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殺人犯Ⅰ:你以為的反省,只會讓人變得更壞 (電子書)

教出殺人犯Ⅰ:你以為的反省,只會讓人變得更壞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岡本茂樹
图书标签:
  • 教育
  • 犯罪心理
  • 原生家庭
  • 反思
  • 性格缺陷
  • 不良教养
  • 心理学
  • 社会问题
  • 行为模式
  • 亲子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是不是認為做錯事就該反省?
你是否常把「對不起」掛在嘴上?
身為家長的你,會教小孩將心比心、站在別人立場想一想嗎?
─── 如果「是」,請你一定要看完這本書!

許多常見的教養模式、被視為正確的價值觀,
其實把大人和孩子都逼向絕境。

日本更生專家岡本茂樹十週年暢銷經典

  應該沒有人會質疑「做錯事就該反省」這個價值觀,但這其實違反人類的正常心理。請回想自己小時候做錯事,比起認錯道歉,當下是不是只想著「怎樣才不會挨罵」呢?

  華人社會中常用來教導學生的反省日記、反省作文、悔過書、自述書,真能讓孩子學會反思的能力嗎?我們理當認為「做人要將心比心」、「當個成熟穩重的大人」、「不要給人添麻煩」,真的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了嗎?會不會只是活得更壓抑而已呢?

  〖岡本茂樹〗以長年的教育與諮商經驗指出:這正是導致社會上不斷出現犯罪行為與身心症的根本原因。

  ┏・━・━・━・━・━・━・━・┓
  這是一本「很痛」的書!
  罪犯的心理問題,
  也是我們的內心問題。
  ┗・━・━・━・━・━・━・━・┛

  「我們不知道悲劇會在哪一代發生,但只要『做錯事就該反省』的教養模式不斷傳遞下去,終究會出現某個人必須把累積已久的痛苦哭喊出來的那一天。」─── 岡本茂樹

本書特色

  1.〖岡本茂樹〗是日本享譽盛名的更生專家,擁有學校教育、矯正教育、心理諮商的深厚背景,運用日本獨有的「角色書信療法」(Role Lettering, RL)輔導過無數個案,對象橫跨國高中生、大學生、司法少年、受刑人等各類族群。

  2.作者已經辭世,著有三本極具啟發性的經典,皆由遠流引進出版。對後世影響甚大,兒童精神科醫師、少年院醫官〖宮口幸治〗繼承其遺志,寫下暢銷書《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

  3.書中個案包含犯下偷竊、吸毒、殺人等案件,但所謂犯罪不僅止於傷害「他人」,也可能以傷害「自己」的形式展現。罪犯的心理問題,並非與我們一般人無關!

專文推薦

  「本書完整表達了岡本教授的教育理念,或許與一般人的想法有所不同,甚至讓一般民眾無法苟同。但是在處罰日趨嚴苛、再犯不斷、校園霸凌層出不窮、親職教育不彰的此刻,換個腦袋或觀點觀察事物,絕對是突破瓶頸展望未來的手段之一。希望本書譯本的出版,能夠讓黑暗的未來有些幽微的亮光。」─── 李茂生|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名譽教授

  「讓孩子認識什麼是『正確』之前,有一件事更重要,也必須先被執行,那就是允許他們『有自己的感覺』,唯有如此,我們渴望的『孩子能同理別人的感覺』才有萌芽的契機。」─── 吳曉樂|作家

