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南北戰爭的「小婦人」哈裏特‧比徹‧斯托:引領廢奴文學興起,喚醒社會平權意識,《湯姆叔叔的小屋》作者與她不斷揭露不公和偏見的一生 (電子書)

引發南北戰爭的「小婦人」哈裏特‧比徹‧斯托:引領廢奴文學興起,喚醒社會平權意識,《湯姆叔叔的小屋》作者與她不斷揭露不公和偏見的一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查爾斯‧愛德華‧斯托 (Charles Edward Stowe)
圖書標籤:
  • 哈裏特·比徹·斯托
  • 湯姆叔叔的小屋
  • 南北戰爭
  • 廢奴文學
  • 社會平權
  • 美國文學
  • 傳記
  • 曆史
  • 19世紀美國
  • 文學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部《湯姆叔叔的小屋》引發美國內戰;
一篇〈拜倫夫人真實的一生〉引起英國譁然,
透過日記及書信,本書帶你重新認識這位極具正義的多產作傢
──哈裏特‧伊莉莎白‧比徹‧斯托

「有幸跟斯托夫人成為鄰居,並陪伴她走到人生的終點。她是我寫作上的啟濛者,更是我生活中的好朋友,她的作品引領瞭廢奴文學的興起,更喚醒瞭社會平權意識。好在這些都被其子查理斯‧斯托先生詳細地記錄下來,為後人留下這部權威的《斯托夫人傳》。這是一部寶貴的精神財富。」
──美國大文豪馬剋‧吐溫(Mark Twain)

「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它是『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勝利』;《斯托夫人傳》作為一部傳記,它是『傳記史上最為客觀的』經典作品,儘管它齣自其子查理斯‧斯托。」
──美國著名詩人亨利‧華茲華斯‧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斯托夫人不僅是多產作傢,在美國乃至世界文壇的地位舉足輕重;她同時更是一位社會運動傢,作品和行動都影響瞭美國的社會,公正地建立和左右瞭廢奴運動。這些細節你會在閱讀《斯托夫人傳》中尋覓得到。」
──《紐約時報書評版》(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斯托夫人的經典作品《湯姆叔叔的小屋》在我們週刊連載的最後一期結語中,曾謙虛地說這部書是上帝寫的,她隻是上帝的一支筆而已。我們都知道偉大的作品背後必然是作傢悲天憫人的情懷,好在其子為我們揭開瞭斯托夫人的創作靈感和前後的背景,這部傳記也幫讀者走近這位堅強果敢的『小婦人』」。
──《民族時代》(The National Era)

▷▶▷▶

▎《湯姆叔叔的小屋》

我無法控製這個故事的長度,它是自然而然從我的筆下流淌下來的。

1851年,斯托夫人開始在《民族時代》上連載《湯姆叔叔的小屋》,當時宣布要連載3個月左右,但直到1852年4月1日纔結束。當時,編輯都認為這是隻有十幾個章節的普通故事而已,沒想到,讀者不斷要求繼續連載且各方都給予瞭正麵評價與鼓勵。最為重要的是,斯托夫人相信自己肩負著神聖使命,正是這樣的使命感驅使她不斷拓展故事,直到原本看似平淡無奇的故事成為一布聞名世界的偉大傑作。

▎《牧師的求婚》與《奧爾島的珍珠》

我再也見不到我親愛兒子的臉龐,無法再撫摸著他的肩膀,無法再聽到他的聲音瞭。這件事沒有削弱我對上帝的任何信仰,但我也不認為上帝的這一切安排都是正確的。

1857年7月9日,突如其來的噩耗降臨,斯托夫人的長子溺水身亡。在巨大的心靈壓力之下,她透過口述的方式創作瞭《牧師的求婚》,她將發生在緬因州海岸邊的故事變成一本書,這使她內心充滿瞭寬慰之情。西元1858年12月,《牧師的求婚》的第一個章節齣現在《大西洋期刊》上。在這之前,她創作的《奧爾島的珍珠》也以連載的形式首次刊登在《獨立報》上。


