾任均一師培中心執行長、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課程督學、臺北市麗山高中教務主任兼專任化學教師、新北市金陵女中祕書兼專任化學教師。著有 《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教育,我相信你》。
 
  在超過二十四年的教學資歷中,她極度了解學校課程教學與學生學習樣貌,也深度參與課綱相關配套研擬與推動;現在是第一線學校與教師長期且深度的陪伴者,六年來踏遍全臺縣市,陪伴學校解決在師資培育、教師教學、課程設計與社群經營方面的疑難雜症。
 
繪者簡介
 
張庭瑀
 
  畢業於英國劍橋藝術學院 兒童繪本插畫研究所。
 
  一直以來都十分熱愛插畫及繪本,在當了幾年景觀設計師後決定改行前往英國研讀兒童繪本插畫,作品運用圖像中的細節搭配簡單的文字就將想法傳達給讀者。
 
  主要繪圖媒材為色鉛筆、不透明水彩、剪貼及電腦繪圖後製。目前為自由接案插畫家,持續探索製作繪本及書籍插畫,同時也是一位繪本收集愛好者。
 
題本設計團隊簡介
 
品學堂
 
  2013年,品學堂《閱讀理解》學習誌創刊,全力投入閱讀評量與文本的研發;以國際閱讀教育趨勢與PISA閱讀素養為規範,團隊設計的每一篇文本與評量組合,即為一次完整的閱讀素養學習。為孩子與教學者,提供跨領域閱讀素養教學教材及線上、線下整合的學習評量系統。
 
  為推動全面性的閱讀素養教育,品學堂也走向教學現場,與各級學校和教育主管單位合作,持續為教師提供閱讀教育增能研習,同時為學生開辦營隊。期望讓我們的下一代能閱讀生活、理解世界、創造未來。

图书目录

選編人的話

Chapter 1 高齡社會
引言:當長壽成為日常
新獨立時代
現在不做長照,再晚就來不及了
城市與偏鄉的老後 讓長者重拾自立能力、不寂寞
誰說年輕人不做長照?從換尿管到聽照顧者吐苦水,這家咖啡館全包
入住率第一的高齡住宅!老了、失智也能冒險如「初戀」
第三人生再度燦爛
罹癌後的人生 葉金川:玩到最後一天
白髮穿搭迷倒全球八十萬粉絲 六十歲網紅夫妻bonpon做了什麼?

Chapter 2 地方創生
引言:讓地方發展得以永續
靠老屋、舊街、小農三寶,地方創生讓鄉鎮回春
不會說族語的賽德克青年,如何把家鄉變成蝴蝶天堂?
「一份留給中興新村的美好」 加拿大人不只愛上南投,還辦創生雜誌
政府、市場、服務「三不靈」!地方創生如何打通偏鄉交通? 
老街上大家賣的都一樣、文創特區零零落落 地方創生兩個須知
爆紅式打卡熱點 算地方創生嗎?

Chapter 3 循環經濟
引言:環保不等於回收
循環經濟模式崛起 廢棄物華麗變身
汙染城變生態城 北九州輸出綠色成長模式
循環經濟變魔術,工廠排碳竟能做乾冰、可樂?
荷蘭打造 循環經濟新矽谷
甘蔗渣吸管很環保?救海龜前,恐先變循環經濟災難
後疫情時代新哲學:夠了就好

企劃源起
推薦文 共同面對未來的挑戰與改變
推薦文 為孩子培養改變未來的能力
推薦文 青少年改變未來世界的寶典

图书序言

  • ISBN:4717211029145
  • EISBN:978626305012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8.2MB

图书试读

選編人的話
 
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對世界好奇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面對大自然的變化,面對身邊的人事物,能夠吸引我們目光並引起思考的事情很多。不僅是好奇,困惑也是,當事物會引起我們好奇,有可能是這個現象首次被發現,也有可能是現象與過去的經驗相衝突,進而讓人困惑了。對外在世界的好奇或困惑其實是一種生物生存的本能,隨時注意環境的情形,才可能趨吉避凶。或許因為我自己是個對外在世界容易好奇又喜歡探究的人吧,所以總是以這樣的方式在養育自己的孩子,或是培育學生,也不覺有異,然而,隨著教書年資越來越久,便發現學生無論學業表現好壞,具有好奇心且樂於探究的人卻越來越少了。
 
