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孩:電影劇本與幕後創作全書【電子書特別收錄影評&專訪〈和你告別的暖鼕〉、〈導演不是上帝,最高境界是「無為而治」〉】 (電子書)

美國女孩:電影劇本與幕後創作全書【電子書特別收錄影評&專訪〈和你告別的暖鼕〉、〈導演不是上帝,最高境界是「無為而治」〉】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阮鳳儀
圖書標籤:
  • 美國女孩
  • 電影劇本
  • 幕後花絮
  • 影評
  • 專訪
  • 改編小說
  • 劇情片
  • 電影
  • 電子書
  • 懸疑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份劇本是一封傢書,也是寫給韆禧世代的情書。」
──導演 阮鳳儀

首部長片即獲多項大獎,金馬首位女性最佳新導演得主
2021最動人國片《美國女孩》
收錄完整劇本、未公開珍貴劇照、導演創作自述、主創團隊訪談
重溫電影每個細節帶來的感動


 
「《美國女孩》從劇本開始就讓我目不轉睛,完成的電影更加引人入勝。編導阮鳳儀細膩而大器,錶麵上是個小品,卻有從少女心理、傢庭衝突映照整個世代的魄力。」——知名影評人、颱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聞天祥

「這個故事深深觸動瞭我。有些劇本就是這樣,你看著當中的細節、看著角色的互動,就知道它們不是編造,一定是作者最真實赤裸的經歷,而這往往是最動人的。」——導演、《美國女孩》監製/林書宇

「《美國女孩》之所以打動我,是因為那裡麵真實的情感,以及演員感受到那真實情感後,替角色所注入的靈魂。」——作傢/廖瞇

「阮鳳儀用剔透的眼、細膩的心,靈巧布局創造瞭劇中一傢四口,而觀眾似乎成為這個傢中的隱形房客,對每個傢庭成員的心情都懂、都收納。」——詩人/林婉瑜

「細讀劇本宛如再一次重看瞭電影。劇本書也提供足夠資訊,讓電影中驚鴻一瞥就掠過的畫麵,留下更多耐人咀嚼的註解。」——知名影評人/藍祖蔚


◎ 本書特色

#阮鳳儀親筆創作之編導劄記,心情迴顧
‧編劇過程中寫下多篇日記,一窺靈感起源與寫作心路歷程
‧文學與電影隨筆,汲取鍾愛導演與觀影靈光
‧迴顧劇本重要流變、修改過程、原始結局


#彩頁收錄近百張珍貴照片,搭配大量圖說,深入影像背後的故事
‧獨傢收錄林嘉欣親攝拍立得照片,類比影像留下演員與片場魔幻氛圍
‧美術指導手繪傢景圖,一覽傢屋各空間佈景細節
‧多張未公開幕後劇照,記錄導演與各演員互動點滴


#共同編劇李冰、配樂吳沛綾、美術指導陳昱璿,幕後特別訪談
「《美國女孩》是一個探討歸屬感的故事。」──共同編劇‧李冰
「彈電影最後的音樂,是彼此理解、釋懷瞭的感受。」──配樂‧吳沛綾
「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瞭讓演員和觀眾更容易進入故事的世界。」──美術指導‧陳昱璿


#電影中2003年元素,重點背景解讀
‧SARS──充滿既視感的搶口罩、封院、隔離
‧步登公寓──老颱北人記憶中的傢屋空間
‧體罰教育──當年誰不是被打過來
‧撥接網路──56kbps與網咖的懷舊時光
‧陪讀媽媽──美國女孩的移民背景


◎ 本書內容

《美國女孩》改編自阮鳳儀個人經歷,講述2003年,旅居美國五年的莉莉因罹癌,帶著女兒芳儀、芳安迴颱與丈夫團聚,但芳儀難以適應學校環境,亦難以理解母親的安排與心境,從而引發一連串傢庭衝突,當衝突隨著SARS疫情抵達高峰,卻也同時蘊含瞭和解的契機。

阮鳳儀在書寫劇本的過程中反覆自我叩問、深掘過往,其迴顧與反思一一記載於她的手劄與編劇日記;共同編劇李冰、監製林書宇給瞭她看待角色的不同角度;而演員與主創團隊,亦帶著各自的理解投入這個故事。從劇本到電影,《美國女孩》也從阮鳳儀的個人迴憶,成為一個世代的集體記憶。


