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才子方文山热写推荐!
◆创意爆冲!开创热写创业时代的新视野!
◆纵横两岸!精选媒体&读者最想知道的50大问题。
◆首度公开!台湾第一位把自己「如何开启写书动力」、「出书圆梦细节」、「个人笔记本效率法」公开的作家。
一本创意人&热写青年不.看.会.死的书!
「当你正在书写一本源自你感情深处的作品,你会知道那就是一股『非写不可,不写会死』的状态,那文字会先感动自己,然后才可能感动别人,也会比较具有跨国界、跨时空、跨文化的感染力,与留下来的价值。」
创作之于李欣频,就好像犯了一种无可救药的瘾,如果忘了带笔,她就会用口红、眉笔或是用指甲在纸上刮字,以记下思绪的源源不绝。
想知道李欣频是如何能在同一时间内写七本书、每年旅行三个月、单月最高还能赚六十万吗?想知道她的灵感、创意、写作又是如何发生的吗?
本书集结了三年多来,李欣频横跨海崃两岸,接受一百多次媒体採访与经历过三百多场演讲,由数万名听众与记者精选的五十大提问,所有关于李欣频的「文案与创意」、「写作与出版」、「旅行与人生」等精采案例实务版,毫不保留,完整公开!
且让我们随着李欣频的文字创意,一同进入这个热写创业的崭新时代吧!
阅读前请注意:
知识是可以复制的,但智慧是不能复制,只能感染。建议大家不必急着逐字看完这本书,可以先翻开目录页,想一下如果有人拿这些问题拿来问你,你会怎么回答,然后写成你的创意问答集,之后再与欣频的回答做对照。
作者简介
李欣频
政大广告系毕业。政大广告研究所硕士。
现于北京大学就读博士班,
并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
曾任广告公司文案、诚品特约文案
宏?数位艺术中心特约文案创意。
广告作品
中兴百货、远东百货、诚品书店、诚品商场、宏?数位艺术中心、富邦艺术基金会、台新银行玫瑰卡、台北艺术节、莺歌陶瓷博物馆、加利利旅行社、台北市都市发展局、新闻处、统一企业、雅虎奇摩……等。
个人经历
曾为联合报、自由时报、广告杂志、香港ZIP杂志、皇冠杂志、TVBS周刊、ELLE杂志、MEN’S UNO杂志、大陆北京晚报、中国图书商报、费加洛杂志、女友、广告大观、城市画报……等之专栏作家。
台湾科技大学、中原大学、台北大学、青辅会、成功大学、学学文创、诚品信义讲堂、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关于广告、创意、创作、出版课程之讲师。
散文作品收录于《中华现代文学大系》散文卷。
连续四届台湾广告流行语金句奖评审、诚品文案奖评审、南瀛奖动画类评审、董氏基金会大学筑梦计划决选评审、TWNIC第五届网页设计大赛决选评审委员、救国团「创意与创业全国」座谈会与谈人。
2004年数位时代杂志选为台湾百大创意人之一。
天下远见文化事业群之《30杂志》2006年9月号,选为创意达人之一。
台湾地区,曾受太平洋SOGO、新光三越、AVEDA、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联电、旺宏电子、德州仪器、统一企业、东森得意购、宏?、民视、NOVA、康健杂志、国家音乐厅、国家戏剧院、富邦讲堂、诚品书店、数位学院、幼狮文艺写作班、台北市立图书馆、桃园巨蛋体育场、文建会公民美学讲座、摩根富林明、十大杰出青年基金会、动脑讲座、中国生产力中心、数位时代创意实践讲堂、北美馆(台湾生活创意座谈—谁来写台湾设计品牌)、当代艺术馆、台北电影节……以及台大、政大等数十所大专院校之邀,公开对外演讲或是公司员工内训。
大陆地区,曾获邀至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主办的书业观察论坛、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海书城、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国际时尚管理高级研修班、美国协和大学MBA中国中心……等地演讲。
已经旅行包括东西北欧、希腊、东北非、杜拜、印度……等37国。
PART 1:关于文案与创意的23个问题
第01—13问:创意.灵感
第1问:如何踏上「创意这条路」?
