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余功保
着名武术文化研究专家。1964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创办北京大学武术协会,并担任主席。长期在国家武术主管部门担任管理、研究工作。致力于国际文化交流。
积极推进并开展中国武术文化研究,为多家媒体特约撰稿人。发表各类武术文章近百万字,出版有数十种武术、太极拳着作,被翻译成外文广泛流行全世界。应邀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众多大专院校、学术机构、科研部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太极拳文化讲座,曾在各种国内外大型活动中担任学术主讲人,大力宣导武术文化。
为世界上第一本太极拳辞典的作者。所着《随曲就伸——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均予以重点报导、推介。
纵虎归山——与杨式太极拳名家陈龙骧的对话
仁山智水悠然见——与杨式太极拳名家董茉莉的对话
智者藏器——与孙式太极拳名家孙永田的对话
一点心香——与太极拳名家周遵佛的对话
沉着即宏大——与太极拳名家吴图南的对话
潜龙在天——与陈式太极拳名家马虹的对话
大象无极——与赵堡太极拳名家吴忍堂的对话
文武千古是——与武式太极拳名家吴文翰的对话
乃古乃今为栋樑——与着名太极拳家、优秀教练曾乃梁的对话
拳为心画——与着名书画家、太极拳专家梅墨生的对话
平和控制——与吴式太极拳名家张全亮的对话
气吞万里如水——与世界太极拳冠军陈思坦的对话
勇毅行天下——与杨式太极拳名家张勇涛的对话
守中用中——与杨式太极拳家马伟焕的对话
云生水起——与吴式太极拳名家翁福麒的对话
附录一 动静相生 随曲就伸——记太极拳文化学者余功保
弣录二 高山流水 曲高和众——《随曲就伸——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评析
附录三 太极拳是一种状态——访着名太极拳研究学者余功保
附录四 太极拳编年纪事录
卷首语
太极,又见太极,在中国的每一个地方,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太极,有运动的地方就有太极,生命是运动的产物,也是运动的组成。
月有圆缺,天有阴晴,四时变幻,自然之道。
?久不变的是变化,变化无常却有常,若隐其中,若出其?,太极就是变化之理,阴阳乃运动之道,道亦有道,盈虚有象。
盈者,满也,圆也,为阳。盈盈如实,自在其中。春华枝满,充沛混厚。
虚者,含也,曲也,为阴。有容以待,空明澄澈。天心月圆,穷变化之万端。
象者,道也,规矩方圆,纵横列列,循环无端,终始有致,生一,生二,生万物,顺天地,遂人伦。
拳有盈虚乃见张弛,事有盈虚乃成悠远。
因为有了虚,盈显得无际,因为有了盈,虚得到了根本。
「盈」「虚」是运动变化的表现形式,「象」则是运动变化的内在规律,自然变化核心就是盈虚之象。
盈虚乃自然之道,盈虚自在拳中,盈虚自在心中。
心中有象,拳乃有大气象——拳为心画。
象是复杂的,它有时飘忽,虚幻而游离,若有若无,星汉迢迢暗渡,需要用灵魂的最深处去触动、感受。
象又是简单的,当你与之融合之时,你能感受到圆融的透彻,如此简单,彷彿不尽长江,似乎从远古就开始了自然的存在。
手轻轻划过风,划过云,触拨大自然的神经,如奏响天籁之音,与内心最深处的弦律和鸣。
柔柔的两道弧,弥补了力量的脆弱,合成了一个完整。
太极图的圆线是内的界限,也是外的边界。
太极图以有限诠释了无限,其中的盈虚消息为鼓荡运行的万般巨细。
闲云出岫,出于岳而游于天,那种散淡的洒脱,无意之中的真意,妙手偶得的不着痕迹。得不足喜,失不足悲的旷达。沉着灵动的流行,以毫不犹豫的顺达直指自如的圆融,便是盈虚的大写意。
物我如一,太极如斯。
余功保
前言
2005年的国庆假期,我又一次回到了大别山,我出生的地方。
没有了都市的喧闹,双脚踏行在山间厚土的大地,使人油然、悠然而生踏实、厚实感。秋日山风中隐隐有果实的芬芳,每一寸土地都升腾着勃勃生机,整个身体彷彿突然透空,那是物我相随的回归,自然如此之近,身非菩提树,因为菩提本无树。
汤泉池的水是温热的,据说已经流淌了数千年以上,带来地心深处的激情。金刚台上云雾弥漫,大山深处的茶园年年茂盛,清远留芳。
这?的一切昭示着自然的变化。变者,易也;易,周而复始,永恆又瞬间。永远没有开始和结束,万变不离其宗,宗者,根也。
土地为农民之根,五千年的文明是太极拳之根。
变化是无限的,但总有规律,总有境界,如同大别山的山——随曲就伸。
「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因为有根,所以贯通。因为脚踏实地,所以其根在脚。
《随曲就伸》是一本书,后来,成了一个系列。
《随曲就伸》说的是拳,也说的是人,因为真正的拳家与拳已不可区分。「拳魂」是一种精神,她是活的,就存在于拳家的举止挥洒之间。
「拳魂」就是拳的根本。技术是不容忽视的,但技术是不能拘泥的。
研究中国武术的内涵,最生动、直接的方式就是研究成功的武术家。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根的脉络,那种具有时空穿透力、可以在灵魂间无障碍传递的精神的内涵和感悟的智慧之光。《随曲就伸》系列力图要做的,也就是这方面的工作。所以《随曲就伸》系列要说的是一种文化精神和境界。
