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理論、技術與實務(第四版) (電子書)

諮商理論、技術與實務(第四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正德
图书标签:
  • 諮商理論
  • 諮商技術
  • 諮商實務
  • 心理諮商
  • 諮商
  • 心理學
  • 臨床心理學
  • 電子書
  • 第四版
  • 專業書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紙本書內容包含書寫互動,電子書版本無法比照紙本書手寫使用,購買電子書前請參考留意。※  

  本書共分三篇。

  第一篇是理論篇—隙中窺月,內容包括:諮商的基本觀念與技術、諮商的目的與本質、諮商員的特質、諮商的理論,及諮商輔導人員的專業倫理等。

  第二篇是技術篇—庭中望月,內容包括:成為有反應的傾聽者、溝通與催化技術、感受的處理與練習、思考的處理與練習、行動的處理與練習、問題處理模式、生活技能訓練、危機調適處理,及專業技術的成長與發展等。

  第三篇實務篇—台上玩月,內容包括:抗拒的認識與處理、心理防衛的認識與處理、曖昧訊息的認識與處理,及年長者的心理與輔導等。從內容來看,本書具備結合傳統與現代諮商理論,反映時代與未來之需要,淬鍊理論與經驗之特色,是研習輔導諮商不可或缺的工具書之一,值得深入瀏覽,細心閱讀,反思自得。
好的,以下是为您撰写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供的书目信息,字数约为1500字。 --- 《人际沟通的艺术: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指南》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人际沟通的复杂性,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化、实用的工具和框架,以提升日常交往中的理解、表达与关系维护能力。面对日益数字化的世界,面对面的有效沟通显得尤为珍贵。本书不仅梳理了沟通理论的基石,更着重于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真实的场景,从职场谈判到家庭亲密关系,从冲突解决到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策略与技巧。 核心章节概述: 第一部分:沟通的基础与要素 本部分着重于构建读者对人际沟通的整体认知框架。我们首先探讨沟通的本质——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个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分析沟通的五大要素(发送者、接收者、信息、渠道、反馈),读者将理解信息失真和噪音干扰是如何发生的。 倾听的艺术: 重点区分了被动倾听与积极倾听。积极倾听被视为沟通中最核心、却常常被忽视的技能。我们详细介绍了如何运用非言语信号(如眼神接触、身体姿态)和言语技巧(如复述、澄清)来确认接收到的信息,并展现出对谈话者的尊重和投入。 非言语沟通的力量: 研究表明,超过70%的沟通信息是通过非言语方式传递的。本章细致考察了肢体语言(体态、手势)、面部表情、空间距离(亲密区、社交区)以及语调(语速、音量)对信息接收的影响。它强调了言语信息与非言语信号之间一致性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自我认知与沟通风格 有效的对外沟通,始于深刻的自我认知。本部分引导读者探索自身的沟通偏好、价值观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模式。 自我表达的清晰度: 我们提出了“I”信息(我感到、我认为)的表达框架,用以替代具有指责性的“You”信息。这有助于在不损害对方自尊的前提下,清晰、负责任地表达个人需求和感受。 情绪智力(EQ)在沟通中的作用: 探讨了情绪识别、理解和管理能力如何直接影响沟通效果。高情商的沟通者能够更好地解读他人的情绪信号,并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和理智的交流。 沟通风格的类型学: 介绍几种主要的沟通风格(如被动型、攻击型、被动攻击型、自信型),并分析每种风格的优劣势。最终目标是培养读者的“自信型沟通”能力,即在尊重他人权利的同时,坚定地维护自己的立场。 第三部分:冲突管理与困难对话 冲突是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本书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冲突处理流程,将冲突视为关系成长的机会,而非破坏因素。 冲突的源头与分类: 区分了基于任务的冲突与基于关系的冲突,帮助读者对症下药。 “共同目标”的构建: 在高张力的对话中,最重要的是将焦点从“谁对谁错”转移到“我们如何解决问题”。本章详细介绍了如何在对话初期迅速建立共同的、建设性的目标。 谈判技巧的引入: 介绍基于原则的谈判(Principle-Based Negotiation)理念,强调区分“立场”和“利益”。理解对方的深层利益是达成双赢解决方案的关键。 第四部分:特殊场景下的沟通策略 本部分聚焦于将理论应用于特定的高频社交和专业场景。 跨文化沟通的敏感性: 探讨了高语境文化(如东亚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如北美文化)在沟通上的差异。理解文化维度(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如何影响信息的编码和解码,是全球化背景下成功交流的前提。 技术时代下的沟通伦理与效率: 针对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和视频会议的特性,提出了优化策略。如何确保电子信息的情感不失真?如何在远程团队中维持高水平的沟通透明度? 提供有效反馈: 区分了表扬、建设性批评和负面反馈。我们倡导使用“SBI模型”(情境-行为-影响)来提供具体、客观且有针对性的反馈,确保接收者能够理解并采取行动。 面向读者: 本书适合所有希望提升人际交往质量的人士,包括企业中层管理者、人力资源专业人士、一线销售人员、教育工作者,以及渴望改善家庭和亲密关系的普通读者。它不是一本速成手册,而是一份需要持续练习和反思的成长路线图。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刻意的练习,读者将能够自信、清晰、富有同理心地驾驭复杂的人际互动,最终建立更健康、更具建设性的关系网络。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潘正德

