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傳承的日常:從葛羅培斯到Philipp Mainzer,一條始於包浩斯的建築路徑 (電子書)

可傳承的日常:從葛羅培斯到Philipp Mainzer,一條始於包浩斯的建築路徑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明松
图书标签:
  • 包浩斯
  • 建筑史
  • 设计史
  • 现代建筑
  • 建筑教育
  • 葛羅培斯
  • Philipp Mainzer
  • 德国建筑
  • 建筑理论
  • 设计传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經典的住宅建築=理想生活的容器
足以為未來的宜居日常奠定範式

  一部以建築為跳點的旅行散記,
  也是一場關於住宅美學的思辨之旅

  從包浩斯創辦人葛羅培斯,
  到新法蘭克福計畫的恩斯特‧梅與斐迪南‧克萊默,
  再到德國當代頂尖全才設計師Philipp Mainzer,
  本書開啟一趟建築漫遊,看見百年以來德國設計思維的承繼。

  ◆好設計,能成為百年後的日常
  說走就走、想停就停的旅行,有時是偶遇精彩建築的最佳方式。本書以德紹之旅為始,作者重訪包浩斯校長葛羅培斯設計的教師宿舍,感佩其歷久彌新的經典魅力;當年包浩斯的大膽思辨與嘗試,如今已成現代的日常,且正因是日常,而有了傳承的能量,推動至今。

  ◆宜居的思索,新法蘭克福的啟示
  由此,作者回顧自身居處的台灣,尋覓起宜居空間的答案;偶然地,在德國當代全才設計師Philipp Mainzer的第一件台灣建築作品中,探見解答的可能。

  為了探求Mainzer作品的設計原理,作者前往法蘭克福近郊拜訪,並循其指引,重溯1920年代的「新法蘭克福公共住宅開發計畫」,看見這座城市如何以社會住宅完成建築形式的變革,成功成為現代住居的絕佳典範;也看見當時德國建築師與設計師如何以住居為起點,並精心規劃日常生活用品,修補工藝與藝術之間的裂縫,賦予住宅空間更多人性化。
  
  ◆建築與家具的共鳴
  所謂的好建築,不只是一張皮或一座殼,建築空間裡的一切,都是建築的延續。就空間設計而言,建築和家具互為表裡,而透過Mainzer極簡的家具設計,居住空間有了「向自然靠攏」的韻致。因著Mainzer的經典代表作大腳長桌與臼齒凳,我們看見將一株株原木的歲月搬進住居的可能,這也呼應著Mainzer所投注與實踐的建築精神。

  ◆住宅建築是生活的容器
  本書從建築出發,進入更大的城市輪廓,再由城市回歸建築、聚焦家具,帶我們領會:生活容器的設計不只關乎「容器」本身,更關乎容器與外在環境之間的連結。而這一路漫遊思索的眼光,最終仍隨作者的深切關懷落回台灣:什麼樣的家居空間可讓人感到安全自在?自我與家庭的關係,如何透過空間設計進行溝通與重組?想望台灣住宅建築的未來,我們或許能有一個新起點。

  好設計,是一種對日常的溫柔改革;
  文化的成形,則源自生活中的點滴積累。
  當好設計成為日常,傳承的文化便有深蘊──
  ‧如何理解住宅建築的價值與美學?
  ‧什麼是簡潔形式和實用機能的美妙契合?
  ‧「新法蘭克福計畫」何以成為理想的公共住宅與都市規劃典範?