  當學習不再是以培養認識、探究世界的能力與因應態度為目的時,快速取得結果與只關注標準答案的成長模式,造成了孩子們逐漸失去對於世界好奇與困惑的能力,更別說是關注這個世界的變化,甚至是惡化。這些關乎全世界發展或存亡的重要議題往往是大小考試的素材,了解這些議題很可能只是為了取得好的成績表現,當議題與年輕學子間只剩下這種接觸的可能與原因時,對於議題的無感便是自然的事情了,但這樣的無感卻可能帶給環境、他人與自己莫大的危險。
 
  我們不能不給孩子們認識真實世界的機會,因為這些都與他們的現在和未來息息相關;我們也不能不培養孩子面對這些問題該有的能力與態度,因為那將使他們無力去因應例如氣候變遷所造成的乾旱洪災、海洋資源枯竭、糧食或其他資源分布不均等全球性的挑戰,別說生命意義的實踐可能無法達成,連生存都將遭遇威脅。在陪伴各地學校發展課程的經驗中,常聽到校長與老師分享,地區農業經常因為哪些商品比較熱門,大家就一窩蜂全部改種,缺乏永續發展的思維,得面對大環境不確定因素。這類的問題存在於我們與孩子的生活周遭,只要用心就能發現。
 
  從身邊的人、事、物開始接觸議題,是最容易讓孩子們有感的方式,因為這些現象貼近他們的日常生活,場域或問題的描述是熟悉的語言,唯有深刻認識議題,認同意義與重要性,才有可能願意面對它,真正解決衍生的問題,參酌地區的獨特性,試圖找到新的實踐方式。這也是現今許多協助地區發展的NGO、NPO和社會企業所努力的,透過社會設計找到新的可能,比如青銀共居。
 
  教育現場也有越來越多學校帶著學生關注在地重要議題,其中又以偏鄉學校最為積極,因為偏鄉的變化快且明顯,讓人無法不正視與因應。偏鄉學校不僅教授課綱規範的內容,更將在地發展放在心上,思考著如何讓孩子們對自己的故鄉產生認同,未來才能承擔地區的發展。因此,偏鄉的孩子在求學階段便有機會真正認識所在的土地——過去與現在,美好與獨特。或是因為有急迫的威脅,才讓這些地區學校積極的將這類議題放入課程中,然而,那些還未正視的家庭和學校呢? 
 
  基於這樣的初衷,本書從全球議題中,選擇三個對於臺灣重要的主題,分別是「高齡社會」、「地方創生」與「循環經濟」。議題不是單一面向的問題,不同議題間經常是相互關聯的,這些議題的產生有其發展脈絡、環境條件、政策擬定、科技演進等,涵蓋的領域包含社會、自然、科技、健康、數學等,解決歷程更可能加入語文、藝術等領域的專業與能力。其中人、事、物的探討如要透澈,不僅是要有可信與豐富的文獻蒐集、詳盡的場域實察與深刻的人物訪談等,對於取得的所有資料進行分類整理,進而系統思考,確認各項因素間的關係,定義真正的問題,接續為了找出合宜的因應之道,再進行一次有關於解決問題的資料搜尋、組織、分析與系統思考,發想新的可能。這樣複雜的議題探究很難在一本書中說得完全,因此本書僅呈現資料素材,期望作為接觸重要的議題的一扇窗或一把鑰匙,開啟讀者的認識與興趣,能持續關注這些議題,甚至在現在與未來投入改善或解決這些議題的事務。
 
  本書選文都來自於雜誌報導,讓以學生為主的讀者及早接觸這類不熟悉的主題與文本型態。選文面向與次序安排分別是「議題背景與緣由」、「議題在臺灣的現況」、「國內外實例」與「不同立場的看法」,客觀的提供議題的基本資料與不同立場的觀點,在了解發展與緣由後,比較不同立場的想法,最後形成自己的觀點。
 
  據此,第一個單元「高齡社會」包含八篇文本,依序為「背景說明—高齡社會的產生」、「政策說明—長照2.0」、「實務說明—城市與偏鄉的老後」、「共好實例—有本生活坊」、「他國實例—高齡住宅」、「及早因應—第三人生」、「因應態度—玩到生命的最後一天」、「因應態度—網紅夫妻」, 第一篇是說明全世界與臺灣高齡化的產生與趨勢,第二篇與第五篇則是對於臺灣的現況做了政策、政府與民間實務的說明,第六篇到第八篇則談到不同的人如何面對高齡生活,讓讀者對於高齡者有不同的認識。
 
