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这玩艺!视觉艺术 &建筑

英国,这玩艺!视觉艺术 &建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英国
  • 视觉艺术
  • 建筑
  • 设计
  • 文化
  • 艺术史
  • 英国文化
  • 现代艺术
  • 当代艺术
  • 城市景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P>  当你还着迷于泰纳氤氲朦胧的风景画时,法兰西斯.培根那咆哮的教皇立刻发出了高分贝音量将你彻底惊醒,因为YBA的艺术狂潮正向你直扑而来……

别怀疑,这正是英国!

古典 & 前卫 高贵 & 纯朴 理性 & 感性

  如果你的英国印象还停留在白金汉宫前的禁卫军,或者你只关心哈利波特的魔法学校在哪里?那就让本书精心设计的这趟英国艺术旅程,带你从「视觉艺术」与「建筑」的角度出发,深刻体验大不列颠帝国的传统与现代。

  视觉艺术篇:作者庄育振以其留学英国的亲身体验,将抽象思绪与情感转化为具体的文字,除了分享解读伦敦视觉艺术的另类方式,更将触角延伸至英国各地,如:东盎格里亚的康士坦伯之乡、英国西南角康沃尔的海角乐园、中部大港利物浦的海洋艺术城与多元并蓄的中部大城曼彻斯特。这些各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地区性美术馆,正默默扮演着当代艺术教育第一线的角色,与前卫的伦敦共同为二十一世纪的当代艺术揭开序幕。

  建筑篇:作者陈世良以留学英国的专业建筑理论背景,透过流畅幽默的笔调,从哥德大教堂的戏剧性、巴洛克与新古典的自我主张、格拉斯哥的麦金塔传奇,到百家争鸣的现代、后现代主义与引领风骚的高科技风格,带领读者彷彿亲临现场般地感受英国建筑的多元魅力。看见英国建筑的语言,就如看见世界的语言,有些霸道、有些高傲,但真的很精彩,你不能不知道!

作者简介

陈世良

  1964年生于台北新店,英国伦敦建筑学院 (AA) 研究所历史与理论硕士。树德科技大学建筑与古蹟维护系讲师。台南社区大学「建筑好好玩」课程讲师。着有《建筑就像明信片》、《上了建筑旅行的瘾》。

庄育振

  目前任教于国立云林科技大学数位媒体设计系,学术专长为当代视觉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研究、数位媒体设计与艺术创作。1998自美国罗彻斯特技术学院 (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取得艺术创作硕士, 2002年自伦敦大学高史密斯学院 (Goldsmiths College) 取得视觉艺术博士后,随即返国投入教学研究工作。旅英求学期间,除学术活动外,多次参与国际展览,并接受「典藏杂志社」委任特约撰述,长期报导英国当代艺术,撰写艺术评论。近年来学术研究焦点在于情境(境界)理论与其相关之情境学习理论运用于数位媒体设计领域与数位艺术创作之相关议题。

