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怀疑,这正是英国!
古典 & 前卫 高贵 & 纯朴 理性 & 感性
如果你的英国印象还停留在白金汉宫前的禁卫军,或者你只关心哈利波特的魔法学校在哪里?那就让本书精心设计的这趟英国艺术旅程,带你从「视觉艺术」与「建筑」的角度出发,深刻体验大不列颠帝国的传统与现代。
视觉艺术篇:作者庄育振以其留学英国的亲身体验,将抽象思绪与情感转化为具体的文字,除了分享解读伦敦视觉艺术的另类方式,更将触角延伸至英国各地,如:东盎格里亚的康士坦伯之乡、英国西南角康沃尔的海角乐园、中部大港利物浦的海洋艺术城与多元并蓄的中部大城曼彻斯特。这些各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地区性美术馆,正默默扮演着当代艺术教育第一线的角色,与前卫的伦敦共同为二十一世纪的当代艺术揭开序幕。
建筑篇:作者陈世良以留学英国的专业建筑理论背景,透过流畅幽默的笔调,从哥德大教堂的戏剧性、巴洛克与新古典的自我主张、格拉斯哥的麦金塔传奇,到百家争鸣的现代、后现代主义与引领风骚的高科技风格,带领读者彷彿亲临现场般地感受英国建筑的多元魅力。看见英国建筑的语言,就如看见世界的语言,有些霸道、有些高傲,但真的很精彩,你不能不知道!
作者简介
陈世良
1964年生于台北新店,英国伦敦建筑学院 (AA) 研究所历史与理论硕士。树德科技大学建筑与古蹟维护系讲师。台南社区大学「建筑好好玩」课程讲师。着有《建筑就像明信片》、《上了建筑旅行的瘾》。
庄育振
目前任教于国立云林科技大学数位媒体设计系,学术专长为当代视觉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研究、数位媒体设计与艺术创作。1998自美国罗彻斯特技术学院 (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取得艺术创作硕士, 2002年自伦敦大学高史密斯学院 (Goldsmiths College) 取得视觉艺术博士后,随即返国投入教学研究工作。旅英求学期间,除学术活动外,多次参与国际展览,并接受「典藏杂志社」委任特约撰述,长期报导英国当代艺术,撰写艺术评论。近年来学术研究焦点在于情境(境界)理论与其相关之情境学习理论运用于数位媒体设计领域与数位艺术创作之相关议题。
自 序 1
自 序 2
【视觉艺术篇】 庄育振?文‧摄影
启 程
01 英格兰东南部
无墙美术馆──康士坦伯风景之乡
02 格林威治 & 东区
从世界的起点出发!?孕育当代艺术的殖民码头?蜕变的白礼拜堂美术馆
03 南华克 & 南岸中心
到设计博物馆体验生活之美?千禧桥与圣保罗大教堂-现代艺术纪念碑──泰德现代美术馆?文化主题乐园与海沃美术馆?举足轻重的沙奇艺廊
04 特拉法加广场 & 西区
特拉法加广场与国家艺廊-泰德英国美术馆
05 英格兰西部 & 北部
海角乐园──泰德圣艾维斯美术馆?海洋艺术城──泰德利物浦美术馆-曼彻斯特美术馆
旅程的终点
【建筑篇】 陈世良?文‧摄影
开 始
01 哥德大教堂
达伦大教堂、林肯大教堂、索斯伯里大教堂、埃克塞特大教堂、伊丽大教堂、巴斯修道院、牛津大教堂、楚罗大教堂
02 巴洛克与新古典主义
科芬园的圣保罗教堂、圣保罗大教堂、伦敦基督教堂、伦敦圣乔治教堂、西敏寺西面双塔、伦敦圣保罗教堂、伦敦圣马丁教堂、英格兰银行、索恩博物馆、达维奇学院画廊
03 十九世纪折衷主义
国会大厦、伦敦塔桥、西敏寺天主堂、自然历史博物馆、牛津大学历史博物馆、格拉斯哥大学、亚伯特纪念碑、圣潘可拉斯车站与旅馆、大英博物馆、皇家亚伯特音乐厅、V&A博物馆
04 格拉斯哥与麦金塔
格拉斯哥艺术学校、柳树茶坊、丘山宅、爱艺术者之屋、皇后十字教堂、私宅、灯塔(苏格兰建筑与设计中心)
05 后现代主义
泰德美术馆之克洛馆、家禽路一号大楼、罗瑞艺术中心、河岸地车站大楼、爱尔班大门大楼、英国情报局大楼、国际会议中心、国际生命中心、世界海洋探索中心
06 高科技风格