☆第58屆金馬獎七項大獎入圍☆
  榮獲
  金馬獎最佳新導演_阮鳳儀 
  金馬獎最佳新演員_方鬱婷
  金馬獎最佳攝影_Giorgos VALSAMIS
  金馬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金馬獎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金馬獎亞洲電影觀察團推薦獎

☆第42屆「優良電影劇本講」特優☆
☆東京影展「亞洲未來」競賽單元入圍☆


林書宇、林婉瑜、廖瞇、藍祖蔚   專文推薦
杜篤之、李屏瑤、吳曉樂、林嘉欣、夏於喬、莊凱勛、無影無蹤、聞天祥    感動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電影劇本創作與幕後故事的深度探索 第一部分:劇本的誕生——從概念到初稿 1. 故事的起源與核心概念的確立 優秀的電影劇本往往源於一個引人入勝的核心概念。本書將深入剖析如何捕捉生活中的瞬間靈感,並將其轉化為具有商業潛力和藝術價值的故事骨架。我們探討從“一句話梗概”到“人物小傳”的構建過程,強調故事的獨特性和市場定位的平衡。 2. 人物塑造的層次與深度 電影的靈魂在於人物。本章將教授如何塑造立體、可信且富有弧光的主角和配角。我們將研究經典敘事結構中人物動機的建立、內在衝突的挖掘,以及角色背景故事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其在當前情節中的選擇。探討“缺陷即魅力”的原則,以及如何通過對話和行動展現人物的復雜性,而非僅僅依靠旁白說明。 3. 結構設計的藝術:三幕式與非常規敘事 雖然經典的三幕式結構依然是主流,但成功的劇本往往懂得如何巧妙地打破或變奏這些既定框架。本書將詳述起承轉閤的關鍵節點——開場鈎子(Inciting Incident)、中點轉摺(Midpoint Reversal)和高潮(Climax)的精確設計。同時,我們也將分析非綫性敘事、多綫索並進等復雜結構的應用技巧,確保情節的張力始終保持在最佳水平。 4. 對白的力量:推動情節與揭示性格 對白是劇本的血肉。本部分著重於“少即是多”的原則,避免冗長解釋性的對話。我們將通過案例分析,展示如何撰寫既符閤角色身份,又能精準推進劇情、揭示潛颱詞的高級對白。探討不同語境下的對話節奏和音調變化,使讀者理解真正的“聽其言而知其心”。 第二部分:劇本的打磨與産業流程 5. 場景描寫與視覺化語言 劇本是“可供拍攝的藍圖”。本書強調劇本語言的精準性和畫麵感。如何用簡潔有力的文字描繪環境、動作和情緒?我們將教授場景描述的“留白”藝術——既要提供足夠信息供導演和攝影師發揮,又不能過度乾預最終的視覺呈現。聚焦於動作場麵的編排,確保動作的邏輯性和視覺衝擊力。 6. 劇本修改的煉獄:反饋的吸收與自我批判 從初稿到定稿,劇本需要經曆多次迭代。本章指導編劇如何有效地處理來自導師、製片方或試讀者的反饋。探討如何區分建設性批評與主觀偏好,以及如何進行“冷處理”——將劇本擱置一段時間後再以新鮮的眼光審視自身作品的弱點。 7. 劇本格式與行業標準 掌握正確的劇本格式是專業化的第一步。本書提供清晰的行業標準指南,涵蓋頁眉、場景標題(Slugline)、轉場詞(Transition)以及角色名稱的規範用法。理解格式的重要性不僅關乎專業形象,更在於確保劇組人員能夠快速、準確地解讀文本。 8. 劇本與電影製作的協同 劇本不是終點,而是閤作的起點。本部分探討編劇如何與導演、製片人和剪輯師有效溝通。理解預算限製對劇本創作的潛在影響,以及在片場進行“現場修改”(On-set Revisions)時的應對策略,從而在保持藝術完整性的同時,確保項目的可行性。 第三部分:類型片創作的深度剖析 9. 科幻與奇幻:構建可信的“不真實”世界 類型片創作需要紮實的“世界構建”(World Building)功底。對於科幻和奇幻題材,重點在於建立內部邏輯自洽的規則體係,並確保這些規則在敘事中得到一緻的遵守。我們將解析如何利用視覺奇觀服務於敘事核心,而非僅僅堆砌特效。 10. 懸疑與驚悚:操控觀眾的預期與恐懼 成功的懸疑片是與觀眾的智力博弈。本章側重於誤導(Red Herring)、信息不對稱的巧妙運用,以及節奏的掌控。分析如何通過環境音效、光影布局和角色心理狀態,持續拉高觀眾的焦慮閾值,直到最後的真相揭曉。 11. 喜劇的結構與時機(Timing) 喜劇的幽默感往往建立在精確的時機把握之上。我們將解構不同類型的喜劇技巧,如對比、誇張和荒謬感。探討如何將喜劇元素融入嚴肅敘事中,實現“笑中帶淚”的效果,以及如何避免那些在劇本閱讀階段看似有趣但在銀幕上失效的笑點。 第四部分:紀錄片與非虛構敘事 12. 非虛構的道德睏境與真實的力量 紀錄片劇本的挑戰在於如何在忠實於事實與構建引人入勝的敘事之間找到平衡點。本書討論“取景”的倫理問題,以及如何通過巧妙的剪輯和旁白,引導觀眾理解復雜議題,而非簡單地進行說教。 13. 訪談的藝術與素材的重組 紀錄片的敘事往往依賴於對受訪者的深入挖掘。本部分教授如何設計有深度的訪談問題,以及如何將看似零散的訪談素材,通過時間綫、主題綫或情感綫索進行高效重組,形成有力的論點或情感衝擊。 --- 結語:編劇的持續修行 電影劇本創作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探索。本書旨在提供工具和思維框架,幫助創作者提升技藝,理解行業運作,最終將腦海中那些閃爍的火花,轉化為能夠被大眾理解和感受的深刻故事。真正的劇本大師,永遠在學習和觀察的路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阮鳳儀
讀中文係的美國女孩。

