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就是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
它不僅是一個流動的不斷批判繼承、不斷改造創新的動態的傳統倫理道德體係,象徵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同時,也是發展中的東方傳統倫理道德的中心與主軸。
◤蘇章不徇私情
漢朝順帝時,蘇章被任命為冀州刺史。
他到任後,秉公守法,體察民情,為民伸張正義。並積極處理積案。在清查的過程中,發現清河太守是個大貪汙犯和行賄犯,但他卻是清河太守最好的朋友。蘇章派人把清河太守請到府上(實際上是軟禁)。在開堂的前一天晚上,蘇章準備瞭好酒好菜,兩人一邊喝酒,一邊暢敘舊情,十分快樂,酒席中蘇章沒有提起他貪汙行賄之事。
清河太守,自從蘇章來任刺史後,心裡十分恐慌,因為他瞭解蘇章的為人,一嚮正直無私,更清楚自己的罪行嚴重。因此既不敢接近蘇章又不敢再次行賄。可是蘇章既然與他飲酒敘舊,想必不會對他治罪瞭。於是得意忘形地說:「別人頭上隻有一層天,唯獨我頭上有兩層天啊。」蘇章聽見清河太守這樣說話,知道他誤解瞭自己的意思,於是鄭重地迴答道:「今天晚上我請你來喝酒是盡聊私人的舊誼,明天是冀州刺史開堂審案,那可是執行公理王法啊!」太守聽瞭這話後,嚇得麵如土色,如夢方醒,剛纔那種得意忘形的勁沒瞭。
第二天冀州刺史開堂審案,蘇章沒有因清河太守是自己的老朋友而行半點私情。依據國法將這個貪汙行賄的清河太守明正典刑瞭。
蘇章公私分明,鐵麵無私,執法如山,在官官相護、結黨營私的封建社會裡,是很難得的。
◤大禹治水
大禹姓姒,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後人稱他為大禹。
相傳距今約四韆多年前,堯舜時期,生產力很低下,生活條件艱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載就要鬧一次水災。有一次,黃河流域發生瞭特大的水災。洪水橫流,滔滔不息,沖毀房屋,淹沒田地,五穀不收,人民死亡。活著的人們隻得逃到山上去避難。
為瞭解除水患,堯派鯀去治水,鯀沿用瞭傳統的水來土擋的辦法治水。鯀治水九年,勞民傷財,一事無成,不僅沒有把洪水製服,洪水反而鬧得更凶瞭。
舜接替堯之後,見鯀對洪水束手無策,耽誤瞭大事,就把鯀處死。隨後,他又命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
大禹領命之後,接受瞭以前治水失敗的教訓,和助手跋山涉水,進行艱苦的考察。考察水流的源頭、上遊、下遊。考察完畢,大禹對各種水情作瞭認真研究,最後決定用疏導的方法治理水患。大禹親自率領百姓,帶著簡陋的石斧、石刀、石鏟、木耒等工具,開始治水,他們一心撲在治水上,野餐露宿,粗衣淡飯,風裡來雨裡去。尤其是大禹,起早貪黑,兢兢業業,腿纍腫瞭,仍不懈怠。
大禹率領人們花瞭十年左右的工夫,鑿瞭一座又一座大山,開瞭一條又一條河渠,使洪水暢通無阻地流入大海,治水獲得瞭成功。
在治水過程中,大禹公而忘私,幾過傢門而不入。第一次他路過傢門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傢勸他進傢看一看,照顧一下,他怕影響治水,沒有進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見瞭他,非常高興,要他到傢裡看一看,他還是沒有進去。他把整個身心都用在治水中瞭。
在治水過程中,大禹還組織人們利用水土去發展農業生產,使農業生產有瞭很大的發展,到處齣現瞭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景象。
大禹天下為公,為民造福,得到人們的信任和尊敬。他的事跡,華夏子孫代代傳頌著。
◤楊震為官清廉
楊震是漢安帝時華陰人。他齣身貧寒、靠教書和種地過日子。農忙的時候,他的弟子們總是熱情地要幫他幹活,但他從來不讓,說免得耽誤瞭他們的功課。他教瞭二十多年的書,人們都稱讚他正直無私,學識淵博。
車騎將軍鄧聽說楊震品德高尚,又有學問,就推薦他做官。楊震先是做瞭荊州刺史,後來又調任去東萊當太守。他去東萊上任的時候,路過昌邑,在驛站住瞭一宿。當時昌邑縣的縣令叫王密。王密與楊震是老相識,他到昌邑來做官還是楊震幫的忙。王密也許是為瞭感謝楊震,也許是為瞭要楊震提拔自己,在深夜裡去拜見楊震,並獻上瞭十斤黃金。楊震感到意外,對王密說:「我覺得我很瞭解你,但你怎麼不瞭解我呢?」王密急忙說:「你先別說這個。我給你送點禮何必客氣呢?反正夜深人靜,我來這裡也無人知道,你就收下瞭吧。」楊震看到王密執意要把黃金送給自己,就十分嚴肅地說:「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瞭,臊得連耳根兒都紅瞭。他隻好拿著黃金羞怯地退瞭齣去。
楊震做瞭好幾年的太守,仍舊是兩袖清風。他穿的是土布衣、吃的是粗茶淡飯,齣門也不坐轎。有一天,有個朋友對他說:「為瞭子孫後代,你也得置點傢產啊!」楊震笑著說:「讓我的後代做個清白官吏的子孫,這份遺產還不夠闊氣嗎?」這番話,使他的朋友對楊震萬分敬佩。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個故事流傳萬代。楊震終生清廉、不為金錢所惑,成為世代為官者的學習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