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觀生活探祕 (電子書)

默觀生活探祕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多默‧牟敦
圖書標籤:
  • 生活哲學
  • 自我成長
  • 心靈探索
  • 正念
  • 冥想
  • 幸福感
  • 人生思考
  • 情緒管理
  • 個人發展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在世上生活的每一分鐘和每一事件,都在人的靈魂上播下一些東西。」作者以一篇篇的散文,道齣靈修之旅沿途應認清、牢記的種種;進而澄清什麼不是默觀祈禱。書中一再強調默觀生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濛此特恩的人,宜視之為人生使命而審慎相待。最後又說明默觀祈禱的三種形式,可供有心人一一印證。
繁華落盡,靜待花開:尋常巷陌中的哲思與溫暖 一部關於“慢下來”的深刻洞察,一次對日常生活的溫柔重訪。 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如同被高速列車裹挾的乘客,隻顧著眼前飛逝的風景,卻忘瞭欣賞窗外細微的光影變化,遺忘瞭腳步丈量土地的真實觸感。本書並非一本教條式的指導手冊,而是一場邀請——邀請你暫時放下手中的“待辦清單”,走進那些被我們匆匆略過的尋常巷陌,重新發現生活深處的質感與韻味。 本書收錄的散文、隨筆與生活觀察,匯聚瞭作者多年來對“在場感”的執著探尋。它沒有宏大的敘事,聚焦的始終是微小的、易逝的瞬間:清晨第一縷陽光穿過老舊窗欞投下的幾何光斑,鄰居傢院子裏那株不知名的花朵在雨後綻放的姿態,菜市場裏攤販與顧客之間那些夾雜著煙火氣與人情味的短促對白。 第一輯:時鍾之外的呼吸 這一部分著重探討時間觀念的重塑。我們習慣於用效率來衡量生命的價值,仿佛時間是一種必須被填滿的容器。然而,作者通過對古老手工藝的觀察、對傳統節慶儀式的追溯,揭示瞭一種“慢時間”的哲學。 書中描繪瞭一位老木匠如何花費數月時間雕琢一件傢具,他手中的刻刀並非追求速度,而是與木材的紋理進行對話。這種“慢”並非懶惰,而是一種對精湛技藝的敬畏,對事物本性的尊重。作者反思,當我們習慣於即時滿足時,我們是否也一同放棄瞭等待、沉澱和最終獲得深度滿足的能力?從現代生活的“碎片化”敘事中抽身而齣,迴歸到那些需要時間去醞釀、去品味的體驗,如烘焙一塊需要長時間發酵的麵包,或是一杯需要耐心衝泡的茶。 第二輯:城市的微觀地理學 現代都市常常被視為冰冷的鋼筋水泥叢林,但本書的視角卻轉嚮瞭這些建築縫隙中頑強生長的生命力。作者化身為一名“城市漫遊者”,細緻描繪瞭那些被我們視為背景的角落:樓宇之間狹窄的防火通道、被遺忘的社區小公園、深夜營業的小餐館裏疲憊卻堅守的靈魂。 我們行走於高聳的摩天大樓之下,卻鮮少留意到腳下的地磚是如何鋪設,牆皮是如何剝落,每一處瑕疵都講述著一段曆史。作者試圖捕捉這些“非官方”的城市記憶,記錄那些尚未被商業化完全吞噬的角落——那些保留著鄰裏互助傳統的老舊社區,那些堅持用手寫菜單的小店。這些微觀的地理觀察,是對“公共空間”意義的重新定義,提醒著我們,真正的社區感並非來自統一的規劃,而是源於人與人之間真實而笨拙的互動。 第三輯:日常的煉金術 生活的偉大之處,往往隱藏在那些最不起眼的日常瑣事中。這一輯探索如何將重復性的、甚至略顯枯燥的傢務、勞作,轉化為一種內省和創造的儀式。 如何看待洗碗?是任務,還是清洗心靈的象徵性動作?如何看待整理舊物?是負擔,還是與過去的自己和解的過程?作者用細膩的筆觸,解構瞭這些看似瑣碎的活動,賦予其哲學深度。例如,通過對“縫補”這一行為的探討,引申齣接受不完美、珍視磨損的價值。書中提到,一件被精心縫補過的衣物,比一件全新的、批量生産的商品,承載瞭更多的故事和情感重量。這種對“舊”的珍視,是對過度消費主義的一種溫和抵抗。 第四輯:沉默的對話者 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並非總是需要激烈的言語衝突或深刻的哲學辯論。本書也關注那些發生在無聲之處的深刻交流。 作者記錄瞭與一位沉默寡言的園丁的交流,他們之間僅通過對植物生長的觀察,便能理解彼此對生命周期的共鳴;也記錄瞭在一次漫長火車旅途中,與陌生人共享的一段安靜的日落時光,那份共享的寜靜比任何交談都更具力量。這些“沉默的對話”,強調瞭非語言交流的豐富性,以及在共享空間中,保持開放、傾聽環境的能力,纔是建立真正聯結的基石。 結語:迴歸內心的羅盤 全書的基調是平和、內斂而富有溫度的。它不是在呼籲激進的改變,而是在倡導一種“內在的迴歸”——迴歸到身體的感覺,迴歸到對周遭環境的敏感,迴歸到對自身節奏的接納。 閱讀《繁華落盡,靜待花開》,如同在喧囂的集市旁找到瞭一方清幽的庭院。它用樸實無華卻充滿洞察力的文字,引導讀者重新校準自己生活的羅盤,去發現,真正的豐富與深度,一直都在我們腳下,等待我們放慢腳步,用心去觸碰、去體會。它鼓勵我們,在每一個尋常的日子裏,都能成為自己生活最忠實的觀察者和最溫柔的陪伴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多默‧牟敦(Thomas Merton, 1915-1968)


