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字療疾:臺灣文學中的疾病與療癒 (電子書)

寫字療疾:臺灣文學中的疾病與療癒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欣倫
图书标签:
  • 臺灣文學
  • 疾病
  • 療癒
  • 書寫
  • 文化研究
  • 文學與醫學
  • 身心靈
  • 電子書
  • 臺灣文化
  • 文學評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6位作者合寫,反映時代的疾病之書。
  瞭解臺灣「疾病文學」的重要讀本。
 
  疾病編年,文學度日。
  寫給曾經、正在或即將被疾病考驗的我們。
 
  疾病是人類共同的、普遍的、恆久的身體經驗,並與人類的社會、政治、環境等多面向有著複雜交錯的關係。疾病書寫反映時代,如何與疾病共存,是所有人類的共同課題。
 
  《寫字療疾》由26位作家、學者、醫師共同刻畫臺灣疾病的多元面貌,針對臺灣文學中經常書寫的傳染病、精神疾病、集體創傷、慢性病以及近年來備受重視的長照等五大主題。內容從疾病文學擴及醫療史、生活史與醫療從業人員、患者的前線觀點。從作家如何將疾病體驗轉化為創作力量,延伸至疾病的社會與歷史背景的探討。
 
  還好有文學,還好作家記錄下大疫病與小毛病,見證銘刻在身心上的傷痕,抒發與慢性病共處及陪伴老病的心路,於是,文學提供了另一種療方,供我們在漫漫長夜的疫病中度日。    
 
  「記疫行動,讓愛蔓延」聚焦於傳染病在臺灣文學中的圖景,林秀蓉介紹日治時期患有肺結核的作家楊逵、鐘理和,將疾病符號化為動能,成為反抗殖民政府與帝國主義的利器。黃宗潔回顧SARS與COVID-19期間,作家如何以文字回應、見證疫情,並藉由文學連結彼此。紀大偉則回顧不同世代作家對愛滋病的描寫。梁秋虹介紹梅毒成為小說家隱喻資本主義和殖民威權的毒害之物。許宏彬回顧臺灣傳染病歷史,看似成效良好的隔離防疫政策,其實也是高壓統治的結果。醫生作家黃信恩介紹結核病的醫療知識,以及文學中的疫病和痲瘋。
 
  「憂鬱來襲,書寫自療」呈現作家筆下的瘋狂、憂鬱症與躁鬱症圖像。廖淑芳從日治臺灣小說的女瘋子談起,瘋魔的背後隱藏著被男性壓迫的痛苦。李癸雲介紹女詩人將憂鬱症的身心狀態具象化,進一步探討書寫能否療癒。李欣倫探究作家如何具象體現了憂鬱症之體感,抵抗內心風暴,甚至能理解憂鬱症餽贈的陰影之美。王浩威追索憂鬱的來源,從最早記載憂鬱的古巴比倫帝國石板到現代醫學史,帶領讀者穿梭千年,思索瘋狂。
 
  「指認創傷,修復記憶」談天災、戰爭及白色恐怖在人們身心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許劍橋呈現作家筆下的九二一震災,造成人心的恐懼與創傷。宋玉雯評介臺灣小說家書寫的戰爭後遺症,如噩夢、失眠,譫妄和精神崩潰。朱嘉漢關注白色恐怖記憶的書寫,期望每一個傷口,都能找到適合的方式發聲。李雪莉聚焦少年工與移工的「傷」與「殤」,「殤」的恐怖不僅鍛鑄於身,更在他們飽受磨難的內心鑿痕。阿布則從醫學背景介紹精神疾病患者的「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以詩意筆法將創傷具體化為陰影,如幽魂。
 
