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儿是个高级料理的理论兼实践者,她思考厨中食材的来龙去脉,也熟谙于烹理的工艺。我有亲身经验可以证明,如果有人质疑生活的意义,珠儿精致的家宴,可以提供最明确的答案,生活之道,无以尚之。--贝淡宁(Daniel A. Bell)牛津大学政治学博士
「饕餮」是一种古代怪兽,牠和蛟龙、凤凰、麒麟一样,都是虚构的动物,只生存在文化里。龙凤麒麟是祥瑞的吉兽,所以「人中之龙」、「凤毛麟角」都是好的;而饕餮则是贪食的恶兽,望文生义,字形狰狞,「饕餮之徒」当然不是善类。至于「老饕」,看来虽比较亲切温和,但也不像是好东西。
这本《饕餮书》,说的不是美食,也不是贪吃,而是食物与社会的关系。饮食也许真是一头怪兽,移形换影光怪陆离,可怖可笑又可爱,而不管这怪兽变成老饕、馋猫、foodie还是美食家,始终不停在咀嚼时间,生产意义。 --蔡珠儿
作者简介
蔡珠儿
南投人,天平座,台大中文系、英国伯明罕大学文化研究系研究所毕业,曾任记者多年,现居香港。着有散文集《花丛腹语》、《南方绛雪》、《云吞城市》、《红焖厨娘》等书,曾获第二十届吴鲁芹散文奖。其中《红焖厨娘》在2005年同时荣获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联合报读书人奖,诚品书店畅销书。
「饕餮」是一种古代怪兽,在生物图鑑和动物园里找不到,牠和蛟龙、凤凰、麒麟一样,都是虚构的动物,只生存在文化里,但却活灵活现,不只有鲜明的图样形像,还繁殖出丰富的语意象征。
龙凤麒麟是祥瑞的吉兽,所以「人中之龙」、「凤毛麟角」都是好的;而饕餮则是贪食的恶兽,望文生义,字形狰狞,「饕餮之徒」当然不是善类。至于「老饕」,看来虽比较亲切温和,但也不像是好东西。
然而喜欢吃喝、讲究饮食之人,通常被人叫做「老饕」或「美食家」,有时还被当成尊称。我因为写过几篇谈吃食的小文,被朋友误以为会吃懂行,不由分说就扣下这两顶帽子,吃饭总要我选馆子和点菜,这个没问题,但是帽子就让我很不自在,立刻想摘下来。我那点粗浅皮毛,离「老饕」和「美食家」的境界,固然还远得很;而基于疑心和偏见,我对这两个名词都没好感,总觉得字里行间,暗藏着讥刺贬抑,就像广东人说的「有骨」。
在我的想像中,「老饕」带有贪意,好像人生无所用心,整天都在找好吃的,一副需索不止、贪得无餍的模样;而「美食家」则带有刁意,让我联想到精乖刁钻、东挑西拣,充满嫌恶和势利的嘴脸。天啊,我虽没出息,但也不想落得那般下场。
但如果不用这两个字,又该怎么说呢?好吃、爱吃、馋人,以及粤语的「为食」等字眼,非但粗疏浮泛,而且也有贬意(通常下面紧接着懒做、鬼、猫等字眼)。会吃、善吃、知味,或者粤语的「食家」,情况稍好,但档次好像又太高了,不适用于像我这样,只是对吃喝煮食有兴趣的普通人。
中国文化以饮食见长,山珍海错田蔬河鲜,煎炒煮炸蒸熘熬炝,食材与烹术洋洋大观,饮馔品目更是精细考究,因而发展出精密发达的专门语汇,唯独对饮食者和饮食态度绝少着笔,即便偶尔提及,总带有浓厚的训诫意义。
「老饕」这个称唿,据说源于苏轼的《老饕赋》,濡染了东坡先生的丰神隽采,老饕本来是美名,然而千载以来,此字仅限于文人的风雅闲事,内涵并未创新升级,经历岁月的风化磨损后,语义逐渐松动掏空,开始带有市井气和轻贬之意。都怪那个饕字太丑怪,然而中文字有数万个,一千多年来,为什么没有出现更理想的称唿?为什么我们一直用那只不存在的怪兽,来指称这么具体切身的饮食行为?
