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馴的異端:以一本憤怒之書引發歐洲大地震,斯賓諾莎與人類思想自由的起源 (電子書)

不馴的異端:以一本憤怒之書引發歐洲大地震,斯賓諾莎與人類思想自由的起源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史蒂芬.納德勒
圖書標籤:
  • 斯賓諾莎
  • 哲學史
  • 思想史
  • 宗教改革
  • 理性主義
  • 自由思想
  • 西方哲學
  • 17世紀
  • 異端
  • 啓濛運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位影響力跨越四世紀、為現代民主製度奠定基礎的哲學傢
一部最早為言論與思想自由辯護的劃時代之書

榮獲美國哲學專業協會著書獎榮譽獎

相較於十九世紀末藉瘋子之口說齣「上帝已死」的尼采,斯賓諾莎的驚世駭俗程度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係副教授)
毫無疑問,本書是目前關於斯賓諾莎的書中最好的!──《大英哲學史期刊》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係副教授)專文導讀
◎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係副教授)、林從一(華梵大學校長)、紀金慶(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哲學新媒體(哲學與思辨教育專賣店)、陳樂知(臺灣大學傳統與科學形上學研究中心執行長)、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盧鬱佳(作傢)、蕭育和(科技部人社中心博士級研究員)、謝哲青(作傢/節目主持人)──隆重推薦 (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Choice》雜誌、《書單》、《圖書館雜誌》、《旗幟週刊》、新共和網站(TNB)一緻好評
◎亞馬遜讀者4.4分高分評價──「這是我一生中讀過最有價值的書之一!」

▍本書特色
1. 颱灣的大眾哲普書少有斯賓諾莎專門著述,本書結閤歷史、思想轉嚮的麵嚮討論斯賓諾沙,無論是一般讀者或是哲學研究學者,都能有所收穫。
2. 本書從斯賓諾莎思想基石《神學政治論》一書的寫作緣由開始,鋪展齣斯賓諾莎其人其時代的麵貌,並引用大量斯賓諾沙與同代人往來的信件、書籍,顯示齣他在當時艱難的處境,兼具歷史與思想性,是認識這位重要哲學傢的優良讀物。
3. 作者為普立茲獎決選作傢,本書作者是斯賓諾莎哲學的專業研究學者,也是美國研究十七世紀哲學的專傢。

▍內容簡介
身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傢之一,斯賓諾莎為何讓十七世紀的歐洲震驚不已,甚至年紀輕輕就遭所屬社群驅逐?
一本人稱「可憎之物」的書,竟是西方思想史上不容忽視的一頁?
何以時至今日,斯賓諾莎其人其書仍然具有重大意義?


=從一本書真正瞭解一位偉大哲學傢
斯賓諾莎與他顛覆歐洲的《神學政治論》五大不可不知=
1.    《神學政治論》最初以偽書名、偽齣版地、偽作者之名齣版,設法閃躲各方查禁,但仍然逃不過教會、政府的審判而列入禁書名單。同樣被列入該名單的包括笛卡兒的《哲學原理》、霍布斯的《利維坦》。
2.    《神學政治論》以層層論證揭露「迷信」是最強大的控製手段,而這正是掌權者所打的如意算盤。
3.    藉《神學政治論》,斯賓諾莎是第一位指齣《聖經》是人類所寫,而非上帝之語的思想傢,甚至在書中明言宗教儀式與教條都是不必要的。哲人萊布尼茲批評此書為「放蕩之書」。
4.    《神學政治論》肯定人天生擁有自由,特別是思想與錶達之自由,此革新觀點不但推動歐洲的啟濛時代,更預示瞭百年後的《美國獨立宣言》。
5.    斯賓諾莎因反對宗教權威的言行一生受同代人批評唾罵,二十三歲就收到驅逐令,公告中除瞭嚴厲的詛咒,將他驅離以色列群體,更規定任何人不得與他交流。至今這項命令尚未撤銷。

專研十七世紀哲學的威斯康辛大學哲學教授史蒂芬‧納德勒引用大量文獻以及斯賓諾莎與同代人的往來信件寫就此書,完整呈現哲人前衛又縝密的思想如何影響一個知識、宗教與政治即將發生劇烈變化的時代,甚至為後來的啟濛運動與古典自由主義奠定基礎。無論是想要瞭解斯賓諾莎哲學或是現代民主思想的起源,本書都是一本必讀之作。

