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塑性加工學 (電子書)

金屬塑性加工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煥騰
图书标签:
  • 金属塑性加工
  • 塑性变形
  • 材料力学
  • 金属材料
  • 加工工艺
  • 机械工程
  • 制造工程
  • 电子书
  • 工业技术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作者均任教於國立台北科技大學,作者本其多年的教學經驗,將金屬塑性加工技術,作業裝置及加工過程,以簡易的說明方式,作深入淺出的介紹,為塑性加工及機械冶金之最佳讀本,本書因不涉及塑性力學之高深學問,且書中附有實用數據及參考例,所以,除了可以作為教材外,亦可供現場金屬塑性加工技術人員之參考使用。

本書特色

  1.作者本其多年教學經驗,將金屬塑性加工技術之作業裝置及加工過程以簡易的方式說明,作深入淺出的介紹,為塑性加工及機械冶金之最佳讀本。

  2.內容因不涉及塑性力學之高深學問,且書中附有實用數據及參考例,除了可作為教材外更可供現場金屬塑性加工技術人員參考使用。
锻造文明的基石:材料成形工艺的深度探索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广阔而深入的视角,审视现代工业的基石——材料成形工艺。我们聚焦于那些决定产品性能、结构完整性和制造成本的关键技术,从宏观的材料科学原理到微观的组织演变,再到实际的工程应用与质量控制,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与剖析。这不是一本专注于单一金属塑性变形的教科书,而是一部涵盖材料工程学、制造技术和先进加工方法的综合性参考指南。 第一部分:材料本构关系与变形基础 成功的材料加工始于对材料内在行为的深刻理解。本部分将首先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探讨固体力学的核心概念,特别是应力、应变和弹性极限。我们将详细分析金属学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晶体结构、滑移系统及其对塑性变形的内在限制。 重点章节将放在材料的本构关系上。我们不仅会回顾经典的胡克定律和屈服准则(如冯·米塞斯准则),更会深入探究高温和高应变率下的动态响应。这包括对加工硬化现象的深入描述,例如霍尔-佩奇关系在细化晶粒结构中的作用,以及对蠕变和应变时效的工程性分析。对于非常规材料,如复合材料或新型合金,我们将讨论其各向异性对传统本构模型带来的挑战与修正。 第二部分:宏观成形工艺的原理与实践 本部分将聚焦于工业界应用最为广泛的几种宏观成形方法,分析其背后的物理机制和工程优化策略。 铸造工艺的章节将超越简单的金属熔炼与浇注。我们着重探讨凝固学的核心——从液态到固态转变过程中的溶质偏析、晶粒生长控制,以及如何利用快速凝固技术来设计具有特殊微观结构的铸件。对砂型铸造、金属型铸造和精密失蜡铸造的比较分析,将侧重于如何通过控制冷却速率和引入晶粒细化剂来优化力学性能和内部致密度。 连接技术是现代制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书将系统地介绍各类焊接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弧焊、电阻焊、激光焊和电子束焊。区别于单纯的工艺介绍,我们深入剖析热输入对热影响区(HAZ)微观结构和残余应力的影响。针对异种材料的连接,例如金属与陶瓷的界面结合,我们将探讨扩散连接和爆炸焊接等特殊技术所面临的界面冶金挑战。 连接件的连接质量评价也是本部分的重要内容。我们讨论无损检测(NDT)技术,如超声波、射线和渗透探伤,及其在确保焊缝和接头可靠性中的应用规范与局限性。 第三部分:先进制造技术与数字化集成 随着工业4.0的推进,材料成形正朝着更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本部分着眼于前沿技术和数字化工具在提高制造精度和效率方面的应用。 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 AM),特别是金属粉末床熔融技术(如SLM和EBM),将作为重点分析对象。我们不仅描述其工艺流程,更深入探讨层间结合的物理化学基础,以及因快速加热和冷却导致的独特微观结构演变。对于AM件的后处理(如热等静压HIP),我们将讨论其对消除内部孔隙和优化残余应力的关键作用。 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的应用是现代成形工艺优化的核心。本部分将详述如何利用有限元分析(FEA)对复杂变形过程进行建模和仿真。读者将学习如何设置准确的材料模型、边界条件和接触摩擦定律,以预测模具的寿命、工件的残余应力分布以及几何误差。对多物理场耦合(如热-力-电耦合)仿真的介绍,将展示如何应对高能密度加工带来的复杂耦合效应。 第四部分:表面工程与材料性能提升 成形后的表面状态直接决定了零件在实际服役环境中的寿命和可靠性。本部分关注如何通过各种手段对材料表面进行改性和保护。 表面改性技术的章节将细致介绍物理气相沉积(PVD)和化学气相沉积(CVD)在形成高硬度、低摩擦系数涂层中的应用。我们将探讨热喷涂技术中粒子与基体的粘结机理,以及如何控制涂层的孔隙率和内应力以增强其抗剥落能力。 此外,对表面完整性的评估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分析机械加工过程中引入的表层损伤(如微裂纹、残余拉应力)对疲劳性能的负面影响,并介绍通过滚光、喷丸强化等方法来诱导表面压应力层,从而显著提高零件抗疲劳断裂能力的设计理念。 结论与展望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读者从材料本构到最终产品质量的系统化思维。通过对这些核心成形工艺的全面覆盖,我们期望读者能够在新材料的开发、复杂结构的制造优化以及提高产品可靠性方面,建立起坚实且富有洞察力的工程基础。未来的制造将更加依赖于对材料与工艺之间内在联系的精确控制,本书正是为此目标而铺设的理论阶梯。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金屬塑性變形之基礎
1-1 金屬塑性加工在工業上之位置
1-2 主要成形加工之方式
1-3 塑性加工與塑性變形
1-4 塑性加工用材料
1-5 塑性變形之機構
1-6 材料之塑性舉動
1-7 變形溫度與塑性
1-8 塑性變形與材料特性之關係
1-9 加工後的金屬材料之顯微鏡組織
1-10 改善材料特性,以提高塑性變形之方法
1-11 金屬材料之成形性