我想,可能因为饮食深受伦理道德的规管,而道德对吃喝是很严厉的。在中文里,喜欢吃喝,要不等于贪嘴(而馋又等于懒,懒又等于混),要不就是专精成家(但不能经世致用,只是闲趣而非正事),不是低抑就是高举,落差太大,欠缺中间的层次等级。
因此,一个喜好吃喝与厨事的普通人,很难在中文里找到适切的形容称唿,勉为其难,我通常说自己是个「食物爱好者」,但这也有语病,一来带洋骚味,二来好像有食皆爱,来者不拒,兜了一大圈,又跌回饕餮的怀抱里。
相形之下,英文就好多了,一句「foodie」言简意赅,说来心安理得。foodie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口语,源自英美的媒体和城市中产,用以替代古板正经的gourmet和gourmand,用法较为轻松,含义更见宽广。foodie除了指「对食物有热烈或专精兴趣之人」,也指热衷品尝试菜的内行食客,以及喜好蒐罗食材和钻研庖艺之人。此外,由于时尚杂志爱用此字,foodie也有赶时髦之意,指追随新潮食风之人。
关于老饕和美食家的用语,英文远多于中文,虽然那些字多数是从法国和希腊借来的。翻查Merriam-Webster’s大辞典,常见的有gourmet(精于辨赏的美食家),aristologist(餐饮专家),gourmand(胃口好的美食家),epicure(或epicurean,会享口福之人),gastrologer(美食学家),gastronome(对饮馔掌故有研究的美食家,亦作gastronomer或 gastronomist),以及从法文原封搬来的bon vivant(讲究美食者)和connoisseur(鑑赏家,包括饮食和艺术)等等,令人眼花撩乱。
饮食之道在于分别心,分判鑑别,辨识品味材质的纤毫之异,修辞亦然。这些用语各有精微差异,例如gourmand暗示食慾好,不挑嘴;epicure强调官能感受,较为龟毛挑剔;gastronome偏重知识学养,而bon vivant和connoisseur虽说品味高尚雅致,却有些恃傲之意,近乎势利的food snob了。
而相对于中文,英文对贪嘴比较宽容,贪食(gluttony)虽是古代的七宗死罪,但现在已没有严厉的谴责之意,贪食者(glutton)指的是饮食过量,而非食慾馋念,其用法有时更是正面的,形容对事物的耽迷酷爱,如a glutton of books就是手不释卷的爱书人。
英文的贪吃与善吃之间,并无鲜明界限,只有模煳些微的差别,很容易就混淆相泯了,例如gourmand,以前指的是暴饮暴食的贪吃者,现在却指美食家,虽然还是大食多量,但已转为正面意义。这倒也符合进化逻辑,如果没经过贪吃的历练,怎能辨异识微,发展出善吃的品味?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空,对饮食有迥异的价值观,就以贪食来说,在食物匮乏,严禁纵慾和浪费的文化里,这是不可饶恕的死罪。但在富裕的社会,贪食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反而成了可以夸示的行为,发展出庞大的相关产业。把食物放进嘴里,会有各种气味、质感和层次;放进社会和历史里,所透显的正负明暗和角度光影,就更加折射变幻,摇曳迷离了。
这本《饕餮书》,说的不是美食,也不是贪吃,而是食物与社会的关系。饮食也许真是一头怪兽,移形换影光怪陆离,可怖可笑又可爱,而不管这怪兽变成老饕、馋猫、foodie还是美食家,始终不停在咀嚼时间,生产意义。
我是一个对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尤其偏爱那些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触摸古老文明的书籍。当我偶然了解到这本书的存在时,便被它的名字所吸引。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感和厚重感,仿佛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或者是一种古老而强大的力量。我一直觉得,一个好的书名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通往某个未知世界的大门,而“饕餮书”无疑就给了我这样的感觉。它不像很多书名那样直白地揭示内容,而是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让人忍不住去猜想,去探索。在翻阅之前,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无数种关于它的可能性:它可能讲述的是一段被遗忘的史诗,可能是一部关于神话传说的集大成之作,也可能是一本揭示某种神秘知识的古籍。这种对未知的期待,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乐趣。我深信,好的书籍不应该只是一味的输出信息,更应该是一种引导,引导读者主动去思考,去联想,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这本书的命名方式,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给我设限,而是鼓励我去想象,去感受。因此,在阅读之前,我对它的期待值已经很高了,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等待我去解开的谜题。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着实让人惊艳,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沉甸甸的,很有分量。封面设计是那种带着古朴韵味的,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图画,而是用了一种特殊的印刷工艺,纹理清晰可见,仿佛能感受到远古的呼唤。书页的纸张也特别考究,泛着淡淡的米黄色,触感细腻柔滑,翻阅时发出“沙沙”的声响,让人觉得很安心。