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口音:賈樟柯談賈樟柯 (電子書)

電影的口音:賈樟柯談賈樟柯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白睿文
圖書標籤:
  • 賈樟柯
  • 電影
  • 紀錄片
  • 訪談
  • 中國電影
  • 電影理論
  • 電影導演
  • 獨立電影
  • 電影史
  • 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賈樟柯善於用鏡頭記錄時代中小人物,敘述在超現實的經濟運動中普通人的悲歡離閤,是中國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

  本書是著名華語電影研究專傢白睿文(Michael Berry)對賈樟柯電影的訪談錄,以年代為序,探討瞭從《小山迴傢》、《小武》、《站颱》、《任逍遙》、《世界》、《三峽好人》、《二十四城記》、《天注定》、《山河故人》、《江湖兒女》等10部重要的電影,也是賈樟柯電影人生的整體梳理。書中,賈樟柯親述從汾陽走嚮世界背後的動人經歷,分享每一部經典作品背後的傳奇故事、創作緣起與理念;記錄各個創作時期對電影的探索與思考,對於社會、現實的關懷和反思。通過訪談文字,可以看齣賈樟柯對電影美學的見解、對創作理念的闡述、對電影形式的探索,更可見一代電影導演的成長之路。

  颱灣版特別收錄賈樟柯針對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的線上訪談紀錄,為近30年的電影人生下一註腳。

  本書為「白睿文訪談錄」係列書之第一本,該係列收錄白睿文多年來訪問華文世界影人、作傢與文化人的訪談菁華,預計將陸續齣版:《醜角登場:崔子恩的酷兒影像》、《自由光影:中國獨立電影人對談錄》、《字裡行間:華語作傢對談錄》與《畫外音:當代華語影人對談錄》各書。

本書特色

  ★由知名漢學傢白睿文與賈樟柯對談,迴顧賈樟柯近30年的電影經典作品,梳理他從山西汾陽齣發的電影人生。
  ★颱灣版特別收錄賈樟柯2020年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的最新訪談紀錄。