▍國際媒體好評
毫無疑問,是目前關於斯賓諾莎的書中最好的。──《英國哲學史雜誌》

斯賓諾莎,這位阿姆斯特丹猶太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最勇敢的異議份子。納德勒為我們提供瞭清晰簡明;關於斯賓諾莎革命性著作不可不知的論述。──羅素・修托(《自由之城:反抗權威、宗教寬容、商業創新,開啟荷蘭黃金年代的阿姆斯特丹》作者)

納德勒對《神學政治論》進行瞭令人愉快、清楚又透徹的論述,解釋瞭這個奇異的文本如何成為當時的醜聞,以及為什麼我們應該將其看成是「世俗時代誕生」的證明。納德勒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是因為他對哲學論述的關注和清晰的說明。──《新共和》週刊

本書中,每一個章節不僅著重於斯賓諾莎的著作,也解釋瞭其思想的歷史背景以及為什麼許多人認為他的思想危險而腐敗……毫無疑問,納德勒成功地寫瞭一本讓人收穫滿滿、引人入勝的作品。 ──《圖書館雜誌》

十分清楚。納德勒在總結斯賓諾莎那時而令人費解的論點時,做得很好。──《每週標準》

▍讀者讚譽
總體而言,這本書非常齣色。在過去的幾周中,我讀瞭斯賓諾莎的一些熱門書籍,最喜歡這本書。──David

納德勒的書可讀性高,並在解釋哲學方麵做得最好,為非專業人士提供易於理解的斯賓諾莎思想介紹,值得讚揚。──Charlie

關於思想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和言論自由的一些最早期也是最激進的精彩討論。──George McDonald

▍ithink 書係簡介
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是對生命本身的肯定,
如同沙特說:「在行動中存在著希望。」

瞭解一種思考方式,如同掌握一件處世工具;
瞭解不同的哲學概念,提供我們重新審視所處社會的不同角度與準則;
瞭解一位哲學傢的思想與生平,讓我們的生命經驗得到參照;
瞭解哲學的歷史,即是見證在經歷無數次翻轉與重建之後,人類何以為人類。

世界時時刻刻在變化,思想應是動態的。從隨時能閱讀的輕鬆漫談,到精采的思想展演,我們期許這個書係的書籍,能夠迴應此時此地的不同處境。哲學發展始於對世界的好奇,最終也必然迴歸到人類對自身及其所處世界的關心。我們將以上述幾個類型為框架,希望大傢能找到最適閤自己親近哲學的路徑,也找到思想與行動結閤的方式。
 
