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行為支持的理論與實務(第三版) (電子書)

正向行為支持的理論與實務(第三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鈕文英
图书标签:
  • 正向行為支持
  • PBS
  • 行為管理
  • 特殊教育
  • 兒童發展
  • 心理學
  • 教育心理學
  • 行為干預
  • 輔導
  • 實務手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正向行為支持提供「用愛理解」、「用話鼓勵」和「用對方法」,以處理行為問題的「正向思考、語言和行動」。「用愛理解」是正向行為支持背後的價值觀,主張同理地了解個體行為的原因與功能,以「促進生活品質」作為介入目標,讓個體成為「有喜樂、價值和希望」的人;「用話鼓勵」是它採取正向語言,引導和鼓勵個體正向行為的表現;而「用對方法」是它倡議依據行為功能,擬訂「多元且正向」的證據本位介入策略。

  本書第3版延續前版書的核心概念,探討正向行為支持的理論與實務應用,並更換書名為《正向行為支持的理論與實務》,因為正向行為支持不只適用於身心障礙者,而是有情緒行為需求的所有人。除此,本書於雲端附有學生學習資料,包括參考文獻、附錄、名詞釋義、測驗題、索引,以及擬訂正向行為支持計畫過程中會用到的工具與應用程式等。
 
好的,这里有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不包含您提到的《正向行為支持的理論與實務(第三版)(電子書)》的内容。 --- 《認知行為治療的原理與應用:從基礎到進階的實踐指南》 書籍概述 本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认知行为治疗(CBT)的理论基础、核心技术、评估方法以及在处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中的实际应用。CBT作为循证实践的黄金标准之一,其核心在于理解和修正个体异常的思维模式、情感反应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书不仅为初学者提供了扎实的入门知识,也为有经验的临床工作者提供了深化技能和拓展应用领域的指引。 全书结构清晰,从CBT的历史发展和基本哲学假设开始,逐步过渡到具体的治疗模型、评估工具,再到针对不同临床病症(如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进食障碍等)的阶段性治疗方案。本书强调实操性,包含了大量案例分析、技术演示和结构化的治疗脚本,旨在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实践能力。 第一部分:CBT的理论基石与发展历程 第一章:认知行为治疗的起源与演变 本章追溯了CBT的知识根源,涵盖了行为主义(如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对早期认知模型的影响。重点介绍了认知治疗的奠基人阿伦·贝克(Aaron T. Beck)提出的“认知三联征”以及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的关键概念。本章详细阐述了CBT如何从单一的认知或行为取向发展成为一个整合性的、关注当前问题的、以目标为导向的短期治疗模式。 第二章:核心理论模型:认知模型与信息加工 深入解析CBT的中心理论框架。详细描述了“自动思维”、“中间信念”(如假设、规则和态度)和“核心信念”(深层图式)的层级结构。通过图示和情景分析,解释了情境如何触发特定的认知失真(如灾难化、非黑即白思维、过度概括等),并如何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此外,本章也探讨了行为激活(Behavioral Activation, BA)在认知模型中的角色,强调行为改变对认知重构的直接影响。 第三章:治疗关系与治疗联盟的建立 CBT强调治疗关系并非次要因素,而是有效治疗的前提。本章探讨了在结构化、目标导向的CBT框架下如何建立一个富有合作性和共情的治疗联盟。内容包括:如何进行“共同建立问题概念化”、如何使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来促进来访者的自我发现,以及如何在保持结构化的同时,灵活应对来访者的情绪反应。 第二部分:核心评估与干预技术 第四章:临床评估与概念化:CBT的起点 详细介绍CBT的评估流程,包括首次会谈的目的、收集关键信息的方式(如当前症状、既往史、社会支持系统)。重点讲解“功能性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 FA)和“情境-认知-情绪-行为链分析”,这是理解和制定干预策略的基础工具。本章提供了结构化的访谈指南和常用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如PHQ-9, GAD-7等)的使用说明。 第五章:认知重构技术详解 本章是CBT技术的核心部分。系统介绍了多种认知重构的实操方法: 1. 