  在「慢病緩療,與病共存」中,陳佩甄探討紀錄乳癌的散文,評介平路、隱匿等作家如何以文字直面自身罹患乳癌的經驗,藉此重新度量時間。栩栩從慢性病的「慢」談起,由於療程長,共病成為一門學問。陳宗暉介紹三位同為慢性病人的作家,如何因為閱讀與寫作而互相療癒。吳妮民描述慢性病被時間定義,而癌病迫使人正視時間,也重新定義了時間。除了西醫治療,中醫漢方也成為慢性病患者的選項,蔣竹山從日治時期的臺灣報刊中介紹人參的故事。
 
  在「陪伴長者,照亮長路」中,石曉楓介紹臺灣作家照護老年父母的艱辛歷程與書寫,也透過照護至親的歷程照見自我。張郅忻聚焦於臺灣長照產業的生力軍——來自異鄉的移工,還有女性照顧者對高齡者的陪伴。蔣亞妮介紹醫事作家的散文,理性平衡感性,展現疾病書寫新途。劉介修分析高齡者疾患的複雜度,聲聲叩問著關於高齡、健康與照護的多重敘事。
 
  書末於附錄附上臺灣文學館「寫字療疾」展覽的簡介與圖片,在展期結束後仍能留下紀錄。
 
  ◎本書作者:林秀蓉、黃宗潔、紀大偉、梁秋虹、許宏彬、黃信恩、廖淑芳、李癸雲、李欣倫、王浩威、許劍橋、宋玉雯、朱嘉漢、李雪莉、阿布、陳佩甄、栩栩、陳宗暉、吳妮民、蔣竹山、石曉楓、張郅忻、蔣亞妮、劉介修、王嘉玲、黃偉誌(依文章順序排列)
 