激流中的航行:從啟濛先聲到現代心靈的轉捩點 本書旨在探討十七世紀晚期歐洲思想版圖劇烈的轉嚮,那是一場醞釀已久的理性風暴,最終突破瞭神學與王權的層層枷鎖,為後世的政治哲學與知識論奠定瞭堅實的基石。我們將深入剖析時代的脈絡、知識分子的睏境,以及那些挑戰既有秩序的著作如何如同鑿子般,一點一滴地鑿開瞭通往現代性的幽深洞穴。 歐洲在十七世紀經歷的,不僅是宗教改革的餘燼未熄,更是科學革命帶來的認知衝擊。伽利略的望遠鏡揭示瞭宇宙的浩瀚與人類中心主義的崩塌,笛卡爾的懷疑論則將知識的基礎徹底翻轉,從外在權威轉嚮內在的自我確定。然而,這種思想的解放並非一蹴可幾,它始終籠罩在強烈的政治壓迫與宗教審查的陰影之下。在這樣的氛圍中,少數先知先覺的思想傢們,以其非凡的勇氣與縝密的邏輯,點燃瞭燎原的火種。 本書將聚焦於一個關鍵的轉摺點:一場由特定著作引發的社會震盪,這場震盪不僅震撼瞭阿姆斯特丹的知識圈,更透過隱秘的網絡,將其影響力擴散至整個大陸。我們將不著痕跡地還原當時的政治氣候——那些試圖將思想定義為國王或教會專屬權力的勢力,如何感受到來自底層、來自理性論證的巨大威脅。這類被視為「異端」或「煽動性」的作品,往往以一種看似學術的包裹外衣,實則蘊含著對絕對權威的深刻質疑。 第一部分:沉寂的年代與潛流的知識 十七世紀的學術環境是矛盾的集閤體。一方麵,古典的經院哲學仍在學術殿堂中佔據主導地位;另一方麵,對於自然法則、人性本質的探討卻在科學圈中秘密進行。我們將首先描繪荷蘭共和國在當時所扮演的獨特角色。它雖然在商業上引領風騷,但在思想上,它既是避難所,也是審查的邊緣地帶。流亡的學者、秘密印刷的書本,以及在沙龍中進行的非正式辯論,構成瞭當時思想傳播的主要途徑。 此階段的分析將著重於探討「懷疑」如何從一種認識論工具,轉化為一種政治態度。當一個人敢於質疑他所接收到的「真理」來源,他便同時質疑瞭賦予真理閤法性的所有製度。我們將考察那些試圖在宗教教義與人類理性之間尋求和解,卻最終走嚮決裂的思想傢們所經歷的掙紮。他們試圖建立一套完全基於自明之理(self-evident truths)的倫理與政治體係,挑戰瞭自古以來君權神授的閤法性基礎。 第二部分:論戰的爆發與思想的散射 本書的核心在於分析那股促使思想界發生地震的力量。這股力量的齣現,標誌著一個明確的劃界點:理性探討不再能滿足於在神學框架內進行的微調,而是要求對人類自由、自我治理的權利進行根本性的重估。我們將詳細梳理該著作在當時的流傳路徑、齣版的爭議,以及保守派勢力對其採取的圍剿策略。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那種「憤怒」的特質——如果我們以一種修辭學的視角來解讀——並非僅僅是個人情緒的宣洩,而是對時代不公的結構性批判。這種批判必須足夠尖銳,纔能穿透當時社會的麻木與恐懼。我們將分析這種論證方式如何巧妙地規避瞭直接的誹謗,卻以更為徹底的方式,揭示瞭權力運作的虛妄性。當理性被用來解構信仰的基石時,其影響力遠超任何政治宣言。 第三部分:自由心靈的雛形與啟濛的遠景 最終,這些挑戰的成果是什麼?本書將深入探討這場思想風暴如何催生瞭現代自由主義的幾個核心概念。當思想傢們堅持人類擁有獨立的判斷能力,並有權依據理性來組織其社群生活時,他們實質上是在為後來的政治革命和人權宣言鋪路。 我們探討的重心將轉嚮對「心靈自由」的界定。這不僅是錶達的自由,更是認知上的自主權。一個心靈不再受製於外在的教條或恐懼,能夠自由地探索自然與自身潛能,這纔是真正意義上的解放。這對當時的政治哲學產生瞭深遠的影響,促使人們開始思考,政府的閤法性應當建立在公民的同意之上,而非神聖的恩賜。 本書試圖呈現的,是一幅從專製陰影下萌生齣第一縷理性曙光的複雜圖景。這是一次關於知識分子如何麵對強權、如何利用邏輯的鋒芒來重塑人類自我認知的深入考察。我們將通過還原當時的激烈辯論與思想鬥爭,讓讀者體會到,現代思想的自由,其代價是多麼高昂,其基礎又是何等堅實。這一切都始於對既有真理的徹底審視與不懈的追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史蒂芬.納德勒Steven Nadler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哲學教授,曾獲該校人文學院錶揚教學卓越教授資格。二〇二〇年獲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納德勒緻力研究十七世紀的哲學思想,包括笛卡兒、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茲,並觸及中世紀拉丁哲學和中世紀猶太哲學與近代思想相關的部分,尤其關注斯賓諾莎的思想。二〇一五年受邀參加於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座談會,以顧問委員的身分,討論教會對斯賓諾莎的驅逐令,儘管該次座談並沒有解除驅逐令,他認為斯賓諾莎「大概不會在意」。

著有《斜門歪道!近代哲學的驚世起源》,曾以《斯賓諾沙生平》(Spinoza: A Life)獲得猶太文學獎Koret Jewish Book Award,而《林布蘭的猶太人》(Rembrant’s Jews)曾經入圍普立茲新聞獎決選。


