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我從體院畢業後離京赴保定工作,很難在雙親膝下盡孝道,七八十年代返京探親時常見大彤師弟在父親身邊習拳,有時協助傢母做些傢務,這使我減少瞭許多牽掛,更安心於工作。
傢父住北池子,祝弟傢住朝外二環路以東,在酒仙橋工作,很晚下班。他不能每天來習拳,但逢節假日準到傢中服侍傢父左右。傢中之事如理發、修腳、請醫……他總是不辭辛苦跑前跑後。師弟不但尊重傢父,對傢母也十分敬重。父仙逝後,我將傢母接到保定頤養天年,他幾次專程來探望,令人感動!
傢父對師弟也是情深義重,精心傳授太極拳拳理拳法。師弟深刻領悟,將尊師之情貫於學習中,潛心鑽研,將傢父拳藝之精意,以神意不用力,腳下陰陽變轉,手上鬆柔輕扶「八方綫」,空腰虛鬆於胸,大小關節,節節貫串,鬆肩、垂肘等做到「身上明白」,也就是「體悟」「身知」,達到心腦修練之功。
自1996年在報刊上有他的太極拳理論文章麵世,字裏行間錶述對太極拳拳理有正確的理解和較深的造詣。他發錶在《中華武術》《武魂》《精武》上的文章《話說太極腳》《渾身皆手的楊禹廷》《太極無手》《怎樣練好太極拳》等文在國內外受到太極拳界的關注。
祝師弟尊師敬業,潛心研習傢父之拳藝,在傢父誕辰110周年之際刻苦完成一部太極拳理論專著,為弘揚民族文化,開展太極拳活動,提高太極拳運動整體水準作齣貢獻,實為難能可貴,書成之日謹以為序。
賀大彤師弟《太極解秘十三篇》誕世。
楊傢樑 於河北大學
序二
大彤兄是我的學友、道兄。登堂入室成為吾孫傢遺後之弟子,賜號繼明。他的年齡大我許多,尊稱他為大哥,他敬我為師兄,我們之間情誼甚篤。道哉,問道之道,道也,術也,技也,問道是成真之初也。它既是開始,也是巔峰。何況,談到「太極拳」三字,其道之道,遠不是字麵上解釋的那麼簡單。太極拳的道,同少林術的禪,同佛學秘宗小乘的四加行,或曰四加持、阿彌陀佛,都會有淺層的廣義性與深奧博大的學術性。
太極之道是有玄機、玄關的。那麼想掌握它、利用它,用到自己益壽延年的快樂生活裏,先剖析它、瞭解它,是一個明智而正確的開始。大彤兄的《太極解秘十三篇》,就是努力由此善行的。他用自己修練多年的悟得,虔誠地多年尋師訪友,談真誠的實感,這是難能可貴的,頗具學術性。
據我所知,太極拳這個講法,是元末明初纔見於文字,行於武林人士的口中的。他的創行人物,是武當門的創基人之一張三豐。而張三豐是先在陝西寶雞龍門寺齣傢為僧,後又以道士的身份顯名的。學佛悟道,是他思想成熟立派的基礎之一。但這並不應該成為我們尋根溯源的障礙。因為道學之道,早在春鞦戰國初年就已經成宗在道成派瞭。那是代錶人物王詡、李耳及鬼榖子少陽先師聚眾講學的結晶。其術說:「離閤於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觀天作識,升降鬥星,隨日九變,與時消息。規矩三光,四象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蟬蛻渡世,自羲農以來,世為聖者作師。」此一段學說,不僅是講道的基本修練心法,也講瞭道的另一始源。羲農,就是作伏羲八卦——易學的神農氏。而其又是《周易》之易的根。刨根問底,道學之道,淵源於中華傳統文化數韆年,而太極拳,也在其中孕育瞭數韆年,那是不言而喻的。說其博大精深,絕不是故弄玄虛吧?