《流光溢彩:十八世纪欧洲宫廷服饰的艺术与变迁》 一部深入剖析十八世纪欧洲宫廷服饰演变及其背后社会文化图景的权威之作。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英国的视觉艺术或建筑,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光怪陆离、极尽奢华的十八世纪欧洲宫廷,细致入微地考察了这一时期法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地宫廷服饰从洛可可的轻盈繁复到新古典主义的简约庄重之间的戏剧性转变。我们将挑战“服饰仅仅是装饰”的传统认知,揭示服装作为政治宣言、社会地位象征、性别规范构建以及审美思潮风向标的深刻内涵。 第一章:凡尔赛的最后挽歌——路易十五时期(1715-1774)的洛可可奢华 本章聚焦于路易十五统治下,凡尔赛宫廷服饰的巅峰状态。我们将详细剖析“帕尼埃尔”(Paniers,裙撑)如何发展到其极致的宽度与高度,以及这种结构如何塑造了女性的身体轮廓与社交行为。 面料的哲学: 深入探究丝绸、锦缎、金银线刺绣的来源、工艺及其昂贵程度。分析里昂丝绸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以及不同花纹(如“花卉图案”与“东方元素”)所承载的隐秘意义。 男装的演变: 探讨三件套(Justaucorps, Vest, Culotte)的结构变化,特别是背心(Vest)的长度缩短与装饰的精细化,以及“假发”在不同社交场合中的微妙区别。 闺房的秘密: 描述“袍衬”(Robe à la Française)的穿着流程,以及女性在不同时间段(如“Le Matin”的晨袍、“Le Soir”的晚礼服)的着装规范。服饰如何成为区分“宫廷贵族”与“非贵族”的重要屏障。 第二章:玛丽·安托瓦内特与“自然”的悖论:风格的转折点 路易十六时期,随着启蒙思想的渗透与对繁琐形式的反叛,宫廷服饰开始出现裂痕。本章着重分析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在服饰美学上的关键作用。 田园牧歌的登场: 细致描绘“乡村风格”(La Bergère)的兴起,特别是“尚斯布尔”(Chambres de Monsieur)风格的出现。分析薄纱(Gauze)和素色棉布(Mousseline de Coton)如何取代厚重的锦缎,以及这种对“自然”的追求如何在贵族阶层引发的巨大争议。 发型的革命: 考察“普夫头”(Pouf)的极致高度与复杂装饰(如船只、花园),以及它在政治讽刺中扮演的角色。分析这种发型对颈椎健康和社会行动力的负面影响,将其视为贵族自我疏离的象征。 男装的务实化: 记录英国影响下的绅士着装风格(Gentleman’s Dress)如何渗透法国宫廷,羊毛、剪裁的重要性超越了单纯的装饰,预示着资产阶级审美对贵族趣味的挑战。 第三章:从巴洛克到新古典的过渡:色彩、符号与禁令 本章超越物质层面,探讨服饰背后的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斗争。 色彩的政治学: 统计十八世纪宫廷中最受欢迎的颜色(如“玫瑰粉”、“鸽子灰”),以及哪些颜色被特定场合或特定派系所垄断。分析法国大革命前夕,服饰色彩的保守化与激进化倾向。 配饰的语境: 对扇子、鼻烟盒(Snuff Box)、蕾丝手套等配饰进行分类研究。扇子的开合、手势与不同角度的展示,如何成为贵族间无声的交流系统。 法律与奢靡的较量: 梳理十八世纪欧洲各国颁布的“奢侈品法”(Sumptuary Laws)的执行情况。这些法律试图限制平民的着装,但其失败恰恰暴露了上层阶级对财富外流的恐惧和对社会秩序维护的无力。 第四章:剧场效应:歌剧院、沙龙与街头的时尚回响 服饰的生命力不仅存在于宫廷深处,更体现在其向外辐射的影响力。 “戏服”与“日常”的模糊界限: 分析当时著名的时装画家和版画师(如韦尔奈、洛克)的作品,如何记录和推广最新的时尚潮流。这些视觉文本是如何构建“理想的”贵族形象的。 沙龙文化: 考察在知识分子和名媛聚集的沙龙中,女性如何通过对服饰的讨论来展现其学识与品味,以及相对自由的室内着装如何比宫廷礼服更早地体现出风格的松动。 向外的渗透: 探讨富裕的资产阶级如何模仿贵族服饰,以及这种模仿如何催生了新的、更快的时尚周转。当模仿达到饱和时,贵族又不得不寻求更前卫的、难以模仿的风格,形成永恒的“模仿与区分”的张力。 结语:被磨平的褶皱 本书最后将视角投向十八世纪末期,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如何以最残酷的方式终结了这种极致的服饰艺术。断头台上,华丽的丝绸与蕾丝被鲜血玷污,服饰从身份的象征彻底转变为历史的遗迹。本书试图重建那个时代服饰的内在逻辑,理解它如何既是美的载体,也是那个旧制度不可避免的覆灭的预兆。 本书特点: 跨学科视角: 结合纺织史、社会史、性别研究,而非仅仅停留在艺术鉴赏层面。 丰富的视觉参照: 尽管不聚焦于英国艺术,但书中将引用大量同时期的法国、意大利肖像画、风俗画及设计草图作为佐证材料。 深度考据: 依据凡尔赛档案、私人信件和当时的财务记录,还原服饰背后的真实成本与生产链条。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  序 1
自  序 2
【视觉艺术篇】    庄育振?文‧摄影
启 程
01 英格兰东南部
无墙美术馆──康士坦伯风景之乡
02 格林威治 & 东区
从世界的起点出发!?孕育当代艺术的殖民码头?蜕变的白礼拜堂美术馆
03 南华克 & 南岸中心
到设计博物馆体验生活之美?千禧桥与圣保罗大教堂-现代艺术纪念碑──泰德现代美术馆?文化主题乐园与海沃美术馆?举足轻重的沙奇艺廊
04 特拉法加广场 & 西区
特拉法加广场与国家艺廊-泰德英国美术馆
05 英格兰西部 & 北部
海角乐园──泰德圣艾维斯美术馆?海洋艺术城──泰德利物浦美术馆-曼彻斯特美术馆
旅程的终点

