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顾留馨先生(1908?1990),为蜚声中外的太极拳专家,精通各式太极拳的技艺与技理,他严谨治学,着述丰富,其质量、内容与价值为不同时期的爱好者所欣赏,颇具权威性。曾受周总理的重托,为越南主席胡志明及我国老一代领导人叶剑英、宋庆龄等传授太极拳,并多次代表国家前往国外授技,1977年和1980年,顾老先生两次东渡,赴日授技,其精湛的推手技能,令日本太极拳界大为惊叹。
顾先生自11岁(1919年)开始学拳,70年间,除了坚持自身锻鍊和悉心传授拳技外,还遍访名师,虚心求教,一生博採众长,重实用,斥花假,对武术技法以实践来进行比较,辨其优劣,决定取舍,并集各家之长,从事太极拳术的理论研究,为传统武术的发展兴旺作出卓越的贡献。
顾留馨先生历任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兼技术研究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编委;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武术研究员;上海市武术协会主席。其着作有:
1.《简化太极拳》(上海教育出版社,1961年)
2.《陈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1963年,与沈家桢合着)(大展出版社,2002年繁体字版)
3.《太极拳研究》(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年,与唐豪合着)(大展出版社,2004年繁体字版)
4.《怎样练习太极拳》(上海教育出版社,1974年)
5.《太极拳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
6.《炮捶—————陈式太极拳第二路》(香港海峰出版社,1983年)
7.《精简杨式太极拳(五分钟套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
第一章 太极拳的起源和演变
(一)太极拳的起源
(二)近百年来太极拳的演变
(三)太极拳在现代蓬勃发展
附表一:陈家沟陈氏拳家世系简表
附表二:传统太极拳主要传递系统表
第二章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和锻鍊内容
(一)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二)几个关键性练法
(三)锻鍊要领
(四)身体各部位姿势要求
(五)基本功和辅助功
第三章 炮捶的特点和有关的一些问题
(一)炮捶的特点
(二)炮捶发劲与推手的关系
(三)陈式拳家和杨、武两式前辈都擅长炮捶
(四)炮捶势名的演变
(五)震脚与发劲时吐气发声对健身和技击的作用
第四章 陈式太极拳第二路〔炮捶〕图解
(一)拳势名称顺序
(二)关于图解的几点说明
(三)动作图解
第五章 附 录
(一)《纪效新书》卷十四 戚继光
(二)拳经总歌 明末清初陈王廷
(三)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解 顾留馨
(四)十三势 清?王宗岳
(五)太极拳经谱 陈鑫
(六)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 陈鑫
(七)太极拳推原解 陈鑫
(八)太极拳总论 陈鑫
(九)太极拳十大要论 陈鑫
(十)太极拳绪言
(十一)陈王廷传 明
(十二)王宗岳传 清
(十三)陈鑫传 清
(十四)马同文抄本《太极拳谱》 唐豪跋文
后 记
挖掘、抢救、继承、整理中国传统武术,现在已到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时候了。对武术的热爱和一种责任心,又有书店约稿的鼓励,促使我写成这本书。年已七十有三,还常常 深夜写稿,颇有谈迁写《国榷》时「残编催白发,犹事数行书」的感触。
20世纪40年代初,赵朴初居士常约我到佛教净业社听讲经,他也曾学过杨式太极拳,并能坚持锻鍊。我研究太极拳历史,认为创造人陈王廷很有可能也吸收了少林寺拳法。我请赵 朴初老为本书题字,含有太极拳与佛门武僧拳法有渊源之意。
我写过几本太极拳书,这次请在大学念书时同学白寿彝作序,他是中国伊斯兰教代表人物。中国回族拳种也很多,与太极拳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早年也练过回族拳种潭腿、查拳。我请白作序,不是自以为这本书有什么学术性创见,而是太极拳是真正的武术,才请白寿彝教授为一本讲拳技之勇的书作序。
陶仁祥君从我学拳和推手有20年,本书全稿经他校阅,指其疏漏,还为拳照画动作方向示意箭头,设计画炮捶路线示意图;姜金章先生摄彩色拳照;戴英先生摄全套拳照。俱在此 表示感谢。我业余练拳,功夫不深,年老拳架偏高,年轻力壮者练拳,应将架式放低。老年尚能练拳,与青壮年推手为乐,这是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陈发科老师授徒颇多,其中对我有启迪切磋者如沈家桢、李剑华、朱瑞川、唐豪、陈照奎等,俱已物故。现存者在北京有田秀臣、冯志强、雷蒙尼等,在济南有洪均生,在北戴河有李经梧。因交稿迫促,不及分别征求意见为憾。
陈发科老师是陈式太极拳老架系统的代表人物,其祖上五代都是陈家沟着名拳家,六代相传,理精法密,但未有着述。1963年沈家桢和我合着《陈式太极拳》,因各种牵扯,至今未能出修订本。今年我专写了「炮捶」,限于水平,未能完整阐发陈发科老师所授拳技,切盼各方赐予纠缪、评正。
陈发科老师的儿子照旭、照奎都是有希望成为七代家传的名拳家,可惜都因故不得享高寿。照旭子小旺,年富力强,今在河南郑州专职教授陈式太极拳和推手,我屡勉以勤学苦练,以继祖业而慰众望。陈发科老师一生为人厚道,有武德,自古以来,有道德者必有遗泽。
太极拳和其他拳种都应有真实功夫的代表人物,各拳种的挖掘、研究、整理,都是为了继承有人,不仅为了「家宝」,而是为了「国光」。