太极拳的精神内涵广博深邃,习太极者当深入领会,其核心架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德。
天地无垠,德居其中。天下之大,有德居之。拳学之浩渺,有德取之。
拳的德乃拳之修为,修养有多大,就有多大的可为,拳练到人身上,就成了人的修为。
太极拳的德包括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人伦、主张和平、扶立正义、尊师重道、提倡积极的社会价值观等,这是历经千百年锻造,将中华文明精神深刻熔铸到拳影剑光中的体现。
「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太极拳秉天地之德而生,纳阴阳和谐之律,成顺随通达之变,内培本元,外应生机。祛邪扶正,重生颐和,最大限度发挥了中国功夫「武」之精要。「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五行之秀也」(《礼运》)。太极拳之德,从根本上回归了人的心灵家园。
太极拳「德」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的,应该是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大众,成为全社会「和谐」的积极元素。「内圣外王」,在内提高自我修养,温润畅达,在外尊重自然规律,宣导科学,讲大义,宣导和平与互爱互助。
不立德不可为太极。
其二,勇。
敢为天下先,又不为天下先,张弛有度,大勇若怯。
太极拳之勇,不是鲁莽的躁动,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章法。
勇以仁为基础,「仁者必有勇」(《论语》)。敢作为,器为君识,器为君用,刚毅果决,雷动于九天之上,发人于闪电之间,刚柔并举。
不畏强暴,是中国武术的传统性格;不为强暴,是中国武术的行为规范。这两方面构成了太极拳勇的基本特性。
人的一生有许多梦想,没有梦想的人就没有一个完美的人生。梦是美的,通往梦境的路却不一定总是坦途。困难是我们需要经常面临的对手,克服困难的首要素质是「勇气」。太极拳培养的是智勇兼备的坚强人格,是克服困难的有效手段。
不具勇难以为太极。
其三,慧。
太极拳是「变」的智慧。
世界充满变。穷则变,变则通,天地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既然我们改变不了变化,那就从容面对。冷静地面对就是「定」,定下心来,变化在眼前就会慢了下来。心越定,变速越慢,变化的奥妙就显了出来。看得明,看得清,于是生「慧」。这就是定生慧的相对论。
太极拳从术到法,由微观到宏观,从具体动作中演化出变通的大道理,生出大见识。以拳悟道,悟阴阳变化之道,盈虚循环之象。
太极拳的原则是自然,自然最无穷。「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荀子》)太极拳练的是静、定的功夫。拳在变,形在变,空间在折叠往复。心在静,神在明,所谓「一羽不能加」,屏蔽了一切干扰因素。静是动的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王夫之《思问录》)。所以静是活的,「水静泉清,动如江河」。静也是动的一种状态,「心死神活」,在灵魂最深处,总有不灭的智慧之灯闪耀。
真正的太极拳家不惧怕变化。在他们的眼中,凌厉、快速的变化招数清晰在目,引进落空,随曲就伸,接之,化之,发之。这就是进入了「慧」的层次。
掌握了变化的规律,对生命的演进、变化也会有客观、科学的应对,不断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准。「我命在我不在天」,太极拳健康的主旨在于从我练起,从内心修起。
太极拳的大智慧表现之一,就是体察并弘扬了静、柔的作用。无为而为是太极拳的智慧特征之一,通晓的旷达与超然,那不是漠视,而是热情如火,昇华为水,滋养万物的温润。
拳以载道。太极拳的慧体现在对自然规律的透彻理解,它融合了兵法、中医、易学、中国古典哲学的精华,其健康的原理、方法、方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可称为世界第一健康运动。
不通慧不足为太极。
其四,情。
无情未必真功夫。太极拳有情,否则便如高山孤松、闲云野鹤,虽高远、高古,却高不可攀,不沾人间烟火,难以和众,不广,不博。
太极拳之情,深如海,博如天,海天一色,大地春风。拳行处,便是情漫处,有情才能动人,动人眼,动人心。太极既是人手上的云,也是人心海的花。
太极拳有情,乃天地之情。道法自然,合于自然,物我相随又物我两忘。忘的是形,随的是情,情到深处情在心,浓情融化,便成细细涓流,在四肢百骸之中。
拈花一笑,情满人间。
太极拳的情是人和人心的和谐沟通,包括情感,志趣、人伦、个性,性情修养等,宽容、宽厚、畅达、乐观。
太极拳的情是从心底油然而生的一种亲和。澎湃是一种情,平和也是一种情,但充满更强烈的感染力、亲和力。
李连杰2005年在北大演讲时说,武力不是唯一的,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也从一个方面对中国武术的「情」作了诠释。
不钟情不会为太极。
其五,「和」。
和谐是能量损耗最低的一种状态。对于人身,和谐则健康;对于社会,和谐则能健康、稳定地进步;对于自然,和谐才能长久、可持续性发展。