  「渴望得到關愛而引發的悲劇,在臺灣亦有之,我想起兩位過世的『弒父』死刑犯陳昱安與翁仁賢。尚未面臨悲劇的人們啊,如果有機會讀到這本書,希望您們記得個案公男的心聲,接住他的求救訊號。」─── 謝孟穎|風傳媒/新新聞記者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虚构的、与您的书名完全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铸剑师的遗产:失落的符文与文明的挽歌》 作者:伊莱亚斯·凡·德·霍尔斯特 类型:奇幻史诗 / 蒸汽朋克混合 / 历史悬疑 第一章:黄昏之城的低语 本书开启于“永恒之光”帝国日渐衰微的时代。在这片被机械轰鸣和蒸汽管道网络所统治的大陆上,知识被垄断,而古老的魔法则被视为异端。故事的主人公,卡兰·维斯珀,是一位天赋异禀的年轻钟表匠,居住在首都“铁砧城”的底层贫民窟“回响区”。 卡兰并非贵族,他的生活被日复一日的零件打磨和机械校准所填满,直到一个雨夜,他从一个垂死的老人手中接过了一个锈迹斑斑的黄铜盒子。盒子内部,藏着一幅扭曲的星图,以及一张潦草的手稿,上面记载了一种失传已久的“原初符文”的理论结构。 原初符文,据说是“铸剑师时代”遗留下来的技术基石,能够驱动远超现代蒸汽技术的超维能量。帝国官方历史称铸剑师为野蛮的叛乱者,但在卡兰的解读中,他们是掌握了宇宙真谛的先驱者。 第二章:学院的阴影与裂隙的秘密 卡兰的发现很快引起了皇室工程院的注意。工程院的首席顾问,艾莎·洛克伍德,一位冷酷而极其聪明的女学者,追踪到了卡兰的藏身之处。艾莎表面上代表帝国维护秩序,但她内心深处对帝国日益僵化的教条感到不满,并渴望接触到真正的、未被扭曲的知识。 卡兰与艾莎的相遇充满了试探与冲突。卡兰代表着民间对失落智慧的朴素渴求,而艾莎则代表着被体制束缚的精英阶层。他们被迫结盟,因为帝国高层——摄政王马格努斯,一个醉心于永生实验的腐朽统治者——试图夺取符文技术,以巩固他岌岌可危的统治,甚至不惜牺牲整个城市的安全。 他们的调查将他们引向了地下深处,那里是古老的“裂隙网络”的入口。这个网络是旧时代为传输纯净能量而建造的巨型管道系统,现已被废弃,并充满了未知的机械生物和被遗忘的陷阱。 第三章:符文的低语与机械之心的抉择 在深入裂隙的过程中,卡兰开始实际掌握符文的使用。这些符文并非简单的能量开关,它们需要与使用者的“心智频率”产生共鸣。随着他越来越深入地接触这些知识,他开始体验到一种强烈的疏离感——仿佛他正在逐渐脱离人类的常态,成为一个更接近机械的实体。 书中细致描绘了卡兰与艾莎在穿越地下迷宫时的技术挑战:如何规避自动防御系统、如何校准一个需要用歌声才能启动的古代熔炉,以及如何利用蒸汽压力作为掩护。 关键转折点发生在“回音圣殿”。圣殿的核心是一台巨大的、被遗忘的符文驱动的计算核心——“编织者”。编织者没有实体,它通过心灵感应向卡兰展示了铸剑师时代的真实历史:他们并非野蛮人,而是为了防止宇宙中某种更宏大的“虚空熵增”而自我牺牲的守护者。 然而,使用编织者的力量也伴随着巨大的代价。卡兰发现,要驱动最高等级的符文,必须牺牲部分自我意识,将之“上传”或“融入”到机械结构中。 第四章:帝国的崩塌与升维的代价 摄政王马格努斯发动了对裂隙的全面突袭,他派遣了他最精锐的机械化军团——“净化工兵”——意图直接摧毁编织者,并用其能量源启动他自己的“不朽计划”。 高潮部分是卡兰与马格努斯在核心驱动室的对决。这场战斗并非简单的武力较量,而是两种不同哲学观的碰撞:一方是依赖腐朽的权力结构寻求永恒的统治者;另一方是掌握了超越时代的技术,却在牺牲人性与拯救文明之间挣扎的年轻工匠。 卡兰最终运用了最危险的“回溯符文”,它能够暂时性地逆转局部的物理定律,使蒸汽能量回归其最纯粹的状态。他成功击败了马格努斯,但也因此付出了沉重代价:他的一小部分记忆和情感被永久地编码进了驱动核心中,使他成为了一个半人半系统的存在。 尾声:新时代的黎明与永恒的守望 帝国权力结构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艾莎·洛克伍德利用她对新符文知识的理解,开始建立一个更加开放、以知识为基础的临时管理机构。 然而,故事以一种复杂而忧郁的基调收尾。卡兰虽然拯救了世界,但他已不再是原来的卡兰。他选择了留在裂隙深处,成为“编织者”的新的看护人,确保古老的符文技术不会再次被滥用,也不会因为人类的无知而被遗忘。 最终的场景描绘了卡兰的机械臂在微光中闪烁,他凝视着一个重新激活的、能够向外界传输稳定能量的符文塔。他成为了一个活着的纪念碑,一个文明的看守者,永远在机械的低语和人类的记忆之间徘徊。本书探讨了技术进步的伦理困境、知识垄断的危险,以及在面对宏大历史使命时,个体必须做出的不可逆转的牺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岡本茂樹(Shigeki Okamoto)


