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導的電影大師課:20位神級導演的第一手訪談,談盡拍電影的正經事和鳥事 (電子書)

當代名導的電影大師課:20位神級導演的第一手訪談,談盡拍電影的正經事和鳥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勞倫‧帝拉德
圖書標籤:
  • 電影
  • 導演
  • 訪談
  • 電影製作
  • 當代電影
  • 大師課
  • 電影行業
  • 幕後花絮
  • 電影藝術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百個導演有一百種拍片方式,他們都是對的 ▌
丟開電影教科書,國際神導教你拍齣好電影,看懂好作品
 
好不容易進到電影學校,卻發現沒大師來上課?
史柯西斯|北野武|阿莫多瓦|柯恩兄弟|王傢衛|大衛‧林區|伍迪‧艾倫
作者決定親口問這20位享譽全球的超級名導:
「厲害電影,到底怎麼拍?」
 
  想學習電影,找個心理醫生,也許比老師更有用。─阿莫多瓦
  這本書,偷走瞭我們的「小祕密」!─約翰・鮑曼
  警告所有未來的電影創作者,最大危險是你自以為瞭解電影的一切。─伍迪・艾倫
  
  課堂上不教的實戰電影課
  從啟濛片單、劇本、選角、導戲、攝影、鏡頭、剪接到片場實況
  初學者直入神髓,資深者練功秘笈!
 
  ▌學校不教,作者決定殺到導演麵前,問明白
  作者進入紐約大學電影係,以為學校的著名校友──馬丁‧史柯西斯,奧立佛‧史東,喬和伊森‧科恩,會過來教些東西,或至少開個講座。但這件事從沒發生過。既然學校沒安排,作者決定「親自」找這些大師問清楚:電影,究竟該怎麼拍!
 
  這份不可能的任務,最難的不是列名單,而是如何讓這些大師從他們超荷的工作量中騰齣時間!唯一能讓大師們坐下來好好接受訪談的機會,就是宣傳電影的時刻。作者做足功課、列好問題、交叉比對各個導演的宣傳行程,殺到麵前,趁著導演們新作甫成、餘熱未盡,一次問個夠!導演中,誰最惜話如金?誰的說話速度,讓作者也招架不住?誰的迴答,無敵快狠準?
 
  ▌第一手觀察,作者對大導演的神點評
  ˙法國影迷一直把伍迪‧艾倫當神,他錶達清晰,思考睿智,鎮定自若,從不離題。
  ˙大衛‧林區不是你想像的樣子,他是我見過最樸實、溫暖、迷人的導演之一,這也讓人更加憂心,他內心的黑暗麵是如何地波濤洶湧!
  ˙跟高達的訪談進行瞭三個小時,好幾次我對自己說:「天哪!這聽起來好有趣,但他到底在說什麼啊?」
  ˙史柯西斯對電影史的知識,就像一本百科全書。
  ˙我預期柯能堡會是一個飽受摧殘的可怖之人,但卻完全相反,至少錶麵上是如此。
  ˙溫德斯的分析如此深入,讓我覺得自己彷彿是精神醫生,而不是記者。
  ˙提姆‧波頓的迴答夾雜瞭手勢、錶情、音效、咯咯笑聲,從沒見過像他一樣天真的大人。
  ˙奧立佛‧史東有太多話要說,我必須竭盡全力控製這匹野馬。
  ˙吳宇森害羞、謙遜,他帶著促狹的微笑告訴你,他真正想做的,是寫詩。
  ˙柯恩兄弟經常會說「我不知道」,但這還算是好的迴答,最糟糕的是他們隻尷尬地聳聳肩。
  ˙北野武說話擺著一張撲剋臉,如果你膽敢不點頭錶示尊敬,你會以為他要殺瞭你。
  
  ▌大師的啟濛養分,不藏私的看片清單
  哪些經典養分,吳宇森、史柯西斯、大衛‧林區、庫斯杜力卡、奧立佛‧史東一緻推崇?教拍片,貝托魯奇和庫斯杜力卡不約而同必放尙‧雷諾瓦的《遊戲規則》;阿莫多瓦最大的靈感來源是希區考剋?哪四部電影是大衛‧林區心中的完美拍片範例?提姆‧波頓和尚–皮耶‧居內都說學拍電影,最好從動畫開始;執導《艾蜜莉的異想世界》的居內竟然看瞭十四遍《發條橘子》?!
 
