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面对投资行为时,往往会有反常的行为出现,其原因主要来自欲望与恐惧两种不同力量的相互牵引;欲望是催促行动的力量,恐惧则是阻止决定的产生。
这两股力量通常相互关联且同时发生,共同对投资人造成影响。因此,行为财务学不仅有助于股市行为的预测,亦可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更可进一步运用至各金融市场、政府政策与企业营运。
本书分别由行为财务基础理论、投资人行为、公司行为与绩效三篇组成,对行为财务学作完整陈述,并佐以台湾财务金融市场之应用,以检视行为财务之本土化实证。
行为财务基础理论篇导论行为财务学、财务心理学展望理论;投资人行为篇介绍不完美市场与投资者心理、风格投资、股票评价与过度自信、投资组合建构、波动微笑曲线,以及行为财务的投资策略;公司行为与绩效篇切入资产配置、家族控制与购併绩效、公司治理与经营绩效、讯息心理与投资行为,以及公司治理与经营绩效之整合分析。
作者简介
杨慧伶
现职:实践大学会计资讯学系助理教授
学历:美国佛罗里达Sarasota大学企管博士(会计组)
杨国樑
现职:实践大学国际贸易学系助理教授
学历: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农业经济博士
翁莺娟
现职:立德管理学院资产科学学系讲师
学历:美国卓克索大学硕士
(成功大学企业管理学系博士进修中)
杨一峰
现职:树德科技大学经营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学历:美国密苏里州韦伯斯特大学管理博士
刘瀚榆
现职:立德管理学院财务管理学系讲师
学历:台湾大学经济系硕士
(中正大学国际经济博士班进修)
萧淑华
现职:立德管理学院财务管理学系副教授
学历:美国佛罗里达Sarasota大学企管博士(会计组)
戴安茹
现职:立德管理学院财务管理学系助理教授
学历:美国Nova Southeastern University 企管博士
邱京君
现职:立德管理学院财务管理学系讲师
学历:中华大学工业工程与管理硕士
PART Ⅰ:行为财务基础理论
第1章 行为财务学导论
第一节 行为财务学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 行为财务学的理论架构
第三节 行为财务学的理论观点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第2章 财务心理学
第一节 理性行为与效率市场假说
第二节 非理性行为与行为财务学
第三节 投资行为的心理架构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第3章 展望理论
第一节 展望理论的内涵
第二节 价值函数
第三节 展望理论之心理效应
第四节 处置效应
第五节 处置效应的相关实证
第六节 结论与讨论
附录3-1 资本额小于10亿的公司
附录3-1 资本额大于50亿的公司
PART Ⅱ:投资人行为
第4章 不完美市场与投资者心理
第一节 理性假设之误谬
第二节 影响投资者心理情绪之因素
第三节 投资者心理情绪指标
第四节 实证分析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第5章 风格投资
第一节 风格投资简介
第二节 共同基金流量与证券市场报酬率关联性
第三节 基金分类方式
第四节 基本风格与动能风格之推估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附录5 基本风格(OLS)与动能风格(2SLS)的回归结果
第6章 股票评价与过度自信
第一节 理性模式与投资人行为
第二节 过度自信
第三节 过度自信与股价报酬率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第7章 投资组合建构
第一节 效率市场假说与理性投资
第二节 异常现象下之投资组合
第三节 异常报酬率
第四节 异常报酬率之比较与分析
第五节 历年异常报酬发生之解析
第六节 结论与讨论
附录7-1 不同时期报酬分布-蒙地卡罗模拟法
附录7-2 具连续性异常报酬率
附录7-3 历年异常报酬与重大事件说明汇整表
附录7-4 台湾证券交易所40週年特刊-台湾股市历史
第8章 波动微笑曲线
第一节 选择权简介
第二节 选择权定价模型
第三节 隐含波动率
第四节 波动微笑曲线
第五节 波动微笑曲线之分析与比较
第六节 结论与讨论
附录8-1 台湾证券交易所股价指数选择权契约规格
附录8-2 阶段别波动微笑取线之差异性分析
第9章 行为财务学的投资策略
第一节 效率市场假设之质疑
第二节 风格投资策略
第三节 动能投资风格的行为实证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PART Ⅲ:公司行为与绩效
第10章 资产配置
第一节 现金增资宣告
第二节 市场择时能力
第三节 撤回现金增资
第四节 资料来源与研究结果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第11章 公司理财-家族控制与购併绩效
第一节 不理性经理人与公司治理
第二节 多角化与购併
第三节 代理理论与家族治理
第四节 家族企业与短期经营绩效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第12章 公司理财-公司治理与经营绩效
第一节 公司治理
第二节 公司治理与经营绩效
第三节 公司治理与经营绩效之衡量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第13章 讯息心理与投资行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二节 投资心理
第三节 预期心理与投资行为
第四节 分析结果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附录13 台南地区投资人投资心理及行为之研究问卷
第14章 公司治理与经营绩效之整合分析
第一节 行为观点的公司治理
第二节 公司治理与经营绩效
第三节 整合分析
第四节 公司治理与经营绩效之整合分析
第五节 分析结果与讨论
第六节 结论与讨论
附录14-1 股权结构对于经营绩效影响之研究论文整理
附录14-2 董事会组成对于经营绩效影响之研究论文整理
附录14-3 股权结构之变数 r 值