精通中國玄學形成的人也還會知道,自漢代末年到北魏、隋唐年間,中國的道學傢們陳玄奘等,不滿足於國學的達觀身心到宇宙的學說,訪天外之天、道外之道,以求真諦,又不惜跋山涉水到西域求取真經,經十數年之艱辛,學習佛學——小乘、大乘而成,立說譯經於長安。而佛學的優秀人物,也不滿足於釋學的菩提悟法之境,為求真學、真身、真義,不遠萬裏迢迢闖走荒漠、雪山,來到西天,佛陀、達摩是他們的代錶人物。佛道西東互漸,形成瞭新的文化景觀。何況,有史記載,佛陀駐錫白馬寺,奉命幫助譯經的中國文化官員、飽學之儒、醫學大傢,前後不下五十餘眾。故後來飽學的清朝皇帝乾隆曾禦賜少林寺一座法碑,即有名的三教閤一法王碑,乃是老子、釋迦牟尼、孔子三像閤一銘刻於石上。這應該是一種文化互融互易現象的佐證。植根於此的太極拳,是拳,也是一種文化,否則,其就不能稱之為道與術,更不是學瞭。那就是降格為武夫渾蠻之事瞭。雖然太極拳的創法人還是要學其術之人,在冷兵器年代顯術於格鬥場或生死搏擊之戰中,但試想一下:練此拳之人,甭管是古今的何宗何派,近現代的孫、吳、楊、陳幾大傢也罷,依人有天、地、人三纔之象,其術還是仿宇宙之力的仿生學。也就是說,根基還應歸在醫文化這個總道上纔是正宗。
古今的太極大傢們教人學習其藝,都要求徒眾深通人的髒腑經絡穴位學問,以求其藝顯能在人的陰陽氣血功能上,是逆嚮學習,以造病造傷為能也。雖是逆嚮學習,卻要求練其術的人本身要超常健康,並且具有抗其傷病的能力。這是一種多麼高的境界啊。收、發自如,是行話,能做到此,其人定是一個超級醫學養生大師啊。現代人習練太極諸術,當然已然易化為主要在自維上,不再是渴求外嚮功利發展,專以技擊彆人為目標雄視天下瞭。這樣,拳師們更注重姿態的優雅,內氣的順暢,而不像古拳師那般注重醫道之根基瞭。這當然是一種善易,但也齣現瞭新問題,因不注重醫功,似成盲練,自身氣血的因時易轉之學就被忽略、淡化,或成瞭絕學。有人盲目地認為,隻要堅持拳不離手,技不離身,照式走乾坤,就可以受益等等。結果許多大師、能手名聲顯赫,卻疾病纏身,或者短壽猝死。把太極拳也搞成瞭極限運動,使旁觀者難知根底,對之敬而遠之。長此以往,太極拳這個運動性文化藝術會不會也成為現代人直呼「搶救」的項目之一呢?很難說。特彆是「文革」中,祭起瞭名曰反「封、資、修」的旗幟,將文化精萃當成瞭「垃圾」,中醫、易學遭瞭劫難,各種武術流派包括太極拳,都一時轉入隱藏隱蔽喘息狀態,沉默瞭十幾年後,使許多有真傳的大師級人物含恨終身,帶絕學入瞭靈柩,緻使浩劫後復齣的藝術也帶有瞭膚淺的成分,一方麵陷入美好的迴憶中,言昔時大師前輩們如何如何超凡入化;一方麵自嘆弗如,使其帶上瞭玄味神秘色彩。這樣下去,很容易誤入歧途。
大彤兄在此時刻毅然挺身立起,要恢復太極拳醫道養生之宗,去糟粕、留精粹,顯然是有真知灼見的,用心用意也是頗值得贊賞的。唯此,讀他的書,字裏行間,用心良苦,也堪稱嘔心瀝血。
當然,尋覓真諦,宣講真諦,解秘傳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是個瞭不起的題目。他不可能做到極為詳盡,字字珠璣,但作為一個有意義的探索,他是當之無愧的。至少,也是一傢之言。
故此,筆者極願嚮大傢推薦,願讀者開捲受益,和他一起做一個有趣也值得的探索,使太極拳在當代成為具有養生健身要義及科學味道的好運動。
孫繼光(檀林)作於北京西峰腳下小書齋
前言
2008年將在我國首都北京舉辦第29屆奧運會,而且也恰逢鄧小平同誌「太極拳好」題詞發錶30周年。
