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微言轻」的思考力量
要「成事」,靠的不是正式的「权力」或正规的「阶级」,而是……
热情无穷
创意想像
不屈不挠
如果你有个酷毙了的点子,全世界最糟糕、最浪费时间的事,莫过于试着向上司「推销」你的想法。这么做只会让你看到,自己(在体制内)是多么「人微言轻」(戴高乐可没有想尽办法拜託贝当不要处决他)。
「上司」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上司」就是非常熟悉「组织里正统正确的办事规矩」,然后获得升迁的一票家伙。换句话说,组织指派这些人来捍卫过去。对于你这个想法酷毙了、却「人微言轻」的菜鸟而言,「上司」也可能是对付你的一种……帮派。
请问:酷毙了的想法是什么?这简单:就是与「正统正确的办事规矩」唱反调的东西。换言之,酷毙了的想法就是——在定义上——直接正面攻击今日老板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
因此,「人微言轻者」的权力就来自我所谓的「老板管不到的工作范围」。也就是说:既然「他们」看不到,「他们」也扯不了后腿了!
这里有什么不对劲?改造它!
你是组织图腾柱的基层人物,你「人微言轻」,无法创造自己的哇专案。但是,请观察一下,你目前正在从事什么专案(无疑地,不是哇专案)?接着自问:我能不能改造其中一个专案……在老板管不到的工作范围里……小心翼翼地实践我那酷毙了的想法?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几乎只有一个,那就是:「当然可以!」因此,我希望你能好好考虑下列各项我所谓的「改造工作者守则」。
规则一:
千万不要认为交办工作是不能改变的。
只有白痴才会奉令行事!那些(即使是在小处)改变世界的人,会把所有的交办工作转变成……酷毙了的哇专案。
规则二:
「人微言轻」力量大
你什么时候会觉得绑手绑脚施展不开?当你是众所瞩目的焦点时!这时每个人会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你的每个小动作。但是,如果你在公司里属于「人微言轻」阶层……你就可以在所有的交办工作中自由发挥……尽情移山倒海扭转干坤。「他们」完全看不到你变什么的把戏。
规则三:
每个「小」专案都蕴含整个企业的DNA
也许这才是最高机密:每个「小」专案都是个……透明窗口……能让我们对组织的灵魂一览无遗,比「公司政策」更清楚明了。总之:你不必透过正式的大型专案,也能抓住大好机会。
哇军团的信条:永远主动
机会!机会总是(永远都是!)伸手可及。只不过,这些随处可见的机会,往往伪装成……「难怪没有人想要」的烂差事。
但是,请再考虑一下……然后请实践我所说的「Volunteer For Crappy Jobs」策略。
也就是:主动接下烂差事。
是的,主动。在军队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绝不主动。绝对不要自告奋勇或强出头。不声不响躲在后头,才能平平安安回家。可是,那是过去的军队,在新式军队中,每个大兵都是……一人军团。
同理,在新经济的世界,你必须……创造自己的一人哇军团,也就是说:自告奋勇!即使碰上……烂差事。特别要自动请缨……接下烂差事。因为烂差事能身为菜鸟的你很快就独当一面。「没人理会」的差使……就是天高皇帝远,老板忘得一干二净的差使。
关键问题:那个「没人要」的专案可会是一个「做白工的差事」,让你「不小心被做掉」的陷阱?会不会是一个深藏不露的良机……能将「枝微末节」的问题摇身一变……成了处理企业文化议题的大好机会……可以大大影响整体组织的策略?
