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與人的對話,科學源自哲學:金字塔、占星術、二十四節氣……天文學與哲學的交織,構建齣令人嘆為觀止的古代高科技 (電子書)

天與人的對話,科學源自哲學:金字塔、占星術、二十四節氣……天文學與哲學的交織,構建齣令人嘆為觀止的古代高科技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姚建明
圖書標籤:
  • 天文學
  • 哲學
  • 古代文明
  • 科技史
  • 金字塔
  • 占星術
  • 二十四節氣
  • 文化史
  • 歷史
  • 科學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天幕等待人類賦予意義,人類仰賴天幕指引方嚮。
天文學的目的在於追求宇宙的和諧,而非一味坐井觀天,
看到天,我們聯想到地,最後迴歸人的本質。

一場場天與人的對話,為你揭開自然和宇宙的奧祕!

.古埃及人為什麼要製作木乃伊?
.pyramid(金字塔)所代錶的涵義是「登天之所」?
.法老將墳墓建成角錐體的形式象徵著什麼?
——今世的歡樂是極為短暫的,死後的極樂世界纔是人們的終極追求

.二十四節氣與春、夏、鞦、鼕四季運行呈正相關,根據是什麼?
.砍頭的時間也有講究?切不可違背「陰陽五行論」
.沒有時鐘如何計時?「天色法」與「地支法」體係報你知
——古代人根據大自然的規律求生存,進而誕生齣「天」的思想

廣袤的天空給人類的遠遠不止繁星雲彩、日照月暈,
隨著時代演變,星體投映在天幕的劇場,成為人類目光焦點。

人類從最初的敬畏,到探索,到徵服,過程中的對話未曾中斷,
時至今日,已經成為密不可分的兩方。

§ 仰慕與敬畏 §
天空之高不可企及,那是仙人與神明的居所,
人類建造通天的建築妄想觸摸天空,巴別塔、金字塔、尖塔教堂……
無一不充滿對天空的嚮往,仿照星辰列張之勢造就重重宮闕。
紫禁城如人間之天上,人間亦如天上,對星空進行細緻觀察與命名
——天與人的對話,是天真浪漫的絮語。

§ 質疑與探索 §
對天空仙境、星座的浪漫想像,對神存在的敬畏與盲從,
自啟濛時代理性發展開始受到巨大的挑戰。
人類在不斷質疑與探索的過程中,從濛昧中走齣來,
走齣地球中心,走嚮星際,走嚮浪漫幻想的衰弱與理性支配的星際觀
——天與人的對話,是生活與科學的理性爭辯。

§ 徵服與迴歸 §
探索的極緻追求是衝破天幕,尋找新的領地,遠還能更遠;
浪漫的迴歸目標是無限內縮至人的心靈,思還能反思。
麵對原初的浩瀚天空,人類以浪漫賦予意義與價值,
不同文化各自發展齣多套係統,連結天上與人間。
星空的一舉一動成為人們的生活指引,
軍國政治可以用星象變動參考,醫藥可以用星辰見人體經脈,
更遑論始終盛行的擇日、占蔔等等預測功能。

多元化的時代,對理性與感性進行調和,尤其是占蔔預測。
占蔔是古代人的「心理學」,是訴諸繁星的療癒方法。
當生活睏頓、失去方嚮、壓力巨大之時,
現實已經找不到足夠支撐的施力點,隻好嚮外延伸,
藉用無以名狀的自然力量,重新掌管人生的船舵,走迴自己的偉大航道。

〔本書特色〕
遠古人類以天為鑑,如古埃及人的金字塔、中國的紫禁城都是為瞭展現「天人感應」、「天人閤一」的思想,本書將為你介紹這些人類歷史上的奇蹟,從原始人類開始說「天」,從人類本能說命理,在瞭解東西方占星術的同時,感受古代文明的偉大。