  第二個單元「地方創生」包含六篇文本,依序為「背景說明—人口外流」、「實例說明—家鄉成為天堂」、「實例說明—整合連結」、「現況說明—解決問題」、「發展關鍵—文創特區的現況」、「發展迷思—打卡熱點」,第一篇與第二篇說明地方創生的產生及面對的挑戰,第三篇到第四篇則以兩個不同取徑的例子,了解地方創生的樣貌,最後兩篇則提出目前已經看見的隱憂與迷思。
 
  第三個單元「循環經濟」包含六篇文本,「背景說明—華麗登場」、「演變說明—都市的未來」、「我國實例—你的垃圾我的商機」、「他國實例—荷蘭的循環經濟」、「關鍵爭議—真的環保嗎?」、「其他思維—夠了就好」, 第一篇與第二篇分別談到循環經濟產生的背景,並以日本北九州的發展為例,了解循環經濟發展的歷史與影響;第三篇與第四篇分別以臺灣與荷蘭的實例,說明目前實際發生的情形與好處;第五篇與第六篇則對於循環經濟提出不同面向的思考,認為循環經濟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為了引導讀者更深入思考,每一篇文章後也提供一組思考問題,每一組問題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廣泛理解」的問題兩題,引導讀者仔細思考文本文句或段落間的理解;第二層是「統整解釋」的問題兩題,引導讀者思考文本整體的意義;第三層是「省思評鑑」的問題一題,引導讀者思考文本意義與自身的關係,進而產生反思或行動。這些問題除了可以提供讀者自己思考外,也適合用來親子之間共學,更能夠作為教師課程教學運用。
 
  本書有幾種運用方式:第一,學生自行閱讀與思考問題;第二,親子共讀與討論問題;第三,班級閱讀與討論問題:第四,作為學校彈性學習課程或是選修課程的內容,每週討論一篇,可規劃為一學期的課程,教師也可以結合主題,請學生延伸搜尋資料,將本書作為探究議題的閱讀與討論教材;第五,選擇其中一個單元作為學校彈性學習課程或是選修課程的主題,將本書作為認識主題各面向的閱讀與討論教材,請學生延伸搜尋資料,由教師或學生提出課程要解決的問題,產生實踐行動。本書可依據不同目的,自學、共讀或成為課程都能靈活的運用,藉此擴大學生對於議題的認識、感受與重視。
 
  透過本書開始接觸全球或在地議題只是個開始,生於這個時代的我們,都已經是全球公民,生活在全球化的脈絡下,無論是氣候、經濟甚至於疾病等,都已經不只是單一國家的事情。所以應該要如何讓自己在全球脈絡下自處呢? 第一,睜開「眼」:當我們只關心自己的生活,對於社會、國家或國際的重要事件或議題不在乎,我們將可能在掌握訊息不足的情形下,產生不必要的焦慮或恐懼,也可能過於樂觀或無感,或做出不完整的理解與判斷。
 
  第二,打開「心」:生活中存在多元文化也是全球化下的必然,即便在臺灣,也有許多族群,如何理解不同文化、不同國家或不同立場的人,以合宜的方式互動,並能進一步尊重、關懷或欣賞他人。第三,轉動「腦」:資訊大量產生下,因著社群媒體與物聯網的發展,資訊的傳播速度與影響已超乎想像,正確的知識來不及擷取,假資訊也難以辨別,培養思辨力是明智生活的關鍵。第四,放開「手」:全球化的挑戰下,人們面對的是過去從未出現的變化,僅僅以已知的知識無法因應,更需要透過實作,勇敢嘗試,才可能找出創新的解決方式。
 
  接觸真實的世界,準備好我們的眼、心、腦與手,改變認識與回應世界的方式與目的,便邁開成為全球公民的步伐。
 
推薦文
 
共同面對未來的挑戰與改變
臺大教授.無界塾創辦人葉丙成
 
  在大學教書已經超過二十年。這些年來,我看到許多年輕人對於我們社會的種種問題是關心的。在他們之中,有的人會願意採取行動來試著解決這些問題,這很可貴。但也有更多的人,是覺得自己怎麼可能有能力改變這個世界?然後對這問題重重的世界,充滿無力感。
 
  從某個角度來說,年輕人會有這樣的無力感並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在接下來二十年,臺灣社會要面對的種種挑戰跟問題會越來越多,而且,挑戰一個比一個大。如何讓大家對於這些問題能有更全面性的了解?如何讓大家有信心,認為這些問題是我們可以一起來解決的?我認為這樣的意識,對我們社會的未來,是非常重要的。
 