苏格拉底式提问(Socratic Questioning): 如何通过提问引导来访者检验自己信念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 思维记录表(Thought Records): 从三栏表发展到五栏表和七栏表,用于记录自动思维、情绪强度、支持和反驳证据。 3. 认知检验实验(Cognitive Experiments): 设计实际操作或想象的实验来系统地检验核心信念的准确性,强调“做中学”的原理。 第六章:行为干预策略 涵盖了CBT中不可或缺的行为技术: 1. 行为激活(Behavioral Activation, BA): 特别针对抑郁症,通过安排有价值、带来积极反馈的活动来对抗退缩行为。 2. 暴露疗法(Exposure Therapy): 详细区分了系统脱敏、洪水疗法、体内外暴露以及对焦虑症和恐惧症的渐进式暴露层次设计。 3. 技能训练: 包括解决问题技能(Problem-Solving Training)、放松训练(如腹式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和社交技能训练。 第三部分:针对特定障碍的CBT应用 第七章:CBT在抑郁症中的应用 本章聚焦于重性抑郁障碍(MDD)和持续性抑郁障碍。治疗的阶段性目标包括:稳定情绪、行为激活、认知识别与重构,以及预防复发策略。特别关注对“习得性无助感”和“负性自我评价”的处理。 第八章:CBT与焦虑障碍 涵盖广泛的焦虑谱系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GAD)、社交焦虑障碍(SAD)、惊恐障碍及广场恐惧症。重点介绍如何应用针对性的暴露技术(如内感受性暴露和情境暴露),以及如何处理对不确定性的耐受性问题。 第九章:创伤与压力相关障碍的CBT 介绍创伤焦点认知行为治疗(TF-CBT)和眼动脱敏与再加工(EMDR)等方法在处理创伤后的应用。强调在稳定化阶段后,如何安全地进行创伤记忆的加工和认知重评,以减轻闪回和回避行为。 第十章:认知行为治疗在其他领域的拓展 探讨CBT向更复杂的适应症的延伸,例如: 强迫症(OCD): 详细介绍暴露与反应阻止(ERP)的具体实施步骤和应对抗拒。 边缘性人格障碍(BPD): 介绍辩证行为治疗(DBT)的基础概念及其与标准CBT的结合点。 慢性疼痛与失眠: 讨论如何将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身体健康领域的管理,如CBT-I(失眠的CBT)。 第四部分:治疗的完成与未来展望 第十一章:预防复发与治疗收尾 成功的CBT治疗并非突然结束,而是需要结构化的收尾过程。本章指导治疗师如何帮助来访者识别复发诱因,制定“个人复发预防计划”,巩固所学的技能,并逐步减少治疗频率。强调在治疗结束时,来访者应能成为自己心理健康的“首席治疗师”。 第十二章:循证实践与未来趋势 总结CBT的疗效证据,并展望该疗法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整合正念(如正念认知疗法MBCT)、发展为时更短、更聚焦的CBT变式,以及如何利用技术(如App和远程治疗)来提高CBT的可及性和效果。 --- 本书的特点在于其理论深度与技术广度的完美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从理解“为什么”到掌握“怎么做”的完整路径图,是心理健康专业人士案头的必备参考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鈕文英


  現職: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立屏東大學、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兼任教授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系學士
  美國堪薩斯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博士

  經歷:
  國中啟智班教師、特殊教育組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專任教授(2013年8月1日退休)

  專長:
  身心障礙者的課程與教學、正向行為支持、融合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著作:
  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2003,心理出版社)
  邁向優質、個別化的特殊教育服務(2013,心理出版社)
  單一個案研究法——研究設計與後設分析(2015,心理出版社)
  單一個案研究法——設計與實施(2019,心理出版社)(合著)
  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第3版;2022,心理出版社)
  正向行為支持的理論與實務(第3版;2022,心理出版社)
  論文夢田耕耘實務(2020,雙葉書廊)
  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3版;2021,雙葉書廊)
  研究方法與設計——量化、質性與混合方法取向(第3版;2021,雙葉書廊)
  其他期刊和編纂類書籍中的文章約100多篇

  翻譯:
  應用行為分析(2012,學富文化)(合譯)
  美國心理學會出版手冊第7版(2022,雙葉書廊)