作者简介
汤姆?毕德士
《经济学人》称汤姆?毕德士为超级大师。美国《商业周刊》说他是「企业最好的朋友和最坏的梦魇」。《财星》杂志称他为管理大师中的大师,并拿他和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惠特曼(Walt Whitman)、孟肯(H.L. Mencken)等人相提并论。埃森哲策略变革学院(Accenture’s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Change)2002年发表一篇深度研究报告,汤姆?毕德士在五十名顶尖「商业知识份子」名单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波特(Michael Porter),领先杜拉克(Peter Drucker)。
2004年,《动见观瞻人物:企业背后的智者和勇者》(Mover and Shaker: The Brains and Bravado Behind Business)的编辑,回顾马基维利(Machiavelli)、摩根(J.P. Morgan)、威尔许(Jack Welch)等一百位商业思想家和实践家的贡献。里头如此总结毕德士的影响力:「将管理辩论从董事会、学界和顾问业,转移到更广大的全球听众之间,将之转为媒体和经理人少不得的主食,在这方面,毕德士可能比其他人下更大的功夫。杜拉克着作较多,其观念也经历较长时间的考验,但是身兼顾问师、作者、专栏作家、研讨会讲师、舞台表演者的毕德士,他的活力、风格、影响力、观念,已塑造出新的管理思维。」
毕德士的第一本书是和华特曼(Robert J. Waterman)合着《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1982年)。美国国家广播电台在1999年,将《追求卓越》选为「二十世纪三本最佳商业着作」之一。Bloomsbury Publishing出版社2002年的一项意见调查,将它选为「史上最杰出的商业书籍」。继《追求卓越》之后,毕德士还出版了一连串享誉国际的畅销书:《热爱卓越》(A Passion for Excellence,1985年,和奥斯丁〔Nancy Austin〕合着)、《乱中求胜》(Thriving on Chaos,1987)、《解放型管理》(Liberation Management,1992,时报文化)、《毕德士研讨会》(The Tom Peters Seminar: Crazy Times Call for Crazy Organizations,1993)、《卓越210》(The Pursuit of WOW!,1994)、《Tom Peters谈创新》(The Circle of Innovation: You Can’t Shrink Your Way to Greatness,1997),以及一系列以「再造工程」(Reinventing Work)为主题的着作──《耶!打想自己50招》(The Brand You50,1999)、《哇!发烧创意50招》(Project50,1999),以及《专业服务公司50招》(The 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50,1999)。2003年,毕德士和DK出版社合作,发表《重新想像!》(Re-imagine!: Business Excellence in a Disruptive Age)一书。试图以活蹦乱跳的形式,呈现重大关念,「再造」商业书籍,上市后立刻成为国际第一的畅销书。
领导大师华伦?班尼斯(Warren Bennis)是唯一第一手接触毕德士和杜拉克的人。他告诉一位记者:「如果说杜拉克发明了现代管理,那么毕德士就是赋予现代管理生命。」的确,毕德士的事业生涯中,他最热情的莫过于「热情」这件事。目前他满腔热情于:女性当领导人;设计在产品和服务差异化中,扮演的极重要角色;创造足可和太阳马戏团演出相提并论的顾客体验;庞大却未获得满足的女性和婴儿潮世代市场。