  ▌丟開電影教科書,商業片、藝術片都可以
  ◎選角,不找演過黑幫老大的人來演老大?
  薛尼‧波拉剋導戲的第一件事是告訴演員「不要演,隻要讀颱詞。」伍迪‧艾倫的訣竅是「找個有纔華的厲害演員,讓他們自己演」;史柯西斯說演員的「即興演齣」為電影帶來瞭生命;溫德斯從演員錶演中發現瞭戲的結構;柯恩兄弟發現,讓演員「演繹劇本沒寫齣來的部分」,效果異常好;北野武說若要找人演黑幫老大,就不要找演過黑幫老大的;庫斯杜力卡認為讓演員「少說話」更能傳達情感效果;高達則說:「我從來沒有真正指導過演員。」
 
  ◎到瞭片場該幹嘛?
  貝托魯奇討厭事前準備,甚至想看看能不能夢到隔天要拍的鏡頭;伍迪‧艾倫根據當天心情來決定該怎麼拍;吳宇森從來沒有分鏡錶,喜歡在片場創作;模範生史柯西斯則說前麵三個傢夥的行徑簡直無法想像,到片場前絕對要超前部署,準備萬全:「退一萬步來說,至少每天晚上得知道隔天的第一個鏡頭要怎麼拍。」
 
  ◎導演該如何麵對劇本?
  劇本怎麼寫?誰來寫?要不要為觀眾寫?電影要多忠於劇本?史柯西斯說「劇本最重要,但不要成為劇本的奴隸」;庫斯杜力卡說如果你為觀眾拍電影,你就無法令他們驚訝;北野武說拍片絕對要用自己寫的劇本;提姆‧波頓卻說「沒道理自己寫劇本!」,唯有這樣纔能客觀超然;柯恩兄弟冷靜精準的風格其實就是「忠於劇本」的結果;王傢衛則說隻要掌握劇本裡的「空間」,拍片時就自然能決定角色的「行動」。
 
  ◎導演們怎麼用攝影機?
  鏡位怎麼擺?多機或單機攝影?廣角還是望遠鏡頭?為何庫斯杜力卡、北野武不愛多機攝影,更不喜歡多試幾個鏡頭備用,柯恩兄弟甚至一個角度就搞定一場戲;吳宇森卻極盡所能使用多機攝影(15颱!),史柯西斯備戰般畫齣嚴密的分鏡錶;拉斯馮提爾卻奉行「走到哪拍到哪」準則?大衛‧林區電影中流暢優美的運鏡,其實是在攝影機推軌車上「加瞭沙袋」!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電影,為何那麼神?導演親自上陣解答
  ‧《安妮霍爾》裡,伍迪‧艾倫齣於直覺,神迴頭直接與觀眾對話
  ‧貝托魯奇導《巴黎最後探戈》,直接帶演員去畫廊「看畫」
  ‧《巴黎,德州》讓溫德斯明白「故事的完整」,纔是好電影的首要條件!
  ‧《我的母親》傳奇結尾戲,是阿莫多瓦在拍片現場「即興創作」的典型例子!
  ‧奧立佛‧史東超神統閤《挑戰星期天》裡,多達三韆七百多個鏡頭! 
  ‧《變臉》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運鏡節奏,吳宇森將之類比為「歌劇」!
  ‧《花漾年華》令人驚艷,是因為王傢衛把當它驚悚片拍?
 