▎關於「拜倫夫人的爭議」

有時,我不得不認為,世人做齣的一些判斷是多麼卑微、低俗且難以理解。

西元1868年《拜倫勛爵迴憶錄》齣版後,斯托夫人決定捍衛她的朋友拜倫夫人。因此,西元1869年9月,她在《大西洋月刊》上刊登瞭〈拜倫夫人真實的一生〉並引起爭議風暴;西元1869年,斯托夫人齣版《為拜倫夫人正名》;西元1870年,斯托夫人嚮英國讀者齣版瞭《拜倫爭議的歷史》。不過,這本書未能平息英國民眾對拜倫夫人的反感。當斯托夫人努力捍衛拜倫夫人的名聲時,許多人根本對此毫無反應,甚至聯閤起來反對她。


本書特色:本書是《湯姆叔叔的小屋》作者哈裏特‧比徹‧斯托的傳記,內容以其信件和日記為主,由其子查理斯‧愛德華‧斯托撰寫。本書為讀者帶來最真實的「斯托夫人」。

揭示人性深淵與社會巨變:那些撼動時代的文學巨著 這是一本探討文學作品如何穿透時代迷霧,直擊社會核心矛盾,從而引發深刻變革的文集。我們聚焦於那些以文字為武器,挑戰既有秩序、喚醒民眾良知的先驅者及其不朽之作。這些作品不僅僅是故事的記錄,更是社會良心的呐喊,是推動曆史車輪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探尋文學史中幾部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作品,它們以其犀利深刻的洞察力,揭露瞭隱藏在光鮮外錶下的社會弊病、不公與壓迫。我們將考察這些文學作品誕生的曆史背景,分析作者們如何運用其高超的敘事技巧和對人性的深刻理解,構建起一個既真實又充滿象徵意義的文學世界,從而在讀者的心中激起持久的迴響。 第一部分:禁錮與解放的二重奏——探尋身份與自由的邊界 我們將首先考察那些直麵製度性壓迫和身份認同危機的作品。在特定的曆史時期,某些群體被剝奪瞭基本的權利和尊嚴,他們的聲音往往被主流社會所淹沒。此時,文學成為他們發聲的唯一途徑。 例如,我們分析那些描繪在等級森嚴的社會結構中掙紮求生的個體故事。這些故事往往通過細緻入微的心理描寫和充滿張力的情節設置,迫使讀者直麵那些被輕易忽視的苦難。作者們擅長設置復雜的道德睏境,讓人物在忠誠、生存、尊嚴與反抗之間做齣艱難抉擇。這種對“何為自由”的拷問,遠超齣瞭政治範疇,直指人性的內核。 聚焦於底層敘事: 書中會深入剖析一些早期作品中對邊緣群體的刻畫,如何打破瞭當時文學界對“英雄”的傳統定義,將筆觸伸嚮瞭最被邊緣化的人群,他們的日常、他們的夢想、他們的無助,構成瞭對當時社會結構最無聲卻最有力的控訴。 法律與道德的張力: 我們將研究那些涉及法律漏洞或不公審判的文本,探討法律條文背後的倫理睏境。這些作品如何質疑法律的公正性,並引導讀者思考,真正的正義是否總能被既有的法律體係所維護。 第二部分:意識形態的碰撞——文學如何重塑公眾認知 文學的偉大力量在於其改造思想的能力。在社會麵臨重大轉型期,思想的交鋒往往比槍炮的轟鳴更具決定性。本書將重點討論那些成功地將復雜的社會議題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從而影響瞭數百萬讀者心智的作品。 我們分析這些作品如何巧妙地運用象徵、諷喻和情感共鳴來傳遞其政治和社會觀點,避免瞭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角色命運的起伏,潛移默化地改變瞭大眾對特定議題的看法。 情感的橋梁: 探討作者如何通過塑造極具感染力的角色形象(而非抽象的理念),在不同階層和地域的讀者之間架設起理解的橋梁。當讀者愛上或痛恨某個角色時,他們也開始審視角色所處的社會環境。 符號與隱喻的運用: 詳細解析特定作品中關鍵意象的演變及其社會意義。例如,一個物件、一個場景,如何從單純的描述,升華為代錶某種社會狀態或集體記憶的強有力符號,成為一代人的精神圖騰。 跨越地域的共鳴: 考察這些作品的傳播過程,分析它們如何突破地域和文化的限製,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被重新解讀,並激發瞭不同群體的抗爭與改革的願望。 第三部分:作傢的責任與時代的鏡像 文學與時代的關係是相互塑造的。作傢既是時代的觀察者,也是時代的參與者。本部分將探討那些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作傢,他們如何平衡藝術追求與社會乾預的訴求。 個體與群體的責任: 分析作傢在麵對巨大社會不公時所錶現齣的勇氣與掙紮。他們並非生活在真空中,其創作過程本身也充滿瞭與審查、偏見和自身局限性的抗爭。 持久的影響力: 深入研究這些作品在首次齣版後的幾十年乃至上百年間,其意義是如何被不斷拓展和重新詮釋的。它們如何成為後世社會運動和改革思想的理論源泉或精神鼓舞。這些作品不僅改變瞭其所處的時代,更成為瞭後世衡量社會進步的標尺。 文學的“行動主義”: 探討文學如何從一種純粹的審美活動,轉化為一種積極的社會行動形式。這些作品證明瞭,一個精心構建的故事,其力量可以超越無數篇嚴肅的政治論文,直接作用於公眾的道德情感,促成真正的社會變革。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審視文學作品在構建一個更公正、更富有同理心的社會中所扮演的無可替代的角色。通過對這些經典文本的重新審視,我們不僅能更好地理解曆史的走嚮,更能洞察當代社會中,我們應如何對待那些被忽視的聲音與不公的現象。這些關於人性、抗爭與希望的敘事,至今仍在指引著我們前行。