毕德士1942年出生于巴尔的摩,1974年到2000年住在北加州,现在和妻子苏珊?沙金特(Susan Sargent)卜居于佛蒙特州一座1,600英亩的农场。获有康乃尔大学土木工程学位,以及史丹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和商学博士学位。荣获数个机构的名誉博士学位,包括莫斯科的国家管理大学(2004年)。1966年到1970年,在美国海军服役,曾两次派驻越南(海军工程营成员),后调往五角大厦。1973年到1974年,出任白宫的反毒资深顾问。1974年到1981年,在麦肯钖顾问公司服务,1979年成为合伙人和组织效能实务负责人。毕德士是国际管理学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Management)、世界生产力协会(World Productivity Association)、国际顾客服务协会(International Customer Service Association)、品质与参与学会(Society for Quality and Participation)的会员。今天,他每年参与75场大型研讨会(有一半在美国以外),并且亲自或上网参与其他无数的学习活动。
译者简介
罗耀宗
国立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毕业,所着《Google》获经济部金书奖殊荣,译有《谁说大象不会跳舞》等书。
重新想像……什么是不可或缺的
2003年秋,拙着《重新想像!》(Re-imagine!: Business Excel?lence in a Disruptive Age)发表。这是自1982年《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出版以来,我最具企图心的尝试,目的是完整说明商业到底是什么,或者可能是什么,或者必须是什么。
隔年,也就是2004年,我展开新书宣传之旅。就在例行性的演说和顾问行程之中,我注意到一阵愈来愈响的鼓譟声。原来那是「委外代工」(outsourcing,或者称做off-shor?ing,「用国外的劳力来取代」)引起人心慌乱所发出的声音。工作机会正流向印度、中国……或其他某个地方。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可以如何因应……工作大量流失的阴影?我的回答很简单:工作流失在所难免。不管原因是委外代工,还是自动化(长期而言,自动化造成的冲击可能大于委外代工),你本来就不能指望随时有工作「等着你去干」。你可以做的事,是想办法把自己和贵公司往价值链的上方推……推进新经济的核心。
2005年夏天,我发表一系列四册,可以很快看完、但一针见血的着作。你手上拿的,正是其中一本。系列名称叫做「必修课程」(Essentials)。置身于这个东摇西摆、节奏愈来愈快、企业争相委外代工、世界一片混乱的时代中……当你迈开步子往前走时……,这些是你必须知道的事情。
新经济、新要务、新故事
麻烦事接踵而至。短期内,全球化的浪潮仍然好坏参半──最后的结果固然值得追求,但立即的冲击却是混乱、不平均到极点。一波波科技变革吞噬我们,也令我们无所适从。企业丑闻接二连三爆发。曾经趾高气扬的巨人(也就是那些大公司,以及领导它们的执行长),从云端一跤摔到泥淖。
哦,还有新经济。
你愿意和你的祖父易地而处吗?你愿意在昨天的伯利恆钢铁(Bethlehem Steel)的工厂,或者1935年左右的福特汽车公司的工厂,一天挥汗如雨做上十一个小时吗?我可不愿意。我也不想和家父交换位置,因为他四十一年如一日,都待在同一家公司同一栋大楼的同一座白领阶级血汗工厂拼死拼活做事。
职场革命正在进行。有点头脑的人再也不想一辈子耗在同一家公司。有人把这种转变叫做「企业责任的结束」,我则称之为……「个人责任的再出发」。这是个可以掌控自己人生的大好机会。
让我当家作主!让我当「汤姆公司」的董事长兼执行长兼总裁兼营运长。
我要求的就是这个!(事实上,应该说是乞求。)
我喜欢尽全力演出的企业。这种企业努力追求成长,供应客户叫人感动的服务,也提供员工令人雀跃不已的机会。我尤其喜欢处在这个变动不居时刻的企业。此时此刻真的散发迷人的魔力,但从许多方面来看,也叫人惊恐万分。
我不是那种盲目乐观的人。我曾经盲目乐观过,而且不只一次。那副玫瑰色眼镜,老早就被残酷的现实踩成碎片。
