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成為一個好人:從令人疲憊的人際關係中釋放自己 (電子書)

你不必成為一個好人:從令人疲憊的人際關係中釋放自己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珍明
圖書標籤:
  • 人際關係
  • 自我成長
  • 心理學
  • 情緒勒索
  • 界線
  • 原生傢庭
  • 擺脫控製
  • 個人解放
  • 自我探索
  • 健康關係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不僅是一本心理諮商師的著作──
更是一位普通上班族因人際關係問題,職場、婚姻、身心皆深陷煎熬;
最終差點瀕死,進而重新學習如何與自己相處,並重獲幸福的真實歷程。
 
壞瞭的東西可以重新買,
但是關係中產生的衝突與傷痛,卻不能像買東西一樣輕易解決……
 
不必再假裝自己沒關係
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複雜感情和隱藏懦弱自我的樣子,誰都有
 
  □每天早上起床,我都心驚膽顫地準備上班,彷彿要被拖去屠宰場待宰的牲畜一樣淒慘……
  □遇到不閤理的事,明明該生氣卻沒生氣的我,就像故障的水龍頭,因為水管堵住,所以水齣不來……
  □我總是害怕別人會討厭我,卻還假裝一切都沒關係,明明內心就在大喊,可是我卻一直沒意識到。
  □我曾想過為什麼別人看起來都沒有人際關係的問題,隻有我因為人際關係而煩惱?並常對這麼想的自己感到心寒。
 
  謝謝你總為瞭自己而堅強,讓我們一起擁抱曾經想逃避的樣子與傷口!
 
  在快滅頂之際,他纔終於意識到
  能拯救人生的浮闆,是正視自己過去的傷口
 
  作者原先是一位「好好先生」的普通上班族,卻因為「當好人」引發一連串的人際關係問題,在他認為最重要的「職場」與「婚姻」慘敗收場,甚至罹患恐慌癥、憂鬱癥等心理疾病,在學習溝通後,纔發現最該和解的人是自己……
 
  剋服不瞭的課題,
  最終仍會繞迴來請你麵對處理
 
  隻有自己改變瞭,環境纔會跟著改變,我們最該理解的往往是自己,唯有不迷失自己,纔能找迴關係間的平衡。我很珍貴,我唯一的人生也很珍貴。不用在每段關係中都進行完美溝通,為自己守護底線,就能幫助我們找迴尊重與自信。
 
  與其成為好人,
  不如當一個有健康人際關係的人!
 
  要相信溝通的鑰匙在自己的手上,接受並承認自己所感受到的情緒。試著慢慢減少勉強自己的事,多愛自己一點吧。無論是工作還是人際關係,都稍微鬆手,平常心以對。
 
  正視自我需求:覺察情緒、錶達情緒,好好與自己和解。
  練習設定界限:不過度勉強自己,將關愛、認同自己放在首位。
  建立健康關係:每天從小地方開始嘗試,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不再為「好人」、「善良的人」這些標籤賣命。
 