好評推薦
 
  林巾力(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陳耀昌(醫師作家╱臺大醫學院教授)——專文推薦
 
  平路(作家)、宋尚緯(作家)、林黛嫚(作家)、郭強生(作家)、楊斯棓(《人生路引》作者)、廖梅璇(作家)、鍾文音(作家)、隱匿(詩人)——一致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旨在详尽描述其内容,而不涉及您提及的《寫字療疾:臺灣文學中的疾病與療癒》。 圖書簡介:古羅馬工程奇蹟與社會結構的深度透視 書名:《萬石之基:帝國時代的羅馬營建術與權力展演》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了古羅馬帝國時期,其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工程體系——從堅固的軍團營地、精密的引水渠、壯麗的競技場,到遍佈行省的道路網絡——不僅是其軍事擴張和經濟繁榮的物質載體,更是維繫帝國統治、展演國家權威與塑造社會秩序的核心機制。 第一部:權力的基礎與材料的革命 羅馬的偉大,首先建立在其對土木工程的非凡掌握之上。本書從材料科學的角度切入,詳述了「羅馬混凝土」(Opus Caementicium)的發明及其對建築規模的根本性突破。不同於依賴切割石塊的傳統,羅馬人利用火山灰(Pozzolana)與石灰的混合物,創造出極具耐久性與塑形自由度的建築介質。我們將分析這種新材料如何賦予羅馬人建造巨大拱頂、跨度驚人的橋樑,以及深埋地下的複雜排水系統的能力,這些結構在帝國滅亡千年後仍屹立不搖。 具體而言,第一部分將專注於基礎設施的分析: 引水系統的城市化學: 分析羅馬水渠(Aqueducts)的幾何學設計、坡度控制,以及其在城市衛生、公共浴場(Thermae)運營中的關鍵作用。這些水利工程不僅是技術成就,更是羅馬公民生活品質的象徵,區分了「文明」的羅馬城市與「蠻荒」的邊陲。 道路的軍事與商業雙重性: 探討「羅馬大道」(Viae Romanae)的規格化鋪設(如石層、碎石層和路面層的精確堆疊),闡釋其作為軍隊快速部署的動脈,同時也是商品、信息與文化快速流通的經濟血脈。 第二部:空間政治學:建築如何重塑主體性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羅馬的建築活動從來不是中立的技術實踐,而是精心策劃的政治宣言。每一座公共建築、每一條道路的劃定,都體現了從羅馬城向外輻射的帝國意志。 我們將剖析幾類標誌性建築的社會學意涵: 競技場(Amphitheatre)與「麵包與馬戲」(Panem et Circenses): 鉅細靡遺地分析羅馬競技場(以羅馬鬥獸場為中心案例)的結構設計如何服務於群眾控制。從觀眾席位的嚴格階級劃分(元老院、騎士階層、平民、婦女),到血腥表演(Munera)對集體情感的疏導與釋放,本書探討了建築空間如何內化和固化社會階層,並在特定時刻將壓抑轉化為對皇帝的集體狂熱擁護。 凱旋門與紀念碑: 研究凱旋門(Triumphal Arches)作為「定格歷史」的工具。這些紀念碑上精細的浮雕,不僅是戰勝敵人的記錄,更是對羅馬元首神聖權威的持續宣傳。它們的功能是將戰勝者的敘事嵌入城市景觀,使每個市民在日常穿行中不斷接受這種權力合法性的灌輸。 第三部:工程師、法律與帝國的延續性 羅馬工程的成功,離不開其背後支撐的官僚體系和法律框架。本書深入探究了羅馬工程師(Architecti 和 Agrimensores)的社會地位,他們通常具備高等的數學和幾何學素養,是精英階層中的實用主義者。 律法的固化: 分析《十二銅表法》及後續的法律條文如何規範土地測量、水權分配、公共工程的招標與監督。這些法律確保了工程的標準化和可預測性,使其即便在遙遠的邊疆省份,也能維持與義大利本土一致的嚴謹度。 邊疆防禦體系(Limes): 以萊茵河與多瑙河沿線的邊界防禦工事為例,展示羅馬人如何將持久的軍事存在轉化為定居點和貿易點。這些防線不僅是物理上的阻隔,更是文化與法律邊界劃定的過程。 結論:物質遺產與現代世界的對話 本書最終總結了羅馬工程成就對西方文明的深遠影響。從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復興,到工業革命時期對結構力學的重新認識,羅馬人的實踐智慧提供了一套持久的範本。通過對古羅馬社會結構、政治意識形態與其實際物質成就之間複雜交織關係的描繪,讀者將能更深刻地理解,一個帝國如何利用其對環境的改造能力,來鞏固其對人類的統治。這不僅是一部關於建築史的著作,更是一部關於權力如何被「建造」出來的社會史研究。 目標讀者: 歷史學、考古學、建築學、政治社會學研究者,以及對古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的社會運作和物質文化感興趣的廣大讀者。

著者信息

策劃單位簡介  
 
國立臺灣文學館
 
  國立臺灣文學館,設立於2003年,座落於1916年建造的古蹟「臺南州廳」,是國家級的文學專業博物館。臺文館典藏有臺灣多元族群的文學文物,並發揮研究、展示的能量,傳遞過去的豐富文學史、串聯當代的繽紛創作力。臺灣文學館也是臺灣最重要的文學政策推動機構,擔負臺灣文學外譯、國內館舍結盟、專業紙類修復、跨域媒體改編等任務。
 
主編簡介
 
李欣倫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著有論著《苦難敘事與身體隱喻:從身體感知的角度閱讀當代女作家作品》,散文則有《藥罐子》、《此身》、《以我為器》及《原來你什麼都不想要》等,《以我為器》獲2018年國際書展非小說類大獎,亦入選《文訊》「21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中二十本散文集之一,近年散文集入圍台灣文學館金典獎、Openbook年度好書,散文作品也收入年度散文選及數種散文選集中。

图书目录

【推薦序】文學發聲,指認病痛╱林巾力
【推薦序】憂鬱樹與萬壽果╱陳耀昌
【導讀】疾病編年,文學度日:寫給受折磨的我們╱李欣倫
 
記疫行動,讓愛蔓延

貧窮是疾病的溫床:楊逵、鍾理和小說中的沉痾語境╱林秀蓉
當我們再次仰望星空:疫情時代的寫作╱黃宗潔
汙名,讓我們更閃亮:臺灣文學的愛滋顯影╱紀大偉
【特寫】玫瑰的名字:速寫梅毒文學史╱梁秋虹
【特寫】從抵抗、習慣到準備:傳染病與防疫措施╱許宏彬
【特寫】傳染病老地圖:文學作為一種公衛印記╱黃信恩
 