不过我倒是满怀希望。我并不期待人的善意会增加……或者恶念会消失……或者贪心会因为主管机关的管理而去除。但我乐观地认为,处在新经济中,人们会看到,对自己的专业生活负起责任,可以给自己带来力量。我也乐观地相信,他们在释放自己与生俱来的求知慾和创造力时,能够找到乐趣。
令人难以接受的坏消息是:这不是你能选择要或不要的。所有刻板机械化的活动,可以一股脑收进微晶片中。人必须赶紧自我改造,就像我们以前走出农田,踏进工厂,以及后来被撵出工厂,送到白领楼塔时,曾经做过的那样。
叫人振奋的好消息是(至少我是这么认为):这不是你能选择要或不要的。改造后的你,和改造后的我,除了尽快用有意义的方式创造附加价值,别无选择。
幕后故事:颠覆的故事与线索
这一系列的每本书,都根据一个中心前提──我在《重新想像!》头几章提出的相同前提。下面是那些观念的摘要。
1. 一切都已改变。我们这一代的优先要务──以及责任──是重新想像公部门或私部门的企业和机构。听起来是非常高的论调,但我相信非做不可。目前正在发生的变化,它们根本的特质令我们步调大乱,而且举步维艰。我们的机构,没有一个营运层面可以不被检验,或者不必改变。
2. 我们置身在……杂乱无章的世界中。企业、政治,以及人与人的交流互动,其本质都已崩解,我们必须边走边修。(成功=「活蹦乱跳,四处胡搞」Screw Around Vigorously。)(「失败。向前。迅速。」Fail. Forward. Fast.)昨天的束缚和结构,让我们既可笑又可悲、毫无准备地面对眼前乱无章法的世界。从国际恐怖组织盖达(al Qaeda)到沃尔玛百货(Wal*Mart),站上世界舞台的新面孔,是焦躁不安但掌控权力的机构和他们的领导人。
3. 缓步渐进退流行,捣蛋破坏占上风。1980年代风行一时的管理魔咒「持续改善」,现在成了非常危险的名词。如今,不是全拿,就是两手空空。(「控制、改变、删除」)我们必须抢在新竞争对手之前,着手整顿本身的企业,免得他们早一步整顿,甚至对我们下手。
4. 资讯科技改变一切事物。没有什么事情,比将所有经营实务,全面转型为电子商业实务更加迫切。新科技是……最实在的东西。资讯科技革命还处于婴儿期,但它已经改变了规则,而且是从那么根本的层面改变起,以至于我们需要经过许多年,才有办法开始谈论如何建立新规则。
5. 我们现在所知的白领工作,90%会在未来十五年内灰飞烟灭,片甲不存(最后则是现在所知所有工作的90%都会消失不见)。在微晶片、一週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时的全天候连线,以及委外代工就业机会流向开发中国家的潮流之下,已开发国家的白领工作在劫难逃。什么时候会发生呢?从眼前到十五或二十年内。这件事,我有多大的把握?十足的把握。
6. 「赢家」(倖存者!)将成为「自我公司」(Me Inc.)事实上的老板。个人出于需要自力更生,会取代企业的关照。老式的企业保障正在消逝。结局是:办公隔间里的奴隶获得解放!主动出击,是唯一的防卫之道。陈腔滥调?一点也没错,但真理并未因此打折扣。自力更生的新时代虽然可怕,却也叫人……振奋不已。它就在我们眼前诞生,好耶!
说故事时间──为传说中的时代而说
这一系列的每本书,都要根据那个前提,说一个故事──我们如何在这个叫人头晕目眩的颠覆时代,生存下去(或许更要超越生存)的冒险故事。
有一个故事谈领导。居高临下的指挥控制管理和领导……已经落伍。新的领导,需要倚赖一套新的技能。这套技能的正字标记,是见机行事和鼓舞激励。它必须善加利用女性独特的领导特质。它借创造一个美好的职场,培育出色的人才。
有一个故事谈设计。从「产品」或「服务」品质而来的新附加价值愈来愈少,从另外某种东西而来的新附加价值则愈来愈多。那种东西叫做「经验」,叫做「品牌塑造」,叫做「设计」。
有一个故事谈人才。这是个以自我为品牌的世界。企业的「终身雇用」(也就是办公隔间奴隶)已经落伍,终身自我改造正是当红。要保障工作安全最万无一失的方法,就是……依赖自己的才能。手上拥有一堆叫人叹为观止的「哇」专案,再加上满脑子稀奇古怪的想法(因为这个奇怪狂乱的世界需要这样的想法),你的才能就会自然而然流露出来。
有一个故事谈趋势。在环境如此变化多端和不连续的时代中,何处可找到庞大的市场机会?它们就隐藏在我们视而不见的地方。前往有买主的地方,前往钱财聚集的地方──去找妇女和步入高龄的婴儿潮世代。
重新想像的故事:有什么新东西?
