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葛林?嘉宝医师(Glen O. Gabbard, M.D.)主编的「心理治疗核心能力系列」,是由居领导地位之专家执笔的经典教科书。美国医学继续教育评鑑委员会(ACGME)的精神科住院医师甄审委员会(RRC),明确指定所有精神科住院医师的教育计画,主要应致力于推动在长期精神动力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简短心理治疗,以及药物与心理治疗等领域的核心能力。
本系列提供每一种治疗形式的基础,同时明确指出由ACGME及美国医学专科医师委员会所规定执行医疗的六项核心能力:病患照顾、医学知识、人际与沟通技巧、以实务为基础之学习及促进、以专业度及系统为基础之技能。本系列中各书皆详述执行的关键原则,同时建议评量能力的方法。熟练「心理治疗核心能力系列」,是获得心理治疗胜任能力的重要步骤。
最新的临床医学研究发现,对许多精神疾病患者而言,合併药物与心理治疗的治疗模式,已证实比单纯的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有更好的疗效。当前美国精神医学界主流,即为两种疗法的结合,在程序上则可概略分为「整合式治疗」与「分离式治疗」两个大项。整合式治疗顾名思义,由精神科医师一人全权统整,负责开立药物及执行心理治疗事宜;分离式治疗则採分工守则,由医师负责开立药物、治疗师提供心理治疗,并定期会面讨论。两种疗法各有优缺点,执行时的重点也不尽相同。
本书针对整合式治疗与分离式治疗当中不同阶段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以全面和渐进的方式,介绍其原则、执行细节与建议,并对常见问题提出释疑,不但是新手医师最佳的临床指引,对资深的精神专科医师而言,亦深具参考价值。
心灵工坊将陆续推出「心理治疗核心能力系列」全套共六本,是精神医学养成教育及心理治疗从业人员必备专书!
作者简介
蜜雪.瑞芭医师Michelle B. Riba, M.D., M.S.
美国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Michigan)精神医学系精神病学临床教授。
理查.巴隆医师Richard Balon, M.D.
密西根韦恩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 Detroit, Michigan)精神医学暨行为神经科学部精神医学教授。
译者简介
周佑达
中国医药学院医学系毕业,先后担任林口长庚医院精神科住院医师、总医师及主治医师。现为桃园天主教圣保禄修女会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
引言
药物与心理治疗结合的医疗模式已经成为了目前最普遍用来治疗精神疾病的治疗模式。大多数的临床工作者都会同意,对多数的疾病而言,结合这两种治疗模式来治疗病人,会比单独实行一种治疗模式更有效率,获益也更多。
乍听之下,结合这两种治疗模式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然而,由于参杂着许多的变数与临床安排,这其实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例如药物治疗可以跟短期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取向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或人际关系导向心理治疗等不同的心理治疗模式结合。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结合可以由同一个人来实行(也就是所谓的整合式治疗[integrated treatment]),或是由两个以上的工作人员来实行(合作式[collaborative]或分离式[split]的治疗模式)。
这两种模式的结合可以是由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先开始,另一种治疗随后进行。像上述这些议题(译者按:与哪一种心理治疗结合、由谁来执行、哪一种治疗先开始)都是在我们决定要结合心理治疗与药物来使用来治疗病人的时候就需要思考的。因此精神科的住院医师甄选委员会明定,住院医师在完成训练时,必须具备执行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的能力。
编撰本书的宗旨,是为了让住院医师们与教学医师群在培养结合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能力时,能作为基本的依据,因此本书将以简单、直接、临床导向以及容易阅读的方式写作。
我们认为每一个精神科的住院医师,对于两种结合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模式,即整合式以及分离式的治疗,都应该具备能力并且可以驾轻就熟地运用,因为它们是常见的临床业务。
因此,本书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谈的是整合式治疗,而第二部的焦点是分离式的治疗。事实上,这两部分当中的某些篇幅可能是雷同的,因为它们谈的是类似的问题。然而住院医师应该要将这两部分分开来读,以便对每一种治疗模式都能熟悉。每一个部都是一个自成系统的单元,因此也应该单独来念。
我们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所有精神科的住院医师精通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结合的治疗模式,并且具有能力去执行,进而在这个艰难的治疗领域中,借由他们的纯熟本领来改善病人的生活。
理查?巴隆医学博士
Richard Balon, M.D.