  1958年出生於日本兵庫縣,立命館大學產業社會學系教授。原為國高中英文老師,後來進入武庫川女子大學研究所臨床教育學研究科攻讀博士,取得博士學位。日本角色書信療法學會(Japanese Association of Role Reversal Letter-writing)理事長。在大學授課、從事研究,也致力於協助累犯受刑人更生。2015年歿。

譯者簡介

黃紘君


  臺大政治系學士、日本大阪大學公共政策研究科碩士。專職中日文口筆譯工作超過十年,目前努力在工作與育兒間尋找平衡點。
  聯絡方式:redarmyhuang@gmail.com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前言
 
Chapter 1 ◆ 那真的是反省嗎?

發生兩次擦撞意外時我的真心話
先「後悔」,後「反省」
動不動就開口反省的,都是惡性重大的加害人
加勢大周有「反省」嗎?
待過少年院的人「反省技術」都會進步
被告在法庭上會說謊
看似反省其實不然的案例
受刑人心中對被害人的負面感受
 
Chapter 2 ◆「悔過書」是造成壓抑的危險方法
從「模範悔過書」能讀到什麼
反省造成的壓抑遲早會爆發
不當行為就是徵兆
「代間傳遞」的家庭問題
「表面工夫的悔過書」會讓人變得更壞
出現問題行為時就是「協助的契機」
問題行為是「有必要的行為」
悔過書只是讓問題用很糟的方式暫時消失罷了
反省會讓人失去面對內心的機會
 
Chapter 3 ◆ 讓受刑人同理被害人只會帶來反效果
納入被害人觀點的教育
不實行矯正教育反而比較好?
「老老實實」服刑會導致再犯
絕大多數受刑人都沒有反省
幾乎沒有受刑人主動希望接受改善指導
徒具形式的角色書信療法
你能同理「虐待自己的母親」嗎?
抒發負面情緒後
「內觀療法」的問題
從加害人觀點開始
覺察內心的痛苦才能真正開始反省
哭喊著「爸爸,對不起!」的殺人犯
什麼是「真正的反省」
受刑人活下去的意義
對監獄刑罰的建言
酒井法子的《贖罪》
受刑人的問題並非與我們毫不相干
 
Chapter 4 ◆ 努力「管教」會教出罪犯
良好的教養會讓人活得很辛苦
教養是導致霸凌的原因之一
用「尾木媽媽」的方式不會減少霸凌
反霸凌教育要從站在霸凌者的角度思考
讓孩子成為「堅強的人」的教養方式
讓孩子趕快變成「大人」是很危險的
讓人無法「做自己」的訊息
「好父母」的問題
 
Chapter 5 ◆ 如何讓孩子與自己都不要成為罪犯
一起思考問題行為背後的原因
思考哪些事情是「父母造成我的困擾」
取代悔過書的方式
「謝謝」「我很開心」與「好孤單」「好難過」
建議大家「微發怒」
珍惜「孩子氣」的一面
軟弱也是魅力
能自然展現「真實的自己」才是真正的強者
好好依賴他人
 
結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611771
  • EISBN:978626361227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8MB

图书试读

前言
 
  要求做錯事的人反省,反而會讓他成為罪犯,怎麼可能有這種事?做錯事就該反省,這不是天經地義嗎?