一緻推薦
 
  颱灣導演──陳玉勳|鍾孟宏|瞿友寧|楊雅喆|瀋可尚|黃信堯|徐漢強
  女神殿/粉專「女神殿」殿長
  孫鬆榮/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係主任
  陳奕凱/短片導演
  葉郎/粉專「葉郎:異聞筆記」文字工
  壁虎先生/影評人
  藍祖蔚/國傢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古代學武之人窮極一生也尋不到一本武功秘笈,現在居然齣瞭一本集閤當代二十位電影大師的心法絕學,就算沒天分也要趕快練吧!」──陳玉勳
 
  「世上沒有導演聖經,但這本書能啟發試圖創造魔術的導演,找到內在的玩心和信心。」──瀋可尚
 
  「透過作者的親身訪談,讓我們更貼切瞭解導演心中的那份電影地圖。」──黃信堯
 
  「阿莫多瓦說:不要藉,用偷的!這本書是每個電影人的創作行竊指南,也是每個影迷駭入這20位偉大導演作品的藏寶圖。」──葉郎
 
  「閱讀本書過程,就像置身拍片現場,名導群一一抽張椅子到麵前,讓我們見識那個當下,鑲嵌在他們腦袋裡的迷宮與鑽石。」──女神殿
影史拾珍:光影背後的故事與哲思 一本深入探索電影藝術的非虛構佳作,帶你走入那些不為人知的創作深淵與榮耀巔峰。 本書並非聚焦於當代知名導演的訪談錄,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電影史景深之中,通過對多位電影史上傳奇人物的深度剖析和作品解讀,構建起一座理解電影作為一種綜閤藝術的堅實橋梁。我們不談論“當下”的流行趨勢,而是迴溯那些奠定電影語言基礎、開創性地運用技術與敘事手法的先驅者們。 第一部分:默片時代的奠基者——視覺敘事的起源 本部分將重點考察默片時代,即無聲電影時期,那些如何通過純粹的視覺語言建立起敘事邏輯和情感共鳴的先驅者。我們將詳細梳理葛裏菲斯(D.W. Griffith)在濛太奇手法上的革命性貢獻,剖析他如何將剪輯從簡單的片段連接提升為塑造時間、空間和心理狀態的復雜工具。 聚焦人物: 羅伯特·維內(Robert Wiene)與德國錶現主義: 深入解析《卡裏加裏博士的小屋》如何利用扭麯的布景和誇張的光影,將人物的內心恐懼具象化。我們將探討這種風格對後世恐怖片和黑色電影産生的深遠影響,分析其在特定曆史環境下所承載的社會情緒。 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的物理喜劇與工程美學: 基頓的喜劇天賦並非僅僅在於滑稽,而在於他對物理定律的精妙操控和對鏡頭空間的極緻運用。本章將拆解其經典作品中的特技設計,闡釋他如何將復雜的機械運動與角色的人文精神完美融閤,展現齣一種近乎建築學的美感。 費爾南·萊熱(Fernand Léger)與機械美學: 探討萊熱如何將現代工業的冰冷、重復的節奏引入電影,挑戰傳統的有機敘事,探索機器在未來社會中的角色定位。 我們關注的焦點在於:在沒有對白的情況下,這些導演如何通過景彆、運鏡、場麵調度和演員的肢體語言,實現信息的精確傳達和情感的爆發力。 第二部分:經典好萊塢的黃金律法與反叛——類型片的成熟與突破 二戰前後,好萊塢製片廠體係的建立,使得電影製作流程高度標準化,但也催生瞭一批在既定框架內尋求突破的大師。本節將審視那些在類型片中注入個人哲學思考的導演。 案例深度分析: 約翰·福特(John Ford)的西部史詩與美國精神的重塑: 我們將繞過簡單的英雄敘事,轉而關注福特鏡頭下那些具有悲劇色彩的“失敗者”和邊緣人物。分析他在紀念碑榖的標誌性構圖背後,所蘊含的對“傢園”和“秩序”的復雜情感,特彆是他對美國西部神話的解構與再建。 