宇宙洪荒的文明迴響:一部橫跨星辰與思想的史詩 書籍簡介: 本書並非探討特定文明遺產或學科交匯的專著,而是聚焦於人類文明早期,在麵對廣袤宇宙與自身存在的根本性睏惑時,所發展齣的一係列認知框架、符號係統及其對社會結構的深遠影響。我們將抽離齣具體的歷史實例,轉而深入剖析支撐這些早期知識體係的思維模式本身。 這是一次對「知識的起源」的哲學性溯源。在文字尚未普及、實驗科學尚未誕生的濛昧時代,人類如何將觀察到的自然現象——日升月落、四季更迭、星辰移動——轉譯為可理解的秩序?本書將重點闡述「結構化思維」如何從原始的混沌中浮現,並形成早期人類共同體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世界觀模型」。 第一部分:從體驗到體係——早期人類的認知結構 本章節將深入探討早期人類如何建構對世界的基本感知框架。我們不側重於考古發現,而是關注心智的運作機製。 時間感與空間感的建構: 探討在缺乏精確測量工具的情況下,人類如何通過肉眼觀察、周期性重複事件(如潮汐、獸群遷徙)來錨定「時間」的流動性。這並非關於曆法的編製,而是關於「計時行為」本身如何內化為文化記憶的過程。空間上,則關注早期部落如何將熟悉的地域,通過神話敘事和社會邊界,轉化為一個「有意義的場域」,而非僅僅是地理上的存在。 原型與符號的誕生: 討論人類如何將複雜的自然現象簡化為可溝通的「原型符號」。這些符號的生成,往往基於「類比推理」——例如將天體的運動類比於生殖或戰爭。本書側重於分析這種「萬物有靈」的早期直覺,如何作為一種強大的信息壓縮技術,在文化傳播中發揮作用。 秩序的內化: 探討早期社會如何將對外部世界秩序的理解(如規律的季節轉換),轉化為對內部社會規範的閤理性依據。這種內化的過程,保證瞭思想體係的穩定性,使得超越個體生命的信念能夠代代相傳。我們將分析,當對秩序的信仰紮根於心靈深處時,它如何成為一種「生存策略」。 第二部分:係統的運行與邏輯的邊界 本部分將超越單一的文化現象,探討不同早期知識體係在底層邏輯結構上的共通性與差異性,以及這些結構如何限製瞭後續的思維發展。 預測性與控製欲: 早期人類建立知識體係的核心驅動力之一是「對未知的焦慮管理」。我們將分析早期預測模型(不涉及特定預測工具)是如何在「概率」與「宿命」之間尋求平衡的。當一個體係能夠提供對未來事件的「可信的預示」,它便獲得瞭其存在閤法性。 循環論與線性論的早期萌芽: 考察人類早期對時間流動的兩種根本性理解。一種是基於自然界(生長、衰亡、再生)的無限循環觀;另一種則是基於創世神話或英雄事蹟的單嚮度演進觀。這些不同的時間觀,如何影響瞭早期社會對「進步」和「停滯」的定義。 知識的邊界與禁忌: 任何早期知識體係都必然包含其「不可觸碰的核心領域」。本書將分析,哪些信息或概念會被排除在可討論範圍之外,成為「神聖領域」。這些邊界,往往是維護社會穩定和知識純潔性的關鍵,但也同時是阻礙新知識萌芽的屏障。我們關注的是這種「劃界行為」本身的哲學意義。 第三部分:從信念到方法——抽象思維的初步鍛造 此部分關注的是,這些早期的、與具體現象緊密結閤的信念係統,是如何在無意中為後世的抽象科學思維鋪設瞭道路。 分類學的雛形: 即使是最原始的知識體係,也內含對世界進行「歸納與分類」的努力。本書探討瞭早期人類如何基於可觀察的屬性(顏色、形態、功能)來劃分事物,這種原始的分類行為,實質上是「概念化」的開端。 關係的抽象化: 當早期的觀察者開始意識到,天體之間的特定相對位置,與地麵發生的某種特定事件之間存在著「非直接的關聯」時,這標誌著一種「關係的抽象化」努力。我們探討的是,在缺乏數學語言的情況下,這種關係是如何被「心智模型化」並在口頭傳統中得以傳承的。 邏輯的早期實踐: 討論在早期的論辯或儀式編排中,所體現齣的「一緻性要求」。儘管缺乏形式邏輯,但任何一個運轉良好的知識體係,都必須在內部保持某種程度上的「自洽性」。這種對內部一緻性的追求,是人類對理性秩序的潛意識需求的外顯。 結論:未來的目光 本書總結瞭人類在麵對未知時,所發展齣的第一批宏大敘事框架。它並非歌頌過去的智慧,而是旨在理解「思維的起點」——人類是如何學會提問、如何建立初始的秩序感,以及這些最初的秩序感,如何塑造瞭我們至今仍在使用的認知工具。這是一部關於「人類心智如何馴服世界」的純粹思辨之旅。

著者信息

姚建明,天文係畢業,主要從事天體測量地球自轉方麵的研究。科普作傢、電視颱科學顧問、圖書館約聘講師,多次在圖書館以及各級學校舉辦天文、地球方麵的知識型講座。著有《中西封神榜,先有神還是先有人?》、《八卦星象》。

圖書目錄

前言

第1章 與天對話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1.1 遠古人類以天為鑑
1.1.1 埃及大金字塔有一條法老的通天之路
1.1.2 天之影像四方五行閤一的紫禁城
1.2 天文學是天地人和諧的產物
1.2.1 深厚的基礎和良好的氛圍
1.2.2 柏拉圖的完美和托勒密的不完備
1.2.3 哥白尼的日心體係
1.2.4 完善日心體係的功臣們
1.3 「天人閤一」的思維影響著人類的歷史
1.3.1 天亮天黑說說「日」
1.3.2 月圓月缺談談「月」
1.3.3 迎來送往「迴歸年」

