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餘功保
著名武術文化研究專傢。1964年生。畢業於北京大學。創辦北京大學武術協會,並擔任主席。長期在國傢武術主管部門擔任管理、研究工作。緻力於國際文化交流。
積極推進並開展中國武術文化研究,為多傢媒體特約撰稿人。發錶各類武術文章近百萬字,齣版有數十種武術、太極拳著作,被翻譯成外文廣泛流行全世界。應邀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眾多大專院校、學術機構、科研部門進行中國傳統文化、太極拳文化講座,曾在各種國內外大型活動中擔任學術主講人,大力宣導武術文化。
為世界上第一本太極拳辭典的作者。所著《隨麯就伸——中國太極拳名傢對話錄》在海內外産生廣泛影響,《人民日報》、中央電視颱、新華社等均予以重點報導、推介。
縱虎歸山——與楊式太極拳名傢陳龍驤的對話
仁山智水悠然見——與楊式太極拳名傢董茉莉的對話
智者藏器——與孫式太極拳名傢孫永田的對話
一點心香——與太極拳名傢周遵佛的對話
沉著即宏大——與太極拳名傢吳圖南的對話
潛龍在天——與陳式太極拳名傢馬虹的對話
大象無極——與趙堡太極拳名傢吳忍堂的對話
文武韆古是——與武式太極拳名傢吳文翰的對話
乃古乃今為棟樑——與著名太極拳傢、優秀教練曾乃梁的對話
拳為心畫——與著名書畫傢、太極拳專傢梅墨生的對話
平和控製——與吳式太極拳名傢張全亮的對話
氣吞萬裏如水——與世界太極拳冠軍陳思坦的對話
勇毅行天下——與楊式太極拳名傢張勇濤的對話
守中用中——與楊式太極拳傢馬偉煥的對話
雲生水起——與吳式太極拳名傢翁福麒的對話
附錄一 動靜相生 隨麯就伸——記太極拳文化學者餘功保
弣錄二 高山流水 麯高和眾——《隨麯就伸——中國太極拳名傢對話錄》評析
附錄三 太極拳是一種狀態——訪著名太極拳研究學者餘功保
附錄四 太極拳編年紀事錄
捲首語
太極,又見太極,在中國的每一個地方,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太極,有運動的地方就有太極,生命是運動的産物,也是運動的組成。
月有圓缺,天有陰晴,四時變幻,自然之道。
?久不變的是變化,變化無常卻有常,若隱其中,若齣其?,太極就是變化之理,陰陽乃運動之道,道亦有道,盈虛有象。
盈者,滿也,圓也,為陽。盈盈如實,自在其中。春華枝滿,充沛混厚。
虛者,含也,麯也,為陰。有容以待,空明澄澈。天心月圓,窮變化之萬端。
象者,道也,規矩方圓,縱橫列列,循環無端,終始有緻,生一,生二,生萬物,順天地,遂人倫。
拳有盈虛乃見張弛,事有盈虛乃成悠遠。
因為有瞭虛,盈顯得無際,因為有瞭盈,虛得到瞭根本。
「盈」「虛」是運動變化的錶現形式,「象」則是運動變化的內在規律,自然變化核心就是盈虛之象。
盈虛乃自然之道,盈虛自在拳中,盈虛自在心中。
心中有象,拳乃有大氣象——拳為心畫。
象是復雜的,它有時飄忽,虛幻而遊離,若有若無,星漢迢迢暗渡,需要用靈魂的最深處去觸動、感受。
象又是簡單的,當你與之融閤之時,你能感受到圓融的透徹,如此簡單,彷彿不盡長江,似乎從遠古就開始瞭自然的存在。
手輕輕劃過風,劃過雲,觸撥大自然的神經,如奏響天籟之音,與內心最深處的弦律和鳴。
柔柔的兩道弧,彌補瞭力量的脆弱,閤成瞭一個完整。
太極圖的圓綫是內的界限,也是外的邊界。
太極圖以有限詮釋瞭無限,其中的盈虛消息為鼓蕩運行的萬般巨細。
閑雲齣岫,齣於嶽而遊於天,那種散淡的灑脫,無意之中的真意,妙手偶得的不著痕跡。得不足喜,失不足悲的曠達。沉著靈動的流行,以毫不猶豫的順達直指自如的圓融,便是盈虛的大寫意。
物我如一,太極如斯。
餘功保
前言
2005年的國慶假期,我又一次迴到瞭大彆山,我齣生的地方。
沒有瞭都市的喧鬧,雙腳踏行在山間厚土的大地,使人油然、悠然而生踏實、厚實感。鞦日山風中隱隱有果實的芬芳,每一寸土地都升騰著勃勃生機,整個身體彷彿突然透空,那是物我相隨的迴歸,自然如此之近,身非菩提樹,因為菩提本無樹。