 
好的,这是一份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或其中主题,且力求详实自然: --- 《时间的纹理:探寻失落文明的城市记忆》 作者:[此处填写作者姓名] 出版社:[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此处填写出版日期] 简介 《时间的回响:失落文明的城市记忆》并非一本描绘宏伟战役或帝王功绩的史书,而是一次深入人类聚落的灵魂深处的考古之旅。本书聚焦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被泥沙掩埋或因气候变迁而悄然退场的古代城市。作者以独特的跨学科视角,融合了考古学、人类学、地理学乃至文学叙事的精髓,试图重建那些消逝在时间迷雾中的生活图景,探究城市形态如何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精神内核与社会结构。 本书的叙事主线并非依循时间顺序,而是以空间和物质遗存为锚点,引导读者穿梭于三大主要区域的文明废墟之间:干燥炎热的沙漠边缘、潮湿多雨的河谷地带,以及依山傍海的贸易节点。 第一部:沙砾中的低语——沙漠城市的兴衰 在本书的开篇,我们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极端环境下顽强生长的文明。例如,书中详细考察了纳巴泰人的佩特拉——那座凿刻在玫瑰色岩石中的奇迹之城。然而,重点并非仅仅在于展示其宏伟的卡兹尼神殿,而是深入剖析其复杂的供水系统和贸易路线网络。作者通过对出土陶器碎片和晚期铭文的分析,推演出纳巴泰社会如何通过对稀缺资源的精妙管理,维持了其在东西方贸易中枢的地位。更引人注目的是,书中对玛雅文明中晚期图卢姆的重建。图卢姆,这个临海的堡垒城市,其建筑风格的转变——从早期精巧的石砌结构转向更注重防御性的城墙——被视为是区域政治紧张和海上贸易格局变化的最直接物证。本书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当环境压力达到临界点时,一座城市是如何在物理上和文化上“选择”终结的? 第二部:水岸的承诺与背叛——河谷文明的权力博弈 河流,是文明的摇篮,也是其最终的坟墓。本部分将重点剖析两处著名的河谷遗址: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和印度河谷的哈拉帕。对于乌尔,本书摒弃了以往对苏美尔神庙的单一崇拜视角,转而关注城市内部的居住区规划。通过对不同阶层住房面积、装饰水平和工具配置的对比分析,描绘了一幅细致入微的社会分层地图。城市规划中的不平等,是如何在建筑语言中被固化下来的? 而在哈拉帕,这座规划极其严谨的城市,其相对均匀的街道网格和公共浴场的存在,曾引发了关于“平均主义社会”的猜想。本书则引入了最新的碳十四测年数据和环境同位素分析,论证了该文明在面对季风模式的长期不稳定时,其高度中央集权的规划体系如何反而成为一种脆弱性。城市的功能性布局,在自然力量面前,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性局限。 第三部:在交汇点上——海港城市的身份重塑 最后一部分,我们考察那些因商业和文化碰撞而诞生的“流变之城”。迦南海岸的腓尼基港口和丝绸之路上的一处中亚绿洲城邦成为焦点。腓尼基城市并非以巨型遗址著称,而是以其商业网络和文化输出的影响力为标志。本书侧重于分析其港口设施的工程学成就,以及如何通过快速、灵活的建筑风格适应不同地理条件的变迁。 对于中亚的绿洲城邦,其城市遗址往往被沙漠吞噬,但其建筑中融合了波斯、希腊乃至更东方风格的混合印记。这里探讨的核心是“身份的城市化”:当不同文化的人群汇聚于一地,他们的信仰、习俗和审美是如何通过建筑语言进行谈判、融合,最终形成一种新的城市“气质”的。 超越遗址的思考:城市作为活态文本 《时间的回纹理》的价值,不仅在于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这些物质遗存,更在于提出了一种理解城市生命周期的哲学框架。城市并非静止的实体,而是由社会契约、经济逻辑、技术极限和环境适应共同书写的“活态文本”。当文字消亡,当权力更迭,这些石头、砖块和街道布局,仍在以沉默的方式讲述着人类最根本的生存欲望与组织智慧。本书旨在引导读者,在凝视这些废墟时,不仅看到逝去的辉煌,更能洞察我们自身现代城市体系中潜在的脆弱性与永恒的创造力。这是一场对人类定居智慧的深沉致敬,也是对未来城市命运的温和警示。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徐明松


  建築史學者,建築、都市評論者,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威尼斯建築學院碩士、義大利國家建築師。

  著作有《柯比意:城市‧烏托邦與超現實主義》、《古典‧違逆與嘲諷:從布魯涅列斯基到帕拉底歐的文藝復興建築師》、《愛讀本01‧建築:打開建築的第一道門》、《建築桂冠:普立茲克建築大師》、《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國父紀念館建館始末:王大閎的妥協與磨難》、《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建築師王大閎1942-1995》、《蔡柏鋒:不帶偏見的形式實驗者》、《走向現代:高而潘建築的社會性思考》。

倪安宇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畢,威尼斯大學義大利文學研究所肄業。旅居義大利威尼斯近十年,曾任威尼斯大學中文系口筆譯組、輔仁大學義大利文系專任講師。現專職筆譯。

  主要譯作有《馬可瓦多》、《巴黎隱士》、《在美洲虎太陽下》、《困難的愛》、《收藏沙子的人》、《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卡爾維諾);《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玫瑰的名字》、《傅科擺》、《試刊號》(安伯托.艾可)等。

  與徐明松合著《靜默的光,低吟的風:王大閎先生》,獲第三十七屆金鼎獎最佳非文學圖書獎。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迷途德紹
我來,我見,我觀察    
閱讀葛羅培斯的建築
中式建築的「空」與「遊」
嘗試自由的校園設計
可傳承的建築日常

第二章 尋覓宜居
在林中呼吸的城市一隅
等待蛻變的城市風貌    
「類社會住宅」的可能
當人文積蓄被淹沒
所謂「形隨機能」
以小化大的空間遊戲
反映靈魂的建築立面    
翻轉慣性思維

第三章 一堂建築與設計課
Mainzer開啟的建築與設計課
法蘭克福今與昔
喚回靈魂的現代新工藝
最壞的年代,最好的改革契機
從裡到外找回居住秩序
設計金童的家具秀
從家具延伸到建築的美學
公共建築的社會意涵    
新法蘭克福的啟示