第2问:创意是天生的吗?
第3问:如何增加阅读的吸收能力呢?
第4问:如何成为创意者?
第5问:创意是一种发明吗?
第6问: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有创意?
第7问:如何突破创意的瓶颈?
第8问:你说创意是要轻易被看见的,但有没有可能是隐性的?
第9问:如何将创意转成文字?
第10问:创意需要结构吗?
第11问:创意和幻想有何不同?
第12问:要如何打破制约?
第13问:对妳来说,终极的创意是什么?
第14—20问:广告.文案
第14问:如何写出经典文案?
第15问:如何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好创意?
第16问:文案与设计如何完美结合?
第17问:如何保持写文案的清静心?
第18问:请问你最喜欢自己写的广告文案是哪一则?
第19问:何说服客户?
第20问:当你面对说不清楚自己需求的客户时,要怎么进行沟通与说服?
第21问:面对广告产业的萎缩,创意空间变少,创意人该如何自处?
第22—23问:学校.教育
第22问:学生如何坚持自己的创意?
第23问:如何将创意融入到教学?
PART 2:关于写作与出版的14个问题
第24—26问:作家身分.写作计画
第24问: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作家的料?
第25问:如何拟定写作与出书计画?
第26问:在写一本书的时候,需不需要先拟定写作大纲?
第27—32问:创作流体.图文形式
第27问:什么是创意的流?
第28问:如何启动创意的流?
第29问:找寻创作的资料或灵感时,如何不分心?
第30问:如果同时有好几本书的创作计画,该怎么进行?
第31问:如何决定写作形式?
第32问:如何将旅行经验变成书?
第33—37问:执行出版.自他影响
第33问:是否要辞职去写作?
第34问:如何向出版社提案?
第35问:如何进行书的图文编排?
第36问:如何行销自己的书?
第37问:写书与出版,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PART 3:关于旅行与人生的13个问题
第38—40问:旅行VS.创意
第38问:旅行的过程中,如何才能激发自己的创意灵感?
第39问:对于一个常到世界各地旅行的人而言,「回家」对你来说是什么样的概念?
第40问:不能常旅行的人,如何才能有常旅行者的创意?
第41—43问:人生规画.时间管理
第41问:妳是否有订定短程、中程、长程目标?
第42问:如何转换人生跑道?
第43问:工作、兴趣、生活之间怎么维持平衡?
第44—47问:灵修VS.创意
第44问:在你的定义而言,灵修是什么?
第45问:我们如果不能像你一样可以看到自己的前世,我们该去找谁问?
第46问:要如何相信自己的直觉?
第47问:如何在梦里找答案呢?
第48—50问:心想事成.人生终极
第48问:依照《祕密》书中所提到的方法,为什么有时候还会「心想事不成」?
第49问:生病的时候,利用《祕密》提到:把自己放在已经痊癒的快乐心情上,就会康复吗?
第50问:臣服与宿命的差别?