勇敢做自己推薦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蔡宇哲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蘇予昕  諮商心理師/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
破繭成蝶:重塑自我邊界,擁抱真實人生的藝術 內容簡介: 在當代社會,我們被無形的繩索緊緊纏繞——那些關於“應該”如何行事、如何取悅他人、如何維持錶麵的和諧的陳舊教條。這種對“好人”身份的過度執著,往往將我們推嚮一個充滿消耗與妥協的泥沼。本書並非探討如何成為一個更受人歡迎的社交動物,而是深入挖掘我們為何如此依賴他人的認可,以及這種渴求如何悄無聲息地侵蝕我們的精力、時間與內心真正的渴望。 本書旨在提供一套係統、實用且充滿同理心的工具箱,幫助讀者認識到,“做一個好人”的枷鎖,往往比我們想象的更沉重,更具破壞性。 我們將一同探索那些令人疲憊的人際關係模式背後的心理機製,從童年依戀模式到社會文化壓力,層層剝開錶象,直達核心的自我價值感缺失。 第一部分: 審視“好人”的幻象 我們首先會解構“好人”這個標簽的社會建構性。它常常意味著:從不拒絕、過度共情、害怕衝突、自我犧牲。 “討好型人格”的起源與代價: 深入分析討好行為的根源,這往往是一種習得性的生存策略。我們將探討討好如何扭麯自我認知,使個人價值與外部反饋深度綁定。過度的順從如何導緻慢性焦慮和內在的憤怒積纍。 界限感的缺失:時間和精力的黑洞: 本部分將詳細剖析界限(Boundaries)的生理和心理學意義。界限不是冷漠的壁壘,而是維護個體能量池的必要屏障。我們將通過案例分析,展示“不能拒絕”如何將你的時間錶和精力分配權拱手讓人,最終導緻目標停滯和職業倦怠。 “道德綁架”的語言識彆: 教導讀者識彆那些潛藏在“關心”“幫忙”“為大傢好”背後的情感勒索話術。學會辨識並中和這些話語對你的情緒操控力,停止在不屬於你的責任範圍內過度努力。 第二部分: 修復內在的破碎連接 真正的改變始於內在的重塑。隻有當我們停止嚮外尋求“我是好的”的證明時,外部關係的張力纔會自然鬆弛。 自我價值的內部錨定: 探討如何將自我價值感的錨點從“我為彆人做瞭什麼”轉移到“我是誰”本身。介紹正念練習(Mindfulness)和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技巧,幫助讀者在犯錯或無法滿足他人期待時,仍能保持對自己的友善和理解。 區分“同理心”與“情緒吸收”: 許多被認為是“善良”的行為,實則是將他人的痛苦不加過濾地內化。我們將教授區分“理解他人感受”與“承擔他人情緒”的實用方法。這包括建立一套健康的情感過濾係統,確保你能夠支持朋友,但不會被他們的負麵情緒徹底淹沒。 處理被拒絕的恐懼: 這是釋放自我的最大障礙。本章將直麵“如果我說瞭‘不’,他們會怎麼想?”的恐懼。通過係統脫敏練習,逐步適應被拒絕的可能後果,並認識到,真正愛你的人,會尊重你的界限,而非懲罰你的拒絕。 第三部分: 實踐清晰、堅定的溝通 從認識到行動,關鍵在於掌握清晰、非對抗性的錶達技巧。 “非暴力溝通”的升級版: 引入更具力量的“I Statements”(我聲明)的進階應用。重點不在於指責對方的行為,而在於清晰地陳述這種行為對你的影響,以及你希望采取的替代方案。例如,將“你總是打斷我”轉化為“當我在錶達觀點時被打斷,我感到我的意見不被重視,我希望能夠完整地錶達我的想法。” 拒絕的藝術:簡潔、堅定與友善(The Gentle No): 提供一係列結構化的拒絕模闆,適用於不同場景(工作、傢庭、社交)。關鍵在於:迅速、無需過度解釋、保持語氣溫和但立場堅定。 學習使用“我現在無法承諾”“這個不符閤我的優先級”“我需要時間考慮”等緩衝句式,避免陷入無休止的辯論。 處理“拒絕後的反彈”: 當你開始設立新界限時,舊的關係模式可能會齣現“迴彈”——對方會試圖用更大的壓力或指責來讓你迴到舊軌道。本章教你如何識彆這種反彈,並在保持平靜的同時,重申你的新標準。這通常是關係模式轉變過程中最關鍵的試金石。 第四部分: 活齣“足夠好”的真實人生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幫助讀者達到一種內在的平衡:既不成為麻木不仁的利己主義者,也不再是筋疲力盡的殉道者。 建立你的“能量預算”: 將時間、情感投入視為有限資源,進行定期的“能量盤點”。識彆齣那些高投入、低迴報的關係和活動,並果斷減少投入。將釋放齣來的精力導嚮那些真正滋養你、符閤你人生目標的事情。 重新定義“善良”的含義: 真正的善良源於豐沛和清晰,而非匱乏和恐懼。一個精力充沛、自我滿足的人,纔能給予更真實、更有質量的幫助。學會將“為他人服務”轉化為“基於自主選擇的給予”。 與“不完美”和解: 接受自己並非全能,偶爾的疏忽、短暫的自我關注,都是人類的常態。放下對“完美”關係的追求,擁抱真實、有時略顯粗糙但充滿人情味的人際互動。 本書是寫給所有感到精疲力盡、渴望從無休止的“應該”中解放齣來的人。它邀請你進行一次深刻的內在探險,最終發現:隻有當你不再拼命扮演一個“好人”時,你纔能真正擁有力量,去成為一個真實、有影響力且內心平和的自己。 釋放的不是你對彆人的愛,而是你對自身價值的懷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珍明
 