湯泉池的水是溫熱的,據說已經流淌瞭數韆年以上,帶來地心深處的激情。金剛颱上雲霧彌漫,大山深處的茶園年年茂盛,清遠留芳。
這?的一切昭示著自然的變化。變者,易也;易,周而復始,永恆又瞬間。永遠沒有開始和結束,萬變不離其宗,宗者,根也。
土地為農民之根,五韆年的文明是太極拳之根。
變化是無限的,但總有規律,總有境界,如同大彆山的山——隨麯就伸。
「其根在腳,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因為有根,所以貫通。因為腳踏實地,所以其根在腳。
《隨麯就伸》是一本書,後來,成瞭一個係列。
《隨麯就伸》說的是拳,也說的是人,因為真正的拳傢與拳已不可區分。「拳魂」是一種精神,她是活的,就存在於拳傢的舉止揮灑之間。
「拳魂」就是拳的根本。技術是不容忽視的,但技術是不能拘泥的。
研究中國武術的內涵,最生動、直接的方式就是研究成功的武術傢。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根的脈絡,那種具有時空穿透力、可以在靈魂間無障礙傳遞的精神的內涵和感悟的智慧之光。《隨麯就伸》係列力圖要做的,也就是這方麵的工作。所以《隨麯就伸》係列要說的是一種文化精神和境界。
太極拳的精神內涵廣博深邃,習太極者當深入領會,其核心架構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其一,德。
天地無垠,德居其中。天下之大,有德居之。拳學之浩渺,有德取之。
拳的德乃拳之修為,修養有多大,就有多大的可為,拳練到人身上,就成瞭人的修為。
太極拳的德包括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規律、尊重人倫、主張和平、扶立正義、尊師重道、提倡積極的社會價值觀等,這是曆經韆百年鍛造,將中華文明精神深刻熔鑄到拳影劍光中的體現。
「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太極拳秉天地之德而生,納陰陽和諧之律,成順隨通達之變,內培本元,外應生機。祛邪扶正,重生頤和,最大限度發揮瞭中國功夫「武」之精要。「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五行之秀也」(《禮運》)。太極拳之德,從根本上迴歸瞭人的心靈傢園。
太極拳「德」的內涵,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變化著的,應該是有益於社會,有益於大眾,成為全社會「和諧」的積極元素。「內聖外王」,在內提高自我修養,溫潤暢達,在外尊重自然規律,宣導科學,講大義,宣導和平與互愛互助。
不立德不可為太極。
其二,勇。
敢為天下先,又不為天下先,張弛有度,大勇若怯。
太極拳之勇,不是魯莽的躁動,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以退為進、以柔剋剛的章法。
勇以仁為基礎,「仁者必有勇」(《論語》)。敢作為,器為君識,器為君用,剛毅果決,雷動於九天之上,發人於閃電之間,剛柔並舉。
不畏強暴,是中國武術的傳統性格;不為強暴,是中國武術的行為規範。這兩方麵構成瞭太極拳勇的基本特性。
人的一生有許多夢想,沒有夢想的人就沒有一個完美的人生。夢是美的,通往夢境的路卻不一定總是坦途。睏難是我們需要經常麵臨的對手,剋服睏難的首要素質是「勇氣」。太極拳培養的是智勇兼備的堅強人格,是剋服睏難的有效手段。
不具勇難以為太極。
其三,慧。
太極拳是「變」的智慧。
世界充滿變。窮則變,變則通,天地間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既然我們改變不瞭變化,那就從容麵對。冷靜地麵對就是「定」,定下心來,變化在眼前就會慢瞭下來。心越定,變速越慢,變化的奧妙就顯瞭齣來。看得明,看得清,於是生「慧」。這就是定生慧的相對論。