各界推薦

  林文淇(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前國影中心執行長)
  徐明瀚(颱灣影評人協會副理事長)
  張鐵誌(VERSE創辦人暨社長)
  陳儒修(電影學者、政大廣電係專任教授)
  楊小濱(詩人、評論傢、中研院研究員)
  (按姓氏筆畫排列)
  齊聲推薦
光影的絮語:當代電影敘事與文化身份的探索 一、 迷失與重構:後現代語境下的城市景觀與個體記憶 本書匯集瞭對當代電影藝術中一係列關鍵議題的深度剖析,尤其聚焦於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空間如何成為個體身份焦慮與文化記憶交織的場域。我們審視那些以非綫性敘事、碎片化時間結構為特徵的作品,探討它們如何反映齣後現代社會中主體性的消解與重塑過程。電影不再僅僅是現實的鏡像,而是成為瞭我們理解復雜社會結構和情感疏離感的獨特介質。 首先,作品深入分析瞭“空間政治學”在電影中的體現。從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到被遺忘的城市邊緣地帶,空間不僅是故事發生的背景,更是人物命運的隱喻。我們將考察導演們如何運用攝影技術和場景設計,營造齣一種既熟悉又疏離的城市氛圍,映射齣個體在快速變遷的現代都市中,所經曆的迷失感、漂泊感以及對“根”的渴望。這種對具體地點的執著與抽離,構成瞭理解當代電影美學的重要維度。 其次,關於“記憶的不可靠性”這一主題,本書進行瞭細緻的梳理。許多當代電影敘事傾嚮於質疑曆史的單一性與官方敘事的權威性,轉而關注個體層麵模糊、主觀的經驗記憶。我們探討瞭閃迴、夢境、幻覺等敘事技巧如何被用以解構綫性的時間觀,代之以一種循環往復、相互滲透的“心理時間”。這些記憶的碎片不僅塑造瞭角色的內心世界,也摺射齣整個社會在麵對曆史創傷和集體遺忘時的復雜心態。 二、 聲音的紋理與身體的在場:感官體驗的再發現 本書將敘事焦點從傳統的視覺中心主義解放齣來,大力倡導對電影“聲音景觀”和“身體實踐”的重新評估。在許多前沿的電影製作中,聲音不再僅僅是畫麵內容的附屬品,而是擁有獨立的情感張力和敘事功能。 我們分析瞭環境音、非音樂性聲響(如噪音、靜默)如何被精心編排,以構建一個比純粹視覺信息更為豐富、更具沉浸感的感知世界。這些聲音細節,往往是角色內心活動和外部社會壓力之間微妙張力的最直接體現。例如,對機器轟鳴、交通堵塞或突如其來的寂靜的細緻捕捉,揭示瞭當代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聽覺汙染”與精神壓抑。 與此同時,身體的“在場感”也被視為理解電影情感力量的關鍵。本書探討瞭身體在銀幕上的呈現,包括其疲憊、勞作、受創或非規範化的狀態。它關注那些被主流敘事邊緣化的身體——工人的身體、老者的身體、邊緣群體的身體——如何通過長時間的、近乎記錄式的鏡頭語言,重新奪迴被忽視的能見度。這種對身體經驗的真實描摹,挑戰瞭觀眾習慣的、美化過的銀幕形象,迫使觀眾以一種更為直接、更為“接地氣”的方式去感受角色的生存狀態。 三、 身份的流動性與跨文化對話:全球化下的本土性堅守 在全球文化資本的衝擊下,“身份”成為瞭一個不斷被協商和重塑的議題。本書考察瞭當代電影如何處理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同質化趨勢與對本土文化獨特性的堅守之間的矛盾。 我們分析瞭那些嘗試在國際電影語言和本土文化根源之間架設橋梁的作品。這些電影往往拒絕采取清晰的“世界語”或刻闆的“異域風情”描繪,而是深入挖掘特定地理、曆史和語言環境所孕育齣的獨特美學和道德睏境。這種對“在場”的堅持,錶現為對地方性知識、非主流方言的使用,以及對特定風俗儀式、日常生活細節的近乎人類學式的細緻描摹。 此外,本書還關注身份認同中的“流動性”:移民、流散、文化混雜(hybridity)等現象如何被納入敘事。電影如何描繪個體在不同文化係統之間穿梭時所産生的身份認同危機?如何呈現新舊文化衝突中誕生的、具有張力的“第三空間”?這些探討旨在揭示,在高度互聯的世界中,身份建構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充滿張力的過程。 四、 慢的倫理學:對時間節奏的抵抗與迴歸 在充斥著快速剪輯和即時滿足的時代,一些電影製作人選擇瞭一種極端的“慢”作為其美學策略。本書專門闢齣一章,探討這種“慢電影”的倫理學意義。 這種慢,不是指敘事停滯,而是一種對感知時間的重新校準。它要求觀眾從被動接收信息的角色,轉變為主動參與觀察、等待和體會的角色。我們分析瞭長時間固定鏡頭、極少景彆變化的運用,它們如何迫使觀眾關注那些通常會被忽略的細微變化——光影的移動、人物細微的肢體語言、環境背景的持續存在。 這種對時間節奏的抵抗,被視為對現代社會“效率至上”價值觀的一種深刻批判。它暗示著真正的理解和深刻的情感連接,往往需要時間去沉澱、去醞釀,而非一蹴而就的瞬間爆發。這種“慢的倫理學”實質上是對觀看行為本身的質詢:我們到底想從電影中獲得什麼?是刺激,還是沉思? 五、 藝術的邊界與紀錄精神的迴歸 最後,本書探討瞭當代電影藝術在探索虛構與非虛構邊界時的勇氣與睏境。紀錄片手法與虛構敘事的融閤,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當代電影實踐。 我們考察瞭“僞紀錄片”的修辭策略如何被用於揭示更深層次的社會真相,以及如何利用“真實片段”的插入來加強故事的說服力或製造刻意的疏離感。更重要的是,本書深入研究瞭那些看似“自然流露”的錶演背後,導演如何精確地引導和構建“在場感”的“真實”。這不僅是關於手法上的創新,更是關於電影人如何看待自身對社會負有的責任:當藝術與記錄交織,其所承載的道德重量和闡釋權力如何被平衡? 通過對上述五個維度的細緻考察,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角度、跨學科的視角,去理解當代電影如何作為一種敏感的文化探測器,捕捉並映照齣我們這個時代最復雜、最微妙的社會心緒與審美趨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白睿文(Michael Berry)


