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我从体院毕业后离京赴保定工作,很难在双亲膝下尽孝道,七八十年代返京探亲时常见大彤师弟在父亲身边习拳,有时协助家母做些家务,这使我减少了许多牵挂,更安心于工作。
家父住北池子,祝弟家住朝外二环路以东,在酒仙桥工作,很晚下班。他不能每天来习拳,但逢节假日准到家中服侍家父左右。家中之事如理发、修脚、请医……他总是不辞辛苦跑前跑后。师弟不但尊重家父,对家母也十分敬重。父仙逝后,我将家母接到保定颐养天年,他几次专程来探望,令人感动!
家父对师弟也是情深义重,精心传授太极拳拳理拳法。师弟深刻领悟,将尊师之情贯于学习中,潜心钻研,将家父拳艺之精意,以神意不用力,脚下阴阳变转,手上松柔轻扶「八方线」,空腰虚松于胸,大小关节,节节贯串,松肩、垂肘等做到「身上明白」,也就是「体悟」「身知」,达到心脑修练之功。
自1996年在报刊上有他的太极拳理论文章面世,字里行间表述对太极拳拳理有正确的理解和较深的造诣。他发表在《中华武术》《武魂》《精武》上的文章《话说太极脚》《浑身皆手的杨禹廷》《太极无手》《怎样练好太极拳》等文在国内外受到太极拳界的关注。
祝师弟尊师敬业,潜心研习家父之拳艺,在家父诞辰110周年之际刻苦完成一部太极拳理论专着,为弘扬民族文化,开展太极拳活动,提高太极拳运动整体水准作出贡献,实为难能可贵,书成之日谨以为序。
贺大彤师弟《太极解秘十三篇》诞世。
杨家樑 于河北大学
序二
大彤兄是我的学友、道兄。登堂入室成为吾孙家遗后之弟子,赐号继明。他的年龄大我许多,尊称他为大哥,他敬我为师兄,我们之间情谊甚笃。道哉,问道之道,道也,术也,技也,问道是成真之初也。它既是开始,也是巅峰。何况,谈到「太极拳」三字,其道之道,远不是字面上解释的那么简单。太极拳的道,同少林术的禅,同佛学秘宗小乘的四加行,或曰四加持、阿弥陀佛,都会有浅层的广义性与深奥博大的学术性。
太极之道是有玄机、玄关的。那么想掌握它、利用它,用到自己益寿延年的快乐生活里,先剖析它、了解它,是一个明智而正确的开始。大彤兄的《太极解秘十三篇》,就是努力由此善行的。他用自己修练多年的悟得,虔诚地多年寻师访友,谈真诚的实感,这是难能可贵的,颇具学术性。
据我所知,太极拳这个讲法,是元末明初才见于文字,行于武林人士的口中的。他的创行人物,是武当门的创基人之一张三丰。而张三丰是先在陕西宝鸡龙门寺出家为僧,后又以道士的身份显名的。学佛悟道,是他思想成熟立派的基础之一。但这并不应该成为我们寻根溯源的障碍。因为道学之道,早在春秋战国初年就已经成宗在道成派了。那是代表人物王诩、李耳及鬼谷子少阳先师聚众讲学的结晶。其术说:「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识,升降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象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渡世,自羲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此一段学说,不仅是讲道的基本修练心法,也讲了道的另一始源。羲农,就是作伏羲八卦——易学的神农氏。而其又是《周易》之易的根。刨根问底,道学之道,渊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而太极拳,也在其中孕育了数千年,那是不言而喻的。说其博大精深,绝不是故弄玄虚吧?