  一九一五年生於法國,為著名之靈修作傢,亦為詩人、小說傢、教授、文學批評者、思想傢;並積極倡導非暴力與國際間的和平。他對東方神祕學亦鑽研頗深,對禪宗尤有特殊興趣。

 

圖書目錄

關於靈修經典 7
再版者序言 9
作者的話 11

默觀的種籽 15
1. 凡物皆善 19
2. 萬物的真相 25
3. 為發現自己而祈禱 33
4. 萬眾一體 41
5. 殘驅斷骸 57
6. 孤獨 63
7. 魔鬼的倫理神學 69
8. 人格的完整 73
9. 恐懼為戰爭之根 79
10. 地獄就是憎恨 85
11. 信德89
12. 傳統與革命 95
13. 鏡中觀物 103
14. 她皎潔如日 113
15. 不和我在一起的人 119
16. 謙遜剋服失望 125
17. 服從下的自由 131
18. 自由的真諦 137
19. 超脫 141
20. 心禱 149
21. 分心 157
22. 理解的恩澤 161
23. 感官之夜 169
24. 誤人的火光 179
25. 棄絕 185
26. 內在的貧乏 195
27. 默觀的交流 201
28. 純愛 209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5469139
  • EISBN:9789575469139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9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從整體閱讀體驗來看,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更偏嚮於提供一種「心靈的棲所」,而不是提供一套明確的「生活指南」。如果你期待它能告訴你明天股市會漲跌,或者哪個投資策略最可靠,那顯然是找錯瞭對象。它的魅力在於其間接性與內斂性。作者似乎很懂得拿捏「話說三分」的藝術,總是在關鍵時刻戛然而止,留下足夠的空白讓讀者自己去填補。例如,當他談及某種無法言說的遺憾時,他不會過度渲染情緒,而是用一個極簡的畫麵收束全章,這種留白處理,反而讓讀者的個人經驗湧現,將自己的故事投射到文字的框架之中。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場深度的冥想練習。我時常會讀完一段話,闔上電子書,然後靜坐幾分鐘,讓那些文字在腦中緩緩沉澱,去感受它們在我的思維結構中激起瞭怎樣的漣漪。我認為,它的深度不在於論述的複雜性,而在於它激發讀者自我反思的深度與廣度,它成功地在喧囂的日常中,開闢瞭一個安靜的、專屬於自己的角落。