  校閱:
  智能障礙定義、分類和支持系統——美國智能及發展障礙協會定義指南第11版(2011,財團法人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
  融合教育課程與教學實務(2017,華騰文化)

  學位論文指導:
  自1997年至2022年6月底共指導完成86篇博碩士論文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正向行為支持的發展與意涵
第一節 行為介入的相關名詞
第二節 正向行為支持的緣起
第三節 正向行為支持的特徵
第四節 正向行為支持的影響
第五節 正向行為支持的法規

第二章 行為介入的理論與發展
第一節 生物模式的行為介入理論
第二節 行為模式的行為介入理論
第三節 心理教育模式的行為介入理論
第四節 人本模式的行為介入理論
第五節 生態模式的行為介入理論
第六節 認知和認知─行為模式的行為介入理論
第七節 行為介入理論的歷史發展

第三章 正向行為支持的層級、執行與原則
第一節 正向行為支持的介入層級
第二節 正向行為支持的過程
第三節 正向行為支持計畫的內容
第四節 正向行為支持計畫的擬訂原則和效度驗證

第四章 行為問題的選擇與描述
第一節 行為問題的意義
第二節 行為問題的類型
第三節 標的行為問題之選擇
第四節 標的行為問題之界定與描述

第五章 行為的觀察與紀錄
第一節 行為觀察與記錄的方法、原則和資料描述
第二節 行為的觀察信度評量

第六章 行為問題的診斷
第一節 行為功能評量的意旨和內容
第二節 行為功能評量的實施方式、過程和原則
第三節 身心障礙者行為問題的功能

第七章 正向行為支持策略的擬訂(一):前事控制策略
第一節 前事控制策略的種類
第二節 前事控制策略的實施原則

第八章 正向行為支持策略的擬訂(二):生態環境改善策略
第一節 生態環境和行為問題之間的關係
第二節 生態環境改善策略的種類

第九章 正向行為支持策略的擬訂(三):行為教導策略
第一節 行為教導的內容
第二節 行為教導的策略
第三節 行為教導方案的實施流程
第四節 行為教導策略的實施原則

第十章 正向行為支持策略的擬訂(四):後果處理策略
第一節 後果處理策略的目標和內涵
第二節 危機情況的處理
第三節 選擇和使用後果處理策略宜注意的原則

第十一章 正向行為支持策略的擬訂(五):其他個體背景因素介入策略
第一節 生物模式的介入策略
第二節 人本模式的介入策略
第三節 心理教育模式的介入策略
第四節 認知模式的介入策略

第十二章 維持與類化介入成效的規畫
第一節 行為學習的階段
第二節 行為介入成效維持與類化的促進

第十三章 正向行為支持計畫的實施
第一節 正向行為支持計畫的實施原則
第二節 專業人員間在行為介入上的合作
第三節 教師與家長間在行為介入上的合作
第四節 教師與學生間在行為介入上的合作

第十四章 正向行為支持計畫的評鑑與成效分享
第一節 正向行為支持計畫的評鑑指標與方法
第二節 正向行為支持計畫的成效分享

第十五章 正向行為支持的研究與願景
第一節 個人層級正向行為支持研究的分析
第二節 系統層級正向行為支持研究的分析
第三節 教育人員在實施正向行為支持知能和態度的分析
第四節 正向行為支持研究的未來方向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78171
  • EISBN:9786267178249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6.3MB

图书试读



  Stevenson(1913)的一首童詩——〈小船去何方〉(€"Where Go the Boats?")描述:「我已經在這條河流上放上小船,……船在漂流,……它經過溪谷,流下山崗,河水向下流,百餘公里長。總有一天,小孩會在某個地方撿拾它,帶它到岸上。」我在1996年為了備課所需,放上寫作本書的小船,在生完老二坐月子期間,忍受婆婆的叨念不好好休養,於1999年完成《身心障礙者行為問題處理》(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印送)。之後的兩年,陸續增修,於2001年正式出版本書的前身《身心障礙者行為問題處理——正向行為支持取向》,它是我出版的第一本特殊教育書籍,從此我選擇了一條足跡較少的寫作旅程,也開啟了我完全不同的人生。

