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志远先生,浙江省宁波市人,毕业于浙江大学,现任高级工程师。
志远先生早年习武,师承傅钟文、沈寿、赵安洲等宗师。他生而颖悟,体格清健,且又性情怡和,沉静稳重,追随诸恩师左右,殚精竭虑,认真研习太极等内家拳术,数十载如一日,故深得恩师的厚爱器重,亲授真传,成为嫡传杨式太极拳之衣钵传人。
他为弘扬发展太极拳事业,几十年来未敢懈怠,在傅钟文老师和沈寿老师倡导之下,于1983年创立了宁波永年太极拳社,为该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随之又倡导了香港永年太极拳社,现担任宁波永年太极拳社社长及香港永年太极拳社永远名誉会长之职。
志远先生敏思勤学,博採众长。他注重理论的学习,在勤修太极拳术之同时,博览拳论、拳史、拳谱,做了大量的拳学理论研究,遍阅名家着论,详加考评,勘误释疑,心勤笔健,发表的论文难计其数。《杨式太极宝典丛书》是一部较为系统的杨式太极拳着作,系先生积几十年心血之力作,丛书之三《杨式太极刀》已经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现在奉献给行家读者的是丛书之一《杨式太极拳诠释———理论篇》,详尽地论述了杨式太极拳的拳论、拳理和拳术。丛书之四《杨式太极剑》、丛书之五《杨式太极杆(枪)和戟》、丛书之六《太极推手及散手》及《太极拳谱校注诠释》,都将陆续出版,以飨读者。
註:《杨式太极刀》大展出版社于2003年8月出版中文繁体字彩色版,欢迎洽购。
杨式太极拳85式动作图作
一、图解说明
二、式名顺序
三、动作图作
四、杨式太极拳路线图说明
五、第一节动作路线示意图
六、第二节动作路线示意图
七、第三节动作路线示意图
我的拳艺生涯?,曾有过很多领我进门的老师,其中主要有沈寿、赵安洲、傅钟文等。有的已仙逝,有的已隐居,有的已住进了百岁院。每当我想起他们严格的、有时甚至是严酷的教育训练,而又如父兄般待我,崇敬与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常常为之而热泪盈眶。我今天的点滴太极拳知识和功夫,无不是他们辛勤教育的结果。
他们常常教诲我,坚持勤、?、礼、诚,故我能耐得寂寞、耐得淡泊、耐得辛苦,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晨昏无间,坚持每日工余苦练四个小时以上的太极拳,赢得了「拳痴」和「绵王」的称号。
他们又告诫我,不要早为师,不要早出书,不要早成名,以免误人误己。但由于当时太极拳不及如今之普及,师资力量缺乏,加上老师年事渐高及健康等原因,我早已为「人之患」(「人之患,在患为人师」),代师授艺了,学生遍及世界各地。出书则在老师「你也应该写一些体会了」及把「杨家传世太极拳整理出来」的嘱託下,在人民体育出版社的鼓励下,以及广大拳友的支持下,才酝酿撰写《杨式太极宝典丛书》。该丛书分为太极拳理论篇、太极拳练习篇、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杆)、太极推手及散手、太极拳谱校注诠释,以及杨家太极五代名人略传。
此书虽系我撰写,但实际上我仅仅是站在诸老师的肩膀上,将他们平时辛勤教育的内容,作一次整理和总结,其间也有我的一些体会和理解,而毛病和错误往往出在「体会和理解」之中,诚请行家?手多多指出其中的误谬,则在我的拳艺生涯中又增加了良师益友,幸甚。 此书在社会各界,特别是香港永年太极拳社和宁波永年太极拳社的关怀下出版,其中拳友林宏、李沛镗、江锦、陈佩铭、李沛豪、余伟文、刘与科、林逸慧、梁日明所作贡献尤甚,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王志远于香港
註:《杨式太极拳》一书完稿,准备作序。刚好有拳友系季老学生,赠我《季羡林散文》以「共同体味季先生散文中的真情、真思和真美!」其中「遥远的怀念」一文,甚合我心境,遂借用一二句作序,以增光辉。
编者的话
王志远先生牢记师父教诲,坚持「勤、?、礼诚」,耐得寂寞,耐得淡泊,耐得辛苦,几十载如一日,追随诸恩师左右,锲而不舍,殚精竭虑认真钻研太极拳术。
先生在勤修太极拳术的同时,又十分注重拳学理论的研究,学而不厌,师古而化,博採众长,凡名家着论,罗致殆尽,详加考评,勤误释疑,以科学的治学精神钻研太极拳,故深得诸恩师器重,精心亲授真传。一身备五功,拳、剑、刀、杆(枪)、推手及散手无所不精。
现志远先生,将诸恩师精心亲授、辛勤教育的内容作了一次系统的整理和总结。《杨式太极拳诠释》一书曾七易其稿,付梓之前出版社及作者又作了精心删节和润改,可见对「宝典」之细心呵护。所以该书是先生诸恩师传世杨家太极拳精奥之再现,及先生本人几十年悉心实践体悟的结晶,是迄今杨式太极拳着作中较为完整、系统、内容丰富的着作之一。
作者在《杨式太极拳诠释--理论篇》中对「太极拳经义」及「拳法旨要」等杨式太极拳的理论作了精到的论述。
本《杨式太极拳诠释--练习篇》的阐述,也是与众不同。每式以「七言四句」开头,提纲挈领,使太极拳的修练者,对每式的经义旨要一目了然,谱诀均经仔细斟酌、反覆推敲,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验证。在常规的「动作过程」技术要领「用法」之后,增添了「注释说明」的内容,对每式的名称来源、出处、体用以及流传过程中的讹误,均详加考证、说明、评述和辨异,即使是常规的「动作过程」「技术要领」和「用法」也力求中规正矩。其间可以领略作者诸恩师的「正宗之传」和「精心之授」,亦可体会作者长期躬承衣,追随诸恩师从事太极拳学的心得。不失为一本雅俗共赏的杨式太极拳经典着作。