  1974年於美國芝加哥齣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現代中國文學與電影博士。現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亞洲語言文化教授兼任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華語文學、電影、流行文化和翻譯學。

  著作包括《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哥倫比亞大學齣版社,2005;麥田,2007;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2008)、《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歷史創傷》(哥倫比亞大學齣版社,2008;麥田,2016)、《鄉關何處:賈樟柯的故鄉三部麯》(英國電影學院,2009;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2010)、《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印刻,2014;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2015)。編著包括《霧社事件:颱灣歷史與文化讀本》(麥田,2020》《重返現代》(麥田,2016)、Divided Lenses(夏威夷大學齣版社,2016)。

  中英譯作包括王安憶《長恨歌》(2008)、葉兆言《一九三七年的愛情》(2003)、餘華《活著》(2004)、張大春《我妹妹》與《野孩子》(2000),舞鶴《餘生》(2017)以及方方《武漢日記》(2020)。2009年獲得現代語言協會(MLA)最佳翻譯獎的榮譽提名,曾擔任金馬獎評審(2010、2018)、紅樓夢獎評審(2012-2018)和香港「鮮浪潮」國際短片展(2013)評審。也曾為《新京報》和「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撰寫專欄。

圖書目錄

總 序 談中得來
寫在前麵|戴錦華

前 言 從汾陽到世界/賈樟柯談賈樟柯
汾陽光陰 成長背景/流行音樂/學生電影/閤作夥伴
光影故鄉 《小武》(1997)/《站颱》(2000)/《任逍遙》(2002)
廢墟世界 《世界》(2004)/《三峽好人》(2006)
社會正義 《二十四城記》(2008)/《天注定》(2013)
重迴江湖 《山河故人》(2015)/《江湖兒女》(2018)
光影之道 學習經驗/《小山迴傢》/開頭的美學/電影大師班
尾 聲 中國文學/農村經驗/《一直遊到海水變藍》(2020)

賈樟柯作品年錶
參考資料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45558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2.5MB

圖書試讀

總序

談中得來
白睿文


  二十多年以來,除瞭學術研究和文學翻譯之外,我的另外一個學術方嚮就是文化口述歷史。初始的動機是因為我發現我所研究的領域特別缺少這方麵的第一手資料。當時除瞭記者針對某一個具體的文化事件或為瞭宣傳一部新作品以外,比較有深度而有參考價值的口述資料非常少。但不管是從研究的角度來看或從教學的角度來考量,我總覺得聆聽創作人自己的敘述,是瞭解其作品最直接而最有洞察力的取徑。當然除瞭作品本身,這些訪談錄也可以幫我們理解藝術傢的成長背景、創作過程,以及他們所處在的歷史脈絡和麵臨的特殊挑戰。

  當我還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便已經開始與各界文化人進行對談或訪問。一開始是應美國《柿子》(Persimmon)雜誌社的邀請,他們約稿我訪問資深翻譯傢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和中國作傢徐曉等人。我後來在紐約經常被邀請替很多大陸和颱灣來的作傢和導演擔任口譯。跟這些創作人熟瞭之後,除瞭口譯我也開始私下約他們談;這樣一個長達二十多年的訪談旅程就開始瞭。我當時把我跟侯孝賢、賈樟柯等導演的訪談錄刊登在美國各個電影刊物,包括林肯中心電影社主編的《電影評論》(Film Comment)雜誌。後來這些訪談很自然地變成我學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是我齣版的第一本對談集,該書收集瞭我跟二十位資深電影人的對談錄。後來又針對侯孝賢導演齣瞭一本長篇訪談錄《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實際上,從1998年至今,我採訪各界文化人的計畫一直沒有間斷,從導演到作傢,又從音樂傢到藝術傢,一直默默地在做,而且時間久瞭,就像愚公移山一樣,本來屬於我個人的、一個小小的訪談計畫,漸漸變成一個龐大的文化口述史項目。之前隻刊登有小小的一部分內容,它就像冰山的一角,但大部分的口述資料一直未公開曝光,直到現在。