  學歷: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教育研究所輔導碩士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學士

  經歷:
  中原大學教授兼人文與教育學院院長
  中原大學教授兼學生事務長
  中原大學副教授兼學生輔導中心主任
  高教評鑑中心評鑑委員
  教育部統合視導訪視委員
  《通識教育學刊》總編輯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理監事
  光武工專學生輔導中心組長、主任
  天主教徐匯中學輔導教師

  現任:
  中原大學榮譽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
  《臺灣諮商心理學報》編輯委員
  國家考試命題委員
  法務部矯正署輔導專題講座
  輔仁大學自我評鑑指導委員
  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豐盛生命學園專題講座
  中華基督教長老會信友堂教牧輔導專題講座

  任教科目:輔導原理與實務、團體輔導、教牧輔導、壓力管理、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團體動力學

  研究專長:諮商輔導、團體輔導與歷程、焦點短期理論、教牧輔導、哀傷輔導、通識全人教育等

  學術著作:
  ● 期刊論文
  Pan, J. D. P., Deng, L.-Y. F., Tsia, S.-L., Jiang, J.-R. K., & Wang, Y. J. (2016). Qualitative study of a solution-focused training program for Taiwanese military instructors. Psychological Reports, 118, 626-648. (SSCI)
  Pan, J. D. P., Deng, L.-Y. F., Tsai, S.-L., & Yuan, S. S. J. (2015). Perspectives of Taiwanese pastoral counselors on the use of Scripture and prayer in the counseling process. Psychological Reports, 116, 543-563. (SSCI)
  Pan, J. D. P., Deng, L.-Y. F., Tsai, S.-L., & Yuan, S. S. J. (2015). Using Kollar€旧 solution-focused pastoral counseling for bereaved clients: The process of empowerment from clients€?perception. Psychological Reports, 116, 127-148. (SSCI)
  Pan, J. D. P., Deng, L.-Y. F., Tsai, S.-L., Chen, H.-Y. J., & Yuan, S. S. J. (2014).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Christian-based Grief Recovery Scale.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42, 99-114. (SSCI)
  Pan, J. D. P., Deng, L.-Y. F., Tsai, S.-L., Sue, I. R., & Jiang, J.-R. K. (2014). Effectiveness of an enhancement program on Taiw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self-concept. Psychological Reports: Mental & Physical Health, 114, 176-184. (SSCI)
  Pan, J. D. P., Deng, L.-Y. F., Tsai, S.-L., & Yuan, S. S. J. (2013). Issues of integration i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practice from pastoral counseling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Christianity, 32, 146-159. (Psychological Abstracts and Religion Index One) (PsychINFO)
  Pan, J. D. P., Lee, C. Y., Chang, S. H., & Jiang, J.-R. K. (2012). Using prayer and scripture in a Christian stress-coping support group for church attendances: Implications for professionals. Journal of Pastoral Care and Counseling, 66, 1-13. (Scopus)
  Pan, J. D. P., Fan, A. C., Bhat, C. S., & Chang, S. H. S. (2012). Associations among self-concept, verbal behaviors, and group climate early in the group counseling process. Psychological Reports: Mental & Physical Health, 111, 739-754. (SSCI)
  Pan, J. D. P., Deng, L.-Y. F., Fan, A. C., & Yuan, S. S. J. (2012). Verbal interactions in Taiwanese group counseling process: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Psychological Reports: Mental & Physical Health, 111, 349-363. (SSCI)
  Pan, J. D. P., Deng, L.-Y. F., Chang, S. H. S., & Jiang, J.-R. K. (2011). Correctional officers€?perceptions of a solution-focused training program: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working with offend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and Comparative Criminology, 55, 863-879. (SSCI)
  Pan, J. D. P., Deng, L.-Y. F., Tsai, S.-L., & Chang, S. H. S. (2011). Taiwanese members€?report of verbal interaction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demographic variables in the group counseling process. Psychological Reports, 108, 779-790. (SSCI)
  Pan, J. D. P., Pan, H. M. G., Lee, C. Y., & Chang, S. H. S. (2010). University students€?perceptions of a holistic care course through cooperative learning: 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ors and researchers.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11, 199-209. (SSCI)