太極拳從術到法,由微觀到宏觀,從具體動作中演化齣變通的大道理,生齣大見識。以拳悟道,悟陰陽變化之道,盈虛循環之象。
太極拳的原則是自然,自然最無窮。「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心未嘗不藏也,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不兩也,然而有所謂一;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荀子》)太極拳練的是靜、定的功夫。拳在變,形在變,空間在摺疊往復。心在靜,神在明,所謂「一羽不能加」,屏蔽瞭一切乾擾因素。靜是動的靜,「靜者,靜動,非不動也」(王夫之《思問錄》)。所以靜是活的,「水靜泉清,動如江河」。靜也是動的一種狀態,「心死神活」,在靈魂最深處,總有不滅的智慧之燈閃耀。
真正的太極拳傢不懼怕變化。在他們的眼中,淩厲、快速的變化招數清晰在目,引進落空,隨麯就伸,接之,化之,發之。這就是進入瞭「慧」的層次。
掌握瞭變化的規律,對生命的演進、變化也會有客觀、科學的應對,不斷提高自己的健康水準。「我命在我不在天」,太極拳健康的主旨在於從我練起,從內心修起。
太極拳的大智慧錶現之一,就是體察並弘揚瞭靜、柔的作用。無為而為是太極拳的智慧特徵之一,通曉的曠達與超然,那不是漠視,而是熱情如火,昇華為水,滋養萬物的溫潤。
拳以載道。太極拳的慧體現在對自然規律的透徹理解,它融閤瞭兵法、中醫、易學、中國古典哲學的精華,其健康的原理、方法、方式,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可稱為世界第一健康運動。
不通慧不足為太極。
其四,情。
無情未必真功夫。太極拳有情,否則便如高山孤鬆、閑雲野鶴,雖高遠、高古,卻高不可攀,不沾人間煙火,難以和眾,不廣,不博。
太極拳之情,深如海,博如天,海天一色,大地春風。拳行處,便是情漫處,有情纔能動人,動人眼,動人心。太極既是人手上的雲,也是人心海的花。
太極拳有情,乃天地之情。道法自然,閤於自然,物我相隨又物我兩忘。忘的是形,隨的是情,情到深處情在心,濃情融化,便成細細涓流,在四肢百骸之中。
拈花一笑,情滿人間。
太極拳的情是人和人心的和諧溝通,包括情感,誌趣、人倫、個性,性情修養等,寬容、寬厚、暢達、樂觀。
太極拳的情是從心底油然而生的一種親和。澎湃是一種情,平和也是一種情,但充滿更強烈的感染力、親和力。
李連傑2005年在北大演講時說,武力不是唯一的,愛的力量是偉大的,也從一個方麵對中國武術的「情」作瞭詮釋。
不鍾情不會為太極。
其五,「和」。
和諧是能量損耗最低的一種狀態。對於人身,和諧則健康;對於社會,和諧則能健康、穩定地進步;對於自然,和諧纔能長久、可持續性發展。
「和生萬物」是中國最重要的哲學思想之一。《老子》雲:「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對於一個係統中諸多因素的綜閤考究,對一個事物的各個屬性的全方位平衡,就是「和」的整體性思維的精神內質。「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孔子《述而》)。拳者,權也。
和必須是陰陽相互融閤,單純的一方不能構成「和」。太極拳所創造的就是陰陽共處的和諧結構,這種結構的具體錶現就是太極拳勢、拳架。
太極本身就是陰陽的對立統一,對立統一就是和諧。既閤而為一,又一分為二。名為一個動作,身體的前後左右,四麵八方必然是一個和諧的整體。統一又含有各種陰陽的分部,前手與後手,前腿與後腿,頭與足都在相承,相應。如呼吸一例,「呼之必有吸,吸之必有呼,統一氣而互為息,相因而非相反也」(《周易外傳》)。
和諧的方式很多。在交往中,君子「和而不同」。太極拳技擊中,沾連黏隨就是「和」的原則。一個係統中,各種矛盾因素和諧共處,這就是矛盾平衡律。
太極拳的和首先是知己。「我守我疆」,然後是化解矛盾,之後是達到統一。和諧是不同因素在同一個係統中閤理、融會、通達、穩定的共處,消除對立與隔閡。
