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4
第一次到上海是1996年8月26日;侯导要拍「海上花」,但尚无剧本,看过张爱玲译註的同名小说。说是去勘景,其实是很茫然地在寻找「海上花」小说中的失落世界。
阿城由洛杉矶飞往上海与我们会合,是我们四人中唯一会说上海话的住美北京人,据说,阿城在文革期间下乡至云南西双版纳的工作队,全队绝大多数是上海人,耳濡目染之余,他听得懂也会说。阿城的妹妹(姗姗)与妹夫一家住上海亦随时在交通上支援我们。
「上海」对我而言,具有一股神秘而陌生的美感,在我上小学之前,虽不知它确切在遥远的何处,但已将它奉为「比谁会玩」、「谁玩过的地方多」的憧憬目标,幼时听阿公说他年轻时的风光轶事,未成婚前学子弟戏、扮小生,远征上海观摩游乐。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是一件了不得的丰功伟业,在邻里间无人出其右,曾到过那么远的地方。我阿公「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因他去过上海而令我更加景仰,视为伟大行径。阿公若活着有98岁,与布袋戏国宝级大师黄海岱同年;现在想想他去上海的时间约在1920年代初期,那时鲁迅也住在上海,待在弄堂房子里,被弄堂里经过的零食点心叫卖声,吵得希望自己能「心如古井」安心写作;这一点是我阿公比鲁迅强的地方,只要有小贩来兜售,他一定毫不放过任何享受美食、观赏美景的机会,他的人生经验是玩出来的。年纪稍长,知道上海是中国的第一商业大城,有着「东方明珠」的美誉,其实对上海还是停留在片面的老歌(夜上海)、老电影(不夜城)、老旧画报(美女)、十里洋场的刻板印象当中,将上海视为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
其实,根据现在回味起来,第一次走在向往已久的外滩,清风徐缓,放眼望去,滩头上充满穿着各款睡衣、睡袍,外出散步、赏月、乘凉的男男女女,对于此种异象,心中不免有些错愕;并驾齐驱的另一景象是,白天逛古董市场,迎面走来的上海时髦仕女,上半身华丽光鲜,而下半身却是半截式肉色玻璃丝袜,踩着高跟凉鞋,在惊艳之余,亦颇为惊异其独特的审美观;定下心神,仔细玩味上海人的穿着品味与心态,其实是自己少见多怪,能有余裕穿着睡衣来去自如逛古董市场、散步,甚至讲究睡衣款式,肯定是有钱有闲阶级的表征,就如同上流社会的人,讲究将自己的名字缩写绣在底裤一样!上海人真是毫不放过任何一种值得炫耀的机会,佩服!
弄堂房子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一路听阿城讲解的石库门住宅,比起前者它才是真正老上海世俗文化的空间所在,是「海上花」里这些高级艺妓居住的「书寓」房屋样式。
上海并非我们成长的地方,有关弄堂生活情态,只能靠「想像」。「弄堂房子」或「石库门住宅」是上海人对里弄建筑的俗称;如果当我们的老掉牙印象,只停留在「外滩」上那些栉比嶙次的西式硕高建筑,赫然长立于十里洋场,那只显示上海人洋化的一面。
其实弄堂房子,才是上海人「特有的」、「土产的」生活空间,是大部分老上海人,最世俗,也最真实的生活与文化的反映。
弄堂生活
穿梭于威海路两侧的里弄巷道之中,有如走进一个封闭的小社会。张家的前门对着沈家的后院,巷道的宽度只容许一辆马车通过,张家倌人从前门出来坐马车或乘轿,可能正好碰上沈家娘姨自后门出来倒面汤水,或许我们当可尽情想像鲁迅写的「弄堂生意古今谈」中,弄堂里外各行各业唿唤生意的各式声调:〝五香茶叶蛋〞、〝薏米莲心粥〞、蔬菜瓜果叫唤声,卖生鸡、生鸭、鸡蛋、豆腐的,弹棉被胎的,修鞋的,算命的。由于里弄房子是户户比邻着,他们之间的公共空间就是屋前与屋后的弄道,只要叫卖声一起,有兴趣的娘姨、大姐们就会应声而出,对货物品头论足,讨价还价,顺道交换里邻新知,散播八卦;主妇们聊着聊着,在敦亲睦邻之余,可能就会把原先要买东西这回事给聊忘了。这就是里弄生活的乐趣,邻里间守望相助,无疏离感,我们常听人说,上海人「善处世」、「门槛精」,这可能与从小就在这样一个小社会里,接受严格的人际关系考验有关;当然它的坏处也在于像这样一个龙蛇混杂的环境内,一不小心发生口角争端,大打出手,容易引来弄堂风波,毫无隐私可言。
弄堂房子可说架构了上海开埠一个半世纪以来的生活文化与历史。
弄堂建筑特色