【建筑篇】    陈世良?文‧摄影
开  始
01 哥德大教堂
达伦大教堂、林肯大教堂、索斯伯里大教堂、埃克塞特大教堂、伊丽大教堂、巴斯修道院、牛津大教堂、楚罗大教堂
02 巴洛克与新古典主义
科芬园的圣保罗教堂、圣保罗大教堂、伦敦基督教堂、伦敦圣乔治教堂、西敏寺西面双塔、伦敦圣保罗教堂、伦敦圣马丁教堂、英格兰银行、索恩博物馆、达维奇学院画廊
03 十九世纪折衷主义
国会大厦、伦敦塔桥、西敏寺天主堂、自然历史博物馆、牛津大学历史博物馆、格拉斯哥大学、亚伯特纪念碑、圣潘可拉斯车站与旅馆、大英博物馆、皇家亚伯特音乐厅、V&A博物馆
04 格拉斯哥与麦金塔
格拉斯哥艺术学校、柳树茶坊、丘山宅、爱艺术者之屋、皇后十字教堂、私宅、灯塔(苏格兰建筑与设计中心)
05 后现代主义
泰德美术馆之克洛馆、家禽路一号大楼、罗瑞艺术中心、河岸地车站大楼、爱尔班大门大楼、英国情报局大楼、国际会议中心、国际生命中心、世界海洋探索中心
06 高科技风格
伦敦斯坦矢德机场、皇家艺术学院画廊、美国空军博物馆、坎纳利码头地铁站、威尔斯国家植物园之玻璃暖房、大英博物馆中央大厅、伦敦千禧桥、大伦敦市议中心、瑞士银行总部大楼、圣贤音乐厅、洛伊银行大楼、第四台电视总部、千禧圆顶、滑铁卢国际车站、西方早报总部、RAC 区域服务中心、伊甸园计画、国家太空科学博物馆
07 解构、极简 & 数位风
赛福居百货公司、格拉斯哥科学中心、M&S百货公司人行桥、城市博物馆、水晶宫公园音乐演奏台、泰德现代美术馆、拉邦舞蹈学院、帝国战争博物馆、超级科学探险公园、盖兹头千禧桥
最  后

附  录
艺游未尽行前锦囊 / 英文名词索引 / 中文名词索引

 