和諧是一種立體化的思維。太極圖就是一種立體化變化的圖示,五行生剋是一種和諧的模式,八卦循環也是一種和諧模式,太極拳勢就是陰陽和諧的意象錶達。
不和諧不能為太極。
《隨麯就伸——中國太極拳名傢對話錄》一書齣版後,受到海內外武術界、文化界朋友們的關注,許多人建議我把這項工作做得更為完整、全麵。我以為這也是一種太極拳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對於研究、推廣太極拳有一定的益處。於是,在各方麵的大力支持下,隨麯就伸係列之二《盈虛有象》、之三《上善若水》也相繼脫稿,這樣「隨麯就伸」係列三部麯全部完成,希望能為太極拳的發展起到一點作用。
本書中繼續沿用瞭《隨麯就伸》的基本體例、結構與風格,以對話方式闡釋太極拳理法。聽其言,觀其行,所以本書在大量的名傢談論中,也精選瞭一些照片,以便更加生動地展現名傢的全麵風采。
《隨麯就伸》係列在寫作過程中得到瞭眾多太極拳傢的大力支持,有的把珍藏多年的資料毫無保留地提供齣來,有的不遠韆裏數次來京,和我反覆討論有關太極拳的理法問題,很多人對本書的內容和寫作也提齣瞭很好的建議。他們的嚴謹態度、對太極拳的摯愛、精深的拳學修養都令人感動,在此一併錶示感謝。
為便於廣大讀者的交流,《隨麯就伸》係列圖書的官方網站——「隨麯就伸」(www.sqjs.com)也已於2005年12月開通,成為本書讀者、作者、太極拳傢互動的一個研究平颱,成為一種更加快捷、全麵、充分的溝通管道和方式,歡迎廣大的《隨麯就伸》讀者到該網站進行討論、交流。
餘功保
於大彆山
Email: ygbao@vip.sina.comm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厚重感,不僅僅是紙張的厚度,更是內容上的分量。我嘗試性地翻閱瞭幾個章節,盡管其中涉及的太極拳理論和技術細節我可能無法完全理解,但文字中透露齣的那種沉靜、內斂的氣質,卻讓我倍感親切。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訪談中,並沒有簡單地去追問那些“套路”、“招式”的破解之法,而是更側重於探討太極拳練習者在長年纍月的修煉中所形成的獨特“心法”和“體悟”。 我個人認為,真正的“大師”之所以能夠成為大師,往往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掌握瞭某種技能,更是因為他們通過長期的實踐,形成瞭一種超越技藝本身的認知體係。這本書似乎就緻力於揭示這種“體係”。我設想,那些在書中現身說法的太極拳名傢,他們或許會分享自己是如何從最初的摸索,到領悟其中的奧妙,再到將其融入生活的點點滴滴。這種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轉化過程,對於任何領域的人來說,都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评分我一直覺得,太極拳所展現的那種“以柔剋剛”、“四兩撥韆斤”的特質,不僅僅適用於武術搏擊,更是一種深刻的人生哲學。它教導我們要順應自然,不與外力硬碰硬,而是通過巧妙的轉換和引導,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盈虛有象:中國太極拳名傢對話錄》這個書名,尤其是“盈虛”二字,在我看來,就恰恰點齣瞭太極拳的核心精髓。 我非常有興趣瞭解,在不同的名傢眼中,“盈虛”又有著怎樣的解讀和體悟。他們是如何將這種概念運用到拳法之中,又是如何將其升華為一種人生智慧的。我設想,書中那些對話,一定充滿瞭智慧的火花,或許會有關於如何處理衝突,如何麵對挑戰,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寜靜等方麵的深刻見解。這種從技擊到哲學的跨越,是我對這本書最大的期待。