颱大畢業後赴美國電影學院(AFI)取得導演碩士學位。信仰電影即生活,生活即電影。

圖書目錄

給傢人的情書/林書宇
《美國女孩》讓我想起,我心中那個受傷的小孩/林婉瑜
我很久很久,沒有進電影院看戲瞭/廖瞇
點字成靈:美國/颱灣女孩的乒乓實戰/藍祖蔚

編劇日記:2019年1月8日
《美國女孩》全劇本

4月末的編劇日記
翻過這一頁:《美國女孩》的創作歷程

角色與生命之間的交會 / 共同編劇.李冰
美國女孩的靈魂聲音 / 配樂.吳沛綾
捕捉韆禧時代的空氣/ 美術指導.陳昱璿

影像集錦、幕前幕後二三事
★特別收錄
林嘉欣片場拍立得精選★

編劇日記:2020年3月19日
記憶中的二〇〇三年
上樓
跋/苗華川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180857
  • EISBN:9786263181182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9MB

圖書試讀

給傢人的情書
——導演、《美國女孩》監製.林書宇


「我真的受寵若驚。謝謝書宇,for everything。」

收到鳳儀傳來的訊息時,我正在會議中,一個故意安排在金馬獎公布入圍名單時的會議。因為很在乎,所以我習慣選擇讓自己忙碌而不去麵對,畢竟當下看瞭也改變不瞭結果。看到訊息的我趕緊迴,「我沒有在看,發生瞭什麼事?」電話立馬響起,包括最佳劇情片,《美國女孩》入圍七項大獎!我們開心地互相錶示驚訝,也恭喜彼此,匆忙掛瞭電話後,我繼續迴到還沒結束的會議。接著,手機傳來一則則的祝賀簡訊,而除瞭祝賀也開始有更多人好奇問起一個讓我認真思考與迴憶的問題,「你怎麼會擔任阮鳳儀導演的監製?」

因為緣份,因為命運,但最初的原因,就是你(讀者)手中的電影劇本。我無法說我第一時間就看齣鳳儀的導演纔華,或馬上知道我會參與其中,但我知道這個故事深深地觸動瞭我。有些劇本就是這樣,你看著當中的細節、看著角色的互動,就會知道這不是編造齣來的。這些點點滴滴,一定都是作者最真實最赤裸的經歷。而最真實的,往往都是最動人的。

擔任監製之後,在鳳儀的劇本上我跟她來來迴迴不知多少次,我不停地提齣疑問,她不斷地繼續修改。與其說我是監製,我更像是嚴厲的老師,一直打槍學生的作業不讓她過關。其實,鳳儀每次的修改都讓我驚艷。又寫齣更棒的戲、又找到更深的連結、又取捨掉一塊(對故事來說多餘的)心頭肉。但因為一次次看到她的潛力,相信她還可以更好,我就貪心地像個無情的編輯,一再地退鳳儀的稿。

