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諮商-概念與實作 (電子書)

團體諮商-概念與實作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慶鴻
图书标签:
  • 團體諮商
  • 諮商理論
  • 諮商實務
  • 心理諮商
  • 團體動力
  • 人際關係
  • 心理健康
  • 自我成長
  • 輔導技巧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團體諮商」能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與人際互動之特性,使其不僅成為實務場域裡重要的服務方法,也是諮商心理師考試七大領域的課程之一,故在團體諮商上的「知能兼備」,即成為多數學生、諮商師的專業期待。

  由於實作練習是累積專業能力的重要過程,本書除了在概念上引導團體諮商師準備、規劃團體,也引用不同對象、場域的實作範例,作為團體諮商師發展、評量團體成效的參考素材,因此期待本書能成為「知能兼備」團體諮商師養成過程中的重要推手之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不包含《團體諮商-概念與實作 (電子書)》的内容,力求详尽且自然。 --- 书名:全球氣候變遷下的永續農業轉型:理論、挑戰與在地實踐 作者: 李明德、王淑珍、陳志強 出版社: 綠洲文化事業 出版年份: 2023年 ISBN: 978-986-5789-12-3 书籍简介: 在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複雜挑戰,其中,氣候變遷對全球糧食安全和農業生態系統的衝擊尤為嚴峻。本書《全球氣候變遷下的永續農業轉型:理論、挑戰與在地實踐》深入剖析了這一宏大命題,旨在為政策制定者、農民、農業科學家以及關心糧食未來的公眾,提供一套全面且具操作性的知識體系與轉型藍圖。 本書結構嚴謹,分為五大部分,共十八章,層層遞進地闡述了從宏觀理論到微觀實踐的轉型路徑。 第一部:氣候變遷的衝擊與農業系統的脆弱性(第1-4章) 本部分首先建立基礎框架,探討氣候變遷(如極端天氣事件頻率增加、降雨模式改變、溫度上升)如何直接威脅傳統農業的穩定性。我們詳細分析了全球主要糧食產區(特別是亞洲季風區與熱帶乾燥地區)面臨的具體風險,包括土壤健康惡化、水資源短缺、病蟲害地理分布的變化等。此外,還引入了「農業系統脆弱性評估模型」(ASVM),提供一套量化分析農業對氣候衝擊敏感度的工具。章節中輔以大量真實案例,展現了氣候極端事件對小農生計的毀滅性影響。 第二部:永續農業的理論基石與國際趨勢(第5-8章) 在理解挑戰的基礎上,本書轉向探討解決方案的理論根源。永續農業不僅是生態問題,更是經濟韌性與社會公平的體現。我們全面梳理了生態農業(Agroecology)、再生農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氣候智慧型農業(Climate-Smart Agriculture, CSA)等主流思潮的核心原則與異同。特別是,深入解析了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國際學術界推動的「農業多功能性」概念,強調農田不僅是生產場所,更是提供生態系統服務(如碳匯、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關鍵基礎設施。本部分也回顧了《巴黎協定》背景下,各國在農業減緩和調適方面的政策承諾與實施進展。 第三部:關鍵轉型技術與管理策略(第9-12章) 這是本書的技術核心部分,聚焦於如何運用現代科學與傳統智慧相結合的方法,實現農業的實質轉變。章節涵蓋了: 水資源高效管理: 涵蓋精準灌溉技術、雨水收集與儲存系統的設計,以及抗旱作物品種的選育。 土壤健康與碳匯提升: 詳細介紹了免耕/少耕技術、覆蓋作物的使用、有機質管理,以及如何通過土壤健康測量指標來評估固碳效益。 生物多樣性與整合性病蟲害管理(IPM): 強調利用生態平衡來控制病蟲害,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特別是引入了生物防治劑和棲地多樣化設計。 數據驅動的決策支持系統(DSS): 探討遙感技術、物聯網(IoT)感測器在氣候預警、作物監測和資源優化配置中的應用,助力精準農業的發展。 第四部:地方挑戰與在地實踐案例分析(第13-16章) 理論和技術必須落地。本書的亮點在於其廣泛的田野調查與案例分析。我們精選了來自不同地理和社會經濟背景的成功轉型案例: 東南亞稻作區的氣候韌性: 分析了越南湄公河三角洲漁農混營模式的演變,如何應對海水倒灌與乾旱。 非洲薩赫勒地區的土地復墾: 探討當地社群如何運用「半月形溝渠」(Demi-lunes)等傳統水土保持技術,結合耐旱豆科作物,成功重建退化草原。 北美溫帶地區的再生式畜牧業: 深入研究通過輪牧和草地復甦,實現高碳封存效率的商業模式。 台灣高山茶園的微氣候調適: 探討在極端降雨頻發下,茶園如何透過梯田結構優化和友善耕作,維持產品品質與水土保持的平衡。 這些案例不僅展示了轉型的可能性,更揭示了成功轉型背後所需的社會動員、政策支持以及金融工具的協同作用。 第五部:政策建構、經濟可行性與社會公平(第17-18章) 最後,本書回歸到政策與社會層面。轉型不能僅依靠農民的單方面努力,必須有穩健的制度保障。第十七章探討了如何設計有效的氣候補償機制、綠色信貸產品,以及如何將永續農業納入國家氣候調適計畫(NAP)。第十八章則聚焦於社會公平問題,強調氣候轉型必須保障弱勢農民的權益,確保糧食可負擔性,並促進世代間的知識傳承。我們認為,真正的永續,是生態健康、經濟繁榮與社會包容的統一體。 本書特色: 跨學科整合: 融合了氣候科學、生態學、農業工程學、經濟學與社會學等多重視角。 理論與實務並重: 既有嚴謹的學術模型(如ASVM),也有大量可複製的田間操作指南。 全球視野下的在地化: 案例多樣性極高,能啟發不同地區的讀者進行因地制宜的思考。 《全球氣候變遷下的永續農業轉型》不僅是一部專業參考書,更是一份對人類未來糧食系統的迫切呼籲與行動指南。它堅信,通過系統性的知識積累和果敢的行動,我們有能力在日益嚴峻的氣候挑戰中,為地球和人類建立一個更具韌性、更公平的食物未來。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沈慶鴻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曾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學生事務處/學務長;輔導諮商研究所/所長