第2章 效仿天命是人類本能的「命理思維」
2.1 天文學星相學300年前是一傢
2.1.1 星相學的起源和發展
2.1.2 星相學所依據的法則
2.1.3 為你安排人生?憑什麼!可靠嗎?
2.1.4 為什麼占星術會被逐齣學術界
2.2 中國的星相學(術數)
2.2.1 中國星相學(術數)的起源和發展
2.2.2 中國古預測術
2.2.3 察言觀色「套路」很深
2.3 「命理思維」是人類的本性之一
2.3.1 從占星術的盛衰來看宿命論和決定主義
2.3.2 西方現代占星術何以(再)流行
2.3.3 加強占星術認可度的三個「心理學」因素

第3章 星相學是怎樣操作的
3.1 星相學中的「神」與人
3.1.1 占星原則
3.1.2 十大行星的角色扮演
3.2 「現代」星相學分類
3.2.1 軍國(君國)星相學
3.2.2 醫藥(醫學)星相學
3.2.3 金融星相學
3.2.4 占蔔星相學
3.2.5 擇日星相學
3.2.6 擇地點星相學
3.3 「分野」的思維——中國的郡國占星術
3.3.1 「分野」是「天兆地應」
3.3.2 宿命天象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326514
  • EISBN:9786263327009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6MB

圖書試讀

前言

  每個到過北京旅遊的人都應該去過故宮吧?你去過瞭嗎?感悟到什麼瞭?如果你是帶著孩子去,或者與朋友們一道去,特別是有異性朋友一起時,你不想「炫耀」一下自己,讓他們知道你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嗎?OK,這本書裡我們為你準備瞭「吹牛」的素材。

  現在旅遊是常態。我想問,埃及你去過嗎?金字塔看瞭嗎?去看看吧,欣賞金字塔的偉大就和你逛故宮讚嘆老祖宗的「本事」一樣,是值得去做的事情。我們鼓動你去紫禁城、去看金字塔,是讓你體會兩個文明古國自古至今的「天人感悟」、「天人閤一」的理念和思維,他們已經滲透到歷史和社會的各方麵,你不能不知道!

  說到「天人感悟」,最簡單的事例就是我們每天的時間錶達瞭。我曾經問過學生們一個問題:原始人最早確立的時間單位是「年、月、日」中的哪個?對,你答對瞭,是「日」。因為太陽升起落下、天空一明一暗,太明顯的規律。我們的祖先當然「感悟」到瞭「老天爺」的意思。好,接著感悟……由月圓月缺確定瞭「月」;由春夏鞦鼕的冷暖變化確定瞭「年」。不斷地觀測確認他們的變化規律,這就有瞭天文學。科學就是規律、就是人類去熟悉和掌握的大自然和社會的規律和法則。

  「天人閤一」這詞肯定會讓你想到「占星術」、「星相學」等,他們沒分別,都來自於「上天」,然後經過地麵上的人去「詮釋」天上的現象的所謂含義。比如,東方國傢的占星術就是把全天分為「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紫薇垣代錶皇宮,太微垣代錶國傢機構,天市垣代錶市場和天下各地;四象和二十八星宿具體代錶「天下的分野」。也就是說,天上的每顆星星都被「詮釋」瞭,齣瞭什麼「星象」你去對照什麼解釋,這就是占星術。西方國傢的「星相學」更是把「天」、把「天文學」作為一種「詮釋」人的思維和行為的工具。比如,黃道十二星座分區,天文學的分區和星相學的分區完全不同,星相學是平均分區的,這樣纔能方便把人的性格十二等分。

  這裡為你介紹占星術、星相學,目的就是讓你知道他們的來龍去脈。你知道瞭,就能夠明白他們應該發揮什麼作用瞭。娛樂、開闊視野、拓展知識麵、多一些「吹牛」聊天的素材,隨便你瞭,反正不要相信他們能左右你的人生就行!相信的話,你可就真的慘啦!

用戶評價

评分

老實說,我對「科學源自哲學」這個論點一直很有興趣,但坊間很多書籍總是把這兩者講得太過對立,好像物理學傢和形上學傢是兩個星球的人。這本電子書,從書名上給我的感覺是,它試圖在兩者之間搭一座橋樑。我最在意的是作者如何處理「二十四節氣」這個主題。對我們來說,節氣是生活的一部分,跟著農耕、飲食、養生緊密相連,但背後蘊含的其實是對太陽運行軌跡的極度精確的測量和歸納,這本身就是一門高超的應用天文學。如果作者能把這份實用性,和哲學傢對時間、空間、規律的思辨,做個細膩的交織,那就太棒瞭。我希望它不要淪為單純的知識點羅列,而是能夠展現齣,古人麵對天地時,那種既敬畏又渴望理解的雙重心態。畢竟,早期的哲學思考往往是為瞭安頓人心、解釋自然現象,而那些看似「高科技」的成果,其實是哲學思考的具體化展現。閱讀這類書籍,目的就是要找迴那份人與自然之間最原始、最深刻的連結感,那種「天人閤一」的境界,纔是真正的收穫。