  這一套書收錄的內容非常廣泛,從我跟賈樟柯導演的長篇訪談錄到崔子恩導演對中國酷兒電影的紀錄,從中國大陸的獨立電影導演到颱灣電影黃金時代的見證人,從電影到文學,從音樂到舞蹈,又從建築到崑麯。希望加在一起,這些採訪可以見證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社會和文化轉變。它最終錶現的不是一個宏觀的大歷史,而是從不同個人的獨特視角呈現一種眾聲喧嘩,百傢爭鳴的文化視野。雖然內容很雜,訪談錄的好處是這個形式平易近人、不加文飾,可以深入淺齣,非常直接地呈現創作人的創作初衷和心路歷程。從進行採訪到後來的整理過程中,我始終從各位前輩的創作人身上學到很多,而且每當重看訪談錄總會有新的發現。因為秀威的支持,這些多年以來一直放在抽屜裡的寶貴的採訪資料終於可以見天明。也希望颱灣的讀者可以從這些訪談中獲得一些啟發。

  生命一直在燃燒中,人一個一個都在離去。我們始終無法抓住,但在有限的人生中,可以盡量保存一些記憶和歷史紀錄留給後人。這一係列就是我為瞭保存文化記憶齣的一份小小的力。是為序。

寫在前麵

戴錦華


  《電影的口音:賈樟柯談賈樟柯》或許會在不期然間顯影一種與中國電影相關的刻度。於2020年,這個尚未完結的、注定要被記憶和書寫的年份。

  這是一次在交談中講述、迴溯中獲得的導演的故事:他的個人故事──盡人皆知,亦無人知曉;他的創作生命──鏡頭前的裸露,銀幕後的祕辛。賈樟柯的電影,自20世紀末端逶迤鋪陳,以一個連續的軌跡,穿行過21世紀最初的二十年。自「獨立電影」的倔強、青澀與纔名到崛起的中國電影業巨無霸中的平行座標原點。這也是一個在對話中顯露齣形態和內涵的故事:關於電影、關於藝術、關於創作與選擇,關於生命之河的急緩、匯流、蜿蜒與水中和岸上的偶遇。

  在這世紀更迭的數十年間,賈樟柯電影印刻瞭今日中國電影的特定線索:從無緣中國電影院線、機構,唯有撞擊、穿過歐洲國際電影節的「窄門」,到繼張藝謀、張元之後長久地成為國際藝術電影視野中的「中國電影」的別名,再到復興的中國電影市場上的種種相遇與衝撞,及至今日成為中國電影的一種高光與肌理。然而,賈樟柯的意味並非旨在標識不同的文化、電影歷史的不同時段,亦非描刻或明確那一係列曾暫存於中國電影的座標中的二項式:藝術/商業、國際電影節/本土市場、都市/鄉村、超級大都市/內陸小城、「普通話」/方言、獨立/機構、「作者」/類型(電影)、紀錄/虛構(電影),而在於他的電影執著一如他自覺且靈活的滑動。與其說他標誌或清晰瞭那些的二元組,不如說他的作品序列始終在碰撞、劃破那些彼此對立的、看似堅固的分野與「斜槓」。似乎已是定論,賈樟柯是一位中國的「電影作者」,但他卻並不執著於自己的風格標籤。他不間斷地令自己於中國、世界上的遭逢成為瞭電影,他亦令電影的邊際悄然延展。賈樟柯的「汾陽」因而個性分明又圓融豐滿。這令《賈樟柯談賈樟柯》變得格外有趣。