图书序言

自序一

  每次回到伦敦,总是抱着忐忑的心情来迎接最新的发现与体验,伦敦有挖掘不尽的文化宝藏,不论从哪一个角度切入,总免不了有遗珠之憾。大大小小数百个博物馆、美术馆与数不尽的历史遗迹,也不容易一语道尽。如果要说伦敦是个历史古城,但却在古蹟夹杂中不断地增生着最前卫的后现代建筑。如果说过去伦敦是唯美浪漫的拉斐尔前派的滥觞之地,在二十世纪末却又出现最耸动的前卫艺术,跌破世人的眼镜。这篇介绍英国视觉艺术的文章,夹杂着笔者留学经验中的亲身体验与最新挖掘到的宝藏,试图用以管窥天的方式来分享认识英国视觉艺术的一些体验。借着这次的写作过程,除了将自己对伦敦抽象的思绪与情感重新转化为具体的文字,并希望透过这些文字脉络的铺陈,分享一种解读伦敦视觉艺术的另类方式。

  伦敦是大部分英国作家与艺术家心灵的故乡,举凡小说家狄更斯、浪漫派诗人济慈、神祕主义诗人叶慈、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康士坦伯与拉斐尔前派画家罗塞提,每位创作者都少不了伦敦泰晤士河的养分在血液中流动。凡是曾经驻足伦敦的过客都知道,伦敦是个有机的都市,随时在进行着自我改造的工程,有着扑朔迷离的容颜,在伦敦瞬息万变的风貌中我们顺着泰晤士河这条横贯伦敦的血脉,浏览伦敦的艺术风景。

  除了伦敦的艺术风景之外,因应英国近年来地方文化与社区教育意识的兴起,这篇文章也随着笔者的足迹造访了英国各地的视觉艺术重镇。举凡东盎格里亚的康士坦伯之乡、英国西南角康沃尔的海角乐园、中部大港利物浦的海洋艺术城与多元并蓄的中部大城曼彻斯特。这些急遽发展中的地方美术重镇是一般亚洲访英的过客较少驻足之处,但是其重要性却不亚于伦敦。一般来说地区性美术馆除了具有与伦敦一般的展演水准之外,还各具地方文化特色,多数与社区艺术家结合深入民间,扮演当代艺术教育第一线的角色。在二十世纪下半叶文化意识的觉醒中,英国人告别了现代主义的冷漠,重新拥抱沉积已久的历史光辉,转化成源源不绝的创作泉源,二十世纪末英国的视觉艺术在历史的灰烬中重新燃起一丝薪火,也为二十一世纪的当代艺术揭开了序幕。
庄育振

自序二 

情感是建筑生命的动力

  1992年,我到英国唸书,认识了Bill先生,从此我和英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Bill在退休前是位牧师,但他从没跟我传道,他只是带我到处去欣赏『美』。例如我们曾多次到英国各地去参观哥德大教堂,例如偶尔遇到机会可以进去跟着『上晚课』,听仪式进行时的宁静颂歌。这些都是我知道的『美』。虽然它们都属于此地特定的宗教,但对在完全不同环境成长的我来说,单纯的心灵感动应该都是一样的。

  我和西方世界的认识,就在与Bill的连结下,牵出一条引线。

  我到英国学建筑,是表象的事,我认识了Bill,才是我进入英国人真实生活的窗口。本质上,建筑的创造是为人生活的服务而来,从建筑看到的现实都只算是表面,而真正要能理解建筑,是需要生活到里头去的。透过真实的生活,透过与空间直接的交流对话,精彩而有味的建筑世界才正式展开。

  会到英国唸书,会喜欢英国的流行音乐与建筑,会认识Bill这位英国老绅士,我常常觉得这里有些宿命的安排。好像我个人的这一生,就准备与这远方的岛国产生出某种关系,而这关系也如影随形地影响着我,我的观点,我的价值,和我走去的方向……

  Bill对我而言,不只是来到西方的一个过道,更是一条联系彼此情义的生命脐带。他固定把收集到的建筑资讯或简报寄给我,顺便跟我报个平安;我则利用每年的空档,想办法回到英国去看看他,方便的话可以相邀出游,一起四处去寻访欣赏『好建筑』。

  建筑兴趣是理由,而情感关系才是不曾中断的动力呀!

