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黄光民
一九六六年毕业于贵阳医学院,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兼职教授,筹备二○○四年奥运会医疗专家组成员,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副会长。
多年来,从事国家队医务监督工作,重点研究运动员的机能测评、运动保健医学和运动营养学等。曾主持多项部级科研课题,为十多个项目的国家运动队服务,并获得中国体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体委奥运科技攻关服务一等奖及中国运动营养金奖等。
在全国性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参与撰写《优秀运动员机能评定手册》《备战亚运会奥运会实用手册》《业余训练工作指南》等,并经常到各地进行科普讲座。主要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有:纯中药补剂「雷龙片」(国家准字号)、「螺旋藻制剂」(国家健字号)、「心血管功能检测仪」等。
近年来,与王宏、杨益民合作,研制出用于测评、指导大众科学健身软件,为不同的人提供个性化的保健计划,为全民健身服务,目前正在推广应用中。
第一章 关注亚健康
第二章 科学健身理念
第三章 科学健身「四字经」
第四章 常用的运动方法
第五章 常见慢性病的保健处方
第六章 不能小瞧水和电解质的补充
第七章 增添活力的运动保健品
第八章 健身测评有了新方法
第九章 运动性软组织损伤的对策
一转眼,我从事运动医学已经三十年了,主要都在为竞技体育服务,为国家队运动员服务。近几年来,在全民健身的热潮中,我开始利用体育医疗科研的优势,逐渐在探寻为大众服务、为全民健身服务的途径。
因为我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晨练的人群中,几乎都是中老年人。我多次清晨在天坛公园门口观察,每次统计十分钟入园的人数,大约有六百五十?八百五十人,但发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中老年人,而我询问的对象绝大多数还都已经退休。我国国民体质监测报告表明,按照每週身体活动频度?塣三次、每次活动时间?塣三十分钟的人,可以列入「体育人口」统计,我国「体育人口」总体上不到百分之二十五。
城市中的成人群体,其中二十?三十四岁期间,比例稍高,接近总体数;三十五?四十九岁,随着工作和生活负担的加重,比例明显下降,仅占百分之十左右;五十岁以后,随着家庭压力的减轻等,比例明显增高至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四十;而到六十岁以后,增高最多,达到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七十。
广大青中年人,几乎都肩负事业和家庭两副重担,精力经常处于透支状态,健身,对他们来说应该显得更加重要。但是他们却有千般理由将其放弃,许多人还很认真地说:「等我退休后,再开始参加健身运动,现在太忙,真的没有时间,即使有时有点空,我只想睡一觉,动都不想动。」还有一些人,偶尔参加运动,也光凭兴趣而不能坚持。
另外,长期观察还发现在健身的人群中,无论选择哪一种运动项目,有不少人动作都过于随意,明显缺乏科学健身的知识。不可否认,只要参加运动,坚持运动,对身体健康总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我们增加一些科学健身方法,在相同的健身时间里,可能就会成倍甚至数倍地提高健身的效果,这样该有多好!
谁应该来做这种科普工作呢?作为一名运动医学工作者,应该义不容辞,自觉地去承担这个义务,为大众的科学健身贡献一份微薄之力。在这种想法的鞭策和激励下,在体育总局群体司、科教司的支持下,我们经过专门的课题研究,对大众健身咨询服务进行了初步探索,试图将一些最常遇到的问题和方法,汇总到这本小册子中,供大家参考。
但我决定尝试摒弃事先查阅参考书,引经据典以求完善的写作定式,主要依靠捕捉记忆中的知识和经验,可以说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只求实用性强一些、重点突出一些,而不敢奢求理论性和全面性。因此,错谬肯定难免,只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启迪,我也就如愿以偿了。
黄光民
这本书的书名“科学健身改变亚健康”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本能够帮助大家“量身定制”健康计划的书。我猜想,作者很可能在书中提供了一套评估自身亚健康状况的方法,让读者能够先了解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状态,然后根据这个评估结果,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案。比如,如果一个人长期伏案工作,容易出现颈肩腰背疼痛,那么书中可能会推荐一些针对性的核心肌群和背部肌群的训练。如果一个人长期睡眠不足,精神不振,那么书中可能会推荐一些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和放松身心的运动。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给出一些通用的运动建议,而是能够深入分析不同亚健康表现背后的原因,并且提供更具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而且,“科学”二字也意味着这本书的建议是基于医学和运动科学的研究成果,而不是一些道听途说的“偏方”。我期待书中能够引用一些权威的研究数据,来支持其提出的健身方法,让读者能够更信服,并且更放心地去实践。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能够真正帮助读者“对症下药”,并且科学有效地改善自身健康状况的实用指南。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是基于它可能提供的“解决方案”。目前市面上关于健身的书籍有很多,但很多都过于泛泛而谈,或者只是介绍一些流行的运动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更聚焦于“亚健康”这个特定的群体。