  發表於國內外TSSCI及SSCI等學術期刊48篇,其中單篇論文至2022年5月被引用最高達90次。

  ● 專書
  潘正德(2022)。諮商理論、技術與實務(第四版)。新北市:心理。
  潘正德(2021)。輔導手札:一位助人者的心靈向度。新北市:心理。
  潘正德(譯)(2018)。悠哉樂活:壓力管理的八把金鑰(原作者:E. A. Scott)。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13)
  潘正德(2012)。團體動力學(第三版)。台北市:心理。
  潘正德(2007)。諮商理論、技術與實務(第三版)。台北市:心理。
  潘正德等人(譯)(2005)。心理疾患臨床手冊(原作者:D. H. Barlow)。台北市:心理。
  潘正德(譯)(2000)。壓力管理(第二版)(原作者:J. S. Green-berg)。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3)
 

图书目录

理論篇:隙中窺月
第一章 諮商的基本觀念與技術
第二章 諮商的目的與本質
第三章 諮商員的特質
第四章 諮商的理論
第五章 諮商輔導人員的專業倫理
技術篇:庭中望月
第六章 成為有反應的傾聽者
第七章 溝通與催化技術
第八章 感受的處理與練習
第九章 思考的處理與練習
第十章 行動的處理與練習
第十一章 問題處理模式
第十二章 生活技能訓練
第十三章 危機調適處理
第十四章 專業技術的成長與發展
實務篇:台上玩月
第十五章 抗拒的認識與處理
第十六章 心理防衛的認識與處理
第十七章 曖昧訊息的認識與處理
第十八章 年長者的心理與輔導
附錄:實用量表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744965
  • EISBN:9786267178058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7.8MB

图书试读

第四版序

  學術研究一日千里。新技術、新理論的問世,一來顯示學者專家的努力,再則反映時代的問題與需要。在後現代(postmodern)強調多元思考的今天,人類社會的問題層出不窮,其複雜化與困難度猶勝往日。常見現象是,舊有的問題尚未解決,新的問題又呈現眼前,令助人專業工作者忙於亡羊補牢,疲於奔命。因此,有所謂的後現代取向諮商學派,例如:合作取向治療、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敘事治療、正向心理學等。身為助人工作者,恐無能也無法置身於外,視而未見。另從諮商服務的對象言,弱勢與靈性關懷、上癮行為、情緒創傷受害者之心理需求,明顯加劇,且數倍增長。這正是本書第四版修訂的起心動念之緣由。

  本書第四版的修訂,有下列調整與改變:

  1. 嶄新編輯風格:每一章主題下均增加輔導小語及引言,使全章內容清晰,提綱挈領易於閱讀,且增加可親性。

  2. 增刪參考文獻:刪去舊有文獻資料,增加晚近研究成果,使之與時俱進。

  3. 豐富實務應用:為回應弱勢關懷的需求,在實務篇部分,增加「年長者的心理與輔導」篇章以饗讀者。

  輔導助人生涯中,要感謝許多貴人相助。他們是:臺灣師大心輔系陳秉華教授與張世華副教授、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林繼偉副教授、高雄師大諮復所夏允中教授、中原大學通識中心蔡秀玲副教授與前輔導中心主任鄧良玉教授等。由於他們在專業上的風格與學養,相互扶持與勛勉,豐富我的輔導知能,開闊我的視野。本書第四版的問世,要感謝心理出版社林敬堯總編輯及陳文玲編輯的熱心協助及專業提點,本書才得以付印。設計師潘以恩小姐的封面設計,增添本書不少色彩。最後,要特別感謝內人林薇女士,在每篇文稿裡都融入她多年學校輔導工作的智慧與心血,她是第一位讀者,也是品管的終結者。
 
潘正德 謹識於
2022夏日台北寓所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拿到這本電子書時,我最關心的就是它在「技術」層面的更新程度。諮商領域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新的研究成果不斷湧現,舊有的技術也需要不斷地被檢視與修正。我比較好奇的是,第四版對於新興的數位科技在諮商中的應用是否有更深入的探討?現今越來越多個案透過網路或視訊接受服務,這種非面對面的接觸,對於治療聯盟的建立、非語言訊息的解讀,乃至於倫理界線的劃定,都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如果書中僅僅是停留在傳統的會談技巧,那可能就顯得有些跟不上時代的脈動了。我期望看到的是,作者群如何將數位環境下的特殊考量,內化到既有的技術框架中。舉例來說,針對網路成癮、社群媒體使用障礙等當代議題,是否提供了更具體的評估工具或介入步驟?此外,書中對於「團體諮商」的部分,是否也同步更新了在虛擬環境下帶領團體的心法?畢竟,電子書的優勢在於檢索方便,如果能提供豐富的關鍵字索引或交叉參考,將有助於我們快速定位到特定技術的應用場景,這對忙碌的臨床工作者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