  長期擔任「團體諮商」課程授課教師
  持續獲得各類補助、獎項的肯定,近三年獲得的教學獎項包括:
  2019年:學士班「會談技巧」課程獲得教育部108學年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補助
  2020年:碩士班「團體諮商」課程獲選教育部109學年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補助
  2021年:「會談技巧」獲得教育部108學年全國教學實踐績優計畫(當年獲獎率8%)
  2021年:獲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109學年「績優教學獎」
  2022年:「團體諮商」獲得教育部110學年全國教學實踐績優計畫(當年獲獎率8.6%)
  2022年:獲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110學年校內唯一的「傑出教學獎」
  2022年:指導學士班「方案設計」課程小組學生,獲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110學年全校性「圓夢計畫」提案競賽第一名(獎金50,000元)、第二名(獎金45,000元)

作者簡介

郭鳳鵑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輔導與諮商碩士班
  曾於財團法人台中市私立張秀菊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青少年生涯輔導與就業服務5年

吳亭穎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輔導與諮商碩士班
  曾於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領域服務17年

江文彬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輔導與諮商碩士班
  曾任家庭暴力防治保護性社工師7年

陳靜平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輔導與諮商碩士
  曾於非營利機構擔任研發專員6年

王瑄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輔導與諮商碩士班

張天維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輔導與諮商碩士班
  曾任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輔導員6年

王汝廷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輔導與諮商碩士班
  曾在醫院服務擔任醫務社工師6年主編簡介