  各位會這麼想,是因為這是我們社會上不容置疑的基本常識。但是,容我再說一次,讓做錯事的人反省過錯,他最終會成為罪犯,即使是自己主動反省也是一樣,結果就是會走上犯罪一途。

  到這裡應該有讀者很想反駁吧?大多數人都會反省,但也沒有被關進監獄不是嗎?不過,請各位將掌心貼緊胸口仔細想想,即使沒有犯下重大罪行,是不是也曾經有過「輕微犯罪」呢?例如跟朋友借了書或錢卻沒有還、將公領域(例如學校或公司)的文具帶回家卻沒有物歸原處,這樣的行為就是犯了竊盜罪。

  通常這種狀況除非自首,否則大概不會被發現。即使被發現大概也不會真的被問罪,說句「我不是故意的,真的很抱歉」就結束了,而這就是我認為的問題所在 ─── 「做錯事」➔「說對不起反省」➔「結束」的模式。

  如果是一、兩次可能真的是不小心,但同樣事情若一而再,再而三發生,那或許存在著當事人必須面對與處理的心理問題,無視於內心的問題,只要求他反省,不但使他更不了解自己的問題,還可能助長未來犯下重罪的風險。當然本書所強調的不是輕微犯罪,而是將反省視為理所當然所導致的「重大犯罪」。

  到這裡應該又有人想反駁了:「我也很常不小心,但是絕對不可能犯下重大案件。」但又有多少人能百分之百保證呢?即使不是自己犯下重罪,在教育上重複上述模式,可能是自己的孩子誤入歧途或犯罪,又或者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他的孩子(孫子)犯下嚴重罪行,抑或是再下一代的曾孫……我想說的是,只要這個模式沒有改變,一直持續下去,總有一天家族裡很可能出現犯下重罪的人,因此必須有人出面停止「做錯事就該反省」的教育方式。

  那麼一定有人會問:「做錯事難道不能叫他反省嗎?」可以,但是有條件。在反省之前,有一件「重要的事」必須先做,少了這個重要的事就會教出罪犯。這個重要的事在本書會陸續闡明,請各位先記得,當出現問題行為,愈是要求當事人反省,愈可能導致他犯下更大過錯。

  做錯事後一再被要求反省,最終導致走上犯罪一途的「代表人物」就是收容在監獄的受刑人。這些受刑人從小不知被身邊的人罵過多少次、反省了多少次,即使如此還是犯錯,終極結果就是犯罪。當發生問題行為,聲淚俱下發誓「對不起,我不會再犯了」的人,結果還是重蹈覆轍,最後甚至犯罪。

  我會定期到收容犯下殺人等重罪的受刑人監獄,與受刑人進行個人面談,也會安排更生課程並且授課,我面對的對象大多是殺人犯,其中不少人是慣用毒品導致殺人的罪犯。

  經過多年參與協助受刑人更生的工作後,我的心得是,如果要讓他們成功更生,就不能要求他們反省。而當我用「不要求反省」的方式進行面談與授課後,他們反而能開始自我反省。要求反省只會讓他們變得更壞,而不要求反省才能帶來真正的反省,這是我在協助受刑人的過程中從他們身上學到的,在本書中我會清楚說明這件事。

  首先我想簡述一下監獄的基本分類。各位如果以為每所監獄都一樣那就大錯特錯了,受刑人會根據犯罪種類(竊盜、使用毒品、性犯罪、殺人等)與情節輕重(輕微或惡性重大、初犯或累犯)分到不同監獄,基本上所有受刑人都以A指標或B指標(記錄受刑人犯罪傾向的記號)進行分類。A是初犯等犯罪傾向尚不嚴重者,B是累犯且犯罪傾向嚴重者。刑期十年以上者,A和B前面會加上L(Long的簡稱),無期徒刑受刑人當然屬於刑期十年以上者,因此通常收容在LA指標或LB指標監獄。我所服務的兩所監獄分別是B指標與LB指標,LB指標監獄所收容的是犯下最為窮兇極惡案件的受刑人。