非写不可,不写会死的创作慾
「非写不可,不写会死」是我在学学文创教作家班时的口头禅,意思是:当你正在书写一本源自感情深处的作品,你会知道那就是一股「非写不可,不写会死」的状态,这些文字必须先感动自己,然后才可能感动别人;要去写一本「非写不可,不写会死」的书,不要去写一本「可写可不写」的书。
后来被方智出版社编辑们,从全书稿中挑出来做为书名,虽然跟我过去的书名很不像,但这句话毕竟是自己讲出来的,只好同意。
这本书起源是我的诗人朋友颜艾琳,她在九歌出版时跟我邀了这本书,希望我能针对「创意与写作」,写一本实用的教学指南,但因为我很讨厌教科书,自己也排斥写教科书,两人折衷的结果就是,举办五场北中南的读者对谈会,我现场回答大家对我的提问,经由编辑整理成逐字稿,我再来修写。
后来艾琳离开了九歌,经协调后将全书转给方智出版,我埋首在近五十万字的逐字稿,并汇入我在诚品讲堂与学学文创的演讲内容、读者来信提问、媒体记者的採访题……精简过泸了无数回,也把凌散的问答整理成三大主题:文案与创意、写作与出版、旅行与人生,前后共有五十个子题。其间因临时决定到北京大学念书与教书,所以中断了半年,直到二○○八农历年全心闭关整理,终于完成。
知识是可以复制的,但智慧是不能复制,只能感染。建议大家不必急着逐字看完这本书,可以先翻开目录页,想一下如果有人拿这些问题拿来问你,你会怎么回答,然后写成你的创意问答集,之后再与我的回答做对照。
最后感谢,所有激发我完成这本书的:出版人员、两岸记者、上课学生、来信读者、演讲听众、提供最完整听讲笔记的振英,以及现在正在听我说话的你……
《非写不可,不写会死──写作.创意.旅行与人生的50问》这本书,我从书名开始就被深深吸引,那种“非写不可”的紧迫感,以及“不写会死”的宿命感,精准地击中了每一个热爱表达、对生活充满好奇心的灵魂。当我捧着这本书,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页时,我并没有预设它会给我带来什么惊天动地的改变,但我确信,它一定能带给我一些不一样的东西。阅读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比我想象的要更加深刻和动人。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却又普遍 relatable 的方式,探讨了写作、创意、旅行以及人生这几个看似独立,实则紧密相连的主题。在“写作”的部分,我找到了久违的共鸣。我常常觉得自己就像是站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不知道该如何播下种子,也不知道如何让它们生根发芽。但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泉,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灵。作者分享的那些关于如何克服写作恐惧、如何建立写作习惯的经验,让我看到了希望。她强调了“写下去”的重要性,即使写得不完美,也要坚持表达。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写作态度,或许,重要的不是写出多么伟大的作品,而是持续地去记录和表达。而“创意”的部分,则让我认识到,创意并非是灵光一闪的奇迹,而是来自于日常的积累和观察。作者鼓励我们去“玩味”生活,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美好,去连接那些看似不相关的点滴。这让我开始尝试着去用一种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关于“旅行”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关于风景,更是关于心灵的放飞和视野的拓展。作者分享的那些在旅途中遇到的挑战和惊喜,以及由此产生的思考,都让我对旅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细腻,充满智慧,读起来让人感到放松,同时又能获得启发。它让我觉得,写作、创意、旅行,都不仅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是我们认识自己、与世界互动的方式。
评分刚开始拿到《非写不可,不写会死──写作.创意.旅行与人生的50问》这本书,我其实对“不写会死”这个略显激进的标题有点好奇,但也有一丝担忧,会不会内容过于偏激或者不切实际?然而,读下去之后,我发现这种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更像是一场作者与读者之间关于生命、关于创造的深度对谈。与其说是一本指导手册,不如说是一份充满智慧和情感的分享。作者以一种非常真诚和坦率的方式,剖析了她在写作、创意、旅行以及人生旅途中的种种思考和体验。那些关于如何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转化为写作素材的技巧,对我这个常常觉得生活平淡无奇的人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为写作需要多么宏大的主题或者多么独特的经历,但作者让我看到了,平凡的生活本身就蕴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关键在于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愿意去捕捉的心。我尝试着去记录一些小小的日常观察,发现身边那些被我忽略的细节,竟然也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作灵感。尤其是书中关于“创意”的部分,它并没有教你如何“凭空创造”,而是强调了“联结”和“整合”的重要性。作者用生动的例子说明,很多伟大的创意,其实都来自于对现有事物的重新组合和视角转换。这让我意识到,创意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的,它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当涉及到“旅行”时,我惊喜地发现,作者不仅仅是在描述风景,她更是在探索旅行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和心境。那些关于如何在旅途中找到自我、如何让旅行成为一种持续的学习和成长的过程的探讨,让我对旅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流畅而富有韵律感,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仿佛作者就在我身边,用一种充满热情和智慧的声音与我交流。