著者信息

查理斯‧愛德華‧斯托(Charles Edward Stowe,西元1850~1934年),美國作傢、教育傢,哈裏特‧比徹‧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的小兒子,同時也是她的傳記作者。

孔謐,華裔加拿大人,外籍專傢、自由撰稿人。英美文學及語言學學士,企業管理碩士,輔修國際經濟與貿易。翻譯並著有《世界上最偉大的談判傢》、《在組織中工作》、《無畏的希望》、《成長的法則》等書。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童年時期,西元1811~1824年
第二章 在哈特福就讀期間,西元1824~1832年
第三章 辛辛那提,西元1832~1836年
第四章 早期的婚後生活,西元1836~1840年
第五章 貧窮與疾病:西元1840~1850年
第六章 重返布勞恩斯魏剋,西元1850~1852年
第七章 《湯姆叔叔的小屋》,西元1852年
第八章 第一次歐洲之旅,西元1853年
第九章 陽光的迴憶,西元1853年
第十章 大西洋這邊的歐洲大陸,西元1853年
第十一章 迴到美國,西元1853~1856年
第十二章 《德雷德:陰暗大沼地的故事》,西元1856年
第十三章 故地重遊,西元1856年
第十四章 《牧師的求婚》與《奧爾島的珍珠》,西元1857~1859年
第十五章 第三次前往歐洲,西元1859年
第十六章 南北戰爭,西元1860~1865年
第十七章 佛羅裏達州,西元1865~1869年
第十八章 《老城的人們》,西元1869年
第十九章 拜倫夫人的爭議
第二十章 喬治‧艾略特
第二十一章 結局,西元1870~1889年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570894
  • EISBN:9786263571969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7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整體而言,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對某一位曆史人物的簡單紀念。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整個美國社會在追求“人人生而平等”這一理念時所經曆的陣痛與自我修正。通過對這位“小婦人”一生的梳理,我們得以更深刻地理解,意識形態的變革往往不是自上而下的政治命令,而是由無數個懷揣堅定信念的個體,通過他們最擅長的工具——無論是筆杆子還是演講颱——自下而上點燃的星星之火。這本書的深刻之處在於,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微觀的個體奮鬥史完美結閤,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依然能感受到那種改變世界的巨大能量,並激勵自己去正視當下社會中仍然存在的偏見與不公,引發瞭久久不能平息的思考。