  在監獄裡,我的立場不是監獄官,而是外部協助者,具體而言是在B指標監獄擔任顧問,給予職員指導和建議;在LB指標監獄則擔任教誨志工,直接接觸受刑人。即使立場不同,協助受刑人這點則沒有不同。

  在矯正圈裡,B指標受刑人被認為「非常難以矯正」,更何況是LB指標,更被視為「不可能矯正」。但我認為絕非如此,只要能和受刑人建立信任關係,依循步驟引導,他們也會萌發更生的念頭,想重新做人。而我說的步驟就是「不要求反省」。我要再次強調,一旦要求他們反省,只會讓壞人變得更壞。

  接著我想說明自己從事協助受刑人更生的緣由。自從開始在大學工作,除了擔任教職也負責學生諮商,大多數學生都很認真也很直率,然而他們經常受心理疾病所困擾。諮商時我仔細傾聽他們想說的話之後發現,問題幾乎都能追溯到小時候,他們在親子關係中必須時常自我壓抑,不被允許表達自己的需求,甚至被要求反省。

  學生們各基於不同理由無法表達內心真正感受而自我壓抑,當我鼓勵他們說出真心話時,他們一股腦兒說出口的都是對父母的負面情感,而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達出來後,他們都表示感到很暢快,心情也變得輕鬆,於是開始主動理解自己內心的問題,同時對父母的負面想法也有所轉變,煩惱才因此獲得解決。問題類型根據個案當然有所不同,但基本流程不變,唯有透過吐露真心話了解自己並正視內心,主訴症狀才會獲得改善(二〇一二年《角色書信療法:寫信的心理治療理論與實踐》金子書房)。

  協助他們的過程中我發現,受心理問題困擾的人在小時候都經歷過父母不願意聽自己解釋,只要一開口就被指責「不要太任性」、「不准頂嘴」,而且被要求反省,內心深處累積許多負面情緒。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釋放負面情緒對受心理問題困擾的人而言,是復原的出發點。

  當我開始逐漸建立自己的諮商方向時,朋友問我:「要不要試試看協助監獄裡的受刑人呢?」受刑人某種程度上可說是最有問題的一群人,所以當時我心想,他們心中應該也藏著許多負面情緒,如果是的話,那我所實踐的協助方式或許能運用在協助受刑人更生,想到這裡我就立刻答應了。

  我開始到監獄幫忙的時候,裡面實行的就是反省教育,具體而言是播放被害人家屬訴說悲痛心情的影片,要求受刑人寫下感想,內容千篇一律是「真的非常抱歉」、「我不會再重蹈覆轍」,但我絲毫感受不到他們有發自內心道歉的意願。

  當時,我有機會與一位三十多歲犯下殺人罪的受刑人進行面談,認真聽完他的故事後,我發現他對被他奪去性命的被害人抱持負面想法,他用很激動的口吻說:「要不是因為那傢伙(被害人),我才不會被送來這種地方(監獄)!」於是我給了他一項「功課」,請他以寫信的方式把對被害人的真正想法寫下來,而不是向他道歉。

  幾天後,他帶著寫給被害人的信來與我面談。信中一開始描述對被害人的憤恨,來到後半部卻寫道:「把對你的所有不滿統統寫出來後,我才驚覺自己做了多麼可怕的事,不管原因是什麼,事實就是我奪走你的性命,我居然直到今天才理解自己犯下多麼不可原諒的過錯。」最後以「我不知道該怎麼表達我的歉意,我怎麼會做出這種事……真的非常對不起」結束了這封信。