为了讲述这些故事,我会视需要,或在觉得合适时,改编《重新想像!》一书若干章节的内容。我东抓一点,西捞一些,或者从头到尾改写每一章。还有,我也补充一些新材料,在这里或那里加油添醋一番。
另外,我和DK(Dorling Kindersley)出版公司的工作人员,从里到外,彻底重新想像每一本书给人的观感。我们用《重新想像!》着手改造商业书籍,我们想要讲述一个世界的故事:这个世界中,企业正在革命性的可能机会上,见缝就钻。所以我们制作了一本充满热情、活力和色彩的书。「必修课程」系列保留了这些特质,但我们也把这些书的设计,精简到……「必要」的地步。同样的热情、活力、色彩,但都浓缩进你手中的这本书,也一样能(我们相信)满足你「必要」的需求。
这回我们用两个新特色,来强调和放大所要讲的故事。
第一,每一章结尾,都汇整一张「十大必办清单」;短短一页,用行动项目的形式,总结那一章的内容,激起你想要即刻起身去做某些事情的愿望。我们同样求其精简到「必要」的地步。
第二,有些章之间,加进「酷朋友」的访谈重点。这些「酷朋友」是一些聪明人,他们所做的事情,帮助我变得更加聪明。他们的声音和见识,给我们的故事添加了血肉。本书收录的访谈,以及更多的访谈,全文刊在我的网站(www.tompeters.com)。
最后几句话……
我不敢期待你会同意我在这本书讲的每一件事情,但希望你在有不同意见时,能火冒三丈地不同意。一肚子火,你才会气到……去做某些事情。
去做某些事情,不正是最重要的观念?我要讲的故事,也就是此时此刻商场上必修课程所寓含的教训,可刻在一块墓碑上。我最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墓志铭:
汤姆?毕德士
1942年?xxxx年
他本来可有一番不朽的作为……
可惜他的主管不肯让他去做
我最希望看到这样的碑文:
汤姆?毕德士
1942年?xxxx年
他是个行动派!
不是「他有名」,不是「他有钱」,甚至不是「他做对了事情」,而是「他是个行动派」。换句话说,他不是枯坐场边,看着世事从眼前熘过,而世事的基本前提变化之大,为数百年来(如果不是数千年的话)所仅见。
其他任何事情,不管你同不同意都没关系,不过,如果你有那么一点诚实,或者性灵,或者胆量,或者气魄,或者勇气,你一定要同意我说的这件事:离开场边进场打球,并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
其实,当个行动派是……必做不可的事!
我一直认为,职场就像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上面努力地表演,而我的表演常常是“闷声不响”,默默地把剧本演完,却忘了谢幕和接受掌声。每次看到公司里的风云人物,他们总是有种天然的吸引力,无论是发言还是提案,都能牢牢抓住大家的注意力。我常常纳闷,为什么我明明也很努力,为什么大家就是好像看不到我?这种落差感,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我曾经试过很多方法,比如参加一些沟通技巧的培训,听了很多关于“自信”的讲座,但总觉得隔靴搔痒。那些道理听起来都很对,但一到实际运用的时候,我就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我总是在脑子里演练一遍又一遍,最后还是因为怕出错而退缩。尤其是在跟一些资深前辈交流的时候,我更是紧张得说不出话来,生怕自己说错了什么,丢了面子。 直到最近,我偶然翻到这本书,一开始我只是随便看看,没想到越看越觉得,这本书好像就是为我量身打造的。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剖析了我们在职场中遇到的种种“看不见”的困境,并且给出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她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姐姐,毫不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书里有一个章节讲的是“价值的定价”,让我茅塞顿开。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能力和付出,其实是有“价格”的,而且这个价格是可以人为去“提升”的。作者教我们如何通过一些细节,去让别人感知到你的价值,比如在工作汇报时,用数据说话,用结果证明,而不是空泛的描述。还有,她提到了如何主动去“包装”自己的成果,让它们看起来更吸引人。这些点,我以前真的从未意识到! 我开始实践书中的一些方法,比如在团队会议上,我试着主动提一两个问题,或者在别人发言后,补充一两句自己的观点。刚开始确实有点不习惯,但慢慢地,我发现大家开始注意到我了,甚至会有人主动问我“你的看法是什么?”那种被重视的感觉,真的太棒了!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如何“推销”,更是教我如何“定位”自己,如何让自己的光芒不被埋没。它让我明白,职场不是一个只看能力的地方,更是一个看“表现”和“沟通”的舞台。