譯者簡介

楊理然
加拿大亞伯達大學哲學博士,陽明大學兼任教師。偏愛哲學、翻譯、美學、文學、倫理學和社會政治議題。真心認為在末日來臨之前,還是有一些值得做的事。譯有《民主式經濟的誕生》、《操弄【劍橋分析事件大揭祕】》等書。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102446
  • EISBN:9786263102712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3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本書的寫作策略似乎是採用瞭一種「事件驅動」的敘事模式,以某個特定的引爆點——那本「憤怒之書」——作為切入歷史深處的楔子。這種寫法通常比傳統的、按時間順序編排的傳記或思想史要來得更引人入勝,彷彿我們是跟著作者一起,在歷史的迷霧中追蹤線索。我猜測,作者必定花費瞭極大的精力去還原當時的社會氛圍與知識分子的睏境。我們今天享受著言論自由的便利,很難體會到在那個時代,僅僅是齣版一本具有顛覆性的書,所需要承擔的巨大風險。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將那個時代的氛圍渲染齣來,讓讀者能切身感受到那份「地震」般的震撼,那麼它在普及斯賓諾莎思想方麵的貢獻將是無可估量的。

评分

說真的,看到書名裡提到的「斯賓諾莎」這三個字,我立刻聯想到他那種近乎偏執的理性主義,以及他那套龐大而嚴密的幾何學式哲學體係。對於我們這些在學院裡摸爬滾打過的人來說,斯賓諾莎的《倫理學》常常被視為一座難以攀登的高山,深奧且難以親近。但這本書的切入點顯然更具戲劇性——透過一本「憤怒之書」作為催化劑,來探討思想自由的起源,這讓我覺得它可能會用一種更貼近人性的方式來解讀這位嚴肅的哲學傢。我好奇的是,這種「憤怒」究竟是來自於對宗教教條的反抗,還是對社會不公的控訴?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理論的冷峻與時代的激情融閤在一起,讓讀者感受到那種衝破枷鎖的迫切感,那它就絕不僅僅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瞭,而是一部關於精神解放的史詩。這種結閤哲學深度與歷史張力的敘事手法,讓人感到非常期待。

评分

我個人對「異端」這個詞彙有種莫名的迷戀。在任何一個時代,敢於站齣來說齣與眾不同、甚至被視為危險言論的人,往往纔是真正推動歷史前進的引擎。這本書的副標題點齣瞭「歐洲大地震」,這絕非誇大其詞,因為在那個神權至上的年代,任何對既有秩序的質疑都可能招來殺身之禍。斯賓諾莎的遭遇想必也充滿瞭掙紮與抗爭,他被逐齣社群,承受瞭巨大的孤立與壓力。我希望這本書能細膩地描繪齣他那種孤獨的勇氣,不是高高在上地讚美他的偉大,而是讓我們看到一個活生生的人,如何麵對來自四麵八方的敵意,依然堅守著他的理性與良知。這份「不馴」,正是思想自由最原始、也最寶貴的種子。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實在是太引人注目瞭,光是「不馴的異端」和「歐洲大地震」這幾個詞彙交織在一起,就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對歷史上的思想碰撞一直很有興趣,尤其是那些挑戰當時主流價值觀的人物,他們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站穩腳步,甚至撼動整個社會結構的。這本書的標題暗示著一場思想上的革命,由一本「憤怒之書」點燃,最終指嚮瞭斯賓諾莎這位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哲學傢。我猜測,作者一定花瞭很多心思去梳理這段複雜的歷史脈絡,將十八世紀的風起雲湧,與斯賓諾莎哲學中的核心精神巧妙地串聯起來。對於想瞭解西方現代思想如何從禁錮走嚮自由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扇充滿啟示的門。我很期待看到,究竟是什麼樣的「憤怒」纔能引發如此巨大的「地震」,以及這場地震如何最終確立瞭我們現在所珍視的人類思想自由。

评分

總體而言,這本書的包裝充滿瞭張力,成功地將一位古典哲學巨匠與一場波瀾壯闊的歷史變革聯繫在一起。對於我這種平時閱讀偏嚮歷史與社會學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瞭一個極好的跨界閱讀機會。我尤其關注「人類思想自由的起源」這個宏大的命題,這不僅僅是關於斯賓諾莎個人的故事,更是關於整個西方文明如何逐漸擺脫教條束縛、邁嚮啟濛的關鍵轉摺點。如果作者能提供清晰的論證,說明斯賓諾莎的哲學是如何精確地迴應瞭那個時代的「憤怒」,並為後來的自由思想奠定瞭基石,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齣瞭學術研究的範疇,它將成為一部關於精神覺醒的時代見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