沈慶鴻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曾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學生事務處/學務長;輔導諮商研究所/所長
  長期擔任「團體諮商」課程授課教師
  持續獲得各類補助、獎項的肯定,近三年獲得的教學獎項包括:
  2019年:學士班「會談技巧」課程獲得教育部108學年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補助
  2020年:碩士班「團體諮商」課程獲選教育部109學年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補助
  2021年:「會談技巧」獲得教育部108學年全國教學實踐績優計畫(當年獲獎率8%)
  2021年:獲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109學年「績優教學獎」
  2022年:「團體諮商」獲得教育部110學年全國教學實踐績優計畫(當年獲獎率8.6%)
  2022年:獲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110學年校內唯一的「傑出教學獎」
  2022年:指導學士班「方案設計」課程小組學生,獲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110學年全校性「圓夢計畫」提案競賽第一名(獎金50,000元)、第二名(獎金45,000元)
 

图书目录

概念篇
第一章 起步:成為團體領導者與團體設計/沈慶鴻
第一節 團體領導者之培育
第二節 團體領導者的知能準備
第三節 團體諮商之實作與計畫
第四節 團體計畫與內容構思
第五節 結語
第二章 招募:倫理原則與團體諮商中的應用/沈慶鴻
第一節 團體諮商的倫理原則與內涵
第二節 專業倫理原則之實務概況
第三節 團體宣傳與成員招募階段之倫理作為
第四節 面談、篩選及為成員做好準備
第五節 結語
第三章 深化:理論運用與內容設計/沈慶鴻
第一節 融入理論觀點的團體計畫
第二節 團體設計與目標擬定
第三節 階段特性與療效因子
第四節 團體活動設計
第五節 結語
第四章 評量:團體歷程與成效評量/沈慶鴻
第一節 評量的意義與重要性
第二節 團體評量工作的進行
第三節 團體歷程評量
第四節 團體成效評量
第五節 結語

實作篇
第五章 相信可以,我好你也好:人際技巧學習團體/郭鳳鵑、沈慶鴻
第一節 團體設計
第二節 團體招募與面談
第三節 團體設計與執行
第四節 團體評量
第六章 家有小一生,誰能傾聽我心聲:早療家長支持性團體/吳亭穎、沈慶鴻
第一節 團體設計
第二節 團體招募與面談
第三節 團體設計與執行
第四節 團體評量
第七章 「藝」起按個讚:目睹兒童教育性團體/江文彬、沈慶鴻
第一節 團體設計
第二節 團體招募與面談
第三節 團體設計與執行
第四節 團體評量
第八章 書寫生命旅程的完整篇章:喪寵飼主支持性團體/陳靜平、沈慶鴻
第一節 團體設計
第二節 團體招募與面談
第三節 團體設計與執行
第四節 團體評量
第九章 擁抱真實的我:大學生自我接納團體/王瑄、張天維、沈慶鴻
第一節 團體設計
第二節 團體招募與面談
第三節 團體設計與執行
第四節 團體評量
第十章 打開情緒壓力鍋:國中生情緒探索團體/王汝廷、沈慶鴻
第一節 團體設計
第二節 團體招募與面談
第三節 團體設計與執行
第四節 團體評量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744958
  • EISBN:978626717808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1.0MB

图书试读

主編序

  「團體諮商」是諮商心理師考試的七大領域課程之一,各校因此都將其列為必修課程,而提供學生兼職或全年實習的實習機構也會將團體諮商的設計、帶領,列為實習生必做的實習內容。由於團體諮商能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與人際互動特性,也一直是實務場域裡重要的服務方法,因此在團體諮商上的「知能兼備」,成為多數學生的修課期待。

  國內、外不少學者與專業學會都建議,團體諮商師、團體治療師、領導者的養成訓練應經歷:參與體驗、知識基礎、計畫帶領、督導回饋等四個階段。然而,就碩士班團體諮商課程的教學而言,要在一學期、3學分、18週內完成前述四個階段的訓練(更何況已有不少學校的授課時間改為16週),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任務」;特別是近年少子化造成的招生壓力席捲各大學,為了提升招生效益,降低報名門檻、擴大應考資格即成為各系所的因應方式和招生策略,而此作法也形成學生來源、背景多樣化的結果。如何在學生背景不同、經歷不一的前提下,於碩士班兩年修課期間訓練出符合學生期待、專業期待的團體諮商師,實在挑戰著授課老師的能耐,也加重了教學現場的難度。