  在1996年撰寫此書時,臺灣行為改變技術的書籍偏向後果處理策略,而國外已有多篇文獻討論功能評量(functional assessment,簡稱FA)、功能性溝通訓練(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簡稱FCT)等,我還閱讀到《前事控制》(Antecedent Control, 1998)和《行為支持》(Behavioral Support, 2000)兩本書,開啟了我對行為介入的視框,介入行為問題不只在行為發生之後被動反應,還可以預防和教導,而我於1984至1991年在國中擔任特殊教育教師7年期間,即已實踐正向行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簡稱PBS)的理念與作法;當別人質疑我的介入方式較不能快速壓制學生的行為問題時,我仍堅持心中的理念  擴充學生的正向行為,才是長期預防行為問題的有效策略,只是爾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已履行理論。我發現在特殊教育歷史中,昨日論定無法實踐的理論,甚至今日也認為很難達成,只要堅持信念、持續努力,明日往往成為常規。即使實務上無法一蹴可幾實踐理論的真髓,但是正如Hugo(1828/1991)所云:「腳步不能到達的地方,眼光可以先見識到。」(p. 77)

  之後,從2001至2009年期間,國外PBS的文獻愈來愈豐富,甚至有專刊探討它,從個人,擴展至教室本位和全校PBS;還有發展家庭中心的PBS;以及因應融合教育的推展,探討如何與一般同儕合作,介入特殊需求學生的行為問題,而臺灣PBS的研究也日益增加。內心強烈的聲音告訴自己:「累積這9年間的閱讀和省思所得,該訴諸文字了吧?」我的好友以質疑的語氣問我:「寫完一本書,也沒有升等的壓力了,好歹休息一下吧!臺灣書很少再版,即使有,也只是小修,你幹嘛這麼辛苦,再版可以讓你賺更多的版稅嗎?」我回應道:「今天不做,我怎麼知道明天我在不在?想寫之時,把握當下;寫完之時,學習放下(銷路、毀譽等)。更何況名利有盡,智慧無窮。」因此,我於2009年完成改版更名後的《身心障礙者正向行為支持》,本書和前版書的最大差異處在於,增加PBS的發展與意涵;功能分析方法、功能評量的議題和未來發展;如何促成處理人員間的團隊合作,與身心障礙者(people with disabilities)之家庭、同儕合作實施PBS;PBS的研究與願景。

  《身心障礙者正向行為支持》的出版並不表示我寫作的旅程已經結束,而是開啟另一段活到老、學到老、寫到老、修到老的旅程。有人問我最滿意自己寫的哪一本書,我的回答是:「下一刷!下一本!」是的,身為作家,我一生都在追求成長。我無法逃避透過寫作持續學習的使命,內心深處有一個聲音催促我:「繼續寫作的旅程,攀越另一座山峰。」我以生命寫書看待我的寫作生涯,它是由於我對學習的熱情而存在,它不會因為書的出版而停止。於2009至2016年這7年來,我已更新書的內容,包括加入新的行為介入之相關文獻與研究、特殊教育法規、特殊情緒困擾類型的定義和診斷標準、PBS策略的示例、思考問題、學生學習資料的附錄和名詞釋義,以及自費8萬元請人設計「擬訂PBS計畫」應用程式等,終於在2016年更新本書為第2版。

  本書第2版延續前版書的核心概念,探討如何運用PBS介入身心障礙者的行為問題,共有15章,呈現如每一章開始的架構圖:第1章探討「正向行為支持的發展與意涵」,第2章討論「行為介入的理論與發展」;以這兩章為基礎,接著於第3章先從鉅觀的角度敘述「正向行為支持的層級、執行與原則」;而後根據PBS的擬訂過程,於第4章呈現「行為問題的選擇與描述」,第5章陳述「行為的觀察與紀錄」,第6章探究「行為問題的診斷」;接下來依循診斷的結果擬訂PBS計畫,包含第7章的「前事控制策略」、第8章的「生態環境改善策略」、第9章的「行為教導策略」、第10章的「後果處理策略」、第11章的「其他個體背景因素介入策略」,至第12章「維持與類化介入成效的規畫」;擬訂之後便於第13章闡述「正向行為支持計畫的實施」;而行為介入是否有效,需評鑑才能得知,評鑑後分享成果,因此在第14章探討「正向行為支持計畫的評鑑與成效分享」;最後於第15章論述「正向行為支持的研究與願景」。