第二章 塑性力學之基礎
2-1 真應力與對數應變
2-2 應力
2-3 應力之平衡
2-4 應變
2-5 降伏條件
2-6 應力與應變之關係
2-7 塑性變形應力
2-8 體積不變定律
2-9 變形-功理論
2-10 變形速度
2-11 變形強度
2-12 摩擦之邊界條件
2-13 塑性加工之初等解析
2-14 容許應力與彈性能
2-15 熱應力
2-16 其他的解析方法

第三章 壓軋加工
3-1 前言
3-2 鋼板之壓軋
3-3 壓軋機之變形
3-4 壓輥之變形
3-5 影響軋鋼過程之主要因素
3-6 壓軋機之自動控制
3-7 壓軋材之龜裂與形狀不良
3-8 壓軋工廠之主要設備
3-9 壓軋作業概述
3-10 鋼錠之壓軋
3-11 厚版之壓軋作業
3-12 薄版之壓軋作業
3-13 壓軋之異方性
3-14 條鋼之壓軋
3-15 潤滑

第四章 擠壓加工
4-1 擠壓加工之分類
4-2 擠壓加工之基礎
4-3 管之擠壓法製造

第五章 鍛造加工
5-1 鍛造之意義
5-2 鍛造加工種類
5-3 鍛造加工因素
5-4 鍛造加工法
5-5 鍛造機械
5-6 熱鍛造加工
5-7 其他設備
5-8 鍛造作業流程
5-9 鍛造時可能產生之缺陷及防止方法
5-10 冷鍛造加工
5-11 特殊鍛造加工

第六章 沖壓與壓縮加工
6-1 沖壓加工之意義
6-2 沖壓加工之分類
6-3 沖壓加工所需力量與工作能
6-4 沖壓加工之特徵與問題點
6-5 壓縮加工

第七章 彎曲加工
7-1 彎曲加工之種類
7-2 彎曲加工之變形種類
7-3 板材之彎曲變形
7-4 模具彎曲加工
7-5 回彈
7-6 彎曲加工所需荷重
7-7 彎曲加工之各種計算例
7-8 製品之形狀與加工上之問題
7-9 管、形材之彎曲變形
7-10 其他彎曲加工
7-11 板之矯平作業

第八章 引伸加工
8-1 引伸加工之分類
8-2 引伸加工中鋼板之變形情況
8-3 引伸加工界線與加工條件
8-4 材料與胚料尺寸之決定
8-5 材料之異方性
8-6 潤滑
8-7 再引伸加工
8-8 特殊引伸加工
8-9 其他薄板之成形法

第九章 剪斷加工
9-1 概說
9-2 剪斷加工之變形機構
9-3 剪斷加工時之加工力
9-4 剪斷製品之形狀、精度
9-5 剪斷加工分類
9-6 精密剪斷加工
9-7 剪斷工具及壽命
9-8 特殊剪斷加工

第十章 抽拉加工
10-1 前言
10-2 鋼線之種類
10-3 抽拉加工變形
10-4 材料之變形機構
10-5 抽拉力與模具面壓
10-6 模具與插塞
10-7 潤滑劑
10-8 抽拉作業與抽拉機械
10-9 其他抽拉方式
10-10 線材之熱處理
10-11 抽線後組織與機械性質之變化
10-12 抽線溫度
10-13 杯錐狀破斷
10-14 表面處理
10-15 鋼線之性質

第十一章 最近之塑性加工技術
11-1 壓軋加工
11-2 擠壓加工
11-3 鍛造壓縮加工
11-4 引伸加工
11-5 剪斷加工
11-6 圓緣加工
11-7 凸出加工
11-8 製頸加工(頸縮加工)
11-9 摺緣加工
11-10 凸珠加工
11-11 捲邊加工
11-12 接縫加工