陈世良

图书试读

【视觉艺术篇】
03 南华克 & 南岸中心Southwark & South Bank Centre

现代艺术纪念碑──泰德现代美术馆

千禧桥的南岸通往的是刚启用不久的当代艺术殿堂「泰德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 而北岸则通往人类灵魂与宗教的殿堂「圣保罗大教堂」,两座庙堂的隔岸遥对,颇值得玩味,也彷彿点出了当代艺术与人类精神生活之间的巧妙关联。只不过如今上教堂的伦敦人愈来愈少了,而南岸泰德现代美术馆开幕酒会在当代艺术推波助澜之下,则成为一票难求,名流趋之若鹜的社交场合。如同圣保罗大教堂一般,泰德现代美术馆此一高耸于南岸的英国当代艺术纪念碑,也成为伦敦旅客的必访之地,在开馆的短短两年之内,跻身伦敦最热门的观光景点之一。

由千禧桥跨越泰晤士河,或由莎士比亚圆形剧场往上游走,面对的就是矗立在河岸旁的庞然巨物,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暗沉的外表,像是赞颂工业时代的遗迹,若非是依稀可见的Tate Modern字眼,从外表上让人完全无法联想到是个美术馆。下游附近的设计博物馆有着明显的现代主义风格,再上游一点的国家艺廊 (National Gallery) 也是鲜明的新古典建筑,与其他多数外观具有时代建筑意义的英国美术馆不同,泰德现代美术馆活像是科幻片中从天而降的外星异物,与对岸远处另一个外星建筑──英国当代建筑大师诺曼.彿斯特爵士 (Sir Norman Foster, 1935- ) 的子弹型摩天楼 (瑞士银行总部大楼London Gherkin) 遥遥相望。泰德现代美术馆原本是一座废弃的发电厂,在建筑师、策展人与艺术家的共同规划下,摇身一变成为如今最时髦的多功能艺术展演场地,亦是当今「旧建物改建」与「闲置空间再利用」的典范。在泰德现代美术馆设立之前,伦敦可说是找不出一个像样的大型国际级当代美术馆,大部分致力于当代艺术的机构,如当代艺术中心 (ICA,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皇家艺术学院 (Royal Academy of Arts)、海沃美术馆 (Hayward Gallery)、白教堂美术馆,都面临到展场过小,无法拥有自己的收藏,或者是面临建筑物老旧,不适合当代艺术作品如装置艺术之展出的窘境。

第一次走进巨大的泰德现代美术馆,迎面而来的是前所未见的巨大挑空与设计简洁有力的採光玻璃,勐然一看还与教堂的设计有几分神似,所不同的是建筑师保留了原始电厂本身粗邝的结构与强调功能性的设计,让人称之为当代艺术的庙堂应该当之无愧,在足够的空间条件之下,每件展出的当代艺术作品都能得到最佳的展示效果。泰德现代美术馆的成立代表着英国当代艺术在90年代的大丰收,随着YBA在国际上掀起的浪潮,英国顺势地将过去饱受漠视的英国当代艺术一举推向国际舞台。同时也将英国本土民众对当代艺术的喜爱与认可带到最高点。以泰德现代美术馆的设计来谈,我们可以看出她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艺术展场,也同时兼具了强大的教育与社交功能。

美术馆除了巨大挑空的中庭别具特色之外,每一层楼宽敞的展场规划围绕着不同的主题,与其他世界美术馆最大的差异,在于它不依照历史年代为艺术品作分类,取而代之的观念是将二十世纪乃至于当代的艺术品依照主题的特性作专区的展演,例如你可以欣赏到毕卡索对于人体的表现手法与当代艺术有何不同?在当今的录影艺术中又有何不同的表现手法?相同的风景的诠释中,由美国艺术家和欧洲艺术家来表达在观念上又有何差异?这种新型态的展示手法可说是归功于英国当代对于文化研究的热潮,与对所谓西方传统艺术主流的反思的现象。走在泰德现代美术馆中永远提供你新的刺激。