憂鬱來襲,書寫自療
文明的外邊:臺灣文學的癲狂史╱廖淑芳
詩歌作為抗抑鬱劑:談臺灣當代女詩人的憂鬱書寫與自療可能╱李癸雲
書寫,用以抵禦內心冰火風暴:臺灣作家筆下的躁與鬱╱李欣倫
【特寫】當正常也是一種瘋狂:觀看千年憂鬱記事╱王浩威
 
指認創傷,修復記憶
共震‧共存:天災書寫的創痛與修復╱許劍橋
指認創傷:戰後臺灣小說中的戰爭記憶與情感書寫╱宋玉雯
記憶與失語:白色恐怖的傷痕如何言說?╱朱嘉漢
險地孤生:來自勞動體制邊緣的傷與殤╱李雪莉
【特寫】創傷的幽靈:如何看見與對待創傷經驗╱阿布
 
慢病緩療,與病共存
與病共存:臺灣當代(乳)癌症散文的多重時間性╱陳佩甄
慢老,久病,故事多:當慢性病進入疾病書寫╱栩栩
生病如果是一趟自助旅行:三位臺灣作家的痊癒路上╱陳宗暉
【特寫】時間的命題:慢性病與癌症╱吳妮民
【特寫】食補・養生・人參小史:日治臺灣人參的社會生命史╱蔣竹山
 
陪伴長者,照亮長路
照護至親,照見自我:作家的中年練習題╱石曉楓
照亮長路:熟悉又陌生的照護者╱張郅忻
節制的深情:當醫學遇見文學╱蔣亞妮
【特寫】他們都說我「沒有病」:高齡、健康與照護的多重敘事╱劉介修
 
附錄
展覽簡介  寫字療疾:罅隙中的粼光╱王嘉玲、黃偉誌
作者簡介
展覽資訊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611900
  • EISBN:978626361229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3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文學發聲,指認病痛
林巾力(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疾病是臺灣歷史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影響到個人和整體社會的制度及文化,甚至是歷史的走向。過去三年,全球籠罩在COVID-19的威脅下,不僅改變我們的生活型態,也奪走許多寶貴的生命。文學不僅能夠記錄世紀大疫的劇烈變化,也細膩刻劃至個人的身心病痛。透過不同敘事觀點和文字表達,讓讀者更加深入地理解疾病的本質,並從中透析臺灣特有的歷史及社會環境。
國立臺灣文學館在疫情趨緩且解封之際推出「寫字療疾──臺灣文學中的疾與療」特展。展覽共劃分五區:「社會有疾,群眾同療」、「心靈有疾,書寫來療」、「集體創傷,集體療復」、「慢慢的病要緩緩療」、「時間的疾,照護療癒」,分別對應到臺灣文學中經常書寫的傳染病、精神疾病、集體創傷、慢性病以及近年來備受重視的照護議題。
 
  《寫字療疾──臺灣文學中的疾病與療癒》延續展覽的框架,並增補更加豐富的內容。本書以文學為軸心,透過跨領域的知識彙整,看見疾病的多元面貌,由此串聯起更具韌性的療癒力量。在李欣倫教授主編下,本書內容從疾病文學擴及到醫療史、生活史以及醫療從業人員、患者的前線觀點。從探討作家如何將疾病體驗轉化為創作力量,延伸至疾病的社會和歷史背景的探討。各章都將帶領讀者了解「疾病」如何與臺灣歷史文化緊密扣連,同時揭示出人性的脆弱與堅韌。除豐富的文章外,本書亦於附錄附上本次展覽的圖錄,在展期結束後,仍能留下紀錄。
 