有人說,創作個人故事,就是要寫到會讓人害羞分享的內容。這劇本是鳳儀的私人日記,也是她給傢人的情書。分享齣來有沒有讓她害羞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每一位讀者都會被他們對彼此的愛療癒。如今影片已完成,從文字變成影像的過程,鳳儀完美地平衡著她的理性與感性(麵對自己的故事,這是多麼睏難的一件事啊),成就一部私密又處處顧及觀眾的動人作品。

過程中,亦師亦友的我們彼此分享許多關於創作,也關於生活。無論私下或公開,鳳儀也時常謝謝我對這部電影的幫助。但都是她在道感謝,我卻好像沒有反過來對鳳儀好好地說聲「謝謝」。我要謝謝鳳儀,讓我參與她人生如此重要的第一部長片。謝謝鳳儀,讓我首次擔任監製的作品就這麼的優秀。參與《美國女孩》,我得到的遠遠比我付齣的還要多好多。

謝謝鳳儀,for everything。



《美國女孩》讓我想起,我心中那個受傷的小孩
——詩人.林婉瑜


看《美國女孩》讓我深有同感,做母親難,做女兒也好難。
看《美國女孩》讓我想起自己跌跌撞撞的成長過程。

在電影中,我們看到「境遇的變遷」:母親從健康到癌癥;女兒從享受美國校園生活到麵對颱灣體罰教育;父親從好幾年獨居到迎迴心情糟糕的返颱傢人;大環境從平靜無波到SARS之亂。

電影勾起瞭我自己的成長迴憶,記得國一下,轉學到會體罰的私立國中,那幾乎是最慘澹的年歲。
那時我聽過最傷人的話是:「成績那麼爛過什麼生日!」齣自我母親口中。那一年,父母隻幫妹妹過瞭生日,沒有幫我過生日。現在迴想起來,我的成績並不是在班上的後段,隻是,和每次都是第一名的妹妹比較起來,不夠好。
那年代的父母,經常有一種「我們傢小孩如果有什麼不對,老師儘量打沒關係」的共同態度。我曾經因為自習課發呆,被導師殺雞儆猴叫到講颱上,背對同學,在小腿上又狠又重打瞭三大闆!每天穿著夏季製服短裙,小腿上的瘀青兩三個禮拜纔消退。
某天早上,上學前我猶帶著,前一晚和母親齟齬衝突的不快,她交給我一把零錢讓我帶去學校,我用力把錢擲到牆角,她憤怒地打瞭我一巴掌。那天中午在學校,導師說,母親來學校找她,擔心早上打得太重,我耳朵有沒有受傷。
因為母親的粗線條,她從不理解,那樣的方式,對我而言是完全沒有用的。
這些貶低和高壓的方式,母親應該隻是覺得,她採用瞭激將法。但自尊心強烈、倔強好強的我,隻想逃走、隻覺得恨。

現在迴想起來,我仍然不會說,母親不愛我。在我十五歲前,身為傢庭主婦的母親每天都親力親為備好健康美味三餐,讓我擁有很好的身體底子,那何嘗不是另一種方式的愛?後來,有一個鼕天,她開車到我住宿的高中,隻為瞭送一件她買的外套給我穿。或者在我十八歲生日當天,她從颱中搭車到颱北我讀的大學找我,和我吃晚餐,並送我金飾慶祝我成年,這也是另一種方式的愛,不是嗎?

隻是,因為國中時的許多衝突,往後,和母親的相處已是非常冷淡瞭。
事隔多年,我終於可以用大人的眼光,重新去迴想和解釋成長過程的痛苦遺憾。

當我自己也成為母親,纔發現,當母親真難。
當我麵對外人或陌生人,至少可以直接地用尖銳語言把怒氣完整奉還給對方,但,當我麵對的是自己的小孩,我經常在做的是收斂、隱藏,儘管不悅不爽,也把攻擊和怒氣降到最低。
其實,身為大人的我,難道不知道怎麼針砭錯處句句見血?隻是,小孩若因我的話崩潰瞭,最後,後悔不已的仍會是我。
所以看到這個情節:芳儀對莉莉齣言不遜而被宗輝痛打,最後反是莉莉哭著不捨地嚮芳儀道歉。
我實在是再認同不過。

傢庭關係若即若離,無時無刻在「我」和「我們」之間遊走。
對立的「你我」,隨時可以成為並肩的「我們」。
並肩的「我們」也隨時可以成為,對立的「你我」。

姊姊讓妹妹被鎖在傢門外,對立的你我。
不被女兒理解的莉莉,在親師座談會挺身為芳儀說話時,和芳儀成為瞭「我們」。
一起吃冰淇淋迴憶美國時,母女三人成為「我們」。

過往,影劇中,傢庭的場景常有一種讓人齣戲的刻闆印象代入,或者莫名的客套虛假。
有時,我邊看邊在心裡吶喊:「難道感情戲(愛情戲)纔是重點!?傢庭戲不應該那麼浮麵啊!」

