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三十余位日本知名山岳专家及登山家的专业,
以全世界的山林景况及作者的登山经历为写作背景,
内容探讨登山科学、山的文化、山林生活、环保意识等,
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山岳的认识,并跳脱以往对山的刻板印象。
喜马拉雅绝大部分的地区直到现在都还没有电可以用,其观光产业的开发根本跟不上已开发国家的步调。然而,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地区,正以惊人的速度展开了观光产业的开发。
位于埃佛勒斯峰南麓的萨迦玛塔(埃佛勒斯峰)国家公园,在一九八○年代接受奥地利的援助,开始建设起小型的水力发电厂,却在发生于一九八五年的一次冰河湖溃堤的意外中受到了破坏。然而在一九九○年代,以南奇镇市集为首的几个村落开始有电可以使用了。这个结果造成了海拔四千公尺以上的村落开始全面电器化,微波炉、咖啡机、电视、传真机等家电用品开始被广泛地使用在日常生活里。直到现在,为了招揽外国观光客,还标榜着在小木屋里就可以收发电子邮件。原来根本不知道电器为何物的山岳居民们,在短短十年不到的时间里,就已经进步到知道怎么使用电子邮件了。
像这样急遽的变化,有一部分的原因是来自于国外的「压力」。外国人打着以援助为目的的旗号大行营利之实,将各式各样的物资与资讯带入这个世界。尼泊尔喜马拉雅的山岳居民们几乎是连考虑的时间都没有,就被如雪片般飞来的崭新物资及资讯所淹没,不知不觉中急遽地改变了喜马拉雅。今后的十年之内,尼泊尔喜马拉雅的观光一定会产生相当大的变化。
编者简介
梅棹忠夫(Tadao Umesao)
1920年出生于京都市。京都帝国大学理学博士,主修民族学、比较文明学。在大学一开始主修的是动物学,但由于一次内蒙古学术调查的契机,转而改修民族学,致力于现场调查工作,足迹遍布阿富汗、东南亚、东非、欧洲等地。在1957年所发行的《文明的生态史观》一书中,大力强调西欧的文明与日本的文明几乎都是在同一条轨道上进化着,因而引起了广大的回响。还获颁朝日奖,受封为文化功劳者,并受颁文化勋章。现为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顾问(民族学、比较文明学)、京都大学荣誉教授、日本登山协会荣誉会员、京都大学学生登山协会(AACK)荣誉会员。
山本纪夫(Norio Yamamoto)
1943年出生于大坂。京都大学农业博士,主修民族学、民族植物学。就读于京都大学的时候参加过探险社,热爱登山。1968-1969年在京大探险社组了一支安地斯学术调查团,前往祕鲁及玻利维亚进行作物的调查。1970年加入安地斯登山队,在玻利维亚的科迪勒拉山系、里尔山脉及智利的阿塔卡玛高原等地进行登山的活动。目前则是以安地斯、喜马拉雅、西藏等山岳地带为主,从事农耕文化的调查。此外,很喜欢在京都北山等地沿着溪流登山。现为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教授、综合研究所大学兼任教授,同时也是京都大学校友登山协会会员、日本登山协会会员。
译者简介
赖惠铃
国立中兴大学企管系毕业,通过日文一级检定。
译有《中欧.德国》、《拼布Q&A密技1000》、《立体卡片DIY》、《初级人物画》、《药膳食补》、《洗车&打蜡完全BOOK》、《Love Link》。现为专职译者。
序 梅棹忠夫
序章 现在山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山本纪夫
第一章 人为什么要登山呢?