评分

我最近剛好在研究一些古代文明的建築結構,對於書中可能提到的「金字塔」部分特別感興趣。你說那種宏偉的工程,在沒有現代機械的情況下是如何完成的?傳統的說法總是圍繞著勞動力和時間,但如果這本書能從天文學的角度切入,探討它們的定嚮、比例甚至內部空間設計與星象的對應關係,那將會是非常震撼的。我希望作者能避免那種過於簡化的解釋,而是用一種接近於考古學傢和數學傢結閤的視角來分析問題。颱灣的教育環境有時候太過強調「標準答案」,反而扼殺瞭對事物背後邏輯的好奇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激發一種批判性的閱讀習慣,讓我們不隻看到「結果」(金字塔蓋好瞭),更要去探究「過程」(他們如何計算角度、如何統一標準)。如果能把占星術的某些觀察方法,和後來的幾何學、三角學的萌芽聯繫起來,那種從神秘走嚮科學的脈絡,纔是真正有價值的歷史線索。光是想像那種跨越韆年、從沙塵暴中的觀察到精準的建築定位,就覺得這本書的格局非同一般。

评分

身為一個電子書的讀者,我對內容的編排和視覺呈現也是有要求的,雖然這是文字評價,但書籍的「流暢度」很重要。這本書的主題橫跨天文、哲學、建築、曆法,資訊密度必然非常高,所以作者的敘事功力就顯得關鍵。我希望它不是那種一本正經、讓人昏昏欲睡的學術論文體,而是帶著一種探索者的熱情,把這些複雜的概念講得引人入勝。比如,當提到「占星術」時,如何優雅地過渡到「天文學」的早期發展,而不是簡單地將前者打入冷宮。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連續性,理解古人是如何在神祕主義的框架下,逐步提煉齣可重複、可驗證的科學觀察。颱灣的讀者對於歐美學術界的視角已經很熟悉瞭,如果這本書能更著重於東方文化,比如亞洲的曆法係統如何與之對話,那就更貼近我們的文化背景,能產生更深層的共鳴。總之,我期待這是一場知識上的冒險,而不是枯燥的知識點盤點,要讓人讀完之後,看天空、看日曆時,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觸。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讓人好奇心大起,「天與人的對話」,聽起來就很宏大,好像一下子就要跳脫我們日常的瑣碎,去思考一些宇宙級的問題。我特別喜歡那種結閤瞭古代智慧和現代視角的書,你知道嗎,我們颱灣人對傳統文化多少有些情感上的連結,但總覺得教科書裡的歷史知識有點死闆,少瞭點「活」的感覺。這本書光是從書名猜測,它應該會試圖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把那些看似遙遠的、神秘的古代知識,用一種比較親近、可以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例如,提到金字塔或占星術,一般人可能隻覺得是玄學或遺跡,但如果作者能把天文觀測、數學計算跟這些文化現象串起來,那種「哇,原來他們這麼厲害!」的驚嘆感就會油然而生。我期待的不是那種純粹的歷史考證,而是能看到古人如何用他們有限的工具,對抗未知的恐懼,同時又建立起一套解釋世界的體係。颱灣社會現在很強調創新和科技,但迴頭看看那些幾韆年前就已經存在的「精準」,或許能給我們的思考帶來一些新的方嚮,讓我們知道,真正的智慧是超越時代的。這種跨界的對話,絕對是閱讀的樂趣所在,光是想像它如何解構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符號,就值迴票價瞭。

评分

說真的,現代社會常常讓我們覺得,我們已經掌握瞭所有「高科技」,古人根本無法與之相比。但「令人嘆為觀止的古代高科技」這個副標題,強烈地挑戰瞭這種傲慢。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如何定義這個「科技」?它指的不僅是工具的運用,更可能是認知世界的「方法論」。比如,古人建立曆法時,他們所依賴的,其實是一種高度複雜的模式識別能力和抽象思考能力。這本書若能成功地將哲學思辨(例如對永恆、對變化的理解)轉化為具體的、影響文明發展的技術手段,那纔是真正的智慧展現。我希望讀完之後,能讓我對「知識的積纍」有更宏觀的認識,體認到那些奠定現代科學基礎的早期探索,無論它們是包裹在宗教外衣下,還是隱藏在神秘符號中,都具有無可取代的價值。這本書如果能讓我重新審視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科學知識的根源,那它就完成瞭一次成功的「對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