评分天哪!我真的太需要这本书了!最近工作遇到瓶颈,感觉自己就像一颗被遗忘在角落的螺丝钉,虽然有努力,但就是不知道怎么才能“闪闪发光”。每天上班就跟打仗一样,忙得团团转,却又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没做出什么实质性的成果。跟同事沟通,有时候总觉得对方get不到我的点,或者我没法有效地表达我的想法,明明知道自己做得不错,却没办法让老板和同事看到。 尤其是开会的时候,我总是那个躲在最后面、默默听讲的人,从来不敢主动发言,就算有想法,也会在脑子里盘旋半天,最后还是默默作罢。总觉得自己不够专业,不够有说服力,担心说出来会被嘲笑。然后看着别人侃侃而谈,我真的好羡慕!他们是怎么做到那么自信,那么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呢?我常常在想,是不是我能力不够,还是我根本就不适合这个行业?这种自我怀疑已经困扰我很久了,每天都在消耗我的积极性。 后来朋友推荐我试试这本书,我当时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买的。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的风格吸引了。没有那些空泛的理论,也没有那些让人听了就打瞌睡的鸡汤。作者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甚至是有点“赤裸裸”的例子,让我一下子就get到了重点。比如,她讲到如何在一个项目中,让自己的付出被看见,不仅仅是把事情做完,更重要的是“被看见”的过程。这点对我启发太大了!我一直以为把事情做好就是王道,却忽略了“展示”的重要性。 书中提到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如何主动争取机会、如何用更具吸引力的方式介绍自己的项目、甚至是如何在日常沟通中“埋下”自己价值的伏笔,都让我耳目一新。我开始尝试着改变,虽然刚开始还有点害羞,但慢慢地,我发现效果真的不一样了。同事和老板开始注意到我的努力,甚至会主动来问我的想法。那种感觉,就像黑暗中突然亮起了一盏灯,我终于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这本书就像一本“武功秘籍”,教会我如何运用自己的“内功”和“招式”,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脱颖而出。 我现在觉得,这本书真的不只是教你“卖东西”,而是教你如何“卖你自己”。它让你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并且学会如何有效地去传达这份价值。以前我总觉得,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在职场上,“被看见”和“被认可”同样重要,甚至有时候是成功的关键。它帮助我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不再是被动地等待机会,而是主动地去创造机会,去“推销”那个更好的自己。我强烈推荐给所有跟我一样,曾经有过自我怀疑、迷茫,或者渴望在职场上更进一步的朋友们!
评分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每天辛辛苦苦在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除了薪水,是不是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我发现自己常常陷入一种“埋头苦干”的模式,觉得只要把事情做好,老板自然就会看到,就会给我升职加薪。然而,现实往往是,身边那些看起来并没有我“卖力”的同事,反而升迁得更快,得到了更多的机会。这种“不公平感”让我有些困惑,也有些沮丧。 我常常在想,是不是我太不懂得“表现”了?是不是我太“佛系”了?我不是那种喜欢去争抢、去表现自己的人,我更习惯于默默地把事情做到最好。但是,在职场上,默默耕耘真的就够了吗?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需要改变一下自己的策略了。 就在这个时候,这本书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坦白说,一开始我对书名有点犹豫,觉得“卖自己”这个说法好像有点太功利了。但是,当我翻开书页,我被作者的真诚和洞察力深深吸引。她没有讲那些虚头巴脑的大道理,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揭示了职场中一个普遍存在却又常常被忽视的真相:你做得再好,如果别人看不到,那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打破了我对“自我推销”的刻板印象。我以为“卖自己”就是要不停地去夸耀自己的能力,去抢风头。但作者却告诉我们,真正的“卖自己”,是一种智慧的沟通,是一种价值的呈现。她教我们如何用故事化的方式去讲述自己的工作成果,如何让那些枯燥的数据变得生动有趣,如何在一个恰当的时机,让自己的贡献被看见。 我开始尝试书里的一些方法,比如在写工作周报时,我不再只是罗列任务完成情况,而是开始思考如何用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去呈现我的工作亮点。我学会了如何用“提问”的方式,引导老板去发现我的价值,而不是直接去“求表扬”。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明白,要“卖自己”,首先要“认识自己”。它鼓励我们去发掘自己的优势,并且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销售”方式。它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执行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价值创造者”。