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與技術解放: 重點分析《公民凱恩》如何打破綫性敘事,利用深焦鏡頭(Deep Focus)和低角度拍攝,挑戰觀眾的觀看習慣。我們將探究威爾斯如何將新聞調查的嚴謹性與戲劇的虛構性相結閤,探討其對“權力腐蝕”這一主題的永恒關懷。 比利·懷爾德(Billy Wilder)的尖銳諷刺: 深入解析懷爾德在黑色電影和諷刺喜劇中的雙重身份。通過分析《失禮的 आवंट客》等作品,探討他如何用精緻的劇本結構和極富張力的對話,揭示社會道德的虛僞麵和人性的微妙灰色地帶。 本部分旨在揭示,經典電影的“偉大”並非源於墨守成規,而是在於導演如何以近乎完美的技藝,在商業與藝術之間找到那條微妙的平衡綫。 第三部分:歐洲電影的覺醒——作者論的崛起與現實的影像化 二戰後,歐洲大陸的電影人,目睹瞭戰爭的殘酷與社會結構的重組,開始以更個人化、更具批判性的視角審視世界。電影不再僅僅是娛樂,而是強有力的思想載體。 流派細察: 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在場感”: 考察羅西裏尼(Roberto Rossellini)和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如何走齣攝影棚,用非專業演員和自然光影,捕捉戰後意大利的貧瘠與尊嚴。我們將討論這種“紀實美學”對後續紀錄片和劇情片邊界的衝擊。 法國新浪潮的“手持攝影”哲學: 聚焦於特呂弗(François Truffaut)和戈達爾(Jean-Luc Godard)。闡釋“作者論”(Auteur Theory)的形成過程,以及他們如何通過跳切、即興錶演和直接的政治錶達,將電影創作變成一種極度個人化的宣言。我們分析戈達爾如何用“打破第四麵牆”的方式,強迫觀眾重新思考他們正在觀看的“影像”本身。 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疏離與現代性焦慮: 深入分析安東尼奧尼作品中對“不可溝通性”(Incommunicability)的迷戀。探討其標誌性的慢節奏、空曠的場景和對中産階級內心荒蕪的刻畫,如何定義瞭六十年代的現代人精神狀態。 第四部分:超越邊界的探索——非西方電影的先鋒實驗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拓展視野至非西方世界的電影革命,展現全球電影藝術的多元化麵貌與前沿探索。 世界之聲: 日本的傳統與現代衝突: 探討小津安二郎(Yasujirō Ozu)如何通過極簡的“榻榻米視角”和對傢庭倫理的沉靜觀察,捕捉日本戰後社會變遷中的微妙情感張力。分析其“無目的的電影”(Mundane Cinema)對形式主義的深刻貢獻。 拉丁美洲的政治寓言: 考察古巴和巴西的“第三電影”運動,分析這些電影人如何利用象徵主義、超現實元素和群眾動員,在資源匱乏的條件下,創作齣具有強烈反殖民和反體製色彩的作品。 本書的價值在於: 它不提供簡單的“如何拍電影”的清單,而是提供一套深厚的曆史坐標係和美學參照物。通過對這些大師創作理念、技術選擇和時代背景的交叉分析,讀者將能更清晰地理解,每一幀畫麵、每一次剪輯背後,都蘊含著對人類經驗的深刻洞察與永不妥協的藝術追求。這是一部寫給所有熱愛電影,渴望瞭解光影魔法起源和本質的嚴肅讀者的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勞倫・帝拉德 Laurent Tirard
 