  以暨南國際大學108學年修習「團體諮商」的碩二學生為例,在修課的23個學生裡,有近半數學生(48%)來自非輔導諮商相關科系(如數學、戲劇、法律、中文等),三分之二(65%)學生無工作經驗或無輔導諮商相關工作經驗。此現象顯示了多數學生係第一次修習本課程,許多學生不僅無團體經驗,更未曾體驗、觀察過團體動力,授課老師如何能在一學期的課程時間裡,訓練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知能兼備」的團體諮商師?不僅具備計畫、帶領、評量等能力,同時還能協同合作、觀察團體的領導者?這些一直是我多年來團體諮商教學壓力的所在。

  因此,為了爭取時間,讓學生能方便於暑假期間至全臺參與及體驗團體,每年我們不僅提早三個月(前學期的學期末,約6月初)即進行課程期待與課程大綱的說明,還在別人都在放假的開學前就已開始上課,讓學生有足夠時間建立團體諮商、治療因子、階段與動力等的基礎知識,且為了能依預期進度展開團體實作,我還期待學生能實際練習接洽合作機構(學校/機構),為自己即將展開的團體進行團體計畫與招募準備。而為了維護成員權益、符合倫理要求,更須在我這個授課教師/倫理守門員的監控下,一一將團體計畫書、招募海報、不同成員的知情同意書、單次團體設計、團體紀錄等審核通過,且為了確保團體現場的動力品質,我還為同學間的協同合作建立機制──為每位領導者設計、安排了協同領導者、觀察員,讓第一次帶領團體的領導者隨時得到支持與回饋。

  四個階段、四個團體(經驗、帶領、協同、觀察各一個)的教學設計,讓師、生整個學期就在這樣的盲、茫、忙的狀態下進行。學生腦袋裡時時想著下一次團體的目標、指導語、暖身活動,我則得配合不同學生方便meeting的時間,或早(早上7:00、7:30,或者8:00、8:30)、或晚(晚上8:00、9:00,甚至到半夜)的討論、示範著。這些讓人無法想像的歷程,其實就是每年暨南國際大學團體諮商課程的常態,幾乎是手把手的陪伴與督導過程,讓所有人整學期都處在非常辛苦與耗竭的狀態。但一晃眼,這樣的辛苦十多年也過去了。

  然在實作過程中,每當我要求學生應完備不同對象的知情同意,應嘗試將抽象、零碎的概念化為具體、連貫的團體計畫與過程,或者應讓不同媒材、活動應用在擬催化且預期達成的團體動力裡時,學生最常提出的要求則是:有無可以閱讀的書籍、可資參考的範例資料?並困擾的表示:雖然已有許多團體諮商教科書,但其內容主要是以概念知識的傳遞為主,少數幾本應用性的書籍則過於簡略,不符合老師對研究生團體計畫、紀錄寫清楚、說明白的期待,因此他們遍尋不著一本能引導其規劃、發展團體實作,且範例清楚、歷程完整的書籍,以至於他們只能在網路中搜尋,閱讀著良莠不一、品質堪慮,且概念不清的資料。

  這本書就在這樣的期待中產生——為輔諮碩士班學生準備一本能完整呈現團體歷程、團體實作的書籍,以改變諮商專業偏重概念、缺乏實務的出版現況。其實,要出版這樣的一本書並不困難,因為每次期末,辛苦、認真的暨南國際大學團體諮商修課學生都能交出主題多樣、對象多元,且豐碩、厚實的期末報告。以108學年為例,23位修課學生與18個分別是國小、國中、大學等不同層級的學校和各類型社區機構合作,服務對象從小學生到老人、從孩子到父母,團體主題更是從家庭照顧者的支持到喪寵飼主的失落關懷、從職場壓力到伴侶不忠等23個團體、176位成員參與,共進行了141次的團體,學生的表現不僅獲得了合作機構的高度肯定,更有近九成(86.8%)的成員願意推薦和鼓勵他人參與暨南國際大學研究生帶領的團體,只是我近年未曾間斷的行政工作,早讓各類會議塞滿了所有可用的時間,最後只能一直延遲這本書的出版工作。