精通中国玄学形成的人也还会知道,自汉代末年到北魏、隋唐年间,中国的道学家们陈玄奘等,不满足于国学的达观身心到宇宙的学说,访天外之天、道外之道,以求真谛,又不惜跋山涉水到西域求取真经,经十数年之艰辛,学习佛学——小乘、大乘而成,立说译经于长安。而佛学的优秀人物,也不满足于释学的菩提悟法之境,为求真学、真身、真义,不远万里迢迢闯走荒漠、雪山,来到西天,佛陀、达摩是他们的代表人物。佛道西东互渐,形成了新的文化景观。何况,有史记载,佛陀驻钖白马寺,奉命帮助译经的中国文化官员、饱学之儒、医学大家,前后不下五十余众。故后来饱学的清朝皇帝干隆曾御赐少林寺一座法碑,即有名的三教合一法王碑,乃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像合一铭刻于石上。这应该是一种文化互融互易现象的佐证。植根于此的太极拳,是拳,也是一种文化,否则,其就不能称之为道与术,更不是学了。那就是降格为武夫浑蛮之事了。虽然太极拳的创法人还是要学其术之人,在冷兵器年代显术于格斗场或生死搏击之战中,但试想一下:练此拳之人,甭管是古今的何宗何派,近现代的孙、吴、杨、陈几大家也罢,依人有天、地、人三才之象,其术还是仿宇宙之力的仿生学。也就是说,根基还应归在医文化这个总道上才是正宗。
古今的太极大家们教人学习其艺,都要求徒众深通人的脏腑经络穴位学问,以求其艺显能在人的阴阳气血功能上,是逆向学习,以造病造伤为能也。虽是逆向学习,却要求练其术的人本身要超常健康,并且具有抗其伤病的能力。这是一种多么高的境界啊。收、发自如,是行话,能做到此,其人定是一个超级医学养生大师啊。现代人习练太极诸术,当然已然易化为主要在自维上,不再是渴求外向功利发展,专以技击别人为目标雄视天下了。这样,拳师们更注重姿态的优雅,内气的顺畅,而不像古拳师那般注重医道之根基了。这当然是一种善易,但也出现了新问题,因不注重医功,似成盲练,自身气血的因时易转之学就被忽略、淡化,或成了绝学。有人盲目地认为,只要坚持拳不离手,技不离身,照式走干坤,就可以受益等等。结果许多大师、能手名声显赫,却疾病缠身,或者短寿猝死。把太极拳也搞成了极限运动,使旁观者难知根底,对之敬而远之。长此以往,太极拳这个运动性文化艺术会不会也成为现代人直唿「抢救」的项目之一呢?很难说。特别是「文革」中,祭起了名曰反「封、资、修」的旗帜,将文化精萃当成了「垃圾」,中医、易学遭了劫难,各种武术流派包括太极拳,都一时转入隐藏隐蔽喘息状态,沉默了十几年后,使许多有真传的大师级人物含恨终身,带绝学入了灵柩,致使浩劫后复出的艺术也带有了肤浅的成分,一方面陷入美好的回忆中,言昔时大师前辈们如何如何超凡入化;一方面自叹弗如,使其带上了玄味神秘色彩。这样下去,很容易误入歧途。
大彤兄在此时刻毅然挺身立起,要恢复太极拳医道养生之宗,去糟粕、留精粹,显然是有真知灼见的,用心用意也是颇值得赞赏的。唯此,读他的书,字里行间,用心良苦,也堪称呕心沥血。
当然,寻觅真谛,宣讲真谛,解秘传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个了不起的题目。他不可能做到极为详尽,字字珠玑,但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探索,他是当之无愧的。至少,也是一家之言。
故此,笔者极愿向大家推荐,愿读者开卷受益,和他一起做一个有趣也值得的探索,使太极拳在当代成为具有养生健身要义及科学味道的好运动。
孙继光(檀林)作于北京西峰脚下小书斋
前言
2008年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而且也恰逢邓小平同志「太极拳好」题词发表30周年。
邓小平题词因果是这样的:1978年11月中旬,以日本众议院副议长三宅正一为团长的日本国会议员代表团访华。11月15日,邓小平副总理举行欢迎午宴,招待代表团一行。午宴上宾主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太极拳,三宅副议长说他喜爱打太极拳。邓小平同志也谈了很多太极拳的好处。经常打太极拳对人的健康长寿有益,使日本友人受益匪浅。为了纪念这次会见,为了在日本普及和发展太极拳运动,三宅副议长请求邓小平副总理题词,为日本太极拳爱好者留作纪念。邓小平副总理欣然接受了三宅正一先生的请求。几天后,一幅隽美出色的「太极拳好」题词,送到了正在杭州友好访问的三宅正一团长手中。
三宅正一先生将题词带回日本,并在太极拳团体的刊物上刊登了出来。日本太极拳界将题词奉为宝物加以祝贺。其实,题词何止为日本朋友的宝物,也是中国以及世界太极拳爱好者的宝物。说起来无独有偶,早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一代伟人毛主席曾挥笔号召中国人民为增强体质「打太极拳」。在四十多年间,当代两位伟人为中国一个拳种题词,这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中国拳种很多,只有太极拳受到国家领导人如此厚爱,两代领导人挥毫题词,只有太极拳有此殊荣,从太极拳的历史、功能、作用和理论渊源来看是不难理解的。
借此良机,我们应该进一步认识太极拳,学练太极拳。对一种事物不是一次认识可以完成的,要不断地认识、反覆认识、认识再认识。笔者在一篇题为《习拳明理方得道》的文章中,有一个学拳的公式,即「认识—理解—明白—懂」,单从认识这一概念讲,要从三个方面初步去认识。
首先从直观去认识,在公园看到人们打太极拳便认识了,多看几次,练太极拳在松、柔、圆、缓、匀中进行,对拳有了全面的认识;再从他人讲解中去认识,再去读有关太极拳的书和文章,从而对拳理拳法从文字理论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到此认识并没有完成,还要不断地认识再认识,如果你学拳并想深入研究,可能要用一世辛劳去认识。
认识是学习,学无止境,认识也没有止境。过去我们对太极拳的认识,只限于「体用」结合。「体」就是练拳,以此健体强身,「用」是技击自卫。练太极拳可以练出一身好的功夫,可以自卫防身,像电影、电视上的太极拳师功夫高强、击败众多的对手。但是练拳三年五载出手不但打不过人家,反而被人家击败,中途折返者不计其数。以为学练太极拳可以「无敌」,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结果挨了打。
太极拳拳理拳法高深,圈内人有一句话:「太极十年不出门。」十年是否能出门还要看学子是否刻苦用功,悟性如何,否则20年也不一定功成。经过一段挫折,对博大精深的太极拳有所了解,于是认识上会有一个飞跃,认识到学练太极拳不是为了打人、为了逞强斗胜,而是为了养生,达到健体、强身、祛病、延寿之目的。
有了正确的认识,打太极拳的人多了,很多人从中获得健康;康复中的患者,得益于太极拳的作用病体痊癒,身体强壮,体质增强。然而对太极拳的认识并没有终极,学练者体悟到经常练太极拳不仅可以益智、修身、养性,还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政治素质,使之看待事物较为全面,处事做人更为成熟,到此有了进一步更为深刻的认识。
笔者认为,对于武术中的一类拳种,几十年来两代伟人题词,伟人对太极拳的看法一定高于常人,这是毋庸置疑的。
太极拳拳理源于老子的道,《周易》的变,博大精深。《拳经》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由于拳理精深,不是一世可以完成终极修练的,所以要承师追求,习而不辍。太极阴阳变化万千,修练者修练得当,可以增强智慧,开发潜能。大家都知道潜能是无限的。