  之後他還寫了數封信表達對父母的想法。父親酒後對他施暴,母親對他視而不見,透過吐露這些從未說出口的憤恨,他將心情梳理過一遍,開始有了顯著轉變,臉上表情也從一開始的面露兇光逐漸變得溫和,因為他把卡在內心深處的負面情感一吐而空,心情變得舒暢,同時對被害人的悔意也加深了。這個經驗讓我更加確定該如何協助受刑人,就是絕對不能要求他們反省。

  協助過程中,我發現受刑人的心理問題與社會上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理問題並非毫無相關,更進一步來說,了解受刑人就會知道他們是將心理問題以殺人或吸毒等極端方式表現出來,也讓我們更容易看清楚自己和周遭人存在著哪些心理問題。許多生活中常見的教養方式其實有著讓孩子或年輕人走向犯罪的一面。現在很多孩子和年輕人活得很辛苦,造成他們這麼痛苦的重要原因,就是一直以來接受的「反省教育」。正因如此,我認為現在必須從根本檢討我們的教育方式。

  各位讀者在做錯事的時候是怎麼反省的呢?是不是會下意識地說「真的很對不起」呢?有沒有用堅決的口吻表示「我絕對不會再犯了」呢?身為家長的你,是不是想從孩子口中聽到反省的話語呢?如果你認為有反省、有道歉就好,或深信做錯事就該反省的人,請務必把這本書看完,你會發現自己認為正確的價值觀可能會把人逼入絕境,使他過得很辛苦;而有些過去被認為是錯誤的想法,其實反倒能讓我們活得更健康。如果是未來打算養兒育女的讀者,我相信本書一定能對你有幫助,在學校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們也請務必讀完本書。

  我再重複一次 ─── 要求做錯事的人反省,只會讓他成為罪犯。

  寫得如此果斷,但請容我為自己找個藉口。雖然我說反省會讓人變成罪犯,但也可能以犯罪以外的形式展現出來,就是精神疾病。人為什麼會罹患精神疾病,其原因我會在本書中說明。而提到精神疾病,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憂鬱症,根據日本警察廳公布的數據,日本自殺人數從一九九八年起每年超過三萬人,其中多數人都罹患憂鬱症(二〇一一年 警察廳生活安全局生活安全企畫課〈平成二十二年發生的自殺案件概要〉)。自殺如字面所示,意指殺了自己,從這個角度來看,自殺其實也有犯罪的意涵。

  一言以蔽之,犯罪就是將人類心中藏有的攻擊性外顯出來,當攻擊朝向他人就成了我們稱之殺人的犯罪,進而導致被害人產生;當攻擊朝向自己就會以自傷、自殺的方式表現。受憂鬱症所苦的人通常會不斷責怪自己「我好笨」、「像我這樣的人乾脆死了算了」,換言之就是嚴厲反省自己,因此陷入精神疾病的泥沼。這樣的說法或許對正苦於憂鬱症的讀者很失禮,但罹患精神疾病是各位責怪自己的結果,甚至演變為親手奪走自己生命的行為。為了不要走到那一步,我希望各位藉由本書好好思考反省究竟對我們的內心帶來哪些影響。