鄧小平題詞因果是這樣的:1978年11月中旬,以日本眾議院副議長三宅正一為團長的日本國會議員代錶團訪華。11月15日,鄧小平副總理舉行歡迎午宴,招待代錶團一行。午宴上賓主暢談中國傳統文化的太極拳,三宅副議長說他喜愛打太極拳。鄧小平同誌也談瞭很多太極拳的好處。經常打太極拳對人的健康長壽有益,使日本友人受益匪淺。為瞭紀念這次會見,為瞭在日本普及和發展太極拳運動,三宅副議長請求鄧小平副總理題詞,為日本太極拳愛好者留作紀念。鄧小平副總理欣然接受瞭三宅正一先生的請求。幾天後,一幅雋美齣色的「太極拳好」題詞,送到瞭正在杭州友好訪問的三宅正一團長手中。
三宅正一先生將題詞帶迴日本,並在太極拳團體的刊物上刊登瞭齣來。日本太極拳界將題詞奉為寶物加以祝賀。其實,題詞何止為日本朋友的寶物,也是中國以及世界太極拳愛好者的寶物。說起來無獨有偶,早在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一代偉人毛主席曾揮筆號召中國人民為增強體質「打太極拳」。在四十多年間,當代兩位偉人為中國一個拳種題詞,這在中國武術發展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中國拳種很多,隻有太極拳受到國傢領導人如此厚愛,兩代領導人揮毫題詞,隻有太極拳有此殊榮,從太極拳的曆史、功能、作用和理論淵源來看是不難理解的。
藉此良機,我們應該進一步認識太極拳,學練太極拳。對一種事物不是一次認識可以完成的,要不斷地認識、反覆認識、認識再認識。筆者在一篇題為《習拳明理方得道》的文章中,有一個學拳的公式,即「認識—理解—明白—懂」,單從認識這一概念講,要從三個方麵初步去認識。
首先從直觀去認識,在公園看到人們打太極拳便認識瞭,多看幾次,練太極拳在鬆、柔、圓、緩、勻中進行,對拳有瞭全麵的認識;再從他人講解中去認識,再去讀有關太極拳的書和文章,從而對拳理拳法從文字理論上有瞭進一步的認識。到此認識並沒有完成,還要不斷地認識再認識,如果你學拳並想深入研究,可能要用一世辛勞去認識。
認識是學習,學無止境,認識也沒有止境。過去我們對太極拳的認識,隻限於「體用」結閤。「體」就是練拳,以此健體強身,「用」是技擊自衛。練太極拳可以練齣一身好的功夫,可以自衛防身,像電影、電視上的太極拳師功夫高強、擊敗眾多的對手。但是練拳三年五載齣手不但打不過人傢,反而被人傢擊敗,中途摺返者不計其數。以為學練太極拳可以「無敵」,這種認識是片麵的,結果挨瞭打。
太極拳拳理拳法高深,圈內人有一句話:「太極十年不齣門。」十年是否能齣門還要看學子是否刻苦用功,悟性如何,否則20年也不一定功成。經過一段挫摺,對博大精深的太極拳有所瞭解,於是認識上會有一個飛躍,認識到學練太極拳不是為瞭打人、為瞭逞強鬥勝,而是為瞭養生,達到健體、強身、祛病、延壽之目的。
有瞭正確的認識,打太極拳的人多瞭,很多人從中獲得健康;康復中的患者,得益於太極拳的作用病體痊癒,身體強壯,體質增強。然而對太極拳的認識並沒有終極,學練者體悟到經常練太極拳不僅可以益智、修身、養性,還可以提高一個人的政治素質,使之看待事物較為全麵,處事做人更為成熟,到此有瞭進一步更為深刻的認識。
筆者認為,對於武術中的一類拳種,幾十年來兩代偉人題詞,偉人對太極拳的看法一定高於常人,這是毋庸置疑的。
太極拳拳理源於老子的道,《周易》的變,博大精深。《拳經》曰:「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動靜之機也。」由於拳理精深,不是一世可以完成終極修練的,所以要承師追求,習而不輟。太極陰陽變化萬韆,修練者修練得當,可以增強智慧,開發潛能。大傢都知道潛能是無限的。
太極拳對開發智慧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功法都無法替代的。遵循太極陰陽之道,掌握陰陽變化,按照太極學說規範行動,日久您便會得到一種新的感覺,您的大腦會變得比以往更聰穎,身上産生一種健康的、不知疲倦的、過去從來未有過的新的體驗。您將牢牢把握自己的生命運動!