太极拳对开发智慧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功法都无法替代的。遵循太极阴阳之道,掌握阴阳变化,按照太极学说规范行动,日久您便会得到一种新的感觉,您的大脑会变得比以往更聪颖,身上产生一种健康的、不知疲倦的、过去从来未有过的新的体验。您将牢牢把握自己的生命运动!
如果今天习练太极拳仍停留在原有的「体用」认识上,似乎太「小学生」了。太极拳从诞生至今,不断完善,拳理博大精深,公开出版的拳论、拳经、拳诀、拳歌等等,数以百计。「小学生」是难以驾驭如此繁而多的理论,更难以向高层次功法攀升的。博大精深的太极拳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太极拳没有国界,全世界人民喜爱太极拳,接受太极拳,习练太极拳,学练的队伍之庞大,用老子的一句名言形容十分恰当:「随之不见其后。」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武学认知的重塑。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太极拳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智慧的书。作者在讲解拳法的同时,也融入了许多对人生、对修行、对天人合一的深刻感悟。他笔下的太极,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击范畴,升华为一种修身养性、体悟生命的方式。我发现,书中所强调的“松静自然”、“内外相合”、“顺势而为”等原则,不仅适用于武术练习,同样也适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难得的宁静和思考的空间。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习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读过的最令人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古朴的东方韵味,淡淡的宣纸质感,搭配着行云流水般的书法字体,隐约间似乎就能感受到一股绵延不绝的武学气息扑面而来。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散发着淡淡的墨香,让人瞬间就沉浸在了阅读的氛围之中。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武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太极”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存在。它不仅仅是一种拳法,更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态度。市面上关于太极的书籍很多,但真正能触及灵魂、深入浅出的却不多。这本书的名字——《太极解秘十三篇》,就直接击中了我的好奇心。它承诺要“解秘”,这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一窥太极拳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奥秘。开篇的引言部分,作者的文字就显得格外引人入胜,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缓缓向你道来尘封已久的往事,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沉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评分作为一名对武术理论有着一定研究的爱好者,我一直试图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解释“为什么”的书。很多武术书籍会告诉你“怎么做”,但很少会深入探讨“为什么这样做”。而《太极解秘十三篇》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书中对每一篇“解秘”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不仅仅是动作的分解,更是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其内在逻辑。作者并没有回避太极拳的“难点”和“误区”,反而以一种坦诚的态度,将其一一揭示,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虚实”、“开合”、“进退”等基本概念的深入探讨,这些看似简单的词语,在作者的笔下却蕴含着无穷的奥秘,并与整体的劲力运作息息相关。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解开一道道武学谜题,每解开一个,都会带来豁然开朗的惊喜。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与我之前读过的任何一本武术类书籍都大相径庭。没有枯燥的技术术语堆砌,也没有故弄玄虚的哲学论调。作者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引导你一步步走进太极的世界。他善于运用大量的历史典故、生活化的比喻,甚至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自然现象来解释复杂的武学原理,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逐渐领悟到太极的精髓。例如,他用潺潺流水、巍峨高山来比喻太极的刚柔并济,用风吹杨柳、松柏扎根来阐述身体的松沉与支撑,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极具启发性。更难得的是,作者的文字中饱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以及对武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读来让人心生敬意。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对太极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缓慢、柔和的动作层面,总觉得它缺乏力量感,更像是一种老年人养生的体操。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作者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切入,不仅仅是讲解招式的动作要领,更是深入剖析了太极拳背后所蕴含的力学原理、阴阳哲理,甚至将人体经络、中医理论与拳法巧妙地结合起来。他笔下的太极,不再是单纯的招式堆叠,而是一个完整的、具有生命力的体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劲”的阐述,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致的讲解,让我仿佛能触摸到那种内敛而强大的力量。书中提到的“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等看似玄虚的说法,在作者的解释下,变得清晰可见,甚至能够引发我自身的一些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