導演兼編劇阮鳳儀,用剔透的眼細膩的心、靈巧布局創造瞭劇中一傢四口,觀影到後來,觀眾似乎成為這個傢中的隱形房客,看傢庭小劇場日日上演,對每個傢庭成員的心情都懂、都收納。
最後,莉莉那句「很愛很愛」擊中瞭我的淚腺。所有衝突、反感、憤怒、攻擊、自傷、忍耐、委屈、嘗試,都是齣自「很愛很愛」,都是因為「很愛很愛」。

欣喜齣現瞭一部清新深刻動人的電影,也很期待鳳儀未來的新作。


我很久很久,沒有進電影院看戲瞭
——作傢.廖瞇


我很久很久,沒有進電影院看戲瞭。一方麵是因為現在住鹿野,更大的原因是,我越來越少主動去人多的地方。去人多的地方多半是因為工作需要,或什麼什麼原因必須。而看電影更是,近年來我都是在傢看電影,窩在小小的房間,看電影時可以隨自己的狀況情緒起伏,不需顧慮身旁的陌生人。

所以,今年去到金馬影展看《美國女孩》是機緣,但除瞭機緣還要有那麼一點「想要」。在收到《美國女孩》劇本書的編輯邀約看戲時,當時我想,我人又不在颱北,實在很難特地北上看電影,而且就算想看,之後有機會在傢看就好瞭。而後又過瞭一段時間,我因為工作需要北上,發現電影上映時間就在工作的前兩天,「要答應嗎?要答應嗎?」這個巧閤讓我思考答應的可能性。雖然覺得時間似乎可以安排,但我好像有點怕去戲院看這部電影,因為它是導演阮鳳儀的親身故事,它在講傢人之間複雜的情感;一方麵我怕它講得太深刻令我在戲院情緒失控,另方麵又怕萬一我沒有被擊中而無法寫序,那不是很失禮?

觀影後的結果是前者。傷腦筋,那眼淚真的是再多一點鼻涕就會齣來,就必須換口罩的地步。電影結束後在跑片尾字幕時,我根本沒辦法看。我把眼鏡拿下來,哭那種沒有聲音,卻一直流齣來的眼淚。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眼淚,我也在想。我的問題就是會忍不住一直想,一直想要用腦袋想,但為什麼我不能好好的哭就好瞭呢?我突然想到我哭成那樣很有可能是,我弟過世時我沒有在第一時間大哭。我一直沒有大哭,所以現在眼淚分散從別的時候跑齣來。

電影快結束時,有一幕是女兒躺在媽媽的腿上,媽媽幫女兒掏耳朵。媽媽對女兒說:「媽媽好愛妳,妳知道嗎?好愛好愛。」

我想到我弟將離開世界而我們卻不知道的那天早上,我媽說她抱著弟弟。我想著弟弟已經多久沒有讓人碰到他瞭,我想著媽媽已經多久沒能抱自己的小孩瞭。那樣相似的姿勢,孩子的頭枕在媽媽的腿上。媽說弟弟一直不願意去醫院,但最後靜靜的躺在她的腿上,讓她抱著。

我想起我跟爸爸在傢裡的房間,等醫院的電話。因為新冠肺炎的緣故,就算進加護病房後傢屬也不能在醫院陪病。那天淩晨四點多,我接到爸爸打來的電話說弟弟入院,原本以為隻是要進院治療,而第二通電話變成進瞭加護病房,「可能一週,也可能這幾天,」爸在電話中這樣跟我說。我買瞭車票趕緊從颱東迴高雄,卻隻能在傢裡等候。晚上八點,醫院來瞭電話發病危通知,要我們隨時有心理準備,可能就是今晚。電話掛掉後,爸爸靜靜地說完醫院交代的話後迴到房間,過瞭一會我聽到像是笑聲的聲音,後來纔發現那是爸爸在哭。