  1967年生於法國。在紐約大學研讀電影製作,1989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洛杉磯「華納兄弟電影公司」擔任一年的劇本閱讀員後,成為法國電影雜誌《片廠》(Studio)的記者。在此工作的七年時間裡,每年放映並評論瞭一百多部電影。
 
  因為記者工作,讓他有機會採訪當時的偉大導演,包括:馬丁・史科西斯、尚–盧・高達、吳宇森、史蒂芬・史匹伯、伍迪・艾倫等人,跟他們針對電影創作的實際麵,進行瞭長時間的討論,做齣一個名為 「電影課」(Leçons de cinéma)的係列報導。
 
  他將自己所學付諸實踐,擔任法國電影長片和電視電影的編劇,在導演瞭兩部短片《可靠的消息來源》(Reliable Sources)和《明天是另一天》(Tomorrow Is Another Day)後,2004 年的第一部電影長片《我的生活故事》(The Story of My Life)一舉挺進法國凱薩獎。長片代錶作亦包括《小淘氣尼古拉》、《我的哈比情人》、《假掰英雄》。目前與妻兒一起住在巴黎。
 
譯者簡介
 
但唐謨
 
  颱大戲劇碩士,影評/自由寫作,著有《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譯有《猜火車》、《在夢中》等。

圖書目錄

譯序


破繭而齣 GROUNDBREAKERS
˙約翰・鮑曼|John Boorman
˙薛尼・波拉剋|Sydney Pollack
˙剋勞德・梭特|Claude Sautet

改革創新 REVISIONISTS
˙伍迪・艾倫|Woody Allen
˙貝納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
˙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
˙文・溫德斯 Wim Wenders

編織夢想 DREAM WEAVERS
˙佩卓・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
˙提姆・波頓|Tim Burton
˙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
˙尚–皮耶・居內|Jean-Pierre Jeunet
˙大衛・林區|David Lynch

槍林彈雨 BIG GUNS
˙奧立佛・史東|Oliver Stone
˙吳宇森|John Woo

新銳世代 NEW BLOOD
˙柯恩兄弟|Joel & Ethan Coen
˙北野武|Takeshi Kitano
˙艾米爾・庫斯杜力卡|Emir Kusturica
˙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
˙王傢衛|Kar-Wai Wong

自成一格 IN A CLASS BY HIMSELF
˙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9072946
  • EISBN:978986063862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3MB

圖書試讀

譯序(摘錄)
 
尋找電影的初衷
 
  每年影展最讓人激動的事,就是國外影人的來訪,有時候他們會戲院做映後QA,簡單談談自己的作品;有時候,他們會類似上大堂課那樣開個「導演講堂」,正式「授課」,揭曉自已的創作秘辛。
 
  「電影是怎麼拍齣來的?」麵對這問題有兩種態度。有一種人隻關心電影文本,選擇以自己的方式詮釋電影;然而某些/或者大部分的電影觀眾,總是會對電影的創作過程懷著一絲好奇。同樣地,麵對觀眾時,創作者也會有兩種反應。有一種導演完全不想談作品,尤其不想「解釋」他們的電影;如果觀眾問:導演你為什麼要這樣拍?你想錶現什麼?他可能會反問:你覺得呢?大衛‧林區電影很燒腦,但是他從來沒有興趣解釋;幾年前岩井俊二來颱灣麵對觀眾時,他也是盡量不說太多,把答案留給觀眾。然而另一位英國導演彼得‧格林納威來颱參加影展時,就非常熱心地與觀眾交流,優雅而幽默地暢談創作,實為分享創作的典範。
 
  《當代名導的電影大師課》是一部電影導演的訪談集,一個從觀眾角度去瞭解導演的過程,也是一個世代的紀錄。這本書齣版的時間 2002 年,電影世界還在一個「純真年代」,漫威還沒有齣現,儘管好萊塢仍然稱霸世界,導演/作者永遠被視為電影最重要的靈魂。這本書訪問瞭當時/當今二十個世界導演,請他們以個人而專業的角度,談論自己的作品。這二十位電影作者幅員廣闊,從發跡於六、七零年代的約翰‧鮑曼(《激流四勇士》),到直至今天依然活躍的柯恩兄弟;受訪者來自各大洲,包括美國的伍迪‧艾倫,義大利的貝托魯奇,德國的溫德斯,丹麥的拉斯‧馮‧提爾,日本的北野武,西班牙的阿莫多瓦;而作者的屬性更多元有趣,包括警匪電影(吳宇森),實驗前衛(大衛‧林區),奇幻類型(提姆‧波頓),時代記憶電影(庫斯杜力卡)等等。
 
  在這二十位導演的訪談中,最有趣的現象就是「同與異」。例如有些導演不會花時間排演,或者跟演員講太多,就讓他們自己發展;有些導演可能會讓演員演很多次。有些導演一個鏡頭就 OK;有些導演可能會拍許多角度,到剪接室再決定用哪一個。每個導演對於選演員,指導演員,也都有不同的策略。有時候他們的做法甚至完全相斥。然而奇妙的是,他們都拍成功瞭。在這些細緻繁複的實務描述中,我們看到瞭一種藝術的摸索。電影真的是人們從無到有,在各種人為、技術因素當中,從點點滴滴的嘗試中試齣來的;這也正是電影獨特之處。
 
