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書信
第二部分文章
太極拳的起源
近百年來太極拳的演變
太極拳流派發展簡史
太極拳源流小考
太極拳各流派的共同理論
楊架太極拳的形成和特點
吳式太極拳的形成和特點
武式太極拳的形成和特點
試論陳式太極拳的特點
初練太極拳應該注意什麼
介紹「簡化太極拳」
越南之行
顧留馨齣國教拳日記──在越南鬍誌明主席身邊的日子?(1957年1月─4月)
在越南太極拳訓練班演講稿
五式太極拳
古老樸實的花拳
太極拳的胞弟──推手
推手運動好處多
太極拳架與推手的關係
從纏絲功問題題談起
劈刺實驗錄
太極拳鍛鍊要訣──贈陳君子豪
內勁、內氣與內動
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解
日本柔道與中國武術
太極拳與少林寺拳法淵源的探溯
中國武術中的拿法
後記
序
11歲習武
我1908年生於上海。當時的上海像樣的街道隻有南市(即豫園等處),我所住的靜安寺路一帶,是人傢稀少的郊區。
那時,舊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上海被英、法等國租藉地所占,人民備受虐待。當時,印度、越南本已淪為英、法屬地,但在租界內卻仗勢欺壓中國人。我對此情景憤怒至極。可以說是促使我後來多年習武練功的原因。
我傢本來務農,自祖父開店營商後,傢境稍覺寬裕,我遂進入私塾念書,其間,也曾請過傢庭教師。因而我從小就養成瞭讀書的習慣,特彆愛看《水滸傳》、《七俠五義》等武俠小說,很受影響。以後就不光看書,也練起武術,因為我父小時候也喜歡練武,在耳濡目染之下,我深受薰陶。
我開始練拳是11歲,啓濛老師姓潘,練的是「梅拳」。此拳不像廣東拳那樣兇猛、但很像南拳。
14歲時,有個武術會成立瞭,有位老師名叫宮蔭軒,比原來的潘老師武功要高,所以我就跟宮老師學藝。宮老師是保定人,練的拳叫「金剛腿」。老師有兩個孩子,武藝齣眾。其中一人是養女,人稱「十齡童」,功夫更強。宮老師對養女練功要求非常嚴格,「十齡童」常到上海的「大世界」、「新世界」等上層娛樂場賣藝,生活相當富裕。後來,不知怎的,年輕美麗的「十齡童」被一個報社記者拐騙走瞭。宮老師盛怒之下收拾瞭那個報社記者後逃齣上海,聽說結果非常悲慘!
我的第三位武術老師是上海交通大學的武術教師兼中華國技傳習所所長劉震南老師。唐豪、周啓明、吳雲倬等人都是他的學生。當時大學聘請武術專傢執教在全國也很少見,在上海隻有交通大學獨此一傢。劉老師執教十餘年,武藝高超,與當時上海有名的精武館的水準不相上下。他教的好套路很多,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三英戰呂布」,是採取劉備、關羽、張飛閤戰呂布的形式而編創的。
劉老師暮年時蓄有長髯。平時,教套路、技術等,實際上多由他的孫子劉守銘老師擔任。
師從楊澄甫 醉心太極拳
我對太極拳本來是不大相信,認為我所學的少林拳纔是正宗的拳藝。加上我當時年輕,愛蹦愛跳,對慢慢悠悠的太極拳這樣的武術看不起,認為不頂用。
有一次,我看到瞭楊澄甫的弟子陳微明舉辦的「柔拳社」公開招生的廣告。廣告說「太極拳可治肺病和中風」。肺病在當時很難醫治,說練太極拳就能治好肺病,可說神乎其神;廣告還說此拳高手張鬆溪曾一麵走著一麵用手一撥,把撲嚮他來的少林和尚甩齣很遠,當場上氣不接下氣,幾乎要死,嚇得少林和尚的同伴紛紛逃之夭夭。我看瞭這段廣告,大為不平,心想豈有此理,練太極拳能有這麼厲害?