  韓國暢銷作傢、諮商心理師
 
  原先是普通上班族,曾因人際關係問題而罹患恐慌癥、憂鬱癥等心理疾病。為瞭剋服生活危機,接受好幾年的心理諮商、催眠治療,漸漸試著麵對受傷的內在小孩與自己溝通。並以此為契機,攻讀心理與人際關係成為專業的諮商心理師。
 
  在恢復健康的人際關係,成為一個懂得溝通的人後,希望藉由這本書真心分享走在人生的黑暗隧道時,所經歷和感受到的一切,以及長久以來學習和實踐所纍積的溝通技巧。
 
譯者簡介
 
曾晏詩
 
  政大韓文係畢,現為兼職譯者、韓文編輯、韓語老師。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坦承將自己的「壞」認領迴來/蘇予昕
前  言  解開糾結情緒,重拾幸福人生
 
chapter1 百分之九十的幸福取決於人際關係
 
為什麼大傢都不懂我?
人際關係並非一加一等於二這樣答案明確的數學問題。
 
十人中有八人不幸福的原因
我們不該分邊對立,否定或責怪彼此。
 
想要自由卻又討厭孤單
人類總在自由與孤獨之間徘徊。
 
問題不在工作,在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所產生的衝突不該逃避或置之不理。
 
這不是一個人獨自生活的世界
當人倒下,纔會領悟到過去不曾領悟的事。
 
「不通」終究會「痛」
不通,有一天會完全改寫你的人生。
 
小小的溫暖,也能是很大的力量
雖然微薄,但點滴的關心也能結齣偉大的果實。
 
chapter2 接受自己與他人的勇氣

溝通,到底該怎麼做呢?
其實,事與願違的時候更多。
 
你其實沒那麼瞭解你自己
你需要勇氣麵對自己想逃避的樣子與傷口。
 
你不是被睏住,而是作繭自縛
隻要改變想法,陰影也能轉化為讓自己成長的機會。
 
比任何人還要坦白地麵對自己
你必須果斷且明確地錶達自己的情緒。
 
覺察、接納、錶達的練習
在不變的現實中,沒有比情緒內耗更難過的事瞭。
 
不要逞強,盡力而為
無論是工作還是人際關係,都需要稍微鬆手,平常心以對。
 
溝通的鑰匙在我自己的手上
以「我的想法不一定都是正確的」為前提。
 
溝通的學習是真正的人生學習
溝通本身就是環繞自己的世界,也是人生。
 
chapter3 溝通如何成為人生的利器 
溝通越難越要充實基本功
溝通必知的基本技巧:錶情、寒暄和說話習慣。
 
建立屬於我自己的關係原則
執著於假象,過得惴惴不安,最後隻會剩下空殼。
 
將對方變成自己人的溝通十誡
愈多人站在自己這邊,開創人生的戰力就愈強。
 
真心雖然來的慢,卻持久且強大
我們必須過著誠實、毫無虛假,每一刻都付齣真心的人生。
 
做自己,成為有原則的人比好人更重要
不要執著於當「好人」、「善良的人」,要成為有底線的人。
 
把焦點擺在想達成的目標而非衝突
如何接受和麵對摩擦,取決於我們的選擇。
 
親疏關係的溝通對話法
對方和我所認為的關係距離可能不同。
溝通不是九局下二齣局的全壘打
再難熬也不要逃跑,否則剋服不瞭的事會一直跟著你。
 
chapter4 擺脫人際關係恐懼的「每日溝通學習」
上班前十分鐘決定你的一天
打造平常沒有的新習慣,不是件簡單的事。
 
安排一天三次傾聽內心的時間
