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与哲学》是潘能伯格在幕尼黑大学数十年来定期讲授的一门讲演课的手稿,介绍和评析了神学与哲学在其共同历史中的关系。本书前半部探讨基督教诞生之前的哲学思想对基督教神学的影响和贡献,后半部则探讨体制教会之外作为非神学家的哲学家对基督教神学的影响和贡献,不仅完全可以作为我们今日「汉语神学」工作的一部参考书,而且也是「汉语神学」之意义的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基督教信仰与西方哲学一直处于一种互动关系之中。基督教接受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斯多亚学派的哲学,这些哲学都经过基督教神学的批判性改造,成为基督教神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基督教神学由此得以大放异彩,并且完成在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本色化。基督教神学一方面接受了哲学的思想,但另一方面也开辟了对现实的一种新理解。这些视角也成了哲学思考的主题。而在后世,笛卡尔、洛克、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对基督教神学的反思,乃至对基督教神学的批判,也并没有对基督教神学造成甚么伤害,反倒为它增添了活力,做了杰出的贡献。潘能伯格最后探讨了神学与哲学的当代关系,作为总结。
译者简介
李秋零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选教授。重要着译有:《上帝.宇宙.人》、《论隐秘的上帝》、《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信仰的回答:系统神学五十题》、《神学研究: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定位》等。现为《康德着作全集》之译者。
拿到這本《神學與哲學:從它們共同的歷史看它們的關係》,我真是迫不及待地翻開了。這書名就勾起了我極大的好奇心。從小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下長大,接觸到的多是世俗的學科,對於神學的認識,大多停留在比較模糊的概念,而哲學則是在高中大學裡略有涉獵,但總覺得兩者之間似乎存在著一條隱形的界線,又好像在某些時候又緊密相連,著實令人費解。這本書的切入點——「共同的歷史」——我覺得非常聰明,它不像一般書籍那樣直接從兩者的定義、論點開始,而是試圖從時間的長河中,去梳理它們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和演變。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這種從古至今的互動,是合作還是衝突?是相互啟發還是彼此排斥?作者究竟會從哪個時期開始講起?是古希臘的哲學思想如何影響了早期基督教神學的建立,還是中世紀神學家如何將哲學工具融入神學論證?或者更近代的,科學革命之後,神學與哲學又各自走向了怎樣的道路?我預期這本書的敘述會像一部史詩,將那些影響深遠的思想家們一一呈現,並在歷史的脈絡中,讓我們看到神學與哲學如何相互塑造、共同成長。這種宏觀的視角,相信能讓我對這兩門學科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這本書的潛在價值,我認為在於它能夠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我們所處的西方思想傳統。我們在台灣接受教育,雖然主要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但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被動地接受其成果,卻對其深層次的思想根源缺乏認識。神學與哲學,這兩者都是西方文明的基石,它們的關係,以及它們在歷史中的演變,直接塑造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世界觀、價值觀,甚至是科學研究的範式。作者選擇從「共同的歷史」這個角度切入,我覺得是非常高明的。這意味著,它不是要我們去記憶枯燥的歷史事件,而是要我們去理解,為何某些思想會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又為何會對後世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我預期書中會探討,例如,神學對道德哲學的奠基作用,哲學對神學論證方法的重塑,以及二者在認識論、形上學等核心問題上的相互辯論和影響。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能夠更清晰地理解,例如,理性與信仰的關係,究竟是不可調和的矛盾,還是可以共存甚至互補?科學的發展,是否必然導致神學的衰落?哲學在當代社會,又該如何與持續發展的神學對話?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為我們提供一種分析和理解現代性、後現代性,乃至未來社會思潮的「思想工具」。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和內容,我認為將會是一場思想的盛宴。從書名「從它們共同的歷史看它們的關係」來看,作者顯然不是想孤立地探討神學或哲學,而是致力於揭示兩者之間那種共生共榮、又時而拉扯的關係。我猜測,書中一定會深入探討諸如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希臘哲學家,他們的理性思維如何為後來的神學發展奠定了基礎,特別是新柏拉圖主義如何影響了早期基督教的教義形成。接著,中世紀的安瑟倫、阿奎那等,他們將神學建立在哲學之上,試圖用理性的力量去解釋和論證信仰的內容,這段時期絕對是神學與哲學結合最緊密的階段。作者是如何處理這段「經院哲學」的輝煌與爭議呢?我很好奇。此外,我想作者也會提及宗教改革運動,這場運動對神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進而又對哲學的走向產生了間接的衝擊。而近代以來,隨著科學的興起,哲學與神學的關係又發生了怎樣的裂變?笛卡爾的懷疑論,康德的批判哲學,這些對神學的邊界和可能性提出了怎樣的挑戰?我期待作者能為我們撥開這些層層疊疊的迷霧,讓我們看到神學與哲學在歷史長河中,如何經歷了融合、衝突、分離,又如何在當代重新尋找彼此的定位。這絕對不是一本輕鬆閱讀的書,但絕對是一本能引發深刻思考的書。
评分我對這本書的另一項期待,是它能夠幫助我釐清一些長期存在的誤解。在台灣,許多人對神學的理解可能比較片面,認為它就是一種宗教的教義,與理性思維似乎格格不入。而哲學,雖然被視為理性思考的學科,但其深奧的內涵也讓不少人望而卻步。這本書以「共同的歷史」作為切入點,我覺得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它暗示著,神學與哲學並非是完全割裂的,它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著深刻的交集與互動。我預期作者會從古代的哲學思想如何啟發了早期神學,到中世紀神學如何運用哲學的工具來闡述信仰,再到近代哲學的發展如何影響了神學的範式轉移。例如,我想像中,作者會深入探討,為何像湯瑪斯·阿奎那這樣的神學家,會如此重視亞里斯多德的哲學?而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又如何開啟了近代哲學的一個新紀元,並對後來的神學思考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透過這樣的回顧,我希望能打破神學與哲學之間二元對立的刻板印象,看到它們是如何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甚至在某些時期,它們之間的界線是如此模糊。這本書,我認為將是一次重新認識這兩大思想體系的絕佳機會,或許能讓我對「信仰」與「理性」的關係,有更為成熟和辯證的理解。
评分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思想的啟迪。身為一個在台灣成長的讀者,我深知在多元文化的衝擊下,傳統思想的價值常被忽視,而新的學術思潮卻又常常讓人感到不知所云。《神學與哲學:從它們共同的歷史看它們的關係》這個書名,恰恰點出了我內心深處的一個困惑:神學和哲學,這兩股看似獨立卻又時常交織的思潮,究竟是如何在歷史的長河中,一點一滴地塑造了我們今天所認識的西方文明,進而又影響到台灣社會的?我希望作者能夠透過對它們「共同歷史」的回顧,為我們展現一幅清晰的圖像,讓我們看到,例如,早期教會的教父們如何在希臘哲學的基礎上,建構起基督教的神學體系;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家們,是如何運用亞里斯多德的邏輯來探討上帝的存在與本質;甚至在文藝復興之後,哲學的理性主義和科學的實證主義,又是如何挑戰了傳統神學的權威,促使神學不斷自我反思和轉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學術史的書,我更認為它是一本人類思想發展的編年史。透過理解神學與哲學的演變,我們或許能更好地理解,為何我們會這樣思考,為何我們會持有這樣的價值觀,甚至為何我們的社會會呈現出目前的樣貌。這是一種從根源上認識自我的過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