  對我們的下一代而言,尤其如此。因為只有當我們的下一代對於未來的問題有更清楚的認識,並且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想法跟自信,我們的社會才會有希望。反之,若我們的下一代對於未來的問題不甚了解,對於未來只有滿滿的無力感,這樣的社會,是不可能有前途的。
 
  這是為什麼,當我看完藍偉瑩老師所編著的《未來世界我改變》這本書,我的眼睛為之一亮。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好書,光是從書名,就道盡其意旨:談未來、談世界,讓大家了解未來世界的問題與機會,更重要的是,要讓大家有「我」能讓世界變得更好的信心! 
 
  在這本書裡,談到許多臺灣已經或是即將遇到的高齡化、城鄉差距、環境永續等重大議題。這些字眼雖然一天到晚出現在報章媒體上,但對許多大人或是中小學生而言:「啊,就只是字眼而已。」,其實很無感。
但透過這本書的選文,可以幫助我們深入了解這些議題的真實樣貌,以及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這些議題,不再只是媒體標題的字眼;而是許多活生生的案例、故事出現在我們眼前。看了以後,會讓大家開始對這些議題很有感!
 
  而且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不是只談問題而已。如果談了一個又一個問題,卻都沒有解方,那豈不是讓人對這世界感到更加無力嗎?我喜歡這本書的地方,在於書中除了談這些議題的嚴重性外,更報導了臺灣許多人在解決高齡化、城鄉差距、環境永續這些議題的種種想法、點子,跟他們投入的心力。
 
  透過這本書,我們看到了許多人努力改變這世界的故事:不管是用新經營模式照顧長者開咖啡店的教授與社工店長,或是返鄉投入社區營造帶動家鄉的原民子弟,或是達成二氧化碳零排放不可能任務的石化廠,這些故事都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的存在!讓我們覺得這世界是有機會變得更好的,這世界是有希望的! 
 
  臺灣的未來,有許多的問題跟挑戰,都需要我們跟下一代同舟一命,一起面對、一起努力解決。《未來世界我改變》這本書,推薦給您跟您的孩子(學生)。
 
  看完後,讓我們一起挽起袖子、一起努力讓這世界變得更好!
 
為孩子培養改變未來的能力
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誌總編輯黃國珍
 
  大多數人認識的藍偉瑩老師,是在教學工作坊中,帶領各級教師在貼滿便利貼的牆上,逐步梳理學校願景,描繪學生圖像或是建構課程地圖的形象。又或是在她的著作中,跟隨她對教育問題的觀察與思考,釐清當前教育困境與機會,從正在改變中的教育現場,重新相信我們的教育正在往更好的路上前進。特別讓我敬佩的是,她為了更深入且長遠帶領各地區的學校落實教育改革,所以毅然辭去體制內的教職,成立瑩光教育協會,在教育體制外整合各界資源,派任專業教師入校陪伴,讓偏遠地區的學校,有能力發展優質的教學,照顧好每個孩子。
 
  聽到偉瑩老師在幾乎難以分身的行程中又完成一本書時,一方面佩服她對教育焚膏繼晷的付出,也特別期待想拜讀她的第三本書——《晨讀10 分鐘: 未來世界我改變》。
 
  偉瑩老師前兩本書,第一本是為教師所寫。第二本書,是為所有關心教育的人所寫。這次第三本書,是為學生的閱讀與議題探究學習而寫,並且有一個關鍵特色與其他同類書籍不同。偉瑩老師在這本書中,以自己素養導向課程設計的思維,作為此書撰寫與編輯的脈絡。選擇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和一○八課綱的八大領域課程所融入的十九項議題中「高齡社會」、「地方創生」與「循環經濟」三個未來永續發展的重要議題,編選合於議題,卻又反映不同面向的文本,提供給讀者在議題中多元探究的材料,進而培養立體化、脈絡化、系統化的閱讀與思維能力。例如在「高齡社會」的議題下,提出一個真實的情境: 「當長壽成為日常」,藉由不同的文章,開展廣泛的閱讀,思考這情況後續會面對哪些問題?對社會結構帶來什麼改變?目前高齡者如何面對退休後的生活?其子女如何因應上有高堂,下有幼子的生活雙擔?社會工作者看見什麼問題?對於長照需求日益增加,現在的系統可以應付嗎?如何補強?這些問題若發生在偏鄉,又要如何解決?高齡者自身會願意被視為社會負擔嗎?是否已經有高齡者開始組織起來,自己成為解決問題的方案?他們做了什麼?……這樣開闊的閱讀與學習,脫離過往課本上單薄的基本知識記憶,而是接軌真實情境、真實生活、真實問題的探討,讓學習與生活建立同軌並進的具體實踐。
 