这本书我早就想买了,一直拖着没下手,今天终于在书店看到了,迫不及待地翻开。封面设计很朴实,没有花哨的图案,给人一种沉稳扎实的感觉,这倒是挺符合太极拳的精神的。内容上,我个人是对太极拳的套路非常感兴趣的,特别是那些比较少见的套路。一直觉得太极拳不仅是锻炼身体,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其中蕴含着很多哲学和智慧。这本书的作者似乎在这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从他的文字中能感受到他对太极拳的热爱和执着。我尤其喜欢书里提到的一些关于动作细节的讲解,比如身体的重心转移、腰胯的带动,还有眼神的运用等等,这些都是在练习中容易被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地方。光是看书上的插图,就觉得很有启发性。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陈式太极拳的精髓,并且在实践中有所提升。我平时练习太极拳,总感觉有些地方卡住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本书的出现,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让我看到了新的希望。我非常期待能通过这本书,克服当前的瓶颈,将我的太极拳技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最近对传统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太极拳。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开始关注陈式太极拳,并且听说“炮捶”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路。作为一名初学者,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介绍“炮捶”的教材。我不太喜欢那些过于理论化、晦涩难懂的书籍,更倾向于内容清晰、图文并茂,能够指导我实际练习的。这本书的作者,我了解到他在太极拳界有着很高的声誉,我相信他能够写出高质量的内容。我希望书中不仅能够介绍套路动作,还能解释动作的含义,以及练习时需要注意的要点。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练习的建议,比如如何循序渐进地学习,如何纠正常见的错误等等。对于我来说,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真正体会到太极拳的魅力,并且养成持之以恒的练习习惯。
评分最近迷上了太极拳,朋友们都说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根基,尤其其中的“炮捶”更是精华所在。我一直想找一本真正能学到东西的书,而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听说这本《炮捶陈式太极拳第二路》写得非常好,我特意去书店找了找。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厚实的质感和精美的排版吸引了。我仔细翻阅了一下,发现里面的动作分解图非常清晰,每个动作的要领都讲得很详细,而且还有很多关于练习时需要注意的细节提示,这对于我这种刚入门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每个招式背后含义的解读,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让我明白了太极拳不仅仅是简单的招式堆砌,更是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我期待着能通过这本书,一步一步地掌握“炮捶”的要领,并且能够真正将太极拳的精髓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让自己变得更加健康、从容。
评分我是一位有着多年太极拳练习经验的习练者,一直以来都对陈式太极拳的套路情有独钟。了解到有这样一本关于“炮捶”的书,我非常好奇。从网上看到这本书的介绍,就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太极拳的“形”固然重要,但“意”和“气”更是其灵魂所在。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炮捶”这一套路,让我觉得非常难得。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劲力运用、发力时机和身体协调性的讲解,这些都是区分高手和普通习练者的关键。同时,我也很想知道书中是如何阐述“炮捶”中所蕴含的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哲理的。太极拳的练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复一日的揣摩和感悟。一本好的教材,能够帮助习练者少走弯路,更有效地提升功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和实用的指导,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炮捶”的奥秘,将太极拳的练习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华武术有着深厚情感的研究者,长期以来,我对陈式太极拳的独特魅力深深着迷。特别是“炮捶”一路,其劲力饱满,动作刚劲有力,蕴含着丰富的技击智慧,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深入剖析“炮捶”内在机理的书籍,从技术层面到理论层面,都能够有详尽的阐述。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期待。我非常关注书中对于“炮捶”的起源、发展,以及其技术特点的论述。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炮捶”劲力运用、发力技巧、以及身法配合的独到见解。太极拳的练习,讲究悟性,也离不开精妙的指导。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能够对“炮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拓展我的学术研究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