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太是私立幼兒園的園主任,她最近為了籌備明年的招生說明會和課程規劃,壓力大到不行,就找了這本《幼兒園課程發展(第三版)》來看。她跟我說,這本書最貼心的地方,就是它完全理解身為「管理者」的焦慮。它沒有只停留在單一個案班級的教學細節,而是跳出來看整個「課程體系」的建構。特別是關於「課程評鑑與回饋機制」的部分,寫得非常到位。過去我們總覺得評鑑就是被「檢查」,但書裡把評鑑定義為一種「優化工具」,強調的是教師間如何透過結構化的對話來提升教學品質,而不是互相指責。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教師專業成長檔案建置指引,這對園方來說,簡直是太實用了!它甚至連怎麼帶領教師進行「行動研究」都有具體的操作步驟,這對於我們這種需要不斷向上提升、爭取家長信任的機構來說,是極其寶貴的內部培訓材料。閱讀的過程,我幾乎能想像作者是站在第一線,一邊被現實的規範追著跑,一邊還努力想為孩子們爭取最好的學習體驗,這種同理心讓整本書讀起來充滿溫度。
评分坦白講,我是一個對台灣本土教育研究比較有情懷的讀者,對於那些翻譯自歐美的「複製貼上」型教材,我總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然而,《幼兒園課程發展(第三版)》給了我一個非常正面的驚喜。它最大的貢獻,或許就是成功地將「全球前瞻的幼教思潮」與「台灣現行法規與社會文化」做了一個極其細膩的「縫合」。舉例來說,它在討論數位科技融入課程時,並沒有陷入「用App取代一切」的迷思,而是深入探討了「數位素養」的真正意涵,以及如何在不剝奪幼兒真實操作經驗的前提下,讓科技成為輔助探索的工具。這才是符合我們在地環境的務實作法。此外,書中對於「融合教育」的課程調適,也提出了許多創新的看法。它強調的不是「特殊化」的課程,而是「彈性化」的設計,讓所有孩子都能在同一個課程脈絡下,找到適合自己的參與點。這種思維的轉變,對於提升現場教師的接納度,非常有建設性。我認為,這本書已經超越了一本教科書的範疇,更像是一份引領台灣幼教邁向更成熟階段的「白皮書」。
评分這本書的排版和編排風格,讓我這個習慣閱讀學術專著的人,感到非常舒服。它不是那種密密麻麻、字擠字的設計,而是使用了大量的圖表、流程圖和關鍵詞框註,這對於需要快速掌握重點、或是在忙碌中需要快速翻閱複習的教師來說,簡直是救星。最讓我驚豔的是,它在每一章節的結尾,都設計了一個「實務反思對話區」。這個區域並非標準的課後習題,而是拋出一些非常尖銳、需要深度批判性思考的問題。例如,它會問:「當家長的期望與課程的理念發生衝突時,你的『課程主權』在哪裡?」這類問題,讓我不得不停下來,誠實地面對自己教學決策背後的價值觀。這種「誘導式」的自我審視,比任何直接的教導都來得有效。總體來看,這套教材在「內容的深度」與「閱讀的易讀性」之間,找到了非常精妙的平衡點,它既滿足了學術研究者對嚴謹性的要求,也兼顧了基層工作者對實用性的需求,這在眾多幼教用書中,實屬難得的佳作。
评分這本《幼兒園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第三版)》真的讓我這個在幼教界打滾了好幾年的老鳥都耳目一新!特別是對於課程設計這一塊,裡頭的論述真是深入淺出,不像有些教科書光是堆砌學術名詞,讀起來昏昏欲睡。它很務實地探討了台灣當前幼教現場的困境,像是如何將國家課綱的精神「轉化」成老師日常的教學活動,這部分著墨很深。書中提到「情境建構」的幾個步驟,讓我回想起之前在帶班時,總覺得活動很零散,但透過這套邏輯梳理後,我發現原來自己過去在做的其實是缺少了一個連貫的「核心概念」。舉例來說,它用好幾個真實案例去說明如何從幼兒的興趣點出發,再層層遞進地編織出一個完整的學習主軸,而不是被動地「教完進度」。對於新手老師來說,這簡直是救命稻草;而對我們這些資深教師,它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自己教學哲學的契機。尤其是那幾章在談「素養導向」的評量,完全跳脫了過去只看結果的框架,轉向關注幼兒的「歷程與展現」,這在現今強調多元智能的教育思潮下,顯得格外重要。總之,它不是死板板的課本,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資深園長在跟你一對一深度諮詢,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评分老實說,我當初買這本《幼兒園課程發展》純粹是為了應付研究所的期末報告,想說找本最新的版本比較保險,沒想到讀完後,簡直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尤其是在面對「課程轉化」與「在地文化連結」這兩個主題時。不同於市面上常見的理論介紹,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把西方前沿的課程取向——像是瑞吉歐、華德福那些聽起來很玄的東西——非常巧妙地「本土化」了。它沒有直接要求我們「照抄」,而是拆解了這些理論背後的「核心精神」,然後告訴我們,在台灣的社區脈絡下,怎麼用最少的資源、最貼近生活的方式去實踐。我特別欣賞它在探討「師生共學」那一段,它用了一個很生動的比喻,說課程不應該是「灌溉」,而應該是「陪著幼兒去探勘」。這對我這個習慣把課程排得滿滿的老師來說,是個很大的提醒:我們是不是太急著把「知識」塞給孩子了?書中提供的那幾個「課程脈絡圖」,結構清晰到令人驚訝,讓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課程組織」的結構美學,從主題的選擇、鷹架的搭建,到活動的彈性調整,每一個環節都有理有據,這對我未來規劃跨學期的大型專題活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藍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