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的心理学家余德慧教授多年来一直在花莲慈济医院的心莲病房担任志工,陪伴临终病人,在濒临死亡之处,碰触生命的深刻领悟。本书为余德慧与其他研究者融合临终照顾实务与本土心理学理论所写作的论文集结,主题包括:从临终照顾的领域对生命时光的考察、临终照顾的灵性现象考察、临终过程心理质变的探讨、病床陪伴的心理机制及伦理、临终处境所显现的具体伦理现象、临终过程与宗教施为等,为本土生死学研究和临终陪伴提出跨越性的探索和视野。
作者简介
余德慧
台湾屏东人,一九五一年生,台湾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心理研究所副教授,张老师文化公司总顾问,现任东华大学族群与文化关系研究所教授、谘商与辅导心理学系主任,教学内容包括:文化心理学、宗教人类学、文化谘询、生死学等。他也是心灵工坊文化公司谘询顾问总召集人。
余德慧早年从事临床心理学,担任心理学教授二十余年,之后因觉人的世界跟文化、经济、生活等息息相关,在加州柏克莱大学开始埋首于心理、医疗人类学,同时也浸淫在诠释现象心理学、宗教与临终照顾等研究领域。本书即企图从文化诠释现象心理学的观点,重新解读台湾各种巫宗教田野的基本现象。
其他着作包括:《诠释现象心理学》、《生死学十四讲》、《生命史学》、《生死无尽》、《台湾巫宗教的灵象征》(以上为心灵工坊出版)、《中国人的宽心之道》、《中国人的自我蜕变》、《中国人的生命转化——契机与开悟》、《孤独其实是坏事》、《男儿心事不轻弹》、《回首生机》、《感应之情》、《生命梦屋》、《情话色语》、《观山观云观生死》等(以上为张老师文化出版)。
前言
死亡的启蒙
余德慧
对于临终,我总是有着不自主的亲暱,总觉得人必定朝向死亡却还肯日复一日地活下去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活着,就如五十岁的托尔斯泰突然惊觉到自己必死而忧惧,不断询问自己「为何要活着?」、「活着是什么意思?」托尔斯泰在半百之后的三十二年,日复一日地想解决这问题,他读了许多存在哲学家如齐克果、尼采的着作,叩问哲学家知道死亡的讯息否?可惜,每个存在哲学家只解决自己的生死大事,无暇昭示他人,于是他也去敲宗教的门,希望东正教的主教们能够给答案,他更日复一日钻研福音书,跪下祈祷,可惜让他看破宗教经文的无能为力,三年而颓然作罢。
于是,他乃自行其事,认为与其双眼紧盯着死亡,死咬不放,不如松手,放弃聪明才智,如农夫的古拙,于是他放弃华服,身着农衣破履,亲自下田耕种犁田,写「忏悔录」。然后为抛弃田产与作品版权知识与妻儿闹得不可开交,三度离家出走,终于在最后一次,以八十二岁的耄龄之年出走,坐在破旧的火车板凳,身体日衰,终于病死在一个小站的站长办公室里。人就如此以不同的姿态,沉入死亡,投向欢愉。
一个简单的死亡却生产出人类丰盈的生命文化,就不谈与死亡相关的体制,如医疗、法律、民俗、仪式,光是临终的心理学,死亡主体与他人、与世界、与救赎、与自我转化等的关连,几乎就是罄竹难书。我想,投入临终研究就会浸淫到如此丰富的瀚海,这是死亡最吸引我的地方。
另外,作为临终者的陪伴志工,我总是注视着志工与病人之间奇妙的关系,一种陌生的亲近,这不是词藻的雄辩,而是再真实也不过的现象。志工是病人的陌生人,未曾有过任何恩怨情仇,也就是说,病人与志工的相遇,犹如路边的行人之间的互相点头,但是当陪伴慢慢发生,就会出现某种非亲非故的亲切关系,这亲切关系往往是比较真理性的关系,意思说,病人比较能以真实的感情流露,而无须遮瞒,不似亲人与病人之间,反而有诸多难以启齿的话。
然而这只是表面的现象,真正的问题是连我都想不到的深刻。在我们活着的现实里,我们以为落实的东西才实际,只有那摸得到、看得见,具有世间的有用性的才是实惠,而不是口水,但是,经过落实的现实其实并没有定性,一切都会变化,身体会变化,感情会变化,境遇会变,这一切的变化都涉及托尔斯泰探询的「活着是什么意思?」现实的变化也意味着虚构的幻变,意即我们所谓的「落实人生」其实是对存在真正体会的障碍,但是任何动心起念想让现实幻灭的人为工夫都将失效,使用语言试图去除幻念都是妄想(即康德所谓「超越的错觉」),想超越现实的任何念头皆悉妄想,只有当人无能为力之时,人才回到存在(即空无),亦即只有当人对现实无能为力时,他才有了空无的存在资质,他才有了超越的可能。
照法国作家布朗肖的说法, 现实本身即是隐藏,隐藏就是沉在亟无声息的否定当中,这否定就是对现实的无能。无论是病人或是家属,只要他们在临终病床边或上,表现自我的精明,都会变成讽刺画,例如,陪病的家属如果还在死神之前表现其医学、哲学或宗教的精明,例如拚命找救命药单、拚命想哲学地或宗教地超越生死,都显示出人极端的愚不可及,任何大言去断生死,都显示出其虚张声势,令人难过,任何以教育口吻教病人如何才能解脱放下,也属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布朗肖进一步说:「当有生命之物缺少时,存在显现似掩藏深处,存在在其中成为缺乏。」意思是说,隐藏自身显现之时,那就是「使一切消失」,亦即现实乃是叫一切存在消失,所以当表象浮现,隐藏就跟着浮现,所以存在就在那缺乏之处──缺少就是「存在显露」。