评分

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反復思考作者是如何平衡“文學成就”與“社會行動主義”這兩條主綫的。這本書沒有將她塑造成一個完美的聖人,而是毫不避諱地展現瞭她在麵對巨大社會壓力、公眾誤解甚至死亡威脅時的恐懼與堅持。那種在道德製高點上,卻要忍受現實世界種種不公對待的煎熬,讀來令人唏噓。作者對她寫作《湯姆叔叔的小屋》前後心路曆程的剖析尤為精彩,那種從一個傢庭主婦的視角,被迫捲入國傢最核心的政治辯論,最終成為一個時代旗手的轉變過程,充滿瞭戲劇性。這種內在的驅動力和外在的推力之間的張力,是全書最引人入勝的核心所在,它清晰地展示瞭一個知識女性如何找到並運用自己的聲音,使其能量遠遠超齣瞭文學的範疇。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變化非常多樣,時而如同一篇充滿激情的戰鬥檄文,充滿瞭對奴隸製的控訴和對自由的呼喚;時而又變得極其內斂和私密,仿佛是直接閱讀她未曾公開過的私人信件,充滿瞭對信仰、對責任、對自我價值的拷問。這種文風上的交錯運用,使得閱讀體驗跌宕起伏,避免瞭長篇傳記容易産生的沉悶感。尤其是在描繪她後期參與政治遊說和教育改革的部分,那種冷靜而有力的論證結構,展現瞭她作為社會活動傢深厚的邏輯思維能力。這種多層次的敘述策略,讓讀者不僅看到瞭一個文學巨匠的誕生,更看到瞭一個深刻的社會思想傢的成長軌跡,其洞察力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毫不遜色,提供瞭寶貴的曆史鏡鑒。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很有衝擊力,那種做舊的字體和略顯沉鬱的色調,一下子就把人帶迴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我尤其欣賞封麵上那個側臉肖像的處理方式,眼神中那種堅毅和一絲不易察覺的疲憊感,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她一生所肩負的重擔。光是看到這個封麵,就讓人忍不住想去探究,究竟是怎樣一個女性,能以一支筆為武器,攪動瞭整個國傢的政治格局。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傳記,但從裝幀和排版上就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敘事張力。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個人命運的糾葛,被作者巧妙地融閤在瞭一起,讓人充滿瞭期待。我手裏拿的這個版本,紙張的質感也非常好,拿在手上有一種踏實感,這對於閱讀這樣厚重的曆史題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單憑視覺和觸覺的體驗,這本書已經成功地抓住瞭我的注意力,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扉頁,進入那個充滿爭議與光芒的時代。

评分

初讀幾頁,我就被作者那種近乎“現場直播”的敘事手法所震撼瞭。她不是簡單地羅列事件和時間綫,而是將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時代背景編織得密不透風。特彆是對於她早期生活環境的描繪,那種新英格蘭清教徒背景下的嚴苛與自由精神的碰撞,塑造瞭她鮮明的道德觀。我仿佛能聞到她傢圖書館裏舊書頁散發齣的黴味,感受到那種在知識的海洋中掙紮成長的渴望。作者在處理她與傢庭成員,尤其是她那同樣傑齣但行事風格迥異的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時,展現齣瞭一種極高的細膩度,絲毫沒有美化或刻意貶低,而是非常真實地呈現瞭復雜的人性。這種深入骨髓的挖掘,使得傳記中的人物形象立刻立體瞭起來,不再是教科書上一個扁平的符號,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會痛苦會掙紮的鮮活個體,這纔是真正引人入勝的地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