评分这本《非写不可,不写会死──写作.创意.旅行与人生的50问》,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忐忑的心情。我一直觉得写作就像是我的“续命符”,一旦停下来,就好像灵魂深处有什么东西会枯竭一样,所以书名里的“不写会死”简直戳中了我的痛点,让我瞬间产生了一种共鸣。翻开书,我首先被它那种朴实而又充满力量的文字所吸引,作者的叙述方式很自然,没有那些故作高深的理论,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娓娓道来她在写作、旅行和人生中的种种感悟。那些关于如何寻找灵感、如何克服写作瓶颈的探讨,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常常会陷入一种“脑子空空”的困境,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或者写出来的东西总觉得味同嚼蜡。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且易于实践的方法,让我重新找到了创作的火花。比如,书中提到的“碎片化记录”和“情境联想”法,我尝试着用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效果出奇地好。每天随手记下的零碎想法,在某个时刻突然串联起来,就成了一篇完整的文章。而旅行的部分,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是个热爱旅行的人,但常常觉得旅行回来后,那些美好的回忆和深刻的体验,如果没有记录下来,很快就会变得模糊。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关于如何捕捉旅行中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的启发,让我开始思考,旅行不仅仅是看风景,更是与自己对话,与世界连接的过程。书中的一些关于“慢旅行”和“深度体验”的观点,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的旅行方式,或许是时候放慢脚步,去感受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风景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温暖、充满启发,并且迫不及待想要付诸实践的书。
评分《非写不可,不写会死──写作.创意.旅行与人生的50问》,这本书的题目就足够吸引人了,尤其是“不写会死”这四个字,简直精准地击中了像我这样,写作已经是生命中不可或缺一部分的人。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希望能在里面找到共鸣,或者获得新的启发。而事实证明,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作者以一种非常生活化、接地气的方式,分享了她在写作、创意、旅行以及对人生的一些深刻感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写作”的部分,它不仅仅是教你一些技巧,更多的是关于如何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如何找到写作的动力和方向。我常常会陷入一种“瓶颈期”,不知道该写什么,或者写出来的东西总觉得不够满意。这本书就像是一位贴心的向导,指引我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如何运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从而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的灵感。那些关于如何克服“完美主义”的倾向,以及如何享受写作过程本身的建议,对我来说非常有帮助。它让我明白,写作并不一定需要写出惊世骇俗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保持一种持续的表达欲和对生活的热情。而“创意”的部分,也让我茅塞顿开。作者并没有贩卖那些虚无缥缈的“创意秘籍”,而是告诉我们,创意往往来自于对生活细节的敏感,来自于不同领域知识的碰撞和融会贯通。这本书提供的那些思考方式,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发现那些被我忽略的“可能性”。旅行的部分,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风景的描绘,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旅行如何能够丰富我们的人生,如何能够帮助我们拓宽视野,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这本书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可以随时翻阅的老朋友,用它的智慧和热情,陪伴我一同探索写作、创意、旅行与人生的奥秘。
评分说实话,拿到《非写不可,不写会死──写作.创意.旅行与人生的50问》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太大期望,因为市面上类似的“心灵鸡汤”或者“写作指导”的书籍太多了。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与众不同。它没有那种浮夸的标题和空洞的理论,而是充满了作者真诚的思考和细腻的体察。书名中的“非写不可,不写会死”虽然有点戏剧化,但它恰恰点出了写作对于作者来说,是一种生命状态的体现,一种与世界连接的方式。我一直觉得,写作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梳理和升华。这本书恰恰给了我很多这方面的启示。作者在探讨如何寻找写作灵感时,并没有给出什么“万能公式”,而是鼓励我去深入地感受生活,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和想法。我尝试着去留意身边发生的小事,去思考它们背后的意义,结果发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竟然也能成为写作的绝佳素材。尤其是在“创意”的部分,作者分享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让我学会如何打破思维定势,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一直觉得自己创意不足,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创意并非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培养的能力。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创意世界的大门。而关于“旅行”的章节,更是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者并没有将旅行描绘成一种简单的观光,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探索自我、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她分享的那些在旅途中遇到的有趣的人和事,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刻感悟,都深深地触动了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迷人,流畅自然,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知己在分享她的故事,让人不自觉地沉浸其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