伦敦斯坦矢德机场、皇家艺术学院画廊、美国空军博物馆、坎纳利码头地铁站、威尔斯国家植物园之玻璃暖房、大英博物馆中央大厅、伦敦千禧桥、大伦敦市议中心、瑞士银行总部大楼、圣贤音乐厅、洛伊银行大楼、第四台电视总部、千禧圆顶、滑铁卢国际车站、西方早报总部、RAC 区域服务中心、伊甸园计画、国家太空科学博物馆
07 解构、极简 & 数位风
赛福居百货公司、格拉斯哥科学中心、M&S百货公司人行桥、城市博物馆、水晶宫公园音乐演奏台、泰德现代美术馆、拉邦舞蹈学院、帝国战争博物馆、超级科学探险公园、盖兹头千禧桥
最 后
附 录
艺游未尽行前锦囊 / 英文名词索引 / 中文名词索引
自序一
每次回到伦敦,总是抱着忐忑的心情来迎接最新的发现与体验,伦敦有挖掘不尽的文化宝藏,不论从哪一个角度切入,总免不了有遗珠之憾。大大小小数百个博物馆、美术馆与数不尽的历史遗迹,也不容易一语道尽。如果要说伦敦是个历史古城,但却在古蹟夹杂中不断地增生着最前卫的后现代建筑。如果说过去伦敦是唯美浪漫的拉斐尔前派的滥觞之地,在二十世纪末却又出现最耸动的前卫艺术,跌破世人的眼镜。这篇介绍英国视觉艺术的文章,夹杂着笔者留学经验中的亲身体验与最新挖掘到的宝藏,试图用以管窥天的方式来分享认识英国视觉艺术的一些体验。借着这次的写作过程,除了将自己对伦敦抽象的思绪与情感重新转化为具体的文字,并希望透过这些文字脉络的铺陈,分享一种解读伦敦视觉艺术的另类方式。
伦敦是大部分英国作家与艺术家心灵的故乡,举凡小说家狄更斯、浪漫派诗人济慈、神祕主义诗人叶慈、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康士坦伯与拉斐尔前派画家罗塞提,每位创作者都少不了伦敦泰晤士河的养分在血液中流动。凡是曾经驻足伦敦的过客都知道,伦敦是个有机的都市,随时在进行着自我改造的工程,有着扑朔迷离的容颜,在伦敦瞬息万变的风貌中我们顺着泰晤士河这条横贯伦敦的血脉,浏览伦敦的艺术风景。
除了伦敦的艺术风景之外,因应英国近年来地方文化与社区教育意识的兴起,这篇文章也随着笔者的足迹造访了英国各地的视觉艺术重镇。举凡东盎格里亚的康士坦伯之乡、英国西南角康沃尔的海角乐园、中部大港利物浦的海洋艺术城与多元并蓄的中部大城曼彻斯特。这些急遽发展中的地方美术重镇是一般亚洲访英的过客较少驻足之处,但是其重要性却不亚于伦敦。一般来说地区性美术馆除了具有与伦敦一般的展演水准之外,还各具地方文化特色,多数与社区艺术家结合深入民间,扮演当代艺术教育第一线的角色。在二十世纪下半叶文化意识的觉醒中,英国人告别了现代主义的冷漠,重新拥抱沉积已久的历史光辉,转化成源源不绝的创作泉源,二十世纪末英国的视觉艺术在历史的灰烬中重新燃起一丝薪火,也为二十一世纪的当代艺术揭开了序幕。
庄育振
自序二
情感是建筑生命的动力
1992年,我到英国唸书,认识了Bill先生,从此我和英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Bill在退休前是位牧师,但他从没跟我传道,他只是带我到处去欣赏『美』。例如我们曾多次到英国各地去参观哥德大教堂,例如偶尔遇到机会可以进去跟着『上晚课』,听仪式进行时的宁静颂歌。这些都是我知道的『美』。虽然它们都属于此地特定的宗教,但对在完全不同环境成长的我来说,单纯的心灵感动应该都是一样的。
我和西方世界的认识,就在与Bill的连结下,牵出一条引线。
我到英国学建筑,是表象的事,我认识了Bill,才是我进入英国人真实生活的窗口。本质上,建筑的创造是为人生活的服务而来,从建筑看到的现实都只算是表面,而真正要能理解建筑,是需要生活到里头去的。透过真实的生活,透过与空间直接的交流对话,精彩而有味的建筑世界才正式展开。
会到英国唸书,会喜欢英国的流行音乐与建筑,会认识Bill这位英国老绅士,我常常觉得这里有些宿命的安排。好像我个人的这一生,就准备与这远方的岛国产生出某种关系,而这关系也如影随形地影响着我,我的观点,我的价值,和我走去的方向……
Bill对我而言,不只是来到西方的一个过道,更是一条联系彼此情义的生命脐带。他固定把收集到的建筑资讯或简报寄给我,顺便跟我报个平安;我则利用每年的空档,想办法回到英国去看看他,方便的话可以相邀出游,一起四处去寻访欣赏『好建筑』。
建筑兴趣是理由,而情感关系才是不曾中断的动力呀!