第四章 家具的歲月故事
以小見大
新時代的抽象重組
因極簡而生的自由
在自然與文明中洄游    
樹墩「再生」的故事    

第五章 我們的「未來」
FUTURA字型的結構美學    
「THE」ONE
所謂「未來」空間
Mainzer的台北團隊
不能說的祕密:關於業主

後記    
註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99616
  • EISBN:978986359989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8.4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光是看到「葛羅培斯」和「Philipp Mainzer」這兩個名字被並置,就足以讓我對這本書的深度充滿信心。這顯然不是一本迎合大眾口味的速成讀物,而是經過扎實研究後提煉出的精華。葛羅培斯的理想主義,與後續設計師如何面對工業化、量產化以及市場機制的拉扯,中間的張力想必是本書的精彩看點。我猜想,作者或許會深入探討「設計的倫理」——如何不被商業力量稀釋掉初衷?尤其在戰後,隨著設計進入尋常百姓家,那份純粹的初衷如何被「商品化」的浪潮所形塑或扭曲?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深入的案例分析,而不是空泛的理論闡述。如果能藉由書中的論述,釐清現代設計思潮中那些看似矛盾的元素是如何共存的,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單純的知識傳遞,它提供的是一套理解當代設計困境的分析工具。

评分

對於像我這樣,在設計產業邊緣徘徊,總想在傳統中尋找創新靈感的從業人員來說,這本書的書名簡直像一個密碼。它暗示了一種方法論,一種看待問題的視角——即所有「新」的產生,都源於對「舊」的深刻理解和再詮釋。我期待書中能有關於「極簡主義」的辯證,因為「日常」的極簡往往容易走向「空無」,如何確保在去除冗餘的同時,還能保留生活的豐富性與詩意,是個永恆的難題。作者是否能從葛羅培斯那套嚴謹的模組化思考中,找到Philipp Mainzer得以發揮個人風格的彈性空間?這種從體系到個體的過渡,才是真正考驗設計師功力的所在。我希望讀完後,我的眼睛能被重新校準,學會欣賞那些不張揚、卻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設計細節,真正理解什麼叫做「可傳承的」——那不只是物件的保存,更是生活態度的延續。

评分

說實話,我平常不太會主動去翻閱這麼「硬核」的建築史書籍,總覺得那些動輒討論結構力學和設計理論的內容會讓我昏昏欲睡。但這本的切入點很不一樣,它不是在談論宏偉的紀念碑,而是聚焦於「日常」的建構。這對我這個在都市裡過著朝九晚五生活的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經常在想,我們每天使用的桌椅、光線的安排、空間的流動性,是不是都隱藏著某種設計哲學?作者似乎打算揭開這個謎底。書名橫跨了這麼長的時間軸,從包浩斯的源頭一路走到當代設計師的實踐,這中間必然經歷了巨大的社會變遷與材料革新。我猜測,書中會著墨很多關於「極簡」與「實用」如何平衡的精彩論述。畢竟,要將嚴謹的設計理念轉化為可以被大眾接受和長期使用的物件,中間的拿捏分寸才是最考驗功力的。我很想看看,那些大師級人物是如何處理「讓生活更美好」這個看似簡單卻極其複雜的命題。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簡直是視覺饗宴,那種低調的復古感,配上恰到好處的留白,讓人光是拿在手上就覺得品味非凡。我特別欣賞出版社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體選用既典雅又不失現代感,閱讀起來非常舒服,完全沒有一般學術性書籍那種死板的壓迫感。雖然我還沒深入閱讀內文,但從這個外觀就能感受到作者對「日常」和「傳承」這兩個主題的深度思考。包浩斯的概念,往往給人一種過於冰冷、理性、純粹的印象,但書名中的「可傳承的日常」卻帶出了一種溫度,暗示著設計美學如何融入生活,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擺在博物館裡。這讓我非常期待它如何連結歷史脈絡和生活實踐。從葛羅培斯到Philipp Mainzer,這條路徑顯然不是單線的,而是充滿了延續、轉化與對話,希望能從書中瞥見那些被教科書忽略的、關於建築如何默默塑造我們生活場景的細節。整體而言,這本書的包裝本身就是一種美學宣言,成功勾起了我對建築史中人性化面向的好奇心。

评分

我對書籍的選材和編排方式抱持著極高的關注度。一本好的建築史著作,絕不能只是圖片的堆砌,更不能是純文字的轟炸。從書名暗示的「建築路徑」來看,我預期作者會用非常精妙的圖文並茂手法,來呈現理念的傳遞與演變。例如,一張包浩斯早期的草圖,如何對應到Philipp Mainzer後來的某個家具設計細節?這種「跨時空對話」的編排,需要極高的敘事能力。我特別好奇,書中是否會穿插一些文獻資料、信件摘錄,或是當時設計師的訪談片段,這樣能讓冰冷的歷史瞬間變得立體起來。如果作者只是單純地羅列風格流變,那就太可惜了。真正的傳承,是精神的延續,而非形式的模仿。我希望這本書能成功地告訴我們,為何某些設計思維能抵抗時間的洪流,成為我們今日生活美學的基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