  本書由李欣倫教授主編,並邀請於疾病研究上耕耘許久的專家學者共同完成。我衷心感謝所有參與本書創作的作者。我們也希望能夠透過這本專書,讓讀者更加認識臺灣的疾病文學,同時也為有興趣的研究者提供一個重要的參考資源。
 
  疾病是生命中無可避免的事情,一如展覽結語所說:「沒有人是故意的。」好在我們還有文學,透過文字的發聲來指認難以言說的病痛,並成為共同感受的途徑,成為彼此的扶持。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所有文學愛好者的支持。謹代表國立臺灣文學館對所有作者、讀者,致上最深的謝意。

用户评价

评分

光是看扉页和版权页的细节处理,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重视程度。书籍装订非常牢固,这点对于需要反复翻阅和查阅的学术读物来说至关重要。我设想作者一定深入挖掘了台湾不同年代作家的作品,从他们笔下描绘的身体的病痛,去探寻时代的脉搏和社会的潜流。这种跨越时间线的比较研究,无疑会带来许多新的启发。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于“疗愈”的阐释,它是否仅仅是简单的和解,还是包含了更复杂的、带有讽刺意味的重构?这种对文学中“救赎”主题的深入挖掘,往往能揭示出作者对人性最本质的理解。这本书的厚度与分量,让人觉得它将是一部能够提供持久思考价值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感极其出色,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纹理和墨色的渲染都透着一股高级感,让人忍不住一再摩挲。从目录上看,章节划分得非常有条理,主题的递进关系清晰可见,预示着作者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的论述体系。这种严谨性,对于我这种偏好结构化阅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猜想,作者在梳理台湾文学中的“病”与“疗”这一对核心概念时,一定花费了大量心血进行辨析和界定,试图在文学文本的表层现象下,找到更深层次的文化根源。这种探究的热情,从书籍的整体呈现中就能感受到,它散发着一种学者特有的沉静与专注,而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猎奇或炒作,让人愿意静下心来,与作者一同进入这场关于文本的深度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低调的雅致和文字的排版布局,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初次翻开,我就被那种沉静而有力的氛围所感染,仿佛能感受到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光是阅读前言和后记,就已经能窥见作者在选题上的独到眼光和深厚功力。他们对台湾文学的敏感度非同一般,能从看似寻常的叙事中,挖掘出关于生命、关于困境的深刻洞察。这种对文本的精细打磨,让人对后续的章节充满期待,相信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探讨,更是一次对文学精神的致敬。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整体结构的美学把控,让人觉得作者对待作品的态度是极其认真的,绝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研究报告。我尤其欣赏那种留白的处理,没有把话说得太满,而是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克制感在当代写作中是相当难得的。

评分

这本书的气场很独特,它没有那种咄咄逼人的学术腔调,反而带着一种温和的邀请感,好像在说:“请坐下,我们来聊聊那些说不出口的痛和那些微弱的希望。” 我留意到书中引用的参考资料的广度,这说明作者做了非常扎实的文献回顾工作,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在阅读这类主题的作品时,最怕的就是作者抓不住平衡点,要么过于情绪化,要么过于理性抽离。这本书的整体气息,给我一种非常平衡的感觉,仿佛作者站在历史和个体经验的交汇点上,以一种既尊重又批判的姿态进行审视。这种需要高超驾驭能力的议题,让人对作者的文学敏感度和理论工具箱的丰富程度充满了好奇。

评分

我特别关注作者如何处理那些敏感且复杂的议题,毕竟“疾病”和“疗愈”在文学中常常与社会、历史的创伤紧密交织。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极具张力,预示着它将探讨的不仅是个体经验,更是集体记忆的投射。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运用文学批评的视角,去解构那些潜藏在笔触背后的权力关系和伦理困境。从排版上看,字体选择偏向于传统且易读的风格,这在学术著作中是很明智的,它确保了内容本身的重量可以充分传递,不会被花哨的格式分散注意力。这种对可读性的尊重,体现了作者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被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所接触,而不只是局限于专业圈子内部,这种开放的姿态非常值得称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