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古早昔时阵,透早阿母煮烧饭,赶阮起床好出门……」从生活化的诗中,我们似乎可以嗅到满桌的饭菜香。本书是作者根据多年的烹饪经验以及推广台湾传统办桌理念所编成的食谱,透过作者的匠心独运,将台湾传统的特色食材融入每道可口的菜色当中。边看边学,你也可以成为办桌大厨!
台湾味上桌?
◎ 办桌菜:瑶柱茄子、金瓜米粉、梅汁鳕鱼、香菇鲍鱼、蹄肉笋干等17道
◎ 家常菜:蕃薯米粉芋、香草豆腐、客家小炒、彩脍三鲜、南瓜盅等22道
◎ 甜点:腌脆梅、桑叶酥、桔香莲藕、竹炭微米馒头等8道
作者简介
陈丽华
1946年生于苗栗县苑里镇
1969年苑里女儿嫁为通霄媳妇
1982?1995年与先生从事地方政治活动
1996年于苑里华陶窑服务,专职华陶窑餐厅主厨至今
2001年9月11日于美国洛杉矶,为台湾人联合基金会主办之「台湾文化之夜」办桌(席开120桌)并唸歌诗。
从生活中体验周边的事物,年度节庆菜餚的变化,让岁月增长,从大家庭到选举的大锅饭,庙会的饭?到华陶窑的割稻仔饭,都是早期农村文化的缩影。没有亮丽的刀工,只有浓浓的乡土味,是我成长中生活的体验,与大家作伙吃台湾乡土菜、学台湾庄脚话。
拿到这本《台湾办桌食谱》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心情。毕竟“办桌”二字,在我脑海里承载了太多童年和家族聚会的温暖回忆,那些摆满一桌的丰盛菜肴,总能瞬间勾起我味蕾深处的乡愁。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设计感十足的封面,古朴又充满人情味,仿佛自带了那股热闹的办桌氛围。我迫不及待地一页页翻阅,想看看里面究竟藏着哪些令人垂涎的宝藏。从外包装的质感到印刷的纸张,都透着一股用心,让人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每一道菜之前,都会有一小段引言,有时候是关于这道菜在办桌文化中的地位,有时候是关于它背后的小故事,这些细节瞬间拉近了我与书中菜肴的距离,让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仿佛置身于一场盛大的宴席之中。我还在琢磨着,是不是能从里面找到奶奶当年拿手的红烧肉的做法,那可是我吃遍所有餐厅都找不回的味道。
评分老实说,我拿到这本《台湾办桌食谱》的时候,心里是抱着一种“看看热闹”的心态。毕竟,办桌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集体回忆,是一种充满烟火气的热闹,而不是什么高深的烹饪技术。然而,当我翻开书,看到那些精心设计的版式和一丝不苟的排版时,我的感觉就变了。它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菜谱,而是仿佛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打磨。每一个标题、每一个段落,都显得恰到好处,不会过于冗长,也不会过于简洁。我尤其留意到书中在介绍一些传统菜肴时,会提到一些制作上的小窍门,甚至是过去的老式做法,这些细节对于一个对烹饪有一定追求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甚至能想象到,如果按照书中的方法去操作,味道一定不会差。
评分我拿到这本《台湾办桌食谱》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办桌”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种集体回忆,一种充满烟火气的热闹,而不是什么精细的烹饪技巧。然而,当我翻开它,一股扑面而来的质感就让我眼前一亮。它的排版设计相当考究,不会像很多菜谱那样杂乱无章,反而有一种清晰的脉络,仿佛在引导着读者一步步走进那个充满美食的世界。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一道菜的介绍之前,都会附带一段小小的故事或者背景介绍,这些内容让我感觉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道菜的做法,更是在了解它背后的文化和情感。我脑海里一直在构思,这本书是否会包含一些我童年记忆里,那种只有在特殊日子才能吃到的经典菜肴,而它的讲解方式又是否足够清晰,能够让我这个厨房新手也能尝试制作。
评分这本书的打开方式,给了我一种惊喜。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比较传统的菜谱,充满了各种我叫不上名字的复杂食材和繁琐步骤,但事实恰恰相反。从封面设计开始,就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感,不是那种浮夸的装饰,而是细节处体现出的用心。我喜欢它在每一道菜的介绍上,都会配上一段简短但信息量十足的文字,有时候是对这道菜在台湾饮食文化中的意义的阐述,有时候则是对这道菜的起源或演变过程的介绍。这些内容,让我感觉我在阅读的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像是一部关于台湾美食文化的微型百科。我一直在思考,这本书是否会包含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但又极具地方特色的菜肴,并且它在讲解这些菜肴时,是否能够用一种非常易懂的方式来呈现。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怎么说呢,简直是把整个台湾的味蕾版图都浓缩了进去!刚拿到手,我就被它那厚实的分量和精美的排版给震撼到了。翻开扉页,一股浓浓的复古风扑面而来,那种老物件特有的质感,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那个充满人情味的老街巷。我特别喜欢它对每一道菜的介绍,不仅仅是列出食材和步骤,更像是给你讲了一个关于这道菜的故事。有些是关于家族传承的,有些是关于节庆习俗的,还有些则是在某个特殊场合才能尝到的独家风味。这些文字,比任何食谱都来得有温度,让我感觉不仅仅是在学做菜,更是在学习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我一边看,一边脑子里就浮现出各种画面:过年时家里的热闹,亲戚朋友围坐在一起的欢声笑语,还有那一道道香气四溢、让人食指大动的菜肴。这本书不单单是一本食谱,更像是一本承载了无数台湾人共同记忆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