这一点都不是耍嘴皮子,也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句句如实,如果你专心在临终病床做无目的的义工。志工的无目的性并不容易,姑且不说把义工当作善行或功德,或把义工当作学习生死,把意义的显露当作一种表意,一切都说得太过分,也都是一种隐藏存在的形式。义工就是乞丐,就是流浪者,向存在乞求,用缺乏去兑换真理,用无视于现实去实现存在。但是乞儿没有乞讨的对象,也没有乞讨的空间,所以乞钵缺乏,是以存在。
光是「是以存在」四个字就够让人修行不已。这修行就叫做「负向开展」(developmental negativity),简单的说,就是让无能、空乏、痛苦把人带到一种质地的边缘,使得生活空桥必须是异质的跨越,亦即两种质地的生活会在对立的情况被连接起来,而这连结是不自主的,可能来自现实的破灭,或者是病魔的侵袭,或是突来的意外。在病房多年,也深知「负向开展」几乎已经成为生命转化的经典程式,任何人都无法自外于此程式。
但是,这程式显然是难以被接受,其实许多病人都心里有数,只是不能言之于表,但对陪伴的亲人来说,这程式是不见的,因为离意愿太远,离知识太抽象,虚渺无度。
每个人要的刚好是这程式的相反,人们需要「善终」,于是人们捏造临终者「含笑蜕化」的故事来安慰自己,也捏造宗教意涵的祥瑞来遮住真理的眼睛,这些遮蔽都是「有常」的扩延,刻意的想像。有时在临终病房会有种交错,常常会在瞬间瞥见这些遮蔽,例如,昨晚陪着的病人还好好的,隔天早上志工兴沖沖到病房,一进房间,已是人去床空,病人昨夜过世。透过这么一次的交错,志工可能楞在病床边,抚床无言,无常在瞬间的缝隙涉入真理之光,人无言无语,进入真实。
然而,这些所谓「障碍」的现实却是令人迷恋与依恋的,对人来说,真假其实并不重要,感情的依附往往只是某种想像「安身立命」的安心,所有的在世的光采都是令人愉悦的智障,甚至更彻底地说,连如何活下去的意义或者生存的理由都可能是虚构的真实。
临终处境是个让人看透的地方,但是没有深刻的领悟,人们即使当一辈子的安宁医护或志工,往往流于语言的俘虏。临终是个一无所有的地方,甚至也不断显露语言的智障,我的学生石世明在安宁病房当心理师,他有一句名言:「病人的话是会expired的」,expired本是医院在病人过世之后,病历封面盖上的字眼,但石世明却指语言的expired,原因是病人的话,言犹在耳,但身体却一泻千里,语言迅速失效,无法指涉实在。这是临床经验,但是却可以从这个小领悟发现语言是个障碍,也就是说,当我们吐言之际,人的主体早已经走开了,可是那透过语言去认识世界的人却死盯着语言的摹本,以为语言依然指涉着主体,而对主体的消失毫无所觉。
这使我们不得不转向沉默的领域,一个没有语言的地方。沉默不仅是安宁陪伴者最深刻的陪伴技术,也是生命深刻的修为。沉默是一种纵深的时间向度,它首先是自己与自己相处的最自然状态,当我们聚精会神做事之时,非常自然的放下语言,而「聚精会神」这四个字的每个意思都意味着自己接触自己的「精」与「神」之现身,也就是那是真正自己遇见自己的时刻,这与横向勾连的时间完全不同,横向勾连是我们的世界经营时间,我们必须对外在讯息十分警觉,必须迅速反应,但是,临终处境的一无所有,任何把床边照顾或陪伴当作事情来处理,很快地就会发现其可笑的姿态。临终处境只能用「无能」来感受,任何能力在场都会使得怪异。就如同长袖善舞的企业家临终之前,若依旧显露他的在世犀利,对于事情处理指挥若定,一定会在病房形成一种荒缪的讽刺画,任何话语都会与自己的身体产生强烈的对比,正在消亡的身体配上一副刚强的脑袋,犹若科学怪人。
深刻体会一无所有是生命难得的领悟。真正的临终陪伴志工常能体会自己是个乞讨者,但他不是向人间乞讨,而是无对象的乞讨,我们彷彿拿着乞钵,向神乞讨,但是神已经退场,无影无踪,我们托着空钵,望断天涯,无法获得点滴的挹注。这就是无能,而这无能的志工,无语望苍天的心情正好就是澈念。
如果澈念是我们临终陪伴者的内在性,那么这内在性恰好必须是无知。我们在世得强行之知是为了经营世界,所有的知识都朝向有用性,而对无功能、非功能的领域几乎一无所知,我们看到无用之物,只能将之弃置,其实也弃置了我们与世界、与他人之间的无功能部分。我们传统的知识系统对无功能之物不给予命名,不给予知识,这就是无知。无知刚好就是契入无功能关系的敲门砖。无知在世被视为可怜,但是从基督教仁者卢云的经验,完全阐明了其中的奥妙。卢云以一个博学神学家的身分去智障儿中心担任志工,他照顾的智障儿亚当使他获得神祕的醒悟,每当在大学工作繁忙之际,他会突然想起亚当迎面而来的安静,那是一个无人照顾就会立刻死亡的孩子,他的无助无能教导了卢云,彷彿说着:如果没有这周遭环绕的爱,我就无法生存,而这个意涵恰好反过来教导我们给予爱的真谛,这爱无关乎怜悯,无关乎效能,而是在某个时刻突然迎面袭来的、突然触动我们内在汨汨流动的生命感。