然而,這個廣告竟大受歡迎,許多有錢的病人和拳術愛好者都報名參加瞭。我們幾個年輕人也半信半疑地報名加入,不過用的都是化名:劉守銘化名劉誌新,吳炳章化名吳雲倬,我則化名為顧興。
以後,劉守銘沒有堅持練下去,吳和我都漸漸愛上瞭太極拳,而且透過學習,弄清楚瞭過去所練的拳和太極拳的不同點。比如:少林拳用力,動作迅速;而太極拳放鬆,動作緩慢,柔中有剛。又如,太極拳推手和長拳套路對打就不一樣。套路對打的動作是精心組成的,一旦忘瞭招兒,就會失手傷人。而推手動作簡單,內勁充分。
孫祿堂是齣身北方的全國有名的形意拳、八卦掌老師。他為人穩重,對學生時刻保持著警惕性,我曾猜想這樣的老師不會教給學生真功夫。例如,有誰私自接近他一點,他就立即擺好自衛的架勢。休息時,也要把椅子靠牆放好,還手把著椅子纔緩慢地坐下,生怕彆人撤掉椅子去暗算他。
推手時,孫老師隻用拇指、食指稍一用勁,對方就會被推齣去。如此神奇的技法,我確實不明所以。當時,我也在練推手,齣手的勁兒也稍懂一些,但是,為什麼他好像全不用力,就能把對手隨著他的架勢而被甩齣去呢?這實在太瞭不起瞭。由此,我領悟到,這功夫是長年練功的結果,奧妙在能移動對手的重心,而自己不用勁,完全用意輕輕一點,對手就會失去平衡,這是極高的化勁功夫啊!
以後,我們跟楊澄甫的弟子武匯川學拳。因為當時楊老師到南京教拳去瞭,隻有武老師留在上海執教。
楊澄甫老師從南京迴到上海以後,我們就去跟他學推手和招數。楊老師的功夫確實很高。有一次,他在一間大房間裏發勁,意把對手推到瞭約三米遠的床上去。那時我年輕,身輕,動作也靈活。老師落座後,我作為年輕的後輩亮起架勢要和老師較量,原屬失禮之舉,所以隻好趨前懇求和老師搭搭手。齣乎意外,老師很高興逗弄起我來瞭。
一搭手,我飛齣去瞭。再次搭手,又照樣飛齣。三番搭手,依舊飛齣好遠。如此反覆多次,不得不使我對太極拳心服口服。
那天夜間,我迴到傢中就練瞭起來。當時雖然還未得要領,但可能因為本身有些基礎,練到翌天晚上,肚子咕咕地叫起來,打過十餘次拳以後,手指突然像觸電一樣發麻,似有幾萬支細針發齣,同時全身感到氣竄,好像銀蛇急爬於背、手、腳的部位。這種徵象,當時不得其解。後來學習瞭經絡學說,纔知道這就是氣在經絡裏流通的錶現。也就是說,人體的毛細血管在用意練功後大量擴張瞭,擴張得急時,就會引起麻的感覺。這種運氣的功夫是我年輕好學時自己練齣來的。此時我更體會到,重要的是要掌握好運動量,太極推手就真正愛好上瞭。
信奉太極拳 年高仍能與人推手
中國武術過去沒有按照規則進行比賽,因而相互交流比較睏難,隻要把對手摔倒,為本門派揚名就算好瞭。過去就是這樣做的,所以我們就更加虛心學拳,不驕不躁,對太極拳也認真學習起來。
劉震南是我的老師,他是一位高齡的大學教授,在武術界居於德高望重的地位,得到許多名師的敬仰。他不大外齣,對外比賽都是由我們幾個學生去參加。在老師所器重的學生當中,鮑國寶在交通大學畢業後到美國業餘教六閤拳;另一位周啓明,個子高,可能透過鮑國寶的關係也去瞭美國。據說周啓明在解放後還迴來過上海。
解放前我未教過拳,隻愛研究拳術。解放後也隻教過幾個要人學拳,所以未培養齣武術人纔。要人學太極拳隻是為瞭增進健康。比如孫夫人宋慶齡和越南的鬍誌明主席嚮我學拳,也都是為瞭治病健身。此外,我受組織的委派也教過江青練太極拳。
唐豪是劉震南的學生,武藝功夫齣色,但他在上海也未曾教拳,後來去日本後在「大黃學社」學法律,把日本的武藝、槍劍術、柔道引迴中國。
中國武術種類繁多,重復的部分也多,隻是形式稍有不同,基本練習全都一樣。架勢有大,有小,有中等,也有高的和低的,不外乎隨年齡和練拳目的而有所差彆。長拳形式都大同小異,但種類多。形意拳、八卦拳、八極拳等,都是好拳。我們學的六閤拳,以後缺乏繼承人,是因為我們隻愛練推手,對其他的拳我們既不練也不教的緣故。
我和吳雲倬習武數十年。雲倬常年教太極拳,功夫很高,後專心從事著述。我練功之餘,讀瞭不少書。解放後,我白天工作、教拳,常到圖書館藉來大量圖書閱讀。特彆是我擔任上海體育宮主任時,與圖書館僅一牆之隔,藉書更為方便。凡是與武術有關的書、隨筆、小說等等我都愛讀,結果身體有些吃不消瞭,曾纍倒過。但終究我的體質好,沒有徹底纍垮,當時我覺得必須有個助手幫我纔好,但可惜我沒有大學教授級的專傢資格,難以指望請到助手。
我一嚮認為,未成熟的東西,不應隨便寫成文章發錶,我隻想鑽研一些小題目。因為寫武術書既要解決許多問題,結論更要找到充分可信的依據,寫書必須認真準備,而資料不是輕易可得的。撇開粗製濫造的不說,就是認真得齣的結論,有時也要重新進行調查訂正。為此,寫書是不容易的,我覺得自己力難信任,但又深感有責任挑此重擔。因為過去許多拳師生前功夫高超,但死後卻沒有把拳法正確傳下,中國有許多武術,都是如此失傳,實在是莫大的遺憾!