评分

這本諮商理論、技術與實務的第四版電子書,我光是翻閱目錄就覺得內容的廣度和深度讓人驚艷。我記得上次接觸這類書籍大概是大學時期,那時候的教材總感覺比較偏向學術理論的堆砌,比較少能真正對接到實務操作的細節。但這本,從章節編排來看,它似乎很努力地試圖在理論的紮實基礎和個案處遇的實際技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特別是看到「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諮商」這一塊的章節似乎有加重篇幅,這在當今多元社會中是極其重要的。我個人認為,一個好的諮商工作者,絕不能只懂西方的經典理論,如何將這些理論有效地轉譯並應用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案主身上,才是真正的考驗。我期待它能提供更具體的案例分析,而不只是空泛的敘述,例如,當案主面對家庭價值觀的衝突時,諮商師該如何拿捏介入的火候,以及如何運用不同的諮商取向來進行結構性的調整。如果書中能更細膩地描繪出不同治療流派在面對同一類型個案時,其提問方式、焦點轉移和結案策略上的差異,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就會大大提升,畢竟讀者多半是想從書中汲取可以立即上手,又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專業知識。

评分

這本厚重的教材,光是看封面設計,就給人一種「歷久彌新、值得信賴」的感覺。對於我們這些在實務界摸爬滾打一陣子的人來說,選擇參考書的標準早已超越了「新不新」的迷思,而是「深不深」、「穩不穩」。我比較在意的是,作者群對於諮商倫理和法律責任的闡述是否更加嚴謹和細緻了。在台灣的執業環境中,尤其涉及到兒少保護、保密例外與多重關係的處理,往往是界線最模糊、風險最高的環節。我希望第四版能夠提供更貼近本地法規精神的探討,而不只是照搬國外的案例。例如,在處理敏感的性侵或家庭暴力個案時,心理師的通報責任與案主的自主權之間的拉扯,書中是如何指導諮商師進行道德兩難的決策?這種深層次的倫理思辨,往往是教科書中最難能可貴的部分。如果能夠在每個章節的結尾處,設計一些「倫理兩難情境分析」的小單元,強制讀者跳脫單一視角去思考,相信對提升我們的專業素養會大有裨益,讓讀者能更堅定地面對實務中的灰色地帶。

评分

從學術傳承的角度來看,一本經典教材能不斷改版,證明其核心價值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這本《諮商理論、技術與實務》之所以能屹立不搖,想必是因為它在「理論整合」上做足了功夫。我個人對於那種「只推崇單一學派」的書籍總是敬而遠之,因為現實中的案主往往是複雜且多面向的,單靠一種濾鏡去看待所有問題,難免掛一漏萬。我比較期待的是,第四版在呈現主要諮商流派(如精神動力、人本、認知行為等)的論述時,能否更清晰地勾勒出它們之間的「對話」與「衝突」?換句話說,當一個案主同時展現出認知扭曲和未被滿足的依附需求時,一個整合取向的諮商師該如何優雅地在CBT的結構化介入和依附理論的深度探索之間切換?如果書中能提供「整合模式」的實務操作指南,而不只是概念性的描述,那就太棒了。例如,作者是否提供了一個如何從案主初期評估,逐步導向「我的整合取向是什麼」的思維路徑圖?這類地圖式的引導,對於初學者建立自己的諮商哲學至關重要。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閱讀體驗與排版風格,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潛在的關注點。作為一本需要頻繁查閱的工具書,清晰的結構和易於標註的特性是必需的。我希望第四版在電子書格式上,能充分利用其數位化的優勢,而不僅僅是將紙本內容掃描上傳。例如,是否能提供高品質的圖表和流程圖,並且這些圖表在手機或平板上都能保持清晰可讀?諮商實務中有很多流程性的東西,像是個案處遇計畫的撰寫、治療目標的設定,如果能有標準化的範本或視覺化的結構呈現,將極大地提升學習效率。我特別注重「實務指引」的部分,希望它能像一本操作手冊一樣,在需要時能迅速找到答案。另外,書後的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的列表,是否也同步更新了近五年的重要文獻?如果能清楚標示哪些是奠基性的經典,哪些是前沿的趨勢,將有助於我們規劃後續的專業進修方向,而不是盲目地在浩瀚的文獻中打轉。總體來說,我期盼這本電子書能成為我們工作桌上,一本隨時待命、內容紮實且與時俱進的實戰寶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