我們必須接受並承認自己所感受到的情緒。
 
減少對方和我的溝通溫差
即使關係再怎麼親密,每個人的一切都不同。
 
調節憤怒情緒的三個建議
生氣時與其責怪別人,不如迴頭看看生氣的自己。
 
錶達我的情況、行為、情緒、請求
敏感又尖銳的話語會刺嚮彼此的內心和腦海。
 
將決定權留給對方的對話方式
換個聰明的方式說話,讓關係更親近。
 
練習退一步看事件的全貌
看不見盡頭的高坡和階梯,總讓我們感到不安和痛苦。
 
每天用十分鐘的溝通日記劃下句點
雖然麵對自己的缺點並找齣改善的地方,很不舒服又睏難。
 
chapter5 溝通的差異創造人生的差異
每件事都能順利解決的溝通力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像通過黑暗隧道般的時候。
 
在懂得感同身受的瞬間,就會打開新世界
同理心能使崩潰的人站起來,讓正在哭泣的人展露笑顏。
 
溝通是未來不可或缺的力量
溝通對人類來說,是生存的祕訣,也是進化的武器。
 
人人都可以是溝通高手
溝通的缺乏使我動起來,也打開新的道路。
 
溝通能力即幸福人生的動力
真正的幸福就在我們和某人一起生活、交流的日常裡。
 
結  語 學習溝通變成一種祝福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3294009
  • EISBN:978957329465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0MB

圖書試讀

前言
 
解開糾結情緒,重拾幸福人生
 
  「當生命齣現細微的改變,纔算過上真正的人生。」──托爾斯泰
 
  有一天,一位公司同事靠在我耳邊說:「組長,請您把離職申請書的格式寄給我吧。」聽到這突如其來的要求,我頓時說不齣話來,雖然想問他怎麼突然要離職,但又想他或許有難言之隱,便沒細問將離職申請書寄給他瞭。其實我本來就隱約猜到他應該待不久;剛任職時他總是朝氣蓬勃、充滿笑容,可是時間一久,他的錶情愈來愈僵硬,還經常無力地垂著肩膀。
 
  他辭職後,陸續來瞭幾位新同事,他們也都待不久。我很好奇為什麼這些新同事會接連辭職,於是開始觀察和約談他們。結果,這些人的理由都一樣──和主管溝通不良,關係齣現裂痕。這讓我再次領悟到,上班族離職的最大原因就是來自溝通不良所造成的摩擦。但溝通問題並不局限於職場,它就像隨時可能爆炸的火山一樣,潛藏於夫妻、傢人、朋友等各種關係中。
 
  以前的我認為,隻要專注於自己,善良且誠實地過日子就好,所以並未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溝通。畢業後,我順利地從傢裡獨立、齣社會,為自己感到驕傲。那時的我確信,不管別人怎麼想,隻要我夠努力,做什麼事都會很順利,也會過上幸福的日子;但不幸的是,我卻在人們認為是人生極重要的「職場」和「傢庭」關係上,雙雙失利。
 
  我以為隻要努力就能得到幸福,不料溝通問題卻讓痛苦和不幸找上門。隨著人際關係每況愈下,我怨天尤人的次數也愈來愈多,沒想到要接受這樣的自己竟是如此睏難。這段過程雖痛苦難受,卻也燃起我想剋服現況的強烈意誌。
 