蜜雪?B?瑞芭医学博士
Michelle B. Riba, M.D., M.S.
最近在書店翻到這本《藥物與心理治療》,其實我原本對藥物治療這塊有點猶豫,總覺得吃藥對身體好像有副作用,或是會不會讓人變得麻木,失去情緒的連結。但心理治療又是漫長且需要極大勇氣的過程,光是想到要剖析自己內心深處那些糾結的部分,就覺得有點怯步。這本書的書名很直接,點出了現代人在面對身心困擾時,常常需要仰賴的兩種主要途徑。我對書中探討藥物與心理治療如何相互配合、相輔相成的部分特別感興趣。書裡有沒有提到,在什麼樣的狀況下,藥物治療是首選?又或者,心理治療的效果在哪些情況下能彌補藥物的不足?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舉出一些實際的案例,像是憂鬱症、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等,來解釋不同疾病在藥物和心理治療上的應用。畢竟,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同,需要的幫助也就不一樣。而且,我也很想知道,書中對於「藥物」的介紹會不會比較偏向科普,而不是艱澀的醫學術語,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看得懂。
评分我是一個非常相信「身心靈」連結的人,總覺得身體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常常會覺得,很多時候身體出現的症狀,其實是潛意識在向我們發出的求救訊號。所以,當我看到《藥物與心理治療》這本書時,立刻就被吸引了。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是如何闡述「心理治療」如何能從更深層次的源頭,去解決那些可能引發身心疾病的問題。是不是會探討童年創傷、人際關係的困擾、或是長久以來被壓抑的情緒,這些都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有別於傳統西醫的觀點,也許會融入一些東方哲學的智慧,或是探討正念、冥想等身心練習對治療的輔助作用。畢竟,我認為人不能只靠外在的藥物來「修補」,而是應該從內在的根本去「療癒」。
评分老實說,我最近壓力真的很大,工作上的事情,加上家裡的一些雜事,常常搞得我心力交瘁,晚上也睡不太好。有時候會覺得心情很低落,對什麼都提不起勁,但也知道這可能不是單純的「心情不好」,或許是需要更專業的幫助。聽朋友說,有時候這種狀況,除了尋求心理諮商,藥物也是一個選項。我對《藥物與心理治療》這本書很好奇,不知道它在探討的「心理治療」部分,會不會深入到各種不同的理論派別?像是認知行為療法、人本主義,還是精神動力學等等。我個人對探究內心世界的奧秘一直很有興趣,但也擔心某些治療方式聽起來太玄了,不容易實行。書中會不會提供一些比較實用的技巧,讓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幫助自己調整情緒,或是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畢竟,心理治療往往需要一段時間,如果能有一些課後練習,或是簡單易懂的概念,會讓我覺得更有方向感,也不會覺得那麼孤單。
评分我對大腦的運作方式一直很著迷,尤其是情緒和記憶是如何在大腦裡形成的,以及它們會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聽說《藥物與心理治療》這本書,裡面有提到一些關於藥物如何影響大腦的機制,這讓我很感興趣。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用比較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像是血清素、多巴胺這類神經傳導物質,以及它們在情緒調節中的作用?對於精神科藥物,我一直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態度,期待它能幫助我改善失眠和焦慮,但又擔心長期服用會不會有什麼隱藏的副作用,或是依賴性。書中對於「藥物」的部分,會不會探討不同類型的精神科藥物,例如抗憂鬱藥、抗焦慮藥,以及它們的作用原理和潛在的風險?如果能有這方面的知識,也許能幫助我更理性地看待藥物治療,而不是一味地恐懼。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什麼才是真正有效的「治療」。有時候看到新聞上,一些人因為長期的身心困擾而走上極端,心裡感到很難過。我認為,無論是藥物還是心理治療,最終的目的都應該是幫助人們找回生活的品質,重拾對生命的熱情。這本《藥物與心理治療》的書名,讓我聯想到,或許它探討的重點,是如何將這兩種看似不同,但其實可能互補的方式,整合在一起,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強調「個人化治療」的重要性?例如,對於同一個疾病,不同的人可能需要不同的藥物組合,或是不同的心理治療取向。而且,我也想知道,書中對於「治療的成效」是如何衡量的?是單純的症狀減輕,還是包含更廣泛的生活功能恢復,甚至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啟發,讓我對身心健康的治療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