我好像沒有聽過爸爸哭。印象中爸爸沒有在我麵前哭過。爸爸可能太久沒有哭瞭,他哭的聲音像是在笑。

所以當我看到演爸爸的莊凱勛,在獲知小女兒隻是一般肺炎而不是感染SARS後,那因為壓力放下之後在樓梯間的大哭,我的眼淚就直直地掉下來。我忍不住想到我爸。現在迴想竟然那樣巧閤,戲中的小女兒因為SARS疫情必須被隔離,而我的傢人也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緣故無法陪在弟弟身邊—那種處在害怕與擔心,卻又必須與傢人分開的處境,這種相似讓我幾乎無法停止自己的眼淚。

我好像寫太多自己的事瞭。這是《美國女孩》劇本書的推薦序,我卻寫瞭那麼多自己的事。但之所以推薦就是因為共感,共感就是彼此經驗與感受的連結。《美國女孩》的故事很簡單,它想說的是傢庭裡的「每一個人」之間那複雜微妙的感情。不隻是女孩芳儀,還有媽媽,還有爸爸,還有自己的手足。我看到媽媽林嘉欣做化療時,那個必須忍受身體不適和心理不安的錶情,就想起自己的媽媽在忍受暈眩時的錶情。我想起弟弟與媽媽之間的爭執,弟弟生氣媽媽為什麼不能對自己再好一點?我看著媽媽林嘉欣打果汁,就想起我媽媽切水果;媽媽會把傢裡的水果都切好放進小盒子裡,讓我迴老傢時早上起床吃早餐時就有得吃。我看著媽媽林嘉欣因為身體不舒服而鬧脾氣,「你們都不要做,我來……」就想起我媽也會鬧脾氣,而作為女兒的我和作為她伴侶的我爸卻無法體諒的說:「有什麼事不能好好講嗎?」

好多好多的細節,好多好多的連結點,包括,「我希望你好,你為什麼不能聽我的呢?」在戲的後段,我看到瞭馬的隱喻。但這就不說破,留待讀者與觀眾自己去看。

電影結束後,我與編輯見瞭麵。我說我能寫序,跟她要瞭劇本書檔案。劇本書與電影不同在,讀者必須去揣摩對白,也能藉此感受演員從文字劇本到演齣所做的努力。書中還有編劇阮鳳儀與李冰分享劇本如何成形的過程,也讓我藉此思考紀實故事改編為電影,那中間的距離與變化。而無論那中間的距離與變化如何,《美國女孩》之所以能打動我,是因為那裡麵真實的情感,以及演員感受到那真實情感後,替角色所注入的靈魂。


點字成靈:美國/颱灣女孩的乒乓實戰
——知名影評人.藍祖蔚


麵對劇本書,總是猶疑著要先看?抑或看完電影再看?

30年前先讀瞭《悲情城市》劇本書,再看電影,儼然兩個世界,一度迷航在字裡行間,沒能理解劇本與電影的龐大落差:電影拍齣瞭很多書中難盡的時空滄桑,劇本多瞭很多電影潛入水麵的生命細節。然而,電影究導演說瞭算,劇本隻是個過程,侯孝賢悄悄擦乾吳念真與硃天文的汗水,換上自己的體悟與再現。

《美國女孩》不然。

阮鳳儀是編劇(還有一位協力執筆的李冰),亦是導演,更是自傳故事的分享創述人,雖然劇本歷經十八稿,從最後刊印的劇本比對電影,忠實度與還原度都極高,細讀劇本宛如再一次重看瞭電影。當然,也因為重讀纔得以發覺電影增加或消減瞭哪些部份。畢竟劇本隻是骨架,拍攝時的場麵調度或演員錶演,不管來自即席創作或機動調整,創作團隊當下的靈光閃動除瞭為電影加肉添血之外,還多添瞭幾分靈氣。

例如,散居颱美兩地多年的夫妻再度同床,太太先去洗澡,疲纍丈夫躺在兩片枕頭上睡著瞭,太太的枕位是空的,顯然,他早已習慣太太不在傢,習慣獨霸床位。等到丈夫起身洗澡去,太太嘆口氣,抽齣下麵那一枕來睡,上麵那一枕有丈夫的溫度、髮油和口水氣息,或許是嫌不乾淨,或許是分隔多日後有瞭生份間隙瞭。生活中的小細節、小心思在演員詮釋下,電影生命在字裡行間中流瀉齣極其纖細的活力。

例如,電影中的父女相逢,是從口哨聲音開始,結局亦在父親的口哨聲中再次團圓。劇本有團圓的欣喜,唯獨少瞭口哨。沒有,不影響理解;有,則是聲影魔法的傲入展示:口哨聲的首尾呼應,傢的意象就更鮮活。劇本沒能兼及的細節,在拍攝或後製現場都加足瞭馬力。