这本《杨式太极拳诠释(练习篇)(一刷)》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阅,但仅仅是看到这个标题,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太极拳的向往。我一直对杨式太极拳的舒缓、流畅、刚柔并济的特点深感着迷,也知道它在太极拳流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深入浅出、系统讲解杨式太极拳练习要领的书籍,而不是那种泛泛而谈、流于表面的图解。从书名“诠释”二字,我感受到了作者的严谨和专业,似乎在告诉我,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动作分解,更是对杨式太极拳精髓的深度解读。我期待着它能够带领我一步步领会到身法、步法、手法的奥妙,了解每一招每一式的内在含义,以及如何通过练习真正达到“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的境界。尤其是“练习篇”这三个字,更是点明了本书的实用性,这对我这样的初学者或者想要进一步提升的习练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指导,帮助我纠正练习中的常见错误,让我能够更科学、更有效地进行训练,逐步感受到太极拳带来的身心益处。
评分对于《杨式太极拳诠释(练习篇)(一刷)》这本书,我抱持着一种十分期待又略带审慎的态度。我本身是一位有多年习练太极拳经验的爱好者,对杨式太极拳的理解也非一日之功。市面上关于太极拳的书籍琳琅满目,但真正能够打动我的、提供深层见解的却不多。很多书籍只是停留在动作的表面描述,对于劲力的运用、身体的协调、意念的引导等核心要素往往一带而过,甚至有些理解偏差。我希望这本“诠释”能够真正挖掘杨式太极拳的内在联系,比如如何通过身体的放松来达成沉稳,如何做到“似松非松”的境界,以及如何将“节节贯穿”的原则体现在每一个动作中。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能够给出一些有效的练习方法,能够帮助我突破瓶颈,进一步提升身体的整体性,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如果书中能对一些复杂的招式进行深入的剖析,或者提供一些经典的套路练习的感悟,那我一定会将其奉为圭臬。
评分我最近刚接触到《杨式太极拳诠释(练习篇)(一刷)》这本书,虽然我本人并没有太多的太极拳基础,但是听身边的朋友提起过这本书的口碑相当不错,而且正好我对传统武术,尤其是太极拳,一直有着浓厚的好奇心。我了解到杨式太极拳以其圆活、沉稳、易学而著称,非常适合初学者入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能够从最基础的站桩、呼吸调息开始,一步步引领我进入太极拳的世界。我尤其看重书籍的讲解是否能够细致到位,能否考虑到不同体质、不同练习阶段的人群。例如,在动作讲解方面,我期待能够看到对每一个细节的精准描述,以及对可能出现的误区的预警和纠正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包含一些进阶的练习方法,让我能够随着身体的进步,不断挑战自己,深入体会太极拳的奥秘。同时,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关于太极拳的历史渊源、理论精髓,或者练习的注意事项,那就更完美了,这样也能帮助我建立起对太极拳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拿到《杨式太极拳诠释(练习篇)(一刷)》这本书,我首先是被它沉静内敛的书名所吸引。我一直觉得太极拳不仅仅是肢体运动,更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态度。我之前尝试过一些其他的太极拳书籍,但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可能是那种能够直击心灵的共鸣,或者是那种能够启迪智慧的深度。我希望这本“诠释”能够超越单纯的招式教学,能够带领我走进杨式太极拳的文化殿堂,去感受它背后蕴含的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我期待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不仅仅是记住动作,更能体会到每一个动作背后的意义,理解“无为而无不为”的精髓。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太极拳养生、健身方面的论述,让我能够将太极拳融入日常生活,达到身心健康的统一。如果书中能够提及一些名家大师的传授心得,或者一些练习的感悟,那我更是欣喜若狂。
评分我非常期待《杨式太极拳诠释(练习篇)(一刷)》这本书的到来。我一直认为,学习任何一门技艺,尤其是像太极拳这样讲究内涵的传统功夫,找到一本好的教材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杨式太极拳的要领。我非常看重细节的讲解,比如身体各部位的对拉拔长,如何保持身体的虚实变化,以及如何在动作转换中做到连绵不断、圆活无滞。我期待书中能够有非常清晰的图文配合,最好是能够配以高质量的视频教程,这样能够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动作的要领。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动作层面,而是能够深入讲解太极拳的内劲、发力技巧,以及如何通过练习来增强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和爆发力。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调整呼吸、如何意念集中、如何排除杂念的指导,那我将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