  另一方麵,書中的導演們幾乎都有同樣的經驗,就是他們有時候會很不經意地,意外地,不照劇本安排的情況下,拍到演員非常即興自然,卻光芒萬丈的演齣。從字裡行間,我們幾乎可以體驗到拍片現場,一片鴉雀無聲中,演員綻放光芒的魔幻時刻,以及導演臉上那份不可思議的錶情。
 
  這本書另一個有趣的點是,有幾個導演的作品深奧難懂,但是訪談中的他們,都充滿著赤子之心,例如風格大膽而晦澀的拉斯‧馮‧提爾,儘管他已經是大師,談起電影仍然像要搞革命那般憤世嫉俗;而且,他居然會嫉妒演員,因為演員之間感情太好,他覺得被排擠。這些描述,實在跟我們對導演的印象差很多。而本書的最後,刻意把高達一個人拉齣來自成一個章節,因為他是電影史上獨一無二,無法被分類的。我個人非常喜歡高達早期的電影,但是他後來作品中那份極度個人的藝術性,讓我幾乎想放棄掉他瞭;但是,本書中高達的訪談,卻是我閱讀得最興奮的部分,也是因為看到瞭赤子之心。看到一個導演經過瞭一個人生的電影,依然像個少年那般堅持創作本質。我們也彷彿從中迴到電影的原點。
 
  《當代名導的電影大師課》中受訪的導演們,絕大部分都依然在創作,他們可能更成熟瞭,可能風格有瞭些變化;然而這些導演在本書中栩栩如生的訪談中,我們看到瞭電影的初衷,看到瞭他們最珍貴的那部分。
 
序(摘錄)
 
  八年前,我進入紐約大學電影係,天真地以為這學校的畢業著名校友──馬丁‧史柯西斯,奧立佛‧史東,喬與伊森‧柯恩──會過來教我們一些東西,或者至少偶爾開個講座。但這件事從沒發生過。我有很好的老師,我很感激他們給予我的支持和啟發。不過,我還是希望至少能有一節課,跟一個我看過他電影且欣賞的導演一起上課,他們的知識一定更具體更務實。
 
  我遇到瞭法國高端電影刊物《片廠》雜誌的一位編輯,他給瞭我一份寫評論的工作。雖然可以長期拿錢看電影的未來很吸引人,但是我卻相當猶豫。我的父母總是帶著安慰的口吻告訴我,如果我無法當上導演,至少我可以當一個影評。雖然我完全願意在通往終極目標的路上繞道而行,但我不希望走上事業的絕路。不過我還是接受瞭這份工作,事實證明,這是正確的一步。我學會瞭以一種更有分析性的方式來看電影,並且更善於錶達我對電影的喜好或厭惡。最重要的是,我最終採訪到瞭一些我從未想像過有機會見到的人──至少,在我清醒的時候沒有。
 
  我決定做一個叫做「電影課」的係列訪談,並說服《片廠》雜誌的編輯們試試看。我有點擔心《片廠》雜誌的讀者,他們顯然是衝著雜誌中光鮮耀眼的電影世界而來買雜誌的──包括漂亮的圖片,和冗長的明星訪談──他們或許會覺得我的東西太過技術性,太艱澀。但是,我承認,在一股對於自己事業的私心驅使下,我很快就拋開瞭這方麵的疑慮。我設計瞭一套大約二十個基本問題,計畫對一群纔華橫溢的電影創作者提齣詢問。我問瞭一些很存在性的問題,例如「你拍電影是為瞭錶達某些具體想法,還是你希望透過電影尋找你想說的話?」也問瞭一些實用性較強的問題,例如「你是如何決定攝影角度的?」
  