评分

這本書我可是抱著極大的好奇心翻開的,畢竟書名裡的「探祕」兩個字就已經夠引人遐想瞭。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深入剖析某個特定領域的專著,也許是哲學、心理學,甚至是某種新興的社會現象。然而,讀完之後,我感覺更像是在經歷一場悠長的午後散步,沒有預設的終點,隻是跟著作者的思緒在光影交錯間徘徊。它的文字風格,老實說,有點像是在跟你娓娓道來,語氣平和,卻又時不時拋齣一些讓你必須停下來細細咀嚼的觀點。我特別喜歡它處理那些日常瑣事的方式,它不試圖將事情過度包裝或賦予宏大的意義,而是將我們習以為常的片段,輕輕地拿起,用一種近乎人類學傢的眼光去觀察。比如說,它描述清晨陽光灑在咖啡杯上的紋路,那種細膩入微的描寫,讓我覺得我彷彿真的聞到瞭那股微苦的香氣,也感受到瞭空氣中溫度微妙的變化。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並不是學到瞭什麼新知識,而是讓我重新學習瞭「觀看」這件事。它提醒我,生活中的許多細節,其實都蘊含著值得被留意的風景,隻是我們常常因為太過匆忙,而錯過瞭這些稍縱即逝的美好。這種從宏大敘事中抽離,轉而專注於微觀世界的嘗試,讓我覺得閱讀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沉澱與迴歸。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設計,說真的,讓我有點齣乎意料,因為它非常樸實,幾乎沒有什麼花俏的裝飾,字體和行距的設計非常傳統,就是一種經典的書本閱讀體驗,這反而成為瞭它的優點。在數位閱讀盛行的時代,太多電子書為瞭追求視覺衝擊而犧牲瞭閱讀的舒適度,光暈、過於花俏的插圖常常讓我眼睛疲勞。但這一本,它專注於內容本身,文字清晰,呼吸感足夠,讓你可以長時間沉浸其中而不感到煩躁。不過,從內容結構來看,我認為它更適閤那些已經纍積瞭一定人生閱歷的讀者。年輕的朋友或許會覺得有些晦澀難懂,因為書中許多體悟都是建立在對生活有過深刻體驗的基礎上的。例如,當作者描述一種「物是人非」的滄桑感時,如果沒有經歷過一些重要的轉摺點,可能很難真正體會到那份深沉的情緒。我特別欣賞它在探討人際關係時的坦誠,它沒有粉飾太平,而是直視瞭人與人之間那種難以完全溝通的疏離感,同時又給予瞭一絲溫暖的期盼。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交朋友」的書,而是一本陪伴你「理解孤獨」的書,兩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

评分

說實話,初翻這本書的時候,我有點被它的節奏弄得措手不及。它不像市麵上那些強調「五分鐘改變你的人生」的勵誌書,也不是那種條理分明、有明確章節綱要的工具書。它更像是隨筆的集閤,或者說,是某位智者在日誌中隨手記錄下的零散思緒。有時候,我會覺得作者的跳躍性很大,前一頁還在談論某個歷史事件的微小側寫,下一頁可能就轉嚮對當代科技發展的某種憂慮,兩者之間的連結需要讀者自己去牽引。這對於習慣瞭線性敘事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一點適應期。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纔擺脫掉「我應該從這段話裡歸納齣什麼結論」的執念,轉而純粹地享受文字流淌的韻律。這種「無目的性」的閱讀體驗,對我這個平時壓力比較大的上班族來說,其實是個意外的解壓閥。它逼著我放慢速度,不去強求意義,而是去感受作者鋪陳的情境。書中關於「時間」的幾段論述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沒有用複雜的物理學或哲學概念去定義時間,而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的視角,描繪瞭我們如何被時間追趕,以及如何纔能偶爾從時間的洪流中掙脫齣來片刻。這本書的價值,或許不在於它給瞭我們什麼答案,而在於它教會我們如何提齣更優雅、更具個人色彩的問題。

评分

我對這本書最直接的感受是:它像是一位老朋友在深夜的陽颱跟你聊天。它沒有高高在上的教誨意味,也沒有生硬地灌輸某種「正確」的生活態度。它的敘事語氣非常平等,彷彿作者也隻是這個紛亂世界中的一個尋覓者,正在分享他偶然間拾得的幾塊美麗鵝卵石。這種「共同探索」的感覺,讓我讀起來非常放鬆,也更有親和力。我特別留意到作者在描述自然景觀時所選用的詞彙,那種精準且富有詩意的錶達,展現瞭創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它不隻是在描述「樹」或「水」,而是在描繪樹木如何與風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水流如何記憶著山脈的形狀。這種將非生命體賦予情感與意誌的寫法,極大地豐富瞭我的想像空間。雖然這本書的主題看似廣泛,涵蓋瞭從個人內心到外部世界的種種觀察,但始終有一條堅韌的線索將它們串聯起來,那就是對「真實存在」的追尋。它鼓勵讀者去質疑那些被社會集體賦予的標籤,迴歸到最本真的自我感受,這對於長期處在資訊爆炸、價值觀不斷被拉扯的現代人來說,無疑是一劑清新的劑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