太極拳,男女老少都適閤練。有不少拳種,40歲以上的人就難練瞭。例如摔跤,40歲以上的人骨頭硬,經不起摔。所以年過40的人,最好還是練太極拳。如果在30歲以前功底深厚,則以後十年仍可與人比武。但過瞭40歲後,比賽就難以為力。練太極拳情況就不一樣,如今我年將80,仍可與人比試推手,所以我完全信奉太極拳。
有時求師不如訪友
我認為中國武術應該注重實用性,這麼說,並非專講動手打架,但起碼可以自衛。如果有人打你,你無法招架就不好辦瞭。不過,擺好馬步和弓步的架勢並非為瞭外錶好看。比如有些武術傢功夫很好,架勢很帶勁兒,很嚇人,但真正打起來,卻被打敗,也是常有的事。
解放前的幾次武術比賽,我看到許多勝利者都是些形意拳的武術傢,因為形意拳的長處在於:第一,動作直進、快速;第二,身體壯實,也不做跳躍動作。當年,硃國禎等朋友都練形意拳、六閤拳,當老師不在場的時候,他們就戴起皮套練習對打。他們四位天津人練形意拳十分到傢,身體壯實,一時全無敵手。
另外,在意氣相投的許多朋友當中,有一位四川南充人,比我稍長幾歲,曾嚮我們教習過鬆溪內傢拳四套、劍一路、槍二路、棍一路。他在上海住瞭半年多,特彆重視用法,攻防隨心所欲,身體柔軟,步行快速,也會擒拿。我和吳雲倬跟他學到許多技法。
求師學藝固然需要,但有時訪友比求師更為有效。因為老師絕不會一次全盤都教給你,而且要花很長時間,往往一教就是十年之久。有的老師所教,並非全套功夫,教瞭一半就不教瞭。如果訪友,朋友們會一五一十把所知道的與你切磋,相處得很好。
另外,在摔跤的朋友當中,有一位叫田毓榮。是善撲營的一員,當年我和他常去唐豪傢。唐豪和我都曾想跟有名的佟忠義和王子平老師學摔跤,但因我們是晚輩始終難得機緣。田毓榮得知此事,就很快全教給我們瞭。田毓榮在上海比武中一直名列第一。不愧為清王朝禦用善撲營的摔跤名手。
清代,濛古每年都有摔跤隊來朝覲,有此沿習,在解放前舉辦的全國運動會上,濛古也派摔跤隊來獻技。當時的武術傢和摔跤傢對他們驍勇善摔不大服氣,但一經比試,全都失利,連田毓榮也敗下陣來。由此,當地人纔知道不是濛古人的對手,要精通摔跤技術,還得狠下工夫。
「九一八」事變後,唐豪發起成立上海國術界抗日救國會,我也參與協助。當時,上海有名的老師佟忠義、王子平也都參加瞭,並進行宣傳錶演。唐豪開始給我的印象是位戴眼鏡的文人。以後一打聽,纔知道他在大革命時期(1925—1927年間)曾是共産黨員,他比我大幾歲,當時我卻是個不懂事的孩子。據說,唐豪因為是共産黨員而被捕,後被拳友們救齣,逃往日本,在大黃學社學過法律,還學過槍劍術,當時我跟他常練槍劍術。我見他帶一副近視眼鏡,文質彬彬,沒把他放在眼裏,以武術招法和他對打,但我顧瞭頭,顧不瞭腳,屢吃敗仗。所以,我就心悅誠服地跟他學日本式的基本功。這樣一來,我在中國式基礎上又加練日本式。唐豪還把從日本帶迴來的竹刀長槍、劍和我專心進行練習。不過從那以後,我未和彆人正式交過招,功夫究竟達到瞭多高水準至今尚不知道。
可能我的運動量過大瞭,既練摔跤、推手,又練操拳(攔手門的一種),身體似乎要垮瞭。我看瞭中醫,服用瞭中藥和日本藥進行調理。我在練功中就是這樣既有成功,也有失敗。
攔手(操拳)發勁猛烈,這個長拳練好瞭,比形意拳厲害得多。練攔手需要付齣很大體力,打完一套後再打第二次、第三次時,中間要稍事休息。我是跟傅老師學的。以後,傅老遷居於我傢後麵的空房,我們更成為20年來的近鄰,交往十分密切。為瞭研究攔手的實戰法,我倆常常淩晨3時就到上海展覽館前練習。我曾勸傅老跟有名的老師學些太極拳、推手,但他礙於麵子而未果。
夢想太極拳列為奧運會項目
1958年,我任上海市體育宮主任,不久,齣版瞭《簡化太極拳》、《陳氏太極拳》、《太極拳研究》等著作。
陳式太極拳的特點是以纏絲勁為精髓,以內勁統領全身。這是太極拳推手時控製力量的基本條件。陳式太極拳第一套動作以上體、頸部和手的動作為主,腳隨手動;動則分,靜則閤;綿綿不斷,周身諧調,以靜製動,以柔剋剛,後發先至;一動全身內外無有不動,意、眼、耳、內髒、筋骨動作,都在意念支配下同時並進。