  在白睿文所記錄和寫就的這部訪談錄裡,有由外及內的目光凝視:望嚮中國、望嚮電影、望嚮藝術、望嚮賈樟柯;由內而外的應答與迴望。白睿文注視並傾聽,他努力捕捉並分辨著其中的「口音」:中國的口音或山西汾陽的口音?似乎他所關注的,更多是個人、藝術、電影與風格的口音。賈樟柯的「口音」或聲音。因為推動並支撐著訪談者的,是關於電影藝術、藝術電影、電影作者或曰電影藝術傢的知識係譜。其中,賈樟柯在迴應並迴憶:片場的時刻與生活的時刻,選擇或偶然,理解或誤讀。因此,在此書的問答間,有對藝術/電影藝術的「信」與「疑」,有學者對藝術傢/作者/導演的愛重,有創作者對研究者的答疑,亦有電影人與友人間的戲謔、調侃與默契。此間,無疑有「內」與「外」之間的錯位與流轉。望嚮賈樟柯的電影,不僅是望嚮小城汾陽,也是凝望當代中國的一處內部:國際大都市側畔的城鎮中國,其間無名的小人物或流動中的勞動者;然而,那從不是異地或別處,自賈樟柯電影序列的開啟,那便是在中國的激變與全球化的「大遷徙」間流動、溢齣「內部」,來自汾陽朝嚮遠方、他鄉的動態畫捲。此書或許成瞭多重「外部」與「內部」間的對話與注視。這不隻是美國中國學學者對中國導演的矚目與提問;也是多重「內部的外部」與「外部的內部」的顯現。猶如《三峽好人》裡盤鏇不去的飛碟,或填裝於主題公園彈丸裡的「世界」。世紀交臂而過的特殊段落,中國現代化百年的尖峰時刻與幕間轉場。此間,「西方」已不僅是地理的遠方,同時在文化自我的深處;中國不再是歐美主導的空間的「別處」,也是現代主義世界的前沿。對話的形態間,交錯的目光裡,汾陽的故事從來都是中國故事,也是全球化時代的世界故事。一如從站颱間走齣、行過的人們,在四川奉節的崖壁下走去「山西」的礦工,在現代都市裡流轉的江湖兒女,或繫在頸間卻失落瞭傢門的鑰匙……

  也許,在世紀之交中國的文化史與電影史裡,賈樟柯和他的同學們、同代人在自覺與不自覺間實踐瞭中國電影敘述的一次轉移:由「第五代」的空間、儀式美學中歷史祭典到歲月、時光、流動、漂泊的生命;其後麵是關於凝滯的中國時間想像與加速度超現代的現實辨認間的變換。當然,賈樟柯也試圖穿過時間的暮靄舊日的碎影,但他影片中奔湧嚮前的時光之河,似乎更適閤於從未來方能截取其呆照。賈樟柯講述,儘管他並非一個老派的說書人。在此書間,是他對自己電影講述的講述,是他對白睿文發問的迴答、自陳,間或有閃避,有隱約的反詰和自辯。電影的時間和被述的時間,世界時間鏈條的接續與裂隙的再度隱現。

  2020年,新冠疫情的魔影仍在世界徘徊不去,我們於再啟現代的時間之際。一本關於電影的對話,安放在一個尚未分明的斷痕之上。一份對電影這一「記憶裝置」的記憶。

  *戴錦華,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著作包括《斜塔瞭望:中國電影文化1978-1998》、《性別中國》、《昨日之島》、《經典電影十八講:鏡與世俗神話》、《電影理論與批評》、《浮齣歷史地標:現代婦女文學研究》等書。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電影的口音:賈樟柯談賈柯》的書名本身就很有意思,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賈樟柯這位導演,在華語電影圈乃至國際影壇上,都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他的作品風格獨特,總帶著一股強烈的地域氣息和對時代變遷的敏銳觀察。我猜想,這本書大概會像他的電影一樣,充滿著濃厚的個人色彩和思辨深度。書名裡的「口音」,或許不單單指語言上的差異,更可能是一種敘事風格、一種看待世界的獨特視角,甚至是他在創作過程中不斷摸索、掙紮的心路歷程。對於長期關注華語獨立電影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挖掘大師創作源泉的一把鑰匙。我期待能看到他如何剖析自己作品中的那些標誌性元素,比如那些充滿詩意的長鏡頭、對邊緣人物的深切關懷,以及那種略帶疏離感卻又無比貼近現實的鏡頭語言。總之,光是書名就已經成功地勾起瞭我對其內容的好奇心,希望它能帶來一些以往訪談中難得一見的真知灼見,不隻是流於錶麵地談論技術層麵,而是能深入到他作為一個藝術傢,是如何在這個快速變動的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發聲方式。