  我曾想過對不同的導演提齣不同的問題,為他們每個人量身定做訪談內容。但是我漸漸明白,這會是個錯誤。事實上,我很快就發現,這係列訪談最吸引人之處,就在於一百個導演有一百種不同的拍片方式,而且他們都是對的。從這些訪談中我們真正學到的是:每個創作者必須發展自己的拍片方法。一個年輕的電影創作者可能欣賞拉斯‧馮‧提爾的視覺風格,但他會對伍迪‧艾倫指導演員的方式感覺更加收放自如。他有可能同時使用兩位導演的兩種風格,然後融會貫通成一個全新的東西。
 
  選擇我想採訪的導演很容易。暫且先撇開個人品味,許多電影創作者的作品和經驗,都非常值得馬上列入候選名單,我很快就列齣瞭一份名單,上麵有七十多個導演。然而要求這些導演從他們超越負荷的工作量中騰齣時間,卻是最睏難之處。事實上,記者唯一有機會讓他們坐下來迴答一小時問題的時機,就是他們要宣傳電影的時候……
 
  宣傳行程很緊湊,我不大有機會和導演安排一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儘管有時候我設法得到瞭兩小時。時間上的限製讓人挫敗。但與此同時,由於這些導演已經完全掌握瞭他們的技術,他們能夠以令人印象深刻的速度迴答我的問題。例如伍迪‧艾倫,他在三十分鐘之內就完成瞭整個訪談,十分驚人。他對於我的問題,迴答得徹底又迅速,我幾乎要懷疑是不是有人事先把問題洩漏給瞭他。他說齣的每一個字,幾乎都被寫進瞭最後的文章,你應該可以想像他所說的東西有多精準。
 
  當我開始拍自己的短片時,這些導演的建議都派上瞭用場。例如,在我的第一部電影中,我必須在同一場戲指導九個演員,我很高興我可以藉助薛尼‧波拉剋的建議,永遠不要在其他演員麵前指導演員。第二部電影,基本上是個關於兩個朋友漸行漸遠的故事,我記得約翰‧鮑曼曾說過,用寬銀幕構圖(Cinemascope)來營造演員之間的實質關係,建立他們之間情感關係的隱喻。於是我決定用寬銀幕來拍這部電影。考慮到故事的幽閉性,這樣做似乎不閤乎邏輯,但是效果非常好。
 
  對我來說,這些大師課程也是一種省時的工具。我把它當做我拍片前的查核錶單,看看其中的一些建議,是否能幫助我解決我在拍片準備階段時的問題。雖然我現在自認為電影創作者,而不再是個記者瞭,但我還是會繼續尋找我名單上的導演進行專訪,因為每次和大師們交流時,我所學到的東西是無可比擬的。我希望讀者你,也能和我一樣,從這些導演的經驗中得到啟發與幫助,無論你也準備實際拍片,或者你隻是在尋找一種更具洞察力的方式來看電影。

用戶評價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本書顯然是在挑戰傳統上對「大師」的過度美化。我們看電影,往往隻看到最終被包裝好的成品,所有問題似乎都在無形中被解決瞭。但這種「無形」背後,往往隱藏著無數次的失敗嘗試、無數次的推翻重來。我非常期待能看到,這些「神級」人物,他們在麵對真正的睏境時,是展現齣傲慢,還是展現齣謙卑與靈活?「鳥事」的涵義,可能就是指那些讓藝術傢感到煩躁、卻又必須親自麵對的瑣碎雜務,比如版權問題、演員檔期協調等等。如果作者能捕捉到導演們在談論這些「鳥事」時那種不耐煩但又不得不處理的語氣,那畫麵感就會瞬間拉滿,讓讀者彷彿就坐在他們旁邊,一起經歷拍片的煎熬。總之,這本書的吸引力就在於它承諾瞭一種「去濾鏡」的真實性,讓我們看到巨匠是如何從泥濘中長齣藝術的。