  本書能夠完成,感謝接受我邀請參與此次出書計畫的學生,在他們忙於全年實習或專職工作之際,還願意利用時間進行期末報告的改寫。由於篇幅有限,無法邀請所有學生參與,他們只是暨南國際大學歷年來「團體諮商」課程所有優秀、認真學生的代表,他們在本書呈現的內容都是其親自走過的深刻歷程,實作品質也受到肯定,例如:本書第七章、第八章同時獲得2020~2021年「台灣團體諮商與心理治療研究學會」年會暨研討會之「傑出研究獎」,第五章亦為通過該研討會審查之壁報論文,相信這些完整、專業的團體實作範例,不僅可作為修習「團體諮商」課程學生學習及參考的來源,也能成為與從事團體諮商服務之專業同好對話的素材。

  本書共有十章,由概念、實作兩大架構組成。「概念篇」包括了第一章至第四章,除了說明團體領導者的訓練歷程與階段外,還涵蓋了由計畫撰寫、成員招募、內容設計,再到成效評量的各個步驟,企圖整合團體諮商的重要概念與倫理守則於團體實作中。「實作篇」則包括了第五章至第十章,分別呈現學校(國小、國中、大學)與社區(少年安置機構、身心障礙機構、非營利組織)場域裡,有關之教育性團體(人際技巧學習團體、暴力預防教育性團體)、支持性團體(早療兒童之家長、寵物離世之飼主)、成長團體(情緒探索、自我探索)等的團體範例。由於實務場域裡規劃、進行的團體次數不一,本書呈現的6次、每次2小時的分散式團體,主要是配合暨南國際大學「團體諮商」課程週數設計的團體次數(要求學生設計、帶領6至8次團體),讀者可根據實際需要參考本書內容再做延伸。

  另外,在整個資料整理過程中,還要感謝我的研究生張天維、傅宇申,他們在忙於自己論文的文獻蒐集和研究計畫撰寫過程裡,仍願意擠出時間協助校稿、提供閱讀及修改意見,特別是第一章至第四章的範例參考,就是他們的傑作。感謝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諮商心理組的老師們,每年碩二學生被團體諮商實作壓力、延長的上課和督導時間壓得喘不過氣來時,他們是學生「哀怨」時最能理解的聽眾,給的「秀秀」也最有效。當然,也要感謝每一年走過團體諮商課程的碩二學生,你們在修課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韌力」、每年對學弟妹示範的「恐嚇性忠告」,都有效的幫助學弟妹做好修課準備。

  最後,感謝心理出版社林敬堯總編輯及所有投入心力的編輯們,謝謝各位在我們稿件一延再延時給予的耐心和等待,更讓我佩服的是,本書各章的圖、表、附件繁雜,你們仍然展現這麼高品質的校對和排版工作,沒有你們的專業協助,我想本書無法展現這麼好的閱讀品質,真心感謝!

沈慶鴻 於南投埔里
2022年4月16日

作者序

郭鳳鵑(第五章)


  修課後還能藉此機會檢視學習歷程,真是非常感謝慶鴻老師一路以來的大力支持與指導。團體諮商對自己來說一直都是個關卡,可以在暨南國際大學扎實的學習任務中重新形塑自己的觀點,只有滿懷感謝。內容或許不夠成熟,卻也是實際的執行經驗,感謝讓我們留下實務足跡的機構與少年;如果可以再來過,相信可以創造再一次的美好。

吳亭穎(第六章)