评分近期對中國傳統武術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特彆是太極拳那舒緩而富有力量的特點,吸引瞭我。《盈虛有象:中國太極拳名傢對話錄》這個書名,光聽起來就很有意境,尤其是“盈虛”二字,讓我聯想到自然界陰陽消長的規律,也讓我聯想到太極拳中虛實的變化,以及人生中起伏的軌跡。 我希望這本書能通過不同名傢的對話,為我揭示齣太極拳除瞭外在的招式之外,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涵。我期待看到這些經驗豐富的武術傢們,是如何將“盈虛”的哲學理念融於拳法實踐,又是如何將這種智慧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或許,他們的對話,不僅僅是關於拳術的探討,更包含瞭對生命、對宇宙的深刻理解,能夠引導我們這些非專業讀者,從中汲取到關於如何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世界裏,保持平和與韌性的力量。
评分最近偶然間翻閱到一本名為《盈虛有象:中國太極拳名傢對話錄》的書,雖然我本人並非太極拳的資深練習者,隻是偶爾在公園裏看到一些長者在晨練,對那份舒緩而優雅的姿態頗為贊賞,因此這本書吸引瞭我。拿到手後,我翻閱瞭一下目錄,便被其中一些章節的標題深深吸引,例如“陰陽相濟的奧秘”、“剛柔並濟的哲學”、“身心閤一的境界”等等,這些標題不僅僅是太極拳的技術術語,更蘊含著深邃的人生哲理,讓我不禁聯想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宇宙、人生、自然的理解。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將看似簡單的技藝與深刻的人生智慧相結閤的領域充滿好奇。太極拳在我看來,正是這樣一個典範。它不僅僅是一種肢體運動,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生活態度。這本書的名字《盈虛有象》就極具詩意,“盈虛”暗示著變化、生滅、陰陽的轉換,而“有象”則說明這一切並非虛無縹緲,而是有著具體的形態和規律可循。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通過名傢對話的形式,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普通讀者也能窺見太極拳背後那份博大精深的智慧,去理解那些在行雲流水般的動作中蘊含的哲理,從而觸類旁通,對自身的生活和為人處世有所啓發。
评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懷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總覺得,很多古老的技藝,尤其是像太極拳這樣的,並非僅僅是遺留下的“老物件”,它們本身就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的哲學思想和宇宙觀。《盈虛有象:中國太極拳名傢對話錄》這個書名,就立刻抓住瞭我。我理解的“盈虛”,不僅僅是指太極拳動作中的虛實轉換,更是指嚮瞭自然界、人生中普遍存在的生滅、聚散、盛衰的規律。 我期待這本書能通過不同名傢視角下對“盈虛”的解讀,為我們展示齣太極拳這門古老技藝在現代社會中的生命力。我想,名傢們的對話,應該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交流,更會觸及到他們各自的人生經曆、哲學思考,以及對太極拳如何在當代社會中傳承與發展的見解。這種跨領域的融閤,或許能讓我們看到,太極拳是如何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如何將古老的智慧融入現代生活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