第一节 对谈:从山里面学到的事情 梅棹忠夫∕山本纪夫
第二节 登山与健康 山本正嘉
第三节 中老年人登山的现况与未来 斋藤惇生
第四节 专访:科学家与登山家 田部井淳子
第五节 「人人皆为山的子民」 小野有五
──回顾国际山岳年
第六节 埃佛勒斯峰登顶以来五十年 江本嘉伸
──登山的文化史
第二章 山的环境
第一节 山的定义 小畴尚
第二节 山的诞生 原山智
第三节 地球的气候取决于西藏的喜马拉雅山 安成哲三
第四节 山也是一种水资源 中尾正义
第五节 山里的森林世界 山田勇
第六节 高山植物的世界 大场秀章
──植物是如何适应高山这种极限环境的
第七节 冰河与昆虫 幸岛司郎
第八节 日本猕猴群聚于枪岳的原因 泉山茂之
第九节 日本高山的特色与美感 小泉武荣
第三章 山里的生活与文化
第一节 人类定居于高地的理由 松林公藏
──存在于人类进化与文明中的医学问题
第二节 介于搬运工人与当地导游之间 鹿野胜彦
──登山之于夏尔巴人
第三节 衣索比亚高地的定期市集 重田真义
──咖啡叶与象腿蕉的以物易物
第四节 孕育出山岳文明的安地斯农业 山本纪夫
与其进退维谷的现状
第五节 羊群穿越国境的山牧季移 白? 蕃
第六节 从畜牧的角度看山的文化 稻村哲也
──中央安地斯山脉与喜马拉雅山的比较
第七节 山岳地带的部落与过疏问题 藤田佳久
第八节 日本的灵山信仰与立山 米原 宽
第九节 白神
──狩猎团的山 工藤光治∕牧田 肇
第四章 山的危机与保护
第一章 山岳观光开发与全球暖化 渡边悌二
──以瑞士的阿尔卑斯山与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为例
第二章 喜马拉雅山的环境变动 岩田修二
与层出不穷的自然灾害
第三章 不丹的绿色保育政策 月原敏博
第四章 从谷底往上仰望云南高山 阿部健一
第五章 安地斯自给自足的经济及其变化 木村秀雄
第六章 从富士山改变整个日本 野口 健
附录 与山有关的书籍导读 药师义美
跋 山本纪夫
最近,日本的登山界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登山的人口突然急遽地增加了。有人甚至因此认为登山活动将再度蔚为流行。而事实上,现在日本的登山人口也号称有五百万到六百万之多。这么说来,日本的确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登山大国。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登山者大多是中老年人,几乎看不到年轻人。这个现象在二、三十年前其实还没有出现。相反地,过去一提到登山运动,几乎全是年轻人的天下。尤其是需要消耗掉大量体力的攀岩和需要背负沈重行囊的纵走等等,更被认为是只有年轻人才有办法胜任的活动。然而,曾几何时从事攀岩活动的中老年人也已经屡见不鲜。而且不只是日本的高山,远征喜马拉雅山挑战的中老年人也不在少数。
像这样,登山的人口增加、中老年人活跃于名山百岳上的姿态固然可喜,但还是有一些隐忧,令人无法打从心底觉得高兴。其中最令人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几座特定的名山被众多的登山客大举入侵之后,所引发的生态问题。事实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客所留下的垃圾与排泄物已经造成了很大的问题。此外,很多珍贵的高山植物也因为登山客的无情践踏而出现了濒临绝种的危机。
此外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年轻人近几年来都不去爬山,所以日本人也因此渐渐地远离了大自然。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所以登山、健行对于日本人来说应该是一种再自然也不过的活动。借由亲近大自然,青少年的身心也得以健全地发展,但是当年轻人不再热衷于登山运动之后,自然也就不再有机会去亲近大自然了。
这种年轻人不再热衷于登山运动的现象,也为自然研究的领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本来日本的自然科学家里面,有很多研究员就是透过登山、健行等活动去接触大自然,从而步上野外科学的研究道路,然而近几年来,像这样的研究员却显着地减少了。年轻人远离山林的现象,或许正印证了现在他们「远离科学」、「远离理科」的现象。就连研究野外科学的第一线也大声疾唿其后继无人的困扰。
那么追本溯源,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年轻人逐渐地远离山林呢?又是什么理由,使得中老年人之间兴起了登山的热潮呢?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有着什么样的魅力?生活在山里面的人们,其文化与生活方式又有哪一些有别于平地人的特征呢?