  「團體諮商」絕對是研究所生涯中最硬的一門課,老師把3學分的課當9學分在上,我們除了額外要參加一個連續性團體,還要執行包含自己與組員共三個完整的團體。在這樣的訓練下,到了全年實習仍覺得自己的不足,可見團體諮商之博大精深。很榮幸能得到慶鴻老師的邀請,將自己不甚完善的期末報告收錄為本書的章節之一,期待讀者可在我們未周延的經驗中做學習。同時,也感謝早療協會提供合作的機會,讓此團體能實際執行。在書本出版之際,向一路協助我的人獻上感謝。

江文彬(第七章)

  很開心能夠參與本書的撰寫,也謝謝慶鴻老師給我一起參與的機會,沒想到在老師課程中,自己準備的資料、團體計畫、內容設計,以及帶領經驗能成為本書的一部分;此次撰寫過程讓自己再次經歷團體設計一切都從零開始的過程。期待這本書能與團體諮商的初學者分享,希望大家在從事團體諮商工作時都能更加順利。

陳靜平(第八章)

  「書寫生命旅程的完整篇章」是一個雙重自我實現的奇幻旅程,它除了是一種表達自己對此議題的關注態度外,同時也提供一次完整且扎實的團體諮商訓練。第一次實作的過程雖然緊張,但也培養出對諮商團體的信心與興趣,慶幸曾有扎實的訓練,才得以在實習與工作時,具有帶領團體的彈性與應變能力。也希望能夠提升更多人對團體諮商、喪寵失落議題的興趣,讓第八章的內容效益最大化。

王瑄(第九章)

  與團體諮商相遇的這段緣份是從慶鴻老師團體諮商課程開始的,當時的我懵懵懂懂,完全不知道團體應如何帶領。但從試帶大學生單次團體開始,到自己設計、帶領完整團體,老師都願意陪伴從頭開始教導、使我們步上軌道,甚至在假日從臺北跑回埔里加班,和我討論團體。在這樣細心且縝密的教導下,原只會帶團康活動的我,逐漸變成有能力掌控團體氛圍、運用團體動力達到目標的領導者。十分感謝老師,而這份感謝不只源於有幸參與出書團隊,同時也感謝老師給予的種種學習機會與陪伴。

張天維(第九章)

  十分榮幸參與這本書的校對與撰寫,能有機會搶先閱讀這本書;過程中也難免感嘆,當初碩二修團體諮商這門課時,也撞牆了好一段時間,若早一點有本教導我們如何「設計團體、紀錄撰寫、評量成效」的書,也許當時的我就可以少走點冤枉路。非常開心這本書的誕生,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未來諮商心理師訓練的參考秘笈,幫助許多想學好團體諮商的學生,讓團體諮商的帶領更容易上手。

王汝廷(第十章)

  接到老師邀請參與團體諮商實作的書寫時,我先是感到驚訝,接著是不曾間斷的否認與懷疑,畢竟我自己也剛開始學習團體諮商而已,但就在這樣的驚嚇、不自信與自我懷疑中,這本書完成了!過程中無比感謝慶鴻老師的肯定與指導,因為老師給了這個機會,幫助我的學習更上一層樓,也讓我對團體諮商這門學問有更深的了解。謝謝一起經歷這一趟奇幻旅程所有夥伴,我們做到了!
 