评分

提到賈樟柯,就不能不提他作品中那股對「時間感」的特殊處理。他的電影常常讓觀眾感受到時間的緩慢流逝,那種似乎停滯卻又不斷前進的時空感,是許多人對他風格最深刻的印象。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找到他對於「時間」在電影中扮演角色的闡述。他是否認為,電影藝術的本質就是捕捉時間?他如何看待歷史的重量壓在當代個體身上的感覺?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網路快速訊息流中的人來說,慢下來、去體會時間的紋理,已經成瞭一種奢侈。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種精神上的「慢速閱讀」,提醒我們關注那些在日常中被忽略的細微變化,那它就超越瞭一本單純的導演自述範疇。這本書或許可以被視為一種對抗數位時代淺層化體驗的文藝復古宣言,一種用文字錨定現實,抵抗遺忘的努力。

评分

坦白講,光是電子書這個載體,就讓我有點好奇。賈樟柯的電影那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空間感,是需要大銀幕來充分呈現的。那麼,當他將這種視覺經驗轉化為文字時,會是什麼樣的體驗呢?電子書的便利性雖然很高,但對於探討電影藝術的書籍來說,缺乏實體書拿在手中的重量感和翻閱的儀式感,多少會影響閱讀的沉浸度。不過,如果內容真的紮實,這些形式上的考量也就不那麼重要瞭。我更關注的是,他如何用文字來「描繪」他的電影語言。比如,他是如何決定一個場景的運動軌跡?又是如何指導演員捕捉那些微妙的、未經雕琢的情緒?或許書中會有許多關於拍攝現場的幕後故事,那些關於選角、場景、甚至是他與劇組人員之間建立信任的細節。這些關於「如何做」的實戰經驗,對所有有誌於影像創作的人來說,都是無價之寶。這本書不應該隻停留在「我拍瞭什麼」的層麵,更應該是「我是如何思考並呈現我所觀察到的世界」的過程記錄。

评分

從書名來看,《電影的口音》似乎在暗示一種不斷進化和自我修正的狀態,而不是一個早已定型的結論。一個偉大的藝術傢,永遠不會停止對自己的提問。我猜測,這本書中必然會包含他對於當前電影環境,特別是串流媒體興起對獨立電影衝擊的看法。他作為一個堅定的院線支持者,會如何看待這種媒介的轉變?更深一層,他會如何處理「賈樟柯」這個標籤對他創作的束縛?當一個導演的風格變得如此鮮明,如何纔能在保持個人印記的同時,避免陷入自我重複的陷阱?這本「談賈樟柯談賈樟柯」的書,或許就是在試圖解構這個被標籤化的符號,讓我們看到那個在鏡頭後持續探索、偶爾也會感到迷惘的創作者。它應該是一次誠實的自我審視,對於任何一位試圖在藝術創作中尋找方嚮的人來說,這種真實的掙紮本身就是最寶貴的教材。

评分

讀完封麵給我的第一印象,這本書的定位應該是相當學術化,但又不失親切感的那種。賈樟柯的電影,尤其對我們這些在颱灣長大,對中國大陸社會變遷有著間接觀察的讀者來說,總有一種既遙遠又熟悉的拉扯感。他的鏡頭總是在捕捉那些被主流敘事遺漏的個體生命,那些在城市化浪潮中迷失方嚮的小人物。如果這本書真的如書名所示,是他自己對自己的深度剖析,那肯定會非常精彩。我猜測書中或許會穿插著許多關於他早期在山西的成長經歷,畢竟地域對藝術傢的塑造是決定性的。或許會有他對傳統藝術和當代流行文化碰撞的看法,畢竟他的作品風格一直在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遊走。這種自我對話的性質,讓我聯想到一些經典的藝術傢自述,那種坦誠和直白往往是最打動人的。希望文字的風格能保持他電影中那種沉穩、剋製,但內核卻強勁有力的特質,而不是那種故作高深的矯飾,畢竟「談賈樟柯談賈樟柯」,最怕的就是淪為自我神化的空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