评分我最近真的有点“卡住了”,感觉自己在职场上就像一个进入了“平台期”的运动员,虽然还在努力训练,但成绩总是不见提升。有时候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能力真的就这样了,还有没有潜力可挖?这种自我怀疑,让我每天上班都带着一点点沉重的感觉。我看到身边有些同事,他们好像总能抓住机会,或者总能说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话,我真的很羡慕。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闷葫芦”,不太擅长社交,也不太懂得如何去和别人建立连接。每次在公司聚会或者团建的时候,我总是那个角落里默默吃饭的人,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该和谁说话。我深知人脉和关系的重要性,但我就是不知道如何去拓展,如何去经营。我觉得自己好像缺少了一把打开“社交之门”的钥匙。 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这本书,书名让我眼前一亮。“把“自己”卖出去”,这不就是我一直以来最想做却不知道如何做的事情吗?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下来。读完之后,我感觉豁然开朗!作者用一种非常坦诚和直接的方式,揭示了职场中许多“潜规则”,也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方法。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不是教你如何去“欺骗”或者“夸大”,而是教你如何真实地展现自己的价值,并且让这份价值被更多人看见。它讲了很多关于“沟通的艺术”,比如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避免误解,以及如何在与人交往中建立信任。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能力不够,而是沟通方式出了问题。 书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人设的打造”,让我觉得非常有趣。作者不是让你去伪装成另一个人,而是教你如何去找到自己独特的“卖点”,并且把它放大。她还提到了如何通过“故事”来建立连接,这对我这个不擅长社交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开始尝试在与同事交流时,运用一些小故事来增加趣味性,结果发现,大家的反应真的不一样了,他们似乎更愿意倾听我的想法,也更愿意和我分享他们的故事。 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卖自己”,更是教你如何“经营”自己,如何在这个复杂而充满挑战的职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发光发热。它让我明白,职场成功不仅仅是靠硬实力,软实力的培养同样重要。我真的觉得,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给了我前进的勇气。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明明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好像总是在原地踏步?感觉自己就像一台老旧的机器,虽然还在运转,但效率不高,也得不到应有的“保养”和“升级”。我看到很多年轻的同事,他们好像总能抓住机会,或者总能被领导看到,我真的很不解,是不是自己真的落伍了? 我一直以来都信奉“闷声发大财”的原则,觉得把事情做好了,自然就会有人发现。我不太懂得如何去“表现”自己,更不习惯去“推销”自己。总觉得那样做会显得很“张扬”,甚至有点“功利”。但是,这种想法让我错失了很多机会,也让我感到越来越焦虑。 就在我迷茫的时候,这本书出现在我的眼前。书名“把“自己”卖出去!”,一开始让我有点警惕,我怕这本书会教我一些不好的东西。但是,当我翻开书页,我才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用一种非常真诚和接地气的方式,为我们揭示了职场中一个残酷但又现实的真相: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如果你不主动去“展示”自己,那么你的价值很容易被忽略。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充满了大量的案例和实操方法。作者用她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她辅导过的很多案例,让我们看到,如何在不改变自己本心的前提下,有效地去“推销”自己的价值。比如,她讲到如何在高管会议上,用一种“出其不意”的方式,让自己的想法被记住;如何通过“主动求教”,让领导看到你的学习能力和潜力;甚至是如何在日常的咖啡时间,巧妙地传递自己的工作亮点。 我开始尝试书里的一些方法,比如在汇报工作时,我不再只是陈述事实,而是开始思考如何把事实讲成一个“故事”,让它更有感染力。我学会了如何用更积极的态度去回应领导的批评,并且从中找到成长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明白,“卖自己”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而是一种职业素养,是一种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它帮助我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让我不再是被动地等待机会,而是主动地去创造机会,去让自己的价值被更多人看见。我真的觉得,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和信心,让我愿意去改变,去成为一个更好的职场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