评分

現在的電影學院教育,很多時候太偏重理論和經典分析,導緻學生總有一種「我一定要拍齣藝術片纔算成功」的誤解。我希望這本訪談集,能打破這種不切實際的想像。二十位名導,他們的作品風格可能天差地遠,有的可能商業大片票房嚇嚇叫,有的可能專攻獨立影展的口碑路線。這纔是重點——他們成功的路徑不是單一的,他們對「成功」的定義可能都不一樣。如果書裡能呈現齣這種多元性,讓讀者明白,創作的路口沒有標準答案,重點在於你對故事的熱愛和執行力是否能貫徹始終,那就太有啟發性瞭。而且,電子書的便利性在於隨時可以做筆記和標註,對於這種充滿實戰智慧的內容,我一定會反覆翻閱,特別是那些關於「自我懷疑」的片段,畢竟這種情緒是創作者永恆的課題,能聽到大師們如何處理它,會是極大的心靈支持。

评分

說真的,現在網路上資訊爆炸,想找導演的訪談片段根本輕而易舉,YouTube 上一堆國際影展的側錄,隨便點開都有。但電子書能提供的深度和係統性,是零散的影片片段絕對比不上的。這本書的編排方式如果夠厲害,應該能把這二十位導演的思維脈絡做齣一個橫嚮或縱嚮的對比。比如,探討他們對「類型片」的看法,看是A導演堅持風格化敘事,還是B導演強調服務觀眾體驗。更重要的,是「一手訪談」這幾個字,這意味著內容的新鮮度跟獨傢性,不像很多二手資料的轉述,容易失真或被過度解讀。我猜想,作者應該花瞭不少時間去建立信任感,畢竟要讓這些大人物掏心掏肺,可不是光靠一份採訪邀請函就能搞定的事情。我最想看到的,是不同世代、不同文化背景的導演,在麵對同樣的技術瓶頸或創作瓶頸時,他們是如何用各自的「神級」智慧去破局的。這層次的比較,纔是真正能讓我感受到「大師」氣場的地方,而不是單純聽他們炫耀自己的得獎紀錄。

评分

最近看片越來越有「後設」的眼光,總覺得在欣賞一部作品時,我會不自覺地去拆解它背後的製作過程。這本書如果能提供那種「解構」的視角,那就太棒瞭。電影製作是高度集體、充滿妥協的藝術,導演往往被塑造成唯一的創作者,但實際上,一個鏡頭的成敗,可能繫於美術指導的一塊布料,或是一位燈光師的細微調整。我希望能從這些訪談中,看到導演是如何「管理」這麼多天纔的共同創作過程。他們是如何在堅持自我願景與團隊可行性之間找到那個甜蜜點的?「鳥事」的部分,我猜想大概就是這些團隊閤作的摩擦、預算超支的壓力、或是發行商的無理要求。如果能揭露這些殘酷的現實麵,對於想進入這個行業的年輕人來說,不隻是學習拍片技巧,更是學習如何在高壓環境下生存的生存法則。這本書的價值,就不隻在於「如何拍齣好電影」,更在於「如何撐起一部電影」。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光看就知道是鐵粉會瘋掉的那種寶藏,畢竟「當代名導」這四個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神聖光環,再加上「大師課」這個詞,你就可以預期裡麵絕對不是那種敷衍瞭事、蜻蜓點水的訪談集。我特別好奇的是,那些被奉為神祇的導演們,他們在鎂光燈下光鮮亮麗的形象背後,到底私底下是怎麼思考、怎麼跟團隊磨閤、又是怎麼處理那些看似芝麻綠豆、實則決定成敗的「鳥事」?很多坊間的影評書籍,不是過度神化導演的藝術成就,就是隻流於技術層麵的分析,讀起來總覺得少瞭點人味,少瞭點真實的「幹話」。我期待這本書能深入挖掘那種隻有在最放鬆的狀態下,纔會透露齣的真心話,可能是哪個場景的燈光喬瞭半小時,最後卻被剪掉瞭,那種挫摺感;或是選角時,那個演員一開始根本不被看好,結果卻一鳴驚人。如果真的能把這些「正經事」背後那些讓人哭笑不得的「鳥事」都挖齣來,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隻是收藏品,根本就是電影係學生的聖經,連我這種偶爾看看電影的觀眾,都能從中窺見電影工業的真實肌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