附录14-4 董事会组成之变数 r 值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投资感兴趣,但总觉得传统的金融理论有些过于理性,脱离了现实。这本《行为财务学》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个空白。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为什么人们在做金融决策时,会表现出那些看似“不理智”的行为。读到关于“锚定效应”的部分,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每次看到打折信息,总是忍不住多看几眼,甚至会因为“便宜”而购买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这都是被锚定的结果。还有“损失厌恶”这一点,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害怕亏损,宁愿承受小幅度的亏损也不愿承受可能更大的风险,这在投资中尤为明显,很多投资者会死守着赔钱的股票,就是因为不愿意承认损失。作者用大量生动的案例,比如股票市场的狂热与恐慌,房地产泡沫的形成,甚至是日常的消费习惯,来佐证这些理论。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群体效应”的讨论,它解释了为什么在牛市中,大家仿佛都失去了理性,盲目跟风,而在熊市中,恐慌情绪又会迅速蔓延。这本书不仅让我更了解别人,更重要的是,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认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这对于我今后的投资决策,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非常流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甚至可以说是引人入胜。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抽丝剥茧”式的分析方法,对于每一个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都进行深入的剖析。例如,在解释“确认偏误”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定义,而是通过一个假设的场景,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是如何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寻找那些支持我们已有观点的证据,而忽略那些反驳的证据。在投资中,这一点尤其危险,因为它会让我们固步自封,错过很多重要的信息和机会。书中还提到了“承诺升级”的现象,即一旦我们做出一个承诺,即使后续发现这个承诺并不明智,我们也会因为不想承认自己的错误而继续投入。这让我联想到很多大型项目最终变成“僵尸项目”,很大程度上就与这种心理有关。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理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并非意味着完全排除情绪,而是要理解和驾驭情绪,认识到它们对决策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来规避潜在的风险。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金融市场,不仅要懂宏观经济,更要懂人性。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炒股”的书,而是一本让你“看懂”为什么人们会“炒股”以及“怎么炒股”的书。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心理学原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行为实验室”。我喜欢书中对于“框架效应”的描述,同样的选项,不同的表述方式,会带来截然不同的选择结果。在营销和广告中,这一点被运用得淋漓尽致,而我们作为消费者,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框”住了。在投资领域,这种框架效应同样存在,例如,将“账面亏损”与“未实现亏损”的说法,就会影响投资者的心态。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在做每一个金融决策时,我是否被某种“框架”所束缚,我是否能够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做出更客观的选择。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不理性”才是常态,而“理性”是一种需要努力达成的境界。作者在书中巧妙地运用了大量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从经济学、心理学到神经科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关于人类决策的完整图景。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后悔厌恶”的讨论,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宁愿采取行动后后悔,也不愿不采取行动而后悔。在投资中,这一点表现为,即使明知风险很高,也可能因为害怕错过上涨的机会而匆忙入场。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独立思考”,实际上却深受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书中对于“社会认同”的分析,让我明白,为什么“羊群效应”会如此普遍,因为我们天生就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认知之旅,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在金融世界中的定位,也为我提供了更强大的心理武器,去应对那些充满不确定性的挑战。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枯燥的数据和复杂的模型,而是将心理学与金融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呈现出一幅关于人类决策的生动图景。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过度自信”的章节。作者通过一些实验和研究,证明了大多数人都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在投资领域,这种过度自信往往会导致冒进和风险承担的增加。我回忆起自己当初刚接触股票时,那种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能够轻松战胜市场的冲动,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既可笑又后怕。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很多成功的投资者,往往会表现出一种“谦逊”的态度,他们清楚自己的局限性,也时刻警惕着自身的偏见。此外,书中关于“禀赋效应”的探讨也很有趣,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对自己拥有的东西,总是赋予更高的价值。这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投资者即使持有表现不佳的股票,也迟迟不愿意卖出,因为它已经被贴上了“我的”标签。这本书真的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难以察觉的冲动和盲点,帮助我们更客观地认识自己,也更理性地看待金融市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