装帧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一种“用心”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一探究竟。我本身就比较喜欢收集纸质书,尤其是那些在细节上做到极致的作品,它完全满足了我对一本好书的初步期待。有时候,一本好书不仅仅在于它的内容,还在于它所能带来的触感、视觉和心境的整体体验。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就像一个精美的工艺品,摆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享受。我甚至一度舍不得轻易翻动它,怕破坏了它那份完好的美感。但最终,阅读的冲动还是战胜了对外观的爱惜。我个人认为,优秀的装帧设计能够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让读者在接触内容之前就已经被作品所吸引,并对即将展开的故事或知识产生更高的期待。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它成功地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如此精致的外壳之下,究竟蕴藏着怎样令人着迷的内容。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看见”文字背后的画面,能够“听见”角色内心的声音。这本书在这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我无法透露具体内容,但它所构建的意境,以及其中所描绘的场景,都显得异常生动和鲜活。仿佛我能够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那些事件的发生,亲身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波动。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他能够用最精炼的语言,勾勒出最宏大的世界,用最细腻的笔触,刻画出最复杂的人物。这种“画面感”极强的文字,是很多作品所不具备的。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形成各种画面,仿佛在观看一部无声的电影,而书中的文字,就是那推动情节发展的无形之手。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我一直所追求的。它让阅读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变成了一种生动的、立体的、多维度的体验。我相信,对于所有热爱想象力丰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一定能够带给他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奇妙体验。在阅读之前,我可能基于它的名字或者装帧,形成了一些固有的预设,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所展现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却又在逻辑和情感上,都合乎情理,引人深思。它不像那种让你一眼就能看穿的书,而是像一个层层剥开的洋葱,每一次的深入,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我喜欢这种能够不断挑战我认知边界的作品,它让我感到自己的思维被激活,被拓宽。同时,它也并非是那种故弄玄虚、晦涩难懂的书。相反,即使是在探讨一些深刻的议题时,作者也能够用一种清晰而有条理的方式呈现,让读者能够跟随他的思路,逐渐领悟其中的精髓。这种“浅入深出”的表达方式,是很多知识性或哲理性作品所难以企及的。它让我感觉到,作者并非是想用深奥的理论来压倒读者,而是希望通过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自己的见解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平衡。
评分我向来不排斥任何形式的文学创作,只要它能够触动我的内心,或者引发我的思考,我都愿意去尝试。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有一种沉静而内敛的气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喧嚣和浮躁所裹挟,而一本能够让人静下心来的书,就显得尤为珍贵。它不像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能够在短时间内榨取你的所有注意力,而是需要你花时间去体会,去咀嚼。我喜欢这种需要慢慢品味的阅读方式,它能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更能让我与书中的世界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一段话,或者某一个词语的用法,试图去捕捉作者想要传达的细微情感和深刻思想。这种“慢阅读”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它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接收信息,更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在进行一场精神上的交流。这本书似乎就具备这样的特质,它不急不躁,娓娓道来,仿佛在邀请你进入一个宁静的内心世界,在那里,你可以抛开一切外界的干扰,专注于属于自己的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