「和生万物」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对于一个系统中诸多因素的综合考究,对一个事物的各个属性的全方位平衡,就是「和」的整体性思维的精神内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述而》)。拳者,权也。
和必须是阴阳相互融合,单纯的一方不能构成「和」。太极拳所创造的就是阴阳共处的和谐结构,这种结构的具体表现就是太极拳势、拳架。
太极本身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对立统一就是和谐。既合而为一,又一分为二。名为一个动作,身体的前后左右,四面八方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统一又含有各种阴阳的分部,前手与后手,前腿与后腿,头与足都在相承,相应。如唿吸一例,「唿之必有吸,吸之必有唿,统一气而互为息,相因而非相反也」(《周易外传》)。
和谐的方式很多。在交往中,君子「和而不同」。太极拳技击中,沾连黏随就是「和」的原则。一个系统中,各种矛盾因素和谐共处,这就是矛盾平衡律。
太极拳的和首先是知己。「我守我疆」,然后是化解矛盾,之后是达到统一。和谐是不同因素在同一个系统中合理、融会、通达、稳定的共处,消除对立与隔阂。
和谐是一种立体化的思维。太极图就是一种立体化变化的图示,五行生克是一种和谐的模式,八卦循环也是一种和谐模式,太极拳势就是阴阳和谐的意象表达。
不和谐不能为太极。
《随曲就伸——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一书出版后,受到海内外武术界、文化界朋友们的关注,许多人建议我把这项工作做得更为完整、全面。我以为这也是一种太极拳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对于研究、推广太极拳有一定的益处。于是,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随曲就伸系列之二《盈虚有象》、之三《上善若水》也相继脱稿,这样「随曲就伸」系列三部曲全部完成,希望能为太极拳的发展起到一点作用。
本书中继续沿用了《随曲就伸》的基本体例、结构与风格,以对话方式阐释太极拳理法。听其言,观其行,所以本书在大量的名家谈论中,也精选了一些照片,以便更加生动地展现名家的全面风采。
《随曲就伸》系列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众多太极拳家的大力支持,有的把珍藏多年的资料毫无保留地提供出来,有的不远千里数次来京,和我反覆讨论有关太极拳的理法问题,很多人对本书的内容和写作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他们的严谨态度、对太极拳的挚爱、精深的拳学修养都令人感动,在此一併表示感谢。
为便于广大读者的交流,《随曲就伸》系列图书的官方网站——「随曲就伸」(www.sqjs.com)也已于2005年12月开通,成为本书读者、作者、太极拳家互动的一个研究平台,成为一种更加快捷、全面、充分的沟通管道和方式,欢迎广大的《随曲就伸》读者到该网站进行讨论、交流。
余功保
于大别山
Email: ygbao@vip.sina.comm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厚重感,不仅仅是纸张的厚度,更是内容上的分量。我尝试性地翻阅了几个章节,尽管其中涉及的太极拳理论和技术细节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但文字中透露出的那种沉静、内敛的气质,却让我倍感亲切。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访谈中,并没有简单地去追问那些“套路”、“招式”的破解之法,而是更侧重于探讨太极拳练习者在长年累月的修炼中所形成的独特“心法”和“体悟”。 我个人认为,真正的“大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师,往往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某种技能,更是因为他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一种超越技艺本身的认知体系。这本书似乎就致力于揭示这种“体系”。我设想,那些在书中现身说法的太极拳名家,他们或许会分享自己是如何从最初的摸索,到领悟其中的奥妙,再到将其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这种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转化过程,对于任何领域的人来说,都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评分近期对中国传统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太极拳那舒缓而富有力量的特点,吸引了我。《盈虚有象: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这个书名,光听起来就很有意境,尤其是“盈虚”二字,让我联想到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也让我联想到太极拳中虚实的变化,以及人生中起伏的轨迹。 