  雖然我於2013年退休後,已無法像退休前每年開設「嚴重行為問題處理專題研究」課程,但是我仍然激勵自己透過寫作成為永遠的初學者,時刻準備、超前部署,以迎接下一次可能的上課機會,以及作為特殊教育工作人員運作PBS的基礎,在2022年終於獲得出版社的首肯更新成第3版書,並更換書名為《正向行為支持的理論與實務》,理由為PBS不只適用於身心障礙者行為的介入,它亦適用於所有學生,且近年來有一些研究介入有情緒行為需求的一般學生。本版書包括加入新的PBS理論文獻與研究、PBS策略〔例如:影片示範和提示(video modeling and prompt,簡稱VM和VP)〕和示例、思考問題;增加由PBS反思處理行為問題的正向思考、語言和行動;釐清對PBS、證據本位實務(evidence-based practice,簡稱EBP)和精神科藥物(psychotropic medications)使用之迷思與事實;更新學生學習資料的附錄和名詞釋義,補充15章測驗題;以及用Evercam重錄「擬訂PBS計畫」應用程式的使用,期待能讓特殊教育工作人員能以更便捷的方式擬訂PBS計畫等。除此,我依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20)第7版更新參考文獻、文獻引註及編輯格式。

  在編排設計上,於每一章起始,呈現導讀問題以帶進各章目標。並於每一節的開始,配合各節主題呈現雋語,這些雋語是我多年來閱讀或實務經驗的深切體悟。本文中除了使用插畫、啟思故事闡述PBS的理念和原則外,還藉由示例傳達PBS的實際作法;透過思考問題,引導讀者深思處理行為問題的迷思和陷阱;並且將一些運作過程中會用到的工具和資源納入附錄;最後總結,並以作業練習結束。在作業練習中,我配合每一章主題,設計作業和自評問卷,讓讀者練習擬訂和實施PBS,並針對須注意的原則做自我評量。另外,我在第一次出現的中譯專業術語後加註原文,並且提示臺灣文獻的不同譯法;用不同字型呈現文本的重點,並做前後文的相互對照;以及整理名詞釋義和中英、英中索引,期待達到工具書的效果,讓讀者方便使用,並且能快速掌握重點。我真摯期盼本書能將PBS的理論與實務密切結合,讓它能夠有落實的機會。限於篇幅,我將參考文獻、附錄、名詞釋義、索引和測驗題置於雲端學生學習資料中,隨書附送。我還製作教學簡報檔,大專校院教授相關課程的教師,需要者可以逕向出版社索取。除此,對於出現率高(至少三次)的專業術語,於內文第一次出現時列出全名,之後用縮寫字呈現,以縮減篇幅,羅列如表1。
 
  這趟旅程終於走到「笑中帶淚」的一步——寫序,是一種感動,也是一份欣喜;感動於自我毅力的投注,欣喜於本身思想的成長。回首撰寫本書的過程,我腦海浮現出浸淫浩瀚文獻,每天帶著電腦和一堆資料,在學校和家庭兩頭忙碌的「夾縫」中,「偷」零碎時間在鍵盤上筆耕的我。我深刻領會滴水成涓,積沙成塔的力量,哪怕是學校和家庭兩頭忙碌,我能寫作的時間是那麼地少;但憑藉著一個信念——改變是一種過程——我堅持每日寫作。這趟旅程有雀躍的一面,每當閱讀文獻提供我新的觀點時,我有被醍醐灌頂般的喜悅;亦有辛苦的一面,甚至有時也會身陷泥淖,但我仍然激勵自己要仰望星空,一步一步往山頂邁進。
 