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所谓「上海人」就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外地人,其中以苏州人最多。「海上花」的年代(清末1880年代以后)要比鲁迅写的年代(1920年代)提前许多,但生活上的空间是颇为类似的,多为老式的石库门房子。里弄建筑的大肆兴建与太平天国之乱有关(1853年),乱后难民涌入租界区,为因应大量移民,租界区内的房地产商(据说是犹太人)便广泛建造这种立帖式结构的里弄住宅,一排排的集体住宅;由外观看来,融合西方的建筑元素与东方人传统密闭的大门天井宅院,户户比邻,以风火山墙隔开,若由空中俯瞰,一列列(弄)如兵营般平行排列,中间穿插着一行行(里)垂直的里道,交织成棋盘似的网路;对内交通自如,对外只有总里口才能通向外面大马路;总里口设有如城门般的大铁门,可随时启闭,方便管理。
里弄房子是有分等级的,「海上花」中「长三书寓」是集中在英租界内的四马路(今淮海路南京路附近),是属于较高级的里弄住宅。第一次到上海时,淮海路上的石库门房子正在拆除,拿着相机,走入残垣断壁只剩骨架的屋内,结构清晰可见;房子完整时,还不见得能如此一目了然,连壁面与夹墙处理都很清楚,若说机会难得又不免心生唏嘘,旧时上海人的世俗空间,眼见就快拆光了;上海特色逐渐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不具特色的摩天大楼,与其它现代化而无特色的都市无异;到处皆是工程在进行,走入城隍庙附近还未拆除的弄堂之中,也是乱象一片;到处都是电线与电线杆乱拉一通,外漏滴水的冷气机与棚架比比皆是;生锈的铁窗,屋里数户共居,隔间杂乱,毫无取景的角度,若要用实景修改,恐怕困难重重,对照「海上花」中那个旧上海景象:弄堂巷道外,九顶轿子等待倌人出局,开局票,摆双台,划酒唱曲的繁华美景,再面对眼前乱象,简直无心再想像古人的生活型态。
拜访上海电影厂的仲峥,建议我们搭景,带着我们去上影厂在市郊的一大片土地,计画做为影城,试图将上海百年来各式建筑与江南小桥流水,园林庭院景观陆续搭建,陈凯歌导演的「风月」,就在那儿搭了一场街景,与里弄巷道,由于我们海上花的年代更早,可顺着搭下去,成为上海影城的一部份,与上影厂协拍海上花有了初步的眉目。
剧本没审过,回台搭景
大部分的弄堂房子都被拆了,没拆的内部区隔凌乱狭窄,外观到处都是电线杆、交错的电线与滴水的冷气机,无法取景,讨论回台湾搭设内景部份,再到大陆出外景-----选定以上海广播交响乐团的西厢,为西式的花园宅阺,改景之后可用来作为钱子刚宅----有一场戏是黄翠凤出局至钱宅打麻将的景,另外,苏州「同里」(地名)的「退思园」是一小型园林宅院,可用来作为王莲生家,有二场戏,一场戏是王莲生撞见沈小红姘戏子后,愤而娶张蕙贞以洩恨,并在公馆摆酒宴客,小红虽气闷,仍盛装赴宴,在新房中显得苍白抑郁;另一是书房,莲生在习字,阿珠领着沈小红向王莲生解释根本无姘戏子一事。另一处是苏州近郊的「虎丘」,是明朝江南四大才子常游赏之处,唐伯虎就是在这巧遇秋香,深受吸引,自愿卖身为仆,展开追求,环绕虎丘周围有一条马车道,杨柳垂岸,可供游客坐马车绕行,本来是要作为剧中沈小红与武生小柳儿坐马车,三月柳絮纷飞的景致,可惜,这些地方后来都无法去成。
大陆外景计画与上影厂协拍,由他们将海上花剧本送北京广电处审查,无奈批示下来认为剧本缺乏对当时社会的批判精神,而无法核准,于是到大陆出外景也就被迫取消,于是才有整个撤回台湾搭景一事;钱宅侧厅与莲生书房改在台湾内部陈设,二场戏拍了之后在剪接时惨遭淘汰。全戏皆为内景,无疑是对导演在场景处理上的一项大挑战。
B.O.T.片厂梦
选择在杨梅搭设这三幢里弄房子之前,有段曲折找地搭景过程。侯孝贤导演的理想是希望把全台湾当作一座制片场,电影拍到哪儿,场景可留下来,转为其他用途。于是才会有与地主合作的产生,这得在拍摄前就事先将转型后用途于设计时先规划详尽,于是电影拍完后,道具装潢留下来,可变成餐厅、pub、咖啡厅、艺术电影院……,侯导自己梦想有一幢如鹿港老宅般的闽式建筑,地下室可当表演教室,训练演员,若有知名演员来台拍戏,可主持讲座或表演心得座谈,一、二楼中有天井,天井光悠然泻下,雕花护栏四周陈列桌椅,可悠闲地喝咖啡,同时有电影、艺术相关书籍的贩售,晚上可成为pub,有乐团演奏。三楼可有一个小型的艺术电影院,可培养专业的选片人员去各大电影艺术节选片,买放映权,每晚或每场有不同的影片观赏,聚集爱好艺文音乐的族群。而他则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写剧本,窥看来往的人(别人看不到他的特别座),喝咖啡、逛书局,听表演、创作等座谈,后头的另一屋放着剪接与录音器材,可让有兴趣者学习电影后制工作;这是侯导小小的B.O.T.美梦,似乎也颇能贯彻建立社区艺文空间与「心灵改革」的理念,只是台湾人的「生意眼光」似乎与他背道而驰,实现以台湾为制片厂的理念,恐怕知音难觅!
海上繁华录---海上花的影像美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海上繁华录---海上花的影像美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