如果今天習練太極拳仍停留在原有的「體用」認識上,似乎太「小學生」瞭。太極拳從誕生至今,不斷完善,拳理博大精深,公開齣版的拳論、拳經、拳訣、拳歌等等,數以百計。「小學生」是難以駕馭如此繁而多的理論,更難以嚮高層次功法攀升的。博大精深的太極拳是我們民族的瑰寶,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太極拳沒有國界,全世界人民喜愛太極拳,接受太極拳,習練太極拳,學練的隊伍之龐大,用老子的一句名言形容十分恰當:「隨之不見其後。」
作為一名對武術理論有著一定研究的愛好者,我一直試圖尋找一本能夠真正解釋“為什麼”的書。很多武術書籍會告訴你“怎麼做”,但很少會深入探討“為什麼這樣做”。而《太極解秘十三篇》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書中對每一篇“解秘”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不僅僅是動作的分解,更是從多個維度去剖析其內在邏輯。作者並沒有迴避太極拳的“難點”和“誤區”,反而以一種坦誠的態度,將其一一揭示,並給齣瞭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虛實”、“開閤”、“進退”等基本概念的深入探討,這些看似簡單的詞語,在作者的筆下卻蘊含著無窮的奧秘,並與整體的勁力運作息息相關。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解開一道道武學謎題,每解開一個,都會帶來豁然開朗的驚喜。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古樸的東方韻味,淡淡的宣紙質感,搭配著行雲流水般的書法字體,隱約間似乎就能感受到一股綿延不絕的武學氣息撲麵而來。拿到手裏,沉甸甸的,紙張的觸感也相當不錯,散發著淡淡的墨香,讓人瞬間就沉浸在瞭閱讀的氛圍之中。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彆是武術有著濃厚的興趣,而“太極”在我心中一直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存在。它不僅僅是一種拳法,更是一種哲學,一種生活態度。市麵上關於太極的書籍很多,但真正能觸及靈魂、深入淺齣的卻不多。這本書的名字——《太極解秘十三篇》,就直接擊中瞭我的好奇心。它承諾要“解秘”,這讓我對書中內容充滿瞭期待,希望能從中一窺太極拳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奧秘。開篇的引言部分,作者的文字就顯得格外引人入勝,仿佛一位飽經風霜的智者,緩緩嚮你道來塵封已久的往事,每一個字都蘊含著深沉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和語言風格,與我之前讀過的任何一本武術類書籍都大相徑庭。沒有枯燥的技術術語堆砌,也沒有故弄玄虛的哲學論調。作者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誘的師長,用最樸實、最真誠的語言,引導你一步步走進太極的世界。他善於運用大量的曆史典故、生活化的比喻,甚至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自然現象來解釋復雜的武學原理,讓讀者在輕鬆愉快的閱讀過程中,逐漸領悟到太極的精髓。例如,他用潺潺流水、巍峨高山來比喻太極的剛柔並濟,用風吹楊柳、鬆柏紮根來闡述身體的鬆沉與支撐,這些比喻不僅形象生動,而且極具啓發性。更難得的是,作者的文字中飽含著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和熱愛,以及對武學精神的傳承和弘揚,讀來讓人心生敬意。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和武學認知的重塑。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太極拳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生智慧的書。作者在講解拳法的同時,也融入瞭許多對人生、對修行、對天人閤一的深刻感悟。他筆下的太極,早已超越瞭單純的技擊範疇,升華為一種修身養性、體悟生命的方式。我發現,書中所強調的“鬆靜自然”、“內外相閤”、“順勢而為”等原則,不僅適用於武術練習,同樣也適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麵麵。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難得的寜靜和思考的空間。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學習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這本書無疑是我近期讀過的最令人受益匪淺的一本書。
评分我必須承認,在翻閱這本書之前,我對太極的理解僅僅停留在緩慢、柔和的動作層麵,總覺得它缺乏力量感,更像是一種老年人養生的體操。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之前的認知。作者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切入,不僅僅是講解招式的動作要領,更是深入剖析瞭太極拳背後所蘊含的力學原理、陰陽哲理,甚至將人體經絡、中醫理論與拳法巧妙地結閤起來。他筆下的太極,不再是單純的招式堆疊,而是一個完整的、具有生命力的體係。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勁”的闡述,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通過生動的比喻和細緻的講解,讓我仿佛能觸摸到那種內斂而強大的力量。書中提到的“以柔剋剛”、“四兩撥韆斤”等看似玄虛的說法,在作者的解釋下,變得清晰可見,甚至能夠引發我自身的一些體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