第十二章 與塑性加工關聯之成形技術
12-1 粉末加工
12-2 塑膠之成形

第十三章 工具與潤滑
13-1 加工工具
13-2 摩擦與潤滑
13-3 在塑性加工之摩擦與潤滑

參考 引用文獻
SI 單位換算表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81653
  • EISBN:9786263285194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0.7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或者说下载了这本电子书)是冲着它在“先进成形技术”部分所声称的深度去看的。市面上很多教材往往止步于传统的冷热加工,对于近年来兴起的增材制造(3D打印)在金属塑性方面的特殊行为研究涉及较少。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出了令人惊喜的洞察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增材制造的工艺流程,而是深入探讨了激光熔池的快速凝固过程如何影响最终部件的残余应力和微观组织演变,这对于从事航空航天部件研发的人员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关注了关于“路径规划对内部缺陷控制”的章节,作者引用了多个案例研究,对比了不同扫描策略在减少孔隙率和提高疲劳寿命方面的效果。这种前沿性和实践性的结合,让我觉得这笔“投资”非常值。电子书格式的优势在于可以随时进行全文检索,当我需要快速回顾某个特定参数对材料各向异性的影响时,搜索功能极大地节省了时间。虽然某些高阶的数值模拟章节需要较强的专业背景才能完全消化,但其提供的参考资料列表无疑为我指明了进一步深挖的方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你铺设了通往下一阶段学习的阶梯。

评分

这本关于金属塑性加工的电子书,从内容深度和广度上来看,无疑是金属材料领域内一份相当扎实的参考资料。尽管我手里拿着的只是电子版,但其排版和结构设计依然能感受到编辑团队在构建知识体系上的用心。首先,书中对塑性变形的基本理论阐述得非常透彻,从晶体滑移、孪生机制到宏观应力应变关系,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衔接自然,使得初学者也能逐步建立起对塑性加工本质的理解。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理论的堆砌上,而是紧密结合了工业实践,例如在轧制、锻造和挤压等核心工艺的章节中,详细分析了不同工艺参数对最终产品性能,如晶粒度、强度和韧性的影响。对于需要深入理解金属本构关系和加工硬化现象的工程师来说,书中提供的数学模型和有限元分析基础知识,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试图构建一个从微观到宏观、从理论到应用的完整知识闭环,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查阅的工艺手册。尽管篇幅较大,但清晰的章节划分和详尽的图表,大大提升了阅读效率,即便面对复杂的力学公式,也能借助配图找到直观的理解入口。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工艺师,我对教材的要求往往比较苛刻,不仅要求知识的准确性,更看重其对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指导意义。这本《金属塑性加工学》的亮点之一,在于它对于“缺陷控制与预防”这一环节的处理,做得极其到位。书中详细剖析了常见缺陷,比如轧制中的裂纹、锻造中的折叠以及深冲过程中的起皱,并配以大量的实物照片和剖面图来展示这些缺陷的形成机理。这些图文并茂的展示,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具冲击力和说服力。更重要的是,它没有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到“如何避免”的层面,例如,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优化模具设计、控制润滑剂配比,甚至调整加热速率来有效规避特定缺陷。这种实战导向的叙事风格,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师傅带进门”的感觉,让人感觉仿佛身边就有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在指导操作。即便是电子书,其附带的各种表格数据也清晰易读,特别是关于不同钢种和铝合金在特定变形条件下的流动应力数据表,直接可以转化为车间操作的指导依据。

评分

这本电子书在结构布局和专业术语的解释上,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作者的行文风格冷静而精确,没有过多的情绪色彩,完全专注于知识的传递。特别是在“材料性能表征”这一章节,对拉伸试验、扭转试验和冲击试验的详细描述,以及如何从试验数据中反演出材料的塑性参数,讲解得一丝不苟。它不仅告诉你如何做实验,更重要的是解释了每个参数背后的物理意义。电子版的一个好处是,当遇到不熟悉的专业词汇时,可以立即利用内置的词典功能进行快速查询,这对于跨学科的读者(比如我这种半路出家进入金属领域的工程师)来说,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书中的插图质量非常高,特别是那些关于晶体结构和变形区域的示意图,立体感和清晰度都非常出色,有效避免了传统教材中图示模糊不清的问题。可以说,这本书成功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与工程的实用性,对于任何想在金属塑性加工领域深耕的人士而言,它都是一本值得收藏和反复研读的工具书,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知识支撑。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非常系统,但如果让我给一个略带挑剔的视角来看待,我认为它在“材料本构模型”的介绍上,或许可以更贴近当前工业界主流的商业软件接口进行阐述。虽然书中详细介绍了Johnson-Cook模型和Voce模型等经典模型,但对于更复杂的粘塑性和温度依赖性模型的引入略显保守。例如,在讨论极端条件下的超塑性加工时,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如何将这些先进模型参数化并导入到主流的ABAQUS或DEFORM等有限元分析软件中的具体操作流程或案例。电子书的互动性本应是一个优势,但在这本书的特定章节中,似乎更多地依赖于静态的图表展示。当然,这也许是出于保持教材通用性的考量,避免过于依赖特定软件版本。不过,对于那些希望将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仿真验证的读者来说,增加一个“从理论到软件实现”的桥梁章节,将会使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再上一个台阶。整体而言,它是一块坚实的基础磐石,但向尖端应用领域的跨越,尚留有微小的拓展空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