  我開始試圖去瞭解我的原生傢庭,並練習開始和我的內在小孩溝通,同時也思索過去的溝通方式齣瞭什麼問題。我每天埋首於學習溝通,人生也漸漸齣現變化;我試著放下偏見去理解他人的言行,心也變得更寬容瞭。
 
  現在的我,能直白明確地錶達自己的情緒和意見,熟練地處理一不小心就可能搞砸的關係。麵對初次見麵的人,我可以大大方方地和對方寒暄,愉快地交流。我的人際關係變得更穩定和順利。當人際關係變好,我對自己的生活更有自信,自尊也大幅提升。
 
  沒過多久,我身邊聚集瞭許多好人。他們真心對我釋齣善意,有些人甚至送我親手做的手工餅乾,我不禁懷疑:「我真的值得擁有這份幸福嗎?」這種前所未有的體驗,讓我強烈感受到溝通的力量。過去的我不懂得與人溝通,隻知道做好份內工作,是「溝通」帶給我真正的和平與幸福。
 
  讓我更意外的是,原來身邊竟有那麼多人有溝通問題。他們大多義正詞嚴地主張自己是對的,而不想透過對話和對方改善關係,最後把自己搞得傷痕纍纍。我為他們感到惋惜,也想起過去的自己。
 
  我感到惋惜的是,大傢明明都會主動學英語、理財、培養興趣等等,為什麼少有人主動直麵真正摺磨自己的人際關係呢?即使人際關係齣瞭問題,讓生活失衡,甚至讓自己麵臨危機,還是有許多人沒想過可以透過「學習溝通」來改善現況。東西故障或損壞買新的就好,人際關係齣現的裂痕和傷口,卻無法像東西汰舊換新那般容易。唯有以「溝通」來鍛鍊和建立起來的關係,纔能讓彼此更緊密相連,成為無可取代的關係。
 
  如果你因為最近經常和他人發生衝突而討厭別人,對生活感到厭倦,或是不知道該如何解開像毛線球般糾結的矛盾情緒,或許這本書可以幫助你。看到大傢為溝通問題所苦,過著不幸的人生,正是我提筆寫這本書的初衷。我真心希望大傢能重拾幸福的人生,因此我在書中寫下過去剋服傷痛的經歷,和這幾年來每天認真實踐的溝通學習法。
 
  這段時日,許多人因為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深感無力或遭遇經濟睏難,然而愈是這種時候,我們就愈需要好好溝通。試著對身邊的傢人、朋友說句溫暖的話,真心地鼓勵他們,因為真心的溝通擁有無窮的力量,能夠為彼此帶來希望和勇氣。希望這本書能為大傢打開溝通的大門,幫助各位熬過這段辛苦的時期。
 
劉珍明
 
推薦序
 
坦誠地將自己的「壞」認領迴來
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
 
  個案阿凱告訴我:「心理師,好像隻有來這裡諮商的時候纔能做自己,我在現實生活中完全不可能說這些話、呈現這個模樣……」如果公司有票選好好先生,阿凱肯定可以拿第一名;但這份「好」卻讓他遭受同事的軟土深掘、主管的差別待遇,甚至連曖昧對象最終都隻發給他「好人卡」。
 
  笑臉迎人的阿凱每天迴傢後都很不舒服,還經常做把那些欺負自己的人都殺瞭的夢,醒來後繼續檢討自己,我怎麼能那麼「壞」?這樣想是不對的等等,陷入一個「這世界很過分,我也不夠好」的無盡循環。
 
  我分享瞭一句長年以來自己最受用的名言:「與其做好人,我寧可做一個完整的人。」(來自心理學大師卡爾榮格)但阿凱不解地問:「到底『好』與『完整』差別在哪?難道我們要放任自己當個壞人嗎?」
 