所有这些临终启蒙一再显示「积极的负性」(negative affirmation)的知识论及其实践,它教导我们非现实的闲散深度:在那里我们有了宁静,真正的平安,以及......在世的一切颠倒。
我一直对生命中的一些宏大而又常常被回避的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关于终点的思考。最近无意中翻阅到一本让我心绪久久不能平静的书,虽然这本书的主题并非我起初所想象的那样,但它所展现的另一番天地同样令人着迷。这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回廊,里面陈列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那些曾经影响过无数人的思想潮流,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的文明碎片。我仿佛看到了古老的哲学家们在昏黄的灯光下激辩,听到了诗人用华美的辞藻吟咏对人生的理解,感受到了艺术家们是如何用色彩和线条捕捉转瞬即逝的情感。书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理解“存在”的梳理,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关于生命意义的探索,早已在不同的时空维度上演绎出如此多姿多彩的篇章。它没有直接给我一个答案,但它提供了无数条探索的线索,让我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重新审视那些关于“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终极追问。每一页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仿佛在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这种感觉既充实又带有一丝敬畏。这本书教会我,即使面对看似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也同样可以从中找到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共鸣。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和流派都充满了好奇,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选择阅读了这本书。然而,它并没有像我之前看过的那些心理学入门读物一样,系统地介绍弗洛伊德的压抑理论,或者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关于人类情感探索的文学合集,里面收录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这些故事都以一种极其细腻和真挚的方式,展现了人们在面对情感困境时的挣扎、矛盾以及最终的释然。我看到了恋人之间的爱恨纠葛,亲人之间的羁绊与疏离,朋友之间的理解与背叛。书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入木三分,仿佛每个角色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能够引起我的共鸣。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人类的情感世界是如此复杂而又微妙,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不同的选择。它没有给出明确的心理疗愈方法,但它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我更加理解人性的复杂性,也更加学会了如何去 empathetically 感受他人的情感。阅读的过程,就像在与无数个陌生人进行心灵的交流,既得到了慰藉,也获得了力量。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市场营销策略或者商业管理的实用指南。然而,它所揭示的内容,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份对人类社会运作模式的深度剖析。这本书并没有直接提供“如何赚钱”的秘籍,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社会心理学以及文化演变的观察,来探讨“为何人们会做出某种选择”的深层原因。它让我看到了,在看似理性的商业决策背后,往往隐藏着许多非理性的因素,比如群体情绪、文化习俗、甚至是一些潜意识的偏好。