免收费的泰德也不同于传统美术馆的静默,因为盛名所致永远是川流不息与磨肩差踵的人潮,比一般百货公司还大的电扶梯上下不停地运送着人潮,跟在台北搭乘捷运电扶梯的感觉相差不远,再加上夜间展出的开放,将这个空间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当然走累了,这里也有歇脚的地方,不同于国内总是将美术馆的餐饮放置在阴暗的角落,这里的餐厅所坐落的是全馆景观最好的位置,面对着对岸的圣保罗大教堂,俯视着泰晤士河的两岸,在这里你可以好好地享用美术馆套餐,同时将河岸两旁最精华的天际线尽收眼底。以顶楼的高级餐厅与会员俱乐部的设计来看,就不仅只是提供食物的功能。绝佳的视野与精致的餐点可说是远远突破贩卖部的侷限,而向高级餐厅迈进,同时也将伦敦所谓「美术馆餐厅」的热潮带上最高峰。泰德现代美术馆在千禧年的启用,为英国人民对当代艺术的痴狂开创了新的里程碑,曾几何时门可罗雀的当代艺术展场,现在成为英国时尚名流的社交聚会场所,美术馆内的咖啡厅也纷纷改装成新潮高级的餐厅,一时之间美术馆的功能不再只侷限于教育的功能,视觉艺术也一跃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宠。

当然泰德现代美术馆本身强大的教育功能与多元化的教育课程,才是支撑美术馆营运的主干。延续着过去其他泰德美术馆的传统,泰德现代美术馆的教育课程丰富的程度,可不比任何一般的艺术学校还差,巨大的美术馆书店中收藏着所有市面上可以找得到的艺术图书,一般的图书馆也无可比拟。从泰德美术馆方过去两年来大型展览策划的趋势看来,教育性的考量有逐渐加重的比例。泰德的影响力正方兴未艾,虽然在收藏当代艺术方面还有颇长的一段路要走,但隐约地我们以可以嗅出所谓的「泰德品味」。相信对当代艺术有兴趣的访客,尤其是对90年代英国YBA狂潮有兴趣的拜访者,前往一游这「英国当代艺术的纪念碑」绝对不会空手而归。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英国,这玩艺!视觉艺术 & 建筑》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奇妙的味蕾旅行。这本书并非直接给你端上一盘丰盛的“艺术大餐”,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厨师,精心挑选食材,让你品尝到每一道菜肴背后独特的风味。作者并没有按部就班地按照年代或者风格来梳理,而是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建筑风格巧妙地穿插在一起,形成一种既有逻辑又不失惊喜的阅读体验。比如,他会在描述某个维多利亚时代的庄园时,顺带讲到当时流行的室内装饰和家具设计,再穿插到同期的小说和绘画中人物的着装,让你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生动立体的画面。我对书中关于“工业革命对英国城市景观的影响”的章节尤为着迷。作者没有仅仅罗列工厂和桥梁,而是深入探讨了蒸汽机的轰鸣声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以及这种改变如何体现在城市建筑的风格和功能上。这种跨学科的解读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视觉艺术和建筑,变得鲜活而充满故事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和建筑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与社会、历史、甚至人们的情感紧密相连。它培养了我一种更敏锐的观察力,让我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去留意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去感受那些无声的表达。