  《晨讀10 分鐘:未來世界我改變》這本書的內容,可以解讀為是一本有三個主題的課程設計。參加過偉瑩工作坊的老師,可以從書中看到偉瑩老師如何將教學目標,以閱讀材料的選擇,落實成為可以在教室中實現的課程。我自己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感受到知識與體驗同在,問題與答案相生,深化與開展相應,學習與生活相連的細膩構思。即使單純將它當作是一本議題導向的專題報導,也是充滿探究與開拓新視野樂趣。另外值得一提,這書中沒有特別強調,但敏銳的讀者可以感受到,「問題意識」貫穿書中多數的文章。這是目前議題導向的閱讀與教學中學生與老師都要培養的態度,才能讓議題得以展開與深化。
 
  未來世界是一團渾沌,卻又足以想像。但結果是必然的還是一切未定?是充滿良善與光明所構築的烏托邦,或是失去信仰與希望的反烏托邦?無論未來世界是什麼面貌,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的世界決定於我們現在所走的每一步。
 
  我們常說:「孩子是未來的主人翁」,但我認為這句話不完全正確。因為,孩子是帶著我們給他的教育去創造未來。從這觀點來看,或許我們才是改變未來的主人翁。因此,想改變未來,就讓孩子閱讀偉瑩老師這本新書《未來世界我改變》。這本書讓閱讀成為一堂議題的探究實作課,讓改變未來的能力可以被擁有,讓孩子成為未來真正的主人翁。
 
青少年改變未來世界的寶典
臺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蔡淇華
 
  在【晨讀10分鐘】系列書籍中,《未來世界我改變》的內容最「硬」, 卻也是現在學生最需要、與大考素養題最相關的一本。
 
  本書包括「高齡社會」、「地方創生」、與「循環經濟」等三部分。三大主題湊巧與近年國中會考作文題目「青銀共居」、「我想開一家XX的店」、與「我們這個世代」等試題完全契合。
 
  然而,這幾年會考作文的成績呈現江河日下之勢,滿級分的比例從一○五年度4972人(占比1.83%),一○六年度2561人(占比1.05%),一直掉落到一○八年度1304人 (占比0.61%)、一○九年度的1588人(占比0.77%)。學生之所以無法寫好這些題目,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背景知識」。
 
  然而看完這本好書後,學生們會知道臺灣在二○二六年,因為有百分之二十人口超過六十五歲,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會理解「社區營造」是「大家來花錢」,而「地方創生」是「大家來賺錢」;除此之外,學生更能認識「循環經濟」,知道那是解決全球暖化、以及讓臺灣在未來不致成為垃圾島的最佳解決方案。
 
  這本書將「高齡社會」、「地方創生」、與「循環經濟」三個面向做量化、系統化、與本土化的整理,非常適合由老師引導全班閱讀。此外,因為有「閱讀理解」專家——「品學堂」團隊,負責設計素養題本,可以幫助學生統整重點。如果同學們願意花時間閱讀,對未來考試素養題的理解,幫助一定非常的大。
 