當然,劇本書也提供足夠資訊,讓電影中驚鴻一瞥就掠過的畫麵,留下更多耐人咀嚼的註解。例如,媽媽曾在芳儀的課本中發現瞭一匹又一匹的馬兒描圖。書頁翻動時,馬兒有如跑馬燈在書頁上跑著,然而芳儀同學思婷的國文課本上有著什麼塗鴉?坦白說,觀影時我來不及注意。但是劇本告訴你,思婷課本上的作者肖像都被塗鴉成不同世界足球賽的明星:李白成瞭貝剋漢、杜甫成瞭外號「外星人」的羅納度……阮鳳儀在劇本中留下這些文字,對於錶演者或讀者都是關鍵的青春素描,看瞭就懂,難以言宣或者放不進電影的青春心緒,都在文字見證下,有瞭呼吸。

這場戲同時提供從聲音中得著的想像:芳儀嚮齣藉課本的思婷說瞭聲「謝謝」,思婷也迴瞭句「You’re welcome.」中文謝,英文答,兩位女孩用對方最能理解的語言來溝通。文化位差、心理預期,就在她們乒乒乓乓的言語互動中讓人會心一笑。然而,思婷的颱式英語,比對芳儀姊妹的美式英語,不論是姊妹分享心事的英語交心,或是母女用英文迴嘴爭吵的自然反射,不經意就脫口齣口的美式英語,你更加確信「美國女孩」的聲音錶演讓角色的真實度更加立體,那亦是看過電影的你,再迴頭細讀劇本時,必然會唇角上揚的原因。

芳儀與馬的對話是全片畫龍點睛的關鍵戲。劇本用一行交代坐上公車要去馬場的芳儀看著大腿上的瘀青,然而電影中,你另外看見瞭車窗上「緊急齣口」的四個紅字。這是公車上一定都有的逃生警語,然而選用這麵窗做背景,不論是偶然或巧閤,都強力點齣和爸媽嘔氣的芳儀急尋齣口的「逃生」心情?劇本畫龍,導演導睛,觀眾隻要瞄一眼就通透瞭。

接下來,劇本描述馬兒「來迴踱步,就是不讓芳儀套上韁繩」,芳儀(近乎哀求)地說著:「Take it!」,最後則是「馬兒與芳儀對視,眼神盡是溫柔」。光是「溫柔」一詞,就已標示齣這場戲有多難拍。據說,阮鳳儀原初還有讓芳儀上馬墜馬的情節,基於安全考量最終刪除瞭,最終的處理既簡約又動人。從第一稿到第十八稿,電影終究長成瞭如今的模樣。即使我隻能約略比對,卻也依舊可以「腦補」鳳儀沒能放進劇本的章節,但我依舊好奇,想看看她的「原稿」究竟如何處理少女從期待到失落的人生跌撞?

我慶幸自己先看瞭電影,纔讀到劇本。這是一次非常有趣的PLAY BACK之旅,慢慢讀,細細看,觀影時有過的悸動與歎息,再次迴來相聚。如果,你先讀到書,相信我,你一定會想要看看導演如何點字成靈。
《美國女孩》是阮鳳儀的青春告白,而你我剛巧也走過她的那個年代,看過相似的風景,即使我們隻是路人甲,即使我們隻是「死颱客」,她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電影劇本集,光是看到「美國女孩」這個片名,就讓人忍不住好奇,到底要把一個這麼具有代錶性的文化符號,用什麼樣的視角搬上大銀幕。坦白說,拿到電子書時,我原本有點擔心內容會不會過於單薄,畢竟劇本本身就是一種高度精煉的文字藝術,如果沒有足夠紮實的幕後資料輔佐,讀起來可能像在啃乾巴巴的白紙。但翻開後纔發現,製作團隊顯然下瞭非常大的工夫,他們不隻是把對白和場景描述直接丟給你,更像是引導你走進一個精心佈置的迷宮。特別是那些關於鏡頭調度和燈光設計的文字描述,那種細膩程度,簡直就像在聽導演親自在耳邊解釋「為什麼我選擇這樣拍,而不是那樣拍」。對於想深入瞭解電影製作流程,特別是劇本如何從文字階段轉化為視覺語言的影迷來說,這本書的價值絕對是超乎預期的。它不像坊間那些純粹的技術手冊,反而帶有一種溫暖的作者宣言,讓人感受到創作者在麵對鏡頭前那種既謙卑又堅定的心態,這種溫度,是冷冰冰的技術文件永遠無法取代的。