  寫完此書,我對PBS的最大體會是,我要面對的不是一種可以置身事外的「方法」,而是一種內化的生命態度和思考方式。PBS讓我學習到正向思考、語言和行動的方法(如插畫1),用愛理解個體行為問題的原因可以幫助我轉念,用正向思考看待行為問題,感覺和作法就開始改變。之後,用對方法包括使用正向語言和行動,讓介入策略可藉由多元管道直指問題核心。「轉念」不只用於行為介入,它在我生命的啟發是,接納和處理自己面對挫折、挑戰所帶來的情緒,將之視為成長的良機或養分,它們可以是一堵牆,也可以是一張紙,受阻或穿越,由我自己決定!之後,採取漸進的步驟處理我能改變的部分,並且欣賞自己所注入的涓滴細流,例如:當我決定退休後便遭遇一個挑戰——如何整理和搬運滿坑滿谷的書籍及資料,後來心念一轉:「不開始,哪裡會有進展呢?希望就在路上。」我每天騎機車下班時搬運一些我能負荷的,歷經近2個月終於清空。當我努力教學,而有些學生給我的期末教學回饋不佳時,我告訴自己:「要賞識自己的付出帶來某些學生的成長,而付出和回報不見得成正比,對於部分學生而言,也許我的教學此刻不能走進他們的生命,可能是下一刻才行,那就隨緣吧!」

  「轉念」對我生命的另一層體悟是,轉換思維接受我所不能改變的部分,心不隨「境」轉,境就能夠隨著「心」轉,例如:兒時讓我失去自信的關鍵事件——演講受譏諷——像是「鹽」,之前我用「杯子」盛裝它,我嚐到的是奇鹹無比的味道;之後我用「湖泊」容納它,我嚐到的已不再是鹹味,而是澀中帶甜的味道。當我發現我的聽力受損,有高頻率聽覺障礙(hearing impairment,簡稱聽障)時,我告訴自己:「這樣我就可以不受噪音所干擾,可以更專注。」當我每天帶電腦,利用零碎時間,努力撰寫教學用書,希望將它寫得更完整,而出版社因耗費太多編校資源必須酌減給我的版稅時,我告訴自己:「出版社有它的商業考量,我有自己的專業思維,正面思考是理解別人的想法,但還是堅持做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情,我做的事情即使不能感動別人也沒關係,至少感動我自己。」當我校對我的書多次,出版後仍然發現有錯誤時,接納挫敗情緒之餘我告訴自己:「讓讀者在找錯誤的過程中有成就感;正如幾米(2010)《我不是完美小孩》中的一段話——『不要害怕完美,因為你永遠達不到它。』雖然我寫的書不是最好的,但我卻是用最好的我來寫。正因為作品永遠達不到完美,所以激勵自己永續學習和寫作。」

  本書從0到1的過程中有很多故事,要感謝的人也很多。首先,我要感謝魯翠儀和我的女兒——任敬葭鼎力繪製補充的插畫,讓本書大為增色。尤其是我的女兒熱愛繪畫,她6歲時便於我2001年初版的書中初試啼聲;現在她已就業,在這版書中,幫我重繪和加入一些插畫,我們都選擇一條「崎嶇、孤獨但不寂寞」的創作之路,也因此更加惺惺相惜彼此文圖交會、共鳴下的最大收穫。還要感謝陳秀冠和魯翠儀小姐,在初版及改版第1版過程中幫忙找資料和打字;楊博文先生和顧曉梅小姐在第2和3版過程中,協助整理學生學習資料,讓我得以乘著隱形的翅膀完成本書。再者,非常感激心理出版社的專業編輯,他們要忍受我對品質的執著,即使在校對時,還會增加新的內容,他們始終無怨無悔,讓我銘感五內。最後,更要感謝家人;即使他們不太理解我為何這麼辛苦,但仍然支持我,他們都是這本書的幕後功臣。除此,這些年修習我課程的同學,以及研習場合的特殊教育工作人員和家長提供我智慧成長的養分,多年的教學相長使我有機會累積行為介入的知識和經驗,並且從他們提出的疑問,讓我頻頻思考如何深入淺出地呈現理論,以增進他們的理解,於是我增加策略的實例。