用户评价

评分

從一個長期關注諮商專業發展的角度來看,一本好的參考書必須具備引導我們進行「自我反思」的能力。團體諮商師其實是在「關係的煉爐」中不斷錘鍊自己的。因此,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套系統性的自我督導框架,讓諮商師在帶完一團之後,能夠有效率地回顧自己的表現,識別出自己的盲點和潛在的投射,那將會是極大的幫助。我希望它不僅僅是教我怎麼帶團體,更重要的是,教我怎麼成為一個更好的「團體帶領者」。例如,書中是否探討了諮商師在團體中處理自己的焦慮、權力感或失控感的內在歷程?如果它能將「諮商師的內在工作」與「團體的外在運作」緊密地連結起來,提供具體的反思提問清單,這本書的深度就不僅止於技巧層面,而是直達專業的靈魂了。這種能夠促進專業成長的內在導引,是我在尋找的關鍵價值。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講「實作」的書,很多時候都流於表面,講了一堆步驟,但真正卡住你的,往往是那些「臨場反應」的細節。我尤其好奇這本《團體諮商-概念與實作》在「實作」這塊著墨了多少「眉角」。比方說,當團體中出現一個「破壞分子」,或是某個成員因為太過焦慮而全程噤聲不語時,諮商師到底該如何優雅地介入?是直接點名提問,還是透過引導其他成員來間接促進他的表達?這些都是教科書比較少著墨,但卻是決定團體成敗的關鍵。我期望作者能提供一些「腳本」式的範例,不只是理論上的建議,而是具體的對話脈絡,讓人在實際操作時,腦中能有立即對應的參考點。電子書的形式或許在查找方面很方便,但我也希望它在版面設計上能清晰明瞭,不要讓我在需要快速查閱特定技巧時,得花大把時間在複雜的排版中迷失方向。總之,我希望它提供的實作建議,是能夠經得起真實、混亂的團體現場考驗的。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眼睛一亮,「團體諮商」這個主題在我們心理諮商領域裡,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實務上要操作起來,那可真是需要一把好用的工具書來指引方向。我會特別關注書中對於「概念」的闡述是否紮實到位,畢竟,一個穩固的理論基礎是所有有效實作的起點。我希望它能像一本武林秘笈一樣,把團體動力的核心原則、不同階段的轉變,乃至於諮商師在不同情境下該如何拿捏分寸的藝術,都拆解得清清楚楚。如果能深入探討各種團體模式的適用性,例如認知行為取向的團體、接納與承諾治療的團體,或是更著重人際情感流動的動力取向團體,並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分析,那就太棒了。光是想像能從書中汲取新的視角,去優化我未來帶領團體的技巧,我就已經很期待了。畢竟,團體不像個別諮商,變數太多,少了一個好的框架,很容易就讓團體氣氛降溫,甚至偏離了預設的目標。這本書如果能在我手上,相信會是我書架上最常被翻閱的一本參考書。

评分

對於我們這些在業界摸爬滾打有些年頭的夥伴來說,最怕的就是讀到那些「紙上談兵」的內容。我們需要的不是又一本告訴我們「團體是重要的」的書,而是能真正幫助我們「升級」的工具。如果這本電子書能針對台灣本土的文化脈絡,探討一些在華人社會中帶領團體時需要特別注意的文化敏感度,那就絕對是加分中的加分。例如,面對華人社會中普遍存在的「面子」問題,如何引導成員在保持自我尊嚴的前提下,願意揭露脆弱?這類與在地文化深度結合的探討,是翻譯書難以提供的寶貴視角。我非常期待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坐在我旁邊,跟我分享他自己克服過哪些在地化的難題,並且給出一些經過驗證、行之有效的在地化策略。如果能提供一些台灣常見的團體類型,如親職教育團體或職場壓力調適團體的特殊考量,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將會暴漲。

评分

我對這本電子書的另一個期待點,是它在「倫理與法律」層面的探討。在團體諮商中,保密性的界線相較於個別諮商更加複雜,涉及到多重關係和潛在的洩密風險,尤其是在網路化與資訊傳播快速的現在,一個不慎就可能引發嚴重的倫理困境。我希望這本書能詳盡地分析在團體設置初期,如何清晰、有效地建立保密協議,並且在團體過程中,當成員觸及到灰色地帶(例如,成員間在團體外有了私下聯繫),諮商師應該依循何種倫理準則來處理?如果書中能提供不同倫理困境場景下的決策流程圖,那就太實用了。畢竟,倫理是專業的底線,我需要一本能夠給我強大後盾、讓我在面對複雜情境時,能夠堅定而合乎規範地保護所有成員權益的指南。這不僅是實作的需求,更是維護專業信譽的必要之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