陈世良
阅读《英国,这玩艺!视觉艺术 & 建筑》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奇妙的味蕾旅行。这本书并非直接给你端上一盘丰盛的“艺术大餐”,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厨师,精心挑选食材,让你品尝到每一道菜肴背后独特的风味。作者并没有按部就班地按照年代或者风格来梳理,而是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建筑风格巧妙地穿插在一起,形成一种既有逻辑又不失惊喜的阅读体验。比如,他会在描述某个维多利亚时代的庄园时,顺带讲到当时流行的室内装饰和家具设计,再穿插到同期的小说和绘画中人物的着装,让你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生动立体的画面。我对书中关于“工业革命对英国城市景观的影响”的章节尤为着迷。作者没有仅仅罗列工厂和桥梁,而是深入探讨了蒸汽机的轰鸣声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以及这种改变如何体现在城市建筑的风格和功能上。这种跨学科的解读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视觉艺术和建筑,变得鲜活而充满故事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和建筑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与社会、历史、甚至人们的情感紧密相连。它培养了我一种更敏锐的观察力,让我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去留意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去感受那些无声的表达。
评分这本《英国,这玩艺!视觉艺术 & 建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英国灵魂深处的大门。它不是那种堆砌史料、让你死记硬背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用他丰富的阅历和深刻的洞察,引导你去看、去感受、去思考。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有时像一个激昂的评论家,对某个建筑的风格大加赞赏,有时又像一个沉思的哲学家,探讨某个艺术品所蕴含的深层哲学意义。我尤其欣赏他对英国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探讨。他会告诉你,为什么那些苏格兰的古堡会选择依山傍水而建,又为何那些现代的环保建筑会试图与周围的生态融为一体。这种对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追求,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对英国绘画中对光影和色彩的独特运用,也进行了非常生动的描述,让你仿佛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朦胧、忧郁又充满诗意的氛围。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它让我看到了艺术和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承载着情感、记忆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建筑和艺术品,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着的、不为人知的精彩故事。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英国,这玩艺!视觉艺术 & 建筑》,我就被它充满活力和探索精神的封面吸引住了。我一直对英国的文化底蕴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却苦于缺乏一个系统而生动的入门指南。这本书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仅是罗列冷冰冰的艺术品和建筑数据,而是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英国的视觉世界。作者的文字仿佛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他会让你惊叹于哥特式教堂的宏伟,也会让你在街头艺人的涂鸦前驻足思考。书中对每一件作品的解读都充满了感情,不是那种学术的、枯燥的分析,而是更侧重于它所承载的历史、社会背景以及它给人的直接感受。我尤其喜欢作者描述伦敦街头那些充满年代感的建筑时,那种穿越时空的代入感。他会告诉你,为什么那些看似陈旧的砖墙背后,隐藏着如此丰富的故事。同样,他对那些抽象的现代艺术品的解读,也并非流于表面,而是试图挖掘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让你在困惑中找到一丝启迪。这本书就像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让你在探索英国的艺术和建筑时,不再迷失方向,而是能找到那些最令人心动、最值得品味的角落。它所激发的,不仅仅是对艺术和建筑的认知,更是对英国这个国家独有气质的深刻理解。
评分《英国,这玩艺!视觉艺术 & 建筑》带给我的是一种颠覆性的阅读体验。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严肃的艺术史科普读物,结果却被它充满个性和洞察力的文字所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试图面面俱到,而是选择了一些他认为最能代表英国特色、最能引起共鸣的艺术品和建筑进行深入剖析。他对待每一个“玩艺”都带着一种近乎痴迷的热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英国文化深厚的爱。我特别喜欢他对一些“另类”艺术的解读,比如那些充满粗粝质感的街头涂鸦,或者那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手工艺。他并没有因为这些作品的“非主流”而有所保留,反而认为它们同样是英国艺术图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更能反映出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书中关于“后工业时代的英国景观”的论述,让我眼前一亮。他不仅仅在讨论那些废弃工厂的改造,更是在探讨这种转变如何影响了人们对“美”的定义,以及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寻找新的艺术表达方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多元、更加鲜活的英国,它不再是刻板印象中那个只剩下古典和传统的国度,而是一个充满创造力、不断变化的生命体。
评分这本《英国,这玩艺!视觉艺术 & 建筑》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惊喜的宝藏盒。它没有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腔调,反而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有点调侃的语气,把那些原本可能显得遥不可及的艺术和建筑,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作者仿佛一个导游,带着你从苏格兰的古堡一路逛到康沃尔的海岸线,再深入到伦敦的艺术画廊和现代建筑工地。他不会用那些拗口的专业术语来吓唬你,而是用最直观、最形象的语言,去描述那些雕塑的线条、油画的色彩、建筑的比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描述大英博物馆时,并没有简单地介绍展品,而是讲了那些展品背后的殖民历史和文化碰撞,让你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对那个时代的英国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他对现代建筑的评价也同样犀利,不会一味地赞美,而是会指出其中的一些争议和不和谐之处,让你思考建筑与城市、与人的关系。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玩味”精神,它告诉你,欣赏艺术和建筑,不应该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充满乐趣的体验。它鼓励你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感受那些隐藏在日常中的艺术表达,就像书名一样,它让你真的去“玩味”英国的这些“玩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