  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成為顯學的年代,這樣一本可以從個人、地方、擴及產業發展,且具有宏觀視野的書本出版,不啻是師生之福。非常期待全國青少年閱讀之後,因為有了知識與素養,可以自信滿滿的說:「未來世界,我來改變!」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這類型的書籍通常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因為很多「未來學」的論述都很容易流於科幻或過度樂觀的想像,但這本我不得不說,它的落地性超乎我的預期。它巧妙地融合了對科技趨勢的洞察,卻又沒有忘記人性的核心需求。它並不是要你變成一個冷冰冰的機器人去適應未來,而是如何保有你身為一個「人」的價值,在自動化和AI浪潮中找到不可取代的位置。我個人是那種喜歡做筆記、畫重點的讀者,這本書的結構非常適合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重點是,它提供的「改變」策略,完全可以無縫接軌到我現有的工作流程中,不需要我推翻重來,而是像升級軟體一樣,逐步優化我的思考框架。特別是關於「跨領域學習」那幾章,那種啟發性,讓我忍不住想去報名一些我從前覺得「不實用」的課程,因為它成功地說服了我,那些看似無用的知識,才是建構未來競爭力的基石。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工具書多到讓人眼花撩亂,每本都保證能讓你脫胎換骨,結果讀完後,留下的只有書櫃上厚厚一疊灰塵。但這本《晨讀》系列給我的感覺很不一樣,它不是提供一套生硬的SOP(標準作業流程),更像是一種思維的校準工具。它的編排設計非常巧妙,讓我感覺像是在參加一個精緻的讀書會,每一頁都在拋出一個引人深思的議題,然後用一種非常生活化、貼近台灣在地經驗的語彙來解構它。我特別喜歡它沒有過度美化「改變」這件事,而是很誠實地指出轉型的陣痛期和必經的掙扎。這種真誠度,在追求快速成功的世代中,顯得格外珍貴。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改變」並不是某個戲劇性的瞬間,而是一系列微小、持之以恆的決策累積。如果你正在為自己的職涯發展感到迷惘,或者覺得自己好像永遠跑不快,這本書的節奏感會讓你慢下來,但同時又充滿動力,因為它告訴你,跑得快不如跑得「對」,而對的方向,就是從你每天早晨的十分鐘開始建立的。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充滿好奇心,特別是「未來世界我改變」這幾個字,簡直是直擊我們這些每天在網路資訊洪流中掙扎,總想有點不一樣的讀者的心坎裡。我翻開書,首先感受到的是那種非常務實的「晨讀」精神,你知道嗎,很多勵志書都說要早起,但很少有書能真正把這個習慣跟宏大的未來願景連結起來。它不是那種空泛地叫你「加油」的書,而是像一個很有耐心的引導者,手把手教你怎麼在每天投入一點點時間,積少成多,把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未來想像,變成你此刻就能著手的行動藍圖。我特別欣賞作者處理資訊的方式,它把複雜的未來趨勢拆解成我們可以消化的小單元,讓我們這些平日忙著應付生活瑣事的上班族,也能輕鬆地跟上時代的脈動。讀完之後,那種感覺就像是原本籠罩在迷霧中的方向突然清晰了起來,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未來會發生什麼,而是真正開始思考「我要」讓未來變成什麼樣子。對於想在生活和職涯上尋求突破,卻又苦於找不到切入點的朋友,這本書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起點,那種由內而外的改變力量,真的非常扎實。

评分

當我提到這本書時,我會傾向用「一本為台灣人量身打造的未來指南」來形容。它處理的許多案例和情境,都帶有濃厚的在地色彩,這讓我閱讀起來時,更容易產生共鳴,而不是像讀翻譯本那樣,需要花費額外的腦力去「翻譯」到我的生活情境中。作者對「韌性」(Resilience)的詮釋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強調的不是如何避免失敗,而是如何在快速迭代的社會中,保持心態的彈性和學習曲線的陡峭度。我發現,讀完這本書後,我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提高了,不再將變化視為威脅,而是視為可能性的來源。這種心態上的轉變,才是最無價的收穫。如果你只是想找一本快速讓你爽一下的書,可能這本不適合你,但如果你是那種願意投資時間在深度思考、希望從根本上重塑自己應對未來挑戰的能力,那麼這本《晨讀》絕對值得你每天留出那寶貴的十分鐘,靜下心來細細品味,你會發現,改變,遠比你想像中要容易開始。

评分

這套書的質感,即使是電子書,也能隱約感受到編輯團隊的用心。最吸引我的是它那種「陪伴感」。你知道嗎,閱讀勵志或自我成長類的書籍,最怕的就是那種高高在上、說教式的語氣,讓人讀起來很有壓力。但這本書的筆調是溫和而堅定的,它就像一個在你旁邊陪你度過清晨那段最難熬的時光的夥伴。它不會逼迫你立刻變成超級英雄,而是鼓勵你先從那十分鐘的專注力開始重建自信。我發現,當我開始規律地利用早晨的這段時間吸收書裡的觀點時,我對一整天的專注度和情緒管理都有了明顯的提升。這不是單純的心靈雞湯,它更像是一種思維的「體能訓練」。而且,它對於「數位時代的資訊焦慮」有著非常精準的描繪和解方,讓我學會了如何篩選雜訊,把精力集中在真正能推動我前進的資訊上。對於正在經歷中年轉型或職業倦怠的朋友,這本書提供了一劑非常需要的「定心丸」與「行動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