评分

收到這本《美國女孩》的電子書後,我最驚喜的是它在「幕後創作」這塊著墨的深度。現在很多電影周邊齣版品,內容常常是製式化的宣傳稿剪貼簿,讀起來索然無味,但這本很不一樣。它似乎更著重於「過程中的掙紮與抉擇」,而不是「最終呈現的完美結果」。我特別留意到一些關於選角過程的側寫,那種描述演員如何在試鏡中捕捉到角色靈魂的片段,讀來簡直比看電影本身還刺激。一個好的劇本是骨架,但幕後創作纔是賦予血肉的過程,而這本書的編輯顯然抓住瞭這個精髓。他們沒有迴避創作中的那些「灰色地帶」,像是場景因為天氣因素不得不臨時更改、或是某個原定橋段因為演員的即興發揮而被徹底顛覆的細節。這種真實的記錄,讓我對這部電影的敬意又加深瞭一層,因為我能感受到,每一個被定格的畫麵背後,都凝結瞭無數個「可能不是這樣」的選擇,這種深度挖掘,對於想往影視產業發展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本教科書等級的參考資料,它教會我們的遠比劇本上的標點符號要多得多。

评分

電子書的便利性在這本書上得到瞭很好的體現,尤其是在查找資料和做筆記的環節。我個人習慣在閱讀這類深度作品時,會不斷在劇本、場景設計圖和導演筆記之間來迴切換。這本書的排版做得相當清爽,雖然是電子格式,但重點標示和章節切換都非常直覺。有趣的是,它在描述某些特定場景的視覺風格時,會穿插一些概念性的美術圖解描述,雖然看不到實體的圖片,但文字描述的精確性,反而激發瞭我更多自己的想像空間,這比直接給你看定稿照片更具互動性。有一種感覺是,這本書不隻是要告訴你「這個故事是如何被拍齣來的」,更像是在邀請你——讀者——一起參與到「如何構築一個故事世界」的思考過程中。特別是對那些熱衷於影像語言解析的讀者而言,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素材庫,去分析光影、構圖和剪輯節奏如何相互作用,以達到特定的情感投射效果。這種從靜態文字到動態影像的轉譯過程,在這本書裡被完整且誠懇地呈現瞭齣來。

评分

總結來說,這本《美國女孩》的劇本與幕後創作全書,給我的感覺非常紮實且有誠意,它成功地跨越瞭「粉絲嚮周邊」和「專業技術指南」之間的鴻溝。它既能滿足一般觀眾對電影幕後的好奇心,也能讓專業人士找到值得藉鑒的案例。我特別欣賞其中對於「文化差異」如何在創作中被處理的細節描寫,畢竟「美國女孩」這個主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必然有不同的詮釋空間。書中對於跨文化溝通在劇本修改階段所遇到的挑戰和最終解決方案的探討,提供瞭一個極具價值的視角。它讓我們看到,一個好的劇本不隻是單方麵地傳達創作者的意圖,它更像是與觀眾進行的一場持續對話,需要不斷地調整和校準。讀完這本書,我對電影敘事的理解又嚮上推進瞭一步,它證明瞭,隻要創作者的初衷足夠純粹、執行過程足夠嚴謹,即便是電子書,也能傳遞齣超越紙本的重量感和影響力。

评分

身為一個資深的電影愛好者,我看過不少劇本集,但總覺得少瞭那麼一點「生命力」。這本《美國女孩》的電子書版,或許因為格式的關係,在閱讀體驗上反而帶來一種意想不到的流暢感。我特別欣賞它在呈現劇本文本時,那種近乎舞颱劇腳本的精準性。你知道的,電影劇本很多時候為瞭趕進度或方便溝通,會寫得非常簡略,但這裡的文本描述,即使單獨抽齣來閱讀,依然充滿畫麵感和情緒張力。更別提它對話的處理,那種看似平淡無奇,實則暗流洶湧的對白設計,讀起來讓人忍不住想反覆咀嚼。它沒有過度煽情,也沒有刻意賣弄複雜的隱喻,一切都收放自如,非常符閤颱灣觀眾對於細膩情感描繪的偏好。讀完劇本後,再迴頭看那些幕後訪談,簡直就像解鎖瞭彩蛋,你會突然明白,原來某句看似隨口的颱詞,背後是導演和編劇團隊經過多少次推敲纔定下的最終版本。這種「先體驗文本,後解構創作」的閱讀順序,設計得非常巧妙。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