本书的目的就在于解开这些谜题。因此本书的内容网罗了与山有关的各种知识,从登山到山的科学与文化、生活、环保等等,琳瑯满目、应有尽有。可以称得上是日本第一本针对山的一切所作的多角化论述。透过本书,希望大家都能对「山的世界」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梅棹忠夫
《山的世界》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即使只是文字,我也仿佛看到了那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作者对山峦、森林、河流、冰川的描绘,精准而富有诗意,让我脑海中不断勾勒出一幅幅壮丽的画面。我仿佛能看到那些陡峭的悬崖,感受到了飞流直下的瀑布带来的震撼,也想象着在晨曦中,阳光穿透云层,洒在连绵的山脉上的景象。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它让我重新认识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也让我更加渴望去亲身感受这一切。每一次翻开,都像是一次精神的旅行,一次远离尘嚣的宁静享受。
评分天哪,刚翻开《山的世界》第一页,就被那种磅礴的气势给镇住了。作者的文字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登山向导,用最生动、最真实的语言,带领我踏上了那遥远而神秘的山脉。我能感觉到脚下粗粝的岩石,呼吸到高海拔地区稀薄而清冽的空气,甚至还能听到风在山谷间呼啸而过的声音。书中的描绘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壮丽,更是对生命极限的探索,对人类勇气和毅力的赞颂。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攀登者,在冰雪覆盖的山峰上,用汗水和信念书写着自己的传奇。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穿越一个未知的国度,每一次阅读,都让我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敬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一次与自然的深度对话。我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只想随着作者的笔触,一步一步,登上那座让我心潮澎湃的“山”。
评分我发现,《山的世界》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它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自然界的规律与人生的哲学融为一体。我从中看到了山脉的沉稳与坚韧,它们在风雨雷电中巍然不动,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面对挑战时需要具备的耐心与毅力。我也看到了山间的生命力,那些在严酷环境中顽强生长的植物,它们教会我生命的韧性与适应性。作者并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对山川景物的描绘,引人深思。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关于如何看待得失、如何面对变化、如何在平凡中寻找意义的启示。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给我的心灵做一次按摩,让我变得更加平和、更加豁达。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自然,更是关于如何更好地生活。
评分《山的世界》给我带来的感受,就像是置身于一场古老而盛大的庆典,充满了仪式感和深邃的哲思。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山川景致,而是将山脉看作是时间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者,是生命轮回的舞台。我从字里行间捕捉到了山中那些古老的传说,那些代代相传的故事,它们如同山间清泉,滋养着这片土地的精神。作者仿佛是一位博学的智者,用一种宁静而悠远的笔调,讲述着关于生命、关于存在、关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不朽智慧。我从中读到了对人类渺小的反思,也看到了人类在面对宏大自然时的坚韧与渺小间的辩证统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进行一次内省,一次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重新审视。这本书并非提供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导我去思考,去感受,去体悟那份深藏于山林之间的宁静与力量。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山的世界》会是一本枯燥的地理科普读物,但实际读起来,却是一场关于人类情感的史诗。书中的人物,无论是那些在山中隐居的智者,还是那些为了梦想而跋涉的探险家,他们的故事都深深地触动了我。我看到了他们为了目标所付出的艰辛,他们在孤独中坚持的信念,他们在困难面前爆发出的惊人毅力。作者笔下的情感细腻而真实,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喜悦、失落和希望。仿佛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与他们一同经历着那些跌宕起伏的人生。这种情感的共鸣,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山,更是关于人,关于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每次读完,都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人性的复杂与美好有了更深的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