评分

这本《英国,这玩艺!视觉艺术 & 建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英国灵魂深处的大门。它不是那种堆砌史料、让你死记硬背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用他丰富的阅历和深刻的洞察,引导你去看、去感受、去思考。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有时像一个激昂的评论家,对某个建筑的风格大加赞赏,有时又像一个沉思的哲学家,探讨某个艺术品所蕴含的深层哲学意义。我尤其欣赏他对英国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探讨。他会告诉你,为什么那些苏格兰的古堡会选择依山傍水而建,又为何那些现代的环保建筑会试图与周围的生态融为一体。这种对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追求,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对英国绘画中对光影和色彩的独特运用,也进行了非常生动的描述,让你仿佛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朦胧、忧郁又充满诗意的氛围。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它让我看到了艺术和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承载着情感、记忆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建筑和艺术品,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着的、不为人知的精彩故事。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英国,这玩艺!视觉艺术 & 建筑》,我就被它充满活力和探索精神的封面吸引住了。我一直对英国的文化底蕴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却苦于缺乏一个系统而生动的入门指南。这本书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仅是罗列冷冰冰的艺术品和建筑数据,而是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英国的视觉世界。作者的文字仿佛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他会让你惊叹于哥特式教堂的宏伟,也会让你在街头艺人的涂鸦前驻足思考。书中对每一件作品的解读都充满了感情,不是那种学术的、枯燥的分析,而是更侧重于它所承载的历史、社会背景以及它给人的直接感受。我尤其喜欢作者描述伦敦街头那些充满年代感的建筑时,那种穿越时空的代入感。他会告诉你,为什么那些看似陈旧的砖墙背后,隐藏着如此丰富的故事。同样,他对那些抽象的现代艺术品的解读,也并非流于表面,而是试图挖掘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让你在困惑中找到一丝启迪。这本书就像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让你在探索英国的艺术和建筑时,不再迷失方向,而是能找到那些最令人心动、最值得品味的角落。它所激发的,不仅仅是对艺术和建筑的认知,更是对英国这个国家独有气质的深刻理解。

评分

《英国,这玩艺!视觉艺术 & 建筑》带给我的是一种颠覆性的阅读体验。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严肃的艺术史科普读物,结果却被它充满个性和洞察力的文字所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试图面面俱到,而是选择了一些他认为最能代表英国特色、最能引起共鸣的艺术品和建筑进行深入剖析。他对待每一个“玩艺”都带着一种近乎痴迷的热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英国文化深厚的爱。我特别喜欢他对一些“另类”艺术的解读,比如那些充满粗粝质感的街头涂鸦,或者那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手工艺。他并没有因为这些作品的“非主流”而有所保留,反而认为它们同样是英国艺术图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更能反映出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书中关于“后工业时代的英国景观”的论述,让我眼前一亮。他不仅仅在讨论那些废弃工厂的改造,更是在探讨这种转变如何影响了人们对“美”的定义,以及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寻找新的艺术表达方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多元、更加鲜活的英国,它不再是刻板印象中那个只剩下古典和传统的国度,而是一个充满创造力、不断变化的生命体。

评分

这本《英国,这玩艺!视觉艺术 & 建筑》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惊喜的宝藏盒。它没有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腔调,反而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有点调侃的语气,把那些原本可能显得遥不可及的艺术和建筑,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作者仿佛一个导游,带着你从苏格兰的古堡一路逛到康沃尔的海岸线,再深入到伦敦的艺术画廊和现代建筑工地。他不会用那些拗口的专业术语来吓唬你,而是用最直观、最形象的语言,去描述那些雕塑的线条、油画的色彩、建筑的比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描述大英博物馆时,并没有简单地介绍展品,而是讲了那些展品背后的殖民历史和文化碰撞,让你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对那个时代的英国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他对现代建筑的评价也同样犀利,不会一味地赞美,而是会指出其中的一些争议和不和谐之处,让你思考建筑与城市、与人的关系。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玩味”精神,它告诉你,欣赏艺术和建筑,不应该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充满乐趣的体验。它鼓励你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感受那些隐藏在日常中的艺术表达,就像书名一样,它让你真的去“玩味”英国的这些“玩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