我希望这本书能通过不同名家的对话,为我揭示出太极拳除了外在的招式之外,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我期待看到这些经验丰富的武术家们,是如何将“盈虚”的哲学理念融于拳法实践,又是如何将这种智慧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或许,他们的对话,不仅仅是关于拳术的探讨,更包含了对生命、对宇宙的深刻理解,能够引导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从中汲取到关于如何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保持平和与韧性的力量。
评分最近偶然间翻阅到一本名为《盈虚有象: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的书,虽然我本人并非太极拳的资深练习者,只是偶尔在公园里看到一些长者在晨练,对那份舒缓而优雅的姿态颇为赞赏,因此这本书吸引了我。拿到手后,我翻阅了一下目录,便被其中一些章节的标题深深吸引,例如“阴阳相济的奥秘”、“刚柔并济的哲学”、“身心合一的境界”等等,这些标题不仅仅是太极拳的技术术语,更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让我不禁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宇宙、人生、自然的理解。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看似简单的技艺与深刻的人生智慧相结合的领域充满好奇。太极拳在我看来,正是这样一个典范。它不仅仅是一种肢体运动,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态度。这本书的名字《盈虚有象》就极具诗意,“盈虚”暗示着变化、生灭、阴阳的转换,而“有象”则说明这一切并非虚无缥缈,而是有着具体的形态和规律可循。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通过名家对话的形式,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普通读者也能窥见太极拳背后那份博大精深的智慧,去理解那些在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中蕴含的哲理,从而触类旁通,对自身的生活和为人处世有所启发。
评分我一直觉得,太极拳所展现的那种“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特质,不仅仅适用于武术搏击,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它教导我们要顺应自然,不与外力硬碰硬,而是通过巧妙的转换和引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盈虚有象: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这个书名,尤其是“盈虚”二字,在我看来,就恰恰点出了太极拳的核心精髓。 我非常有兴趣了解,在不同的名家眼中,“盈虚”又有着怎样的解读和体悟。他们是如何将这种概念运用到拳法之中,又是如何将其升华为一种人生智慧的。我设想,书中那些对话,一定充满了智慧的火花,或许会有关于如何处理冲突,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等方面的深刻见解。这种从技击到哲学的跨越,是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期待。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总觉得,很多古老的技艺,尤其是像太极拳这样的,并非仅仅是遗留下的“老物件”,它们本身就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盈虚有象: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这个书名,就立刻抓住了我。我理解的“盈虚”,不仅仅是指太极拳动作中的虚实转换,更是指向了自然界、人生中普遍存在的生灭、聚散、盛衰的规律。 我期待这本书能通过不同名家视角下对“盈虚”的解读,为我们展示出太极拳这门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我想,名家们的对话,应该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交流,更会触及到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哲学思考,以及对太极拳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的见解。这种跨领域的融合,或许能让我们看到,太极拳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如何将古老的智慧融入现代生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