  知識讓我感受喜悅,也讓我學習謙卑。踏著眾多前輩的足跡前進,讓我時常感受到「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恩情;也期待這本書能成為後進者的墊腳石,踏著它,擴展他們對PBS理念和實務的理解。我雖已盡力撰寫與細心校對,但疏漏在所難免,尚祈方家不吝指教,讓我有再次學習的機會。希冀由於我的「拋磚」,能引發許多真正的「寶玉」。這趟船旅短暫靠岸,旅程將持續開展,未來我還會繼續增修此書,因為我知道仍有許多遺珠,等待我去發現。我也將繼續放上我的小船,開啟另一趟智慧之旅。

鈕文英
2022年6月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關於「正向行為支持」的專書,光是封面設計就給人一種穩定、紮實的感覺,讓人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雖然我還沒機會深入閱讀內文,但光從書名和它在學術圈的知名度來看,就可以預期這是一本重量級的著作。我身為一個長期關注特殊教育領域的讀者,深知行為支持系統對於提升身心障礙者的生活品質有多麼重要。很多時候,我們在第一線遇到的挑戰,往往不是缺乏善意,而是缺乏一套經過驗證、系統化的方法論來處理複雜的行為問題。期待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僅是理論的框架,更能落實到日常實踐中的具體步驟。特別是「理論與實務」並陳的寫法,讓人覺得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學術論文,而是真正能指導現場工作者拿出工具箱,解決實際問題的寶典。

评分

說實話,台灣的特殊教育資源與人力常常是吃緊的狀態,很多時候基層教師或輔導員都是靠著經驗和熱情在硬撐。因此,一本能夠提供清晰、結構化介入策略的書籍,簡直就是及時雨。我光是看到「第三版」這個標題,就知道這本書一定是經過時間淬鍊、不斷修正優化過的版本,這點非常加分。通常來說,能夠更新到第三版的書籍,意味著它已經在學術界和實務界都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檢驗,內容絕對是與時俱進的。我特別好奇它在探討「功能性行為評鑑」(FBA)的部分會如何闡述,因為這是所有正向行為支持的基礎。如果能把FBA的執行細節、資料蒐集與分析的SOP寫得非常詳盡,那對我們這些常常需要撰寫個案計畫的人來說,無疑是極大的福音。

评分

這本書的取向,我個人認為非常貼近當代人權觀點與全人發展的教育理念。過去的行為管理可能偏向於「矯正」或「消除」某些行為,但正向行為支持(PBS)的核心精神顯然更著重於「預防」與「替代技能的培養」。我希望這本書能在「環境調整」與「結構性支持」這兩個面向多著墨一些。畢竟,一個適當的環境比任何單獨的技巧訓練都來得重要。如果書中能提供更多不同類型場域(例如:學校、居家、社區機構)的案例研究,展示如何從宏觀的環境設計著手,而不是單純地在行為發生後才進行後果處理,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就會大幅提升。這種由大到小的系統化思維,才是真正展現專業深度的關鍵。

评分

這本《正向行為支持的理論與實務(第三版)》在台灣特殊教育界的名聲,簡直是響噹噹。我聽過很多資深老師提到,這套體系如果能真正落實,往往能顯著降低危機事件的發生率,讓輔導資源能更有效率地運用在真正需要的學生身上。我最期待它能深入探討「團隊合作」與「家庭賦權」的環節。行為支持從來不是單打獨鬥的工作,它需要教師、家長、職能治療師、社工甚至醫生之間的無縫接軌。這本書是否能提供一套有效的溝通模組,教導專業人員如何用非壓迫性、合作性的方式與家庭建立夥伴關係,而非高高在上的「指導者」姿態,這將是衡量它是否能引領台灣行為支持邁向更高層次的重要指標。好的理論最終還是要透過良好的協作才能發揮綜效。

评分

對於想要跨入特殊教育領域的新鮮人來說,這本教材的份量絕對是足夠的。它不只是教科書,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冊。不過,從我過去閱讀類似書籍的經驗來看,有時候理論的陳述會顯得比較學理化,如果能在案例穿插時,多使用一些台灣在地化的語言和情境描述,讀起來可能會更親切。例如,在討論「代幣經濟」或「視覺時間表」的設計時,如果能針對台灣的文化習慣或學校組織結構做一些調整建議,那對於初學者在轉化知識到行動的過程中,就能少走很多冤枉路。總之,一本好的實務書籍,就是要能讓讀者在讀完後,馬上能自信地說:「我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