我猜想,作者可能会先深入分析亚健康人群普遍存在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比如容易疲劳、精力不足、情绪不稳定、消化不良、免疫力低下等等。然后,根据这些特征,提供一套精准的、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方案。这可能包括一些低强度但效果显著的运动,比如温和的有氧运动、功能性训练、平衡训练等,用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甚至可能还会涉及到一些缓解压力、改善睡眠的放松技巧,比如冥想、深呼吸练习、伸展运动等。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解释清楚,为什么这些运动能够有效地缓解亚健康症状,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比如,为什么做某些拉伸动作可以缓解腰酸背痛,为什么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改善情绪。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本书就不仅仅是一本健身指导,更是一本能够帮助读者理解自己身体,并且学会如何主动管理健康的“健康科普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它可能是一本非常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书。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健身专家,能够将复杂的科学理论,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并且转化为读者能够轻松实践的动作和方法。我希望书中会有非常详细的动作分解图,甚至可能还会有一些视频二维码,让读者可以对照学习,确保动作的准确性。而且,“科学健身”意味着不仅仅是运动,还应该包含一些关于身体恢复、营养补充、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知识。我猜想,书中可能会介绍一些有效的拉伸和放松方法,帮助肌肉更好地恢复,减少运动后的酸痛。也可能会提供一些关于健康饮食的建议,强调均衡营养对于健身的重要性。甚至可能还会探讨如何建立积极的健身心态,克服惰性,坚持下去。我特别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入门级”的健身计划,适合那些完全没有健身基础,甚至对运动感到畏惧的人。如果它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运动,并且看到自己身体的积极变化,那这本书的价值就真的太大了。
评分这本书我之前也略有耳闻,但具体内容我确实还没来得及深入了解。不过,从书名“科学健身改变亚健康”来看,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很有可能触及到很多现代人普遍关心的问题。毕竟,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都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感觉身体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自在,但又说不上来具体是什么病。这时候,如果有一本能够指导大家如何通过科学的健身方法来改善这种状况的书,那绝对是雪中送炭。我猜想,作者应该会从一些基础的健身原理讲起,比如肌肉的生长、心肺功能的锻炼、身体的柔韧性等等,然后把这些理论知识转化成一套套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让读者知道每天、每周应该做些什么,才能有效地增强体质,摆脱疲劳、失眠、焦虑等亚健康症状。而且,考虑到“科学”二字,我希望书里不会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运动动作,而是会深入浅出地解释为什么这样做有效,会对身体产生什么样的积极影响,甚至可能会涉及到一些运动损伤的预防知识。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那些渴望改善自身健康状况,但又不知道从何下手的人提供一份清晰、科学、可操作的指南,让他们能够真正地通过运动,找回健康与活力。
评分读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它大概会像一本高级的健身教练手册。想象一下,里面会详细介绍各种运动器械的使用方法,从哑铃、杠铃到各种跑步机、椭圆机,甚至可能还会涵盖一些瑜伽、普拉提的进阶技巧。我猜想,书里会用大量的图示和专业的术语来讲解每一个动作的标准姿势,并且会强调在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比如呼吸的节奏、身体的稳定性、肌肉的发力点等等,力求让读者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运动损伤,并且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而且,考虑到“科学健身”这个概念,我预计书中还会包含一些关于运动生理学、生物力学的基础知识,解释人体的运动机制,以及运动如何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也许还会涉及到一些针对不同亚健康状况的个性化训练方案,比如针对久坐人群的腰背部强化训练,针对睡眠不好的人群的放松性训练等等。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如何制定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健身计划,并且能够给出一些关于饮食和作息的建议,毕竟健康是一个整体。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这样全面、系统的指导,那对于想要真正提升运动水平,并且科学地管理自己健康的人来说,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