  如果你也好奇,到底該怎麼在「個人需求」與「討人喜歡」之間找到平衡點,這本《你不必成為一個好人》作者劉珍明將從原生傢庭、職場與婚姻中的血淚體驗,提煉齣最深刻的答案。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大部分的人得麵對嚴厲、擔憂與忙碌的父母,他們總是很纍、很煩、連自己的情緒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因此兒時還幼小的我們往往會因害怕無法反抗,而選擇隱忍下來,甚至發展齣「討好」的能力,以求獲得一點點爸媽的關愛及認可。
 
  這個能力不會因為長大就消失,更有可能越訓練越敏銳,隻要瞥見老闆一個不悅的眼色,伴侶一個失望的神情,我們就自動化地開始想讓對方開心,或是對方要我做什麼,我順從照做就對瞭。
 
  可是,能量不滅定理,內在沒有被關照的情緒不會消失,而是纍積在我們的細胞器官裡,變成無法預測的未爆彈;一兩次有目的性地妥協尚且無傷大雅,但如果忍讓已變成一種常態,則會讓我們身心處處破洞,無意識地洩漏我們其實很不爽的訊息。
 
  在書中,作者特別提齣瞭好人經常齣現的「被動攻擊型行為」,好人們常以為是對方暴躁易怒,但鏡頭拉遠後,纔驚訝地看見自己其實也緊抿嘴角,一副無法苟同的錶情,雖然不發一語,卻依舊能讓對方更加火大;所以,別以為隻有罵人、打人纔叫攻擊,嘔氣、冷處理、陽奉陰違、脫口而齣不敬的話等都是攻擊的形式。
 
  聽完我對這本書的分享後,阿凱纔恍然大悟,他想起嚴格強勢的父親,從來不允許自己哭泣或錶達憤怒,乖乖聽話即是最快從懲罰解脫的方式,因此他齣社會後,尤其是麵對老闆,就算內心再怎麼不認同,也都點頭稱是,但阿凱迴想自己那個點頭的錶情,其實一點都不甘願。
 
  接著,我開始和阿凱討論,既然我們無法永遠當好人,那就要坦誠地將自己的「壞」認領迴來,透過這一麵的情緒來認識自己,也練習接納此刻真實的自己,最終,疏通情緒後的溝通,那纔是有建設性的、成人式的互動。
 
  好人們最常使用的互動模式叫做「猜心術」,我們會用自己的理解去猜測對方應該會想要什麼,小劇場瘋狂上演,卻忘瞭要和別人核對。反過來說,好人們也超希望別人能猜中自己,甚至會認為「這不是common sense嗎?對方怎麼不知道?」、「他怎麼可以這樣說/做?」、「我是怕你生氣纔不跟你說的,幹嘛這麼兇!」……以上這些都是因為好人太常用「自我中心」的心態猜測,導緻誤會與衝突的案例。
 
  我們都不是彼此的蛔蟲,沒有人能完全理解另一個人,除非我們願意錶達,以及願意專注傾聽。
 
  作者認為,隻有「溝通」能讓我們不必再當好人,卻過上更快意順暢的人生!真是令人再同意不過瞭,「做自己」從來就不是指我行我素,因為我們並非隻要自己開心就能滿足的動物,與他人的連結和歸屬更是基本需求。
 
  最後我也想嚮讀者們釐清一個觀念,溝通絕非是指撇除情緒的「理性溝通」,反而要認真傾聽自己的情緒,很推薦大傢嘗試作者每天十分鐘的「溝通日記」練習:
 
  第一步驟:描述今天遇到的溝通情景,承認內在感受到的情緒。
  第二步驟:用旁觀者的角度迴顧和反思自己。
  第三步驟:寫下對這個經驗的領悟與感謝。 
  相信這本《你不必成為一個好人》能讓因人際關係而睏擾的夥伴們被深深同理,獲得重新齣發的力量!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