  此外,書中出現的年輕人和受刑人是虛構人物,雖然是虛構,但都是以我在大學和監獄幫助過的人物為原型,再經過大幅修改。我也會從實際在監獄協助受刑人更生所看到的真實情況出發,思考哪些具體做法對社會真正有效並提出我的看法,不讓這一切流為空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和逻辑推进,简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心理迷局,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推翻自己的预设,然后又不得不接受作者建立起来的、更令人不安的“新常识”。我最佩服的一点是,它成功地将那些抽象的、难以捉摸的“负面教育循环”具象化了。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一直以为你在修补一个裂缝,结果作者告诉你,你用的锤子本身就在扩大这个裂缝,而你却把它当成了粘合剂。它讨论的深度远超出了常见的育儿焦虑,它触及到了权力结构、控制欲以及成人世界对“秩序”的病态追求,这些东西是如何潜移默化地被植入到孩子心智中的。阅读体验是紧张而充满揭秘感的,每一个章节的转折都精准地命中了那些“看似无害”的教育瞬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相当扎实,它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学术语言,但其洞察力却直击本质,使得即便是对心理学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循序渐进的、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后感到轻松愉快的书,它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排毒”,清理掉那些你从未怀疑过的“毒素”。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巧妙地规避了传统教育读物中常见的道德说教和简单的行为矫正方案。它更像是一部关于“认知失调”如何被系统性利用的社会学报告,但用的是最贴近家庭日常的语言来呈现。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孩子面对指责时的“表演性”反应。那种眼神的闪躲、抽泣的频率、以及随之而来的快速“承诺”,都被细致入微地捕捉下来,并被精准地解构成了一种生存策略,而非真正的良知觉醒。它让我联想到社会上许多大型的集体性事件,那些表面的认错和后续的沉默,其实都遵循着类似的心理底层逻辑。因此,这本书的适用范围被极大地拓宽了,它不仅仅关乎家庭教育,更关乎我们如何理解和应对人际交往中的虚伪与真实。阅读它,就像是拿到了一套解密工具,能够看穿日常交流中那些精心编织的“情绪陷阱”。这套工具,让人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时,能够保持一种必要的、甚至有些残酷的清醒。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极好,它不是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然后就束之高阁的“快餐式”读物。相反,它具有一种**“黏性”**。每读完一个案例或一个理论段落,我都需要停下来,在脑海里进行一次漫长的“对号入座”和“自我审判”。它没有给你“如何做”的清单,它只负责“让你看清现状”,而“如何修正”的巨大空白,反而成了它最大的力量所在。这种留白,迫使读者必须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成为自己生活场景的“研究员”。它真正做到的,是构建了一种**“怀疑的文化”**,一种对“一切看起来太完美的解决方案”保持警惕的态度。我特别欣赏它对“善良的意图”与“灾难性的后果”之间那条细微而危险的边界的描述。它让你明白,教育不是一场单向的灌输,而是一场极其微妙的能量交换,一旦能量的流动方向出了问题,再美好的初衷也会导向完全相反的结果。这本书带来的改变是内生的、缓慢的,但其影响无疑是深远且无法逆转的。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强烈的“豁然开朗”夹杂着“深深的无力感”。豁然开朗在于,它终于给了一套理论框架来解释:为什么某些孩子似乎越管教越叛逆,越是被要求“做个好孩子”就越是走向反面。它把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妙的权力博弈,那些关于“面子”和“期望”的交易,揭示得淋漓尽致。无力感则在于,一旦你看到了这种机制的运作,你就会发现自己过去在“塑造”孩子时,是多么的被自己的惯性思维所驱使。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侵略性,它不和你打太极,它直接抛出证据,挑战你最柔软的神经——你对孩子的爱,是否也包含了某种程度的控制和投射?它在处理“恶行”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时,展现出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反而比充满煽情色彩的叙述更加震撼人心。它成功地让我开始质疑,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化”是否也是一种对个体天性的阉割,而这种阉割过程,恰恰需要一个“假装的悔改”来作为润滑剂。这种深度思考带来的震撼,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

这本书,坦率地说,它真的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教育和亲子关系的一些固有认知。我一直认为,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反省”**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是修正行为的基石。然而,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提出的观点深深地吸引了——那种看似理所当然的“反省”,在特定情境下,可能演变成一种更具破坏性的自我欺骗和行为固化。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细腻,它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深思的案例和心理学分析,引导读者去审视我们自认为“正确”的干预方式,是如何一步步将一个有问题的行为,包装成一个更难撼动的内心模式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内化过程”的剖析,那种深入骨髓的、关于“身份认同”如何被不当的教育压力扭曲的描绘,让我对自己过去的某些处理方式感到后怕。它迫使我跳出“好父母”的框架,去思考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我们迫切希望他们表现出的样子。这种颠覆性的视角,让人读完后会忍不住放下书本,陷入长久的沉思,甚至会去回想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微小创伤,是如何在当时被解读为“教育”的。这本书与其说是育儿指南,不如说是一面照进成人内心的镜子,让我们不得不正视自己的局限与盲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