我跟随作者的思路,一起回顾了那些曾经轰动一时的商业案例,分析了它们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从中提炼出一些普遍的规律。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成功”的定义,它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财富的积累,而是更加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实现,以及如何通过理解人性和社会规律,来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它就像一个放大镜,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社会运行的机制,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思考和洞察。
评分说实话,我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所吸引,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艺术史的解读。然而,翻开后我才发现,它更像是一位资深收藏家的人生记录,里面穿插着他游历世界的点滴,以及他对于艺术品背后故事的独特见解。这本书里描绘的不仅仅是那些价值连城的古董和画作,更是那些物品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和人性光辉。我看到了他如何在异国他乡的集市上,凭借着敏锐的直觉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淘到一件件被遗忘的珍宝;也听到了他在修复一件残破瓷器时,如何与古人的智慧和匠心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是如何通过对热爱的极致追求,将平凡的生活活成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冒险。他对于收藏的热情,不仅仅是对物质的占有,更是对历史的尊重,对美的执着,以及对生命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细节的珍视。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佳酿,每一次的啜饮都能品出不同的层次和回甘,既有物质上的满足,更有精神上的启迪。它让我开始思考,在我的生活中,有没有什么是我可以如此全心投入,并从中获得如此深刻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的。
评分我一直对自然科学领域,尤其是天文学和物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本书。结果它并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深入讲解黑洞、星系演化或者量子纠缠。相反,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科学史的侦探小说,讲述了那些伟大的科学发现背后,科学家们是如何经历一次次的失败、挫折,又是如何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创新的思维,最终揭开宇宙的奥秘。书中对于那些关键性科学实验的细节描写,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科学家的智慧和勇气。我看到了伽利略是如何冒着风险进行他的实验,牛顿又是如何在孤独中思考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又是如何在看似简单的公式中构建起庞大的相对论。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将那些高深的科学理论,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能够理解科学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至今,又是哪些人物和事件塑造了我们今天对宇宙的认知。它让我明白了,科学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个“为什么”和无数次“试错”的积累。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启发,让我更加欣赏那些为人类知识边界拓展做出贡献的先驱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