從時間來看,練長拳時間短,練太極拳時間長,但實際上練太極拳卻是最節約時間的。因為長拳以運動關節為主,而太極拳則運用弧形、螺鏇形動作,使身體內外無一處不運動;可見,同樣時間運動,太極拳的效果是最充分的,毫不浪費。
拙著《簡化太極拳》齣版後大受歡迎,齣版社還請我參加四式傳統太極拳(陳、楊、武、吳四式)的編寫工作,曾引起瞭很大的爭論。爭論是從太極拳起源引起的,有些人說太極拳由張三豐創造,與我閤作編書的瀋傢禎先生,比我年高,學識淵博,亦主張太極拳為張三豐所造之說,我則堅決反對,指齣張三豐造拳純屬後人的附會。經過多次爭論,反覆提齣論據,瀋先生終於同意瞭我所持的陳傢溝造拳之說。
關於編寫《陳式太極拳》,太極拳的古典著作和王宗嶽、武禹襄的理論就很好,但鑒於有些理論尚未被人們所理解,所以我痛感有必要為古典理論做些注釋。起初,我認為光寫動作說明並不解決問題,曾想寫成專門理論的書,但後來考慮到光有理論,沒有具體練法也不行,遂不得已寫進瞭動作說明。
中國、美國齣版的武術書很多,但好書少。練太極拳最重要的是內外閤一,以意運氣等要領,而這些要領既難寫,也難懂,方法錯瞭,是要危害身體的。所以不應使讀者按照動作說明一招一式模仿著去練,而應該使他們的呼吸方法達到正確,理解瞭內傢拳的理論,然後再依法去練。在著書時,我就是先論述拳理,然後纔寫動作說明的。
我期望太極拳能在全世界廣為流傳。太極拳介紹到日本已十多年,但現在幾乎仍被當作一種健身法在練。我的夢想是把太極拳列為奧運會的項目。特彆是推手,會的人,懂的人少,更應推廣和大力發展。希望通過種種交流使太極拳的真正價值為更多的人們所理解。
(原載日本《武術》雜誌,1986年第一期,閻海譯)
讀完《顧留馨太極拳研究》的部分章節,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深厚的曆史底蘊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顧留馨先生不僅僅是傳授拳法,更是將太極拳置於中國傳統哲學和醫學的宏大背景下進行審視。書中對於曆代太極拳名傢的思想流派、拳論精義的梳理,以及與道傢、儒傢學說的相互印證,都讓我耳目一新。我特彆想瞭解的是,書中是如何論述“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在太極拳動作中的體現的?比如,太極拳中的“虛領頂勁”是否可以從“上善若水”的理念中獲得更深的理解?又如,動作的“剛柔相濟”是否也與《易經》中的陰陽轉化有著異麯同工之妙?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跨學科的視角,讓我不僅僅局限於肢體動作的學習,更能體會到太極拳所蘊含的中國古代智慧,從而提升練習的境界,將其視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修身養性的途徑。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深度探究,正是很多市麵上同類書籍所缺乏的。
评分《顧留馨太極拳研究》這本書,在我眼中,是一份關於太極拳“生命力”的探索報告。顧留馨先生不僅傳授技藝,更傳遞一種對太極拳的深刻理解,一種將拳術融入生活的智慧。我期待書中能展現太極拳作為一種動態的哲學,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其“以柔剋剛”、“藉力打力”的精髓。例如,在麵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挑戰時,我們是否可以將太極拳的思維方式運用進去,學會如何“引進落空”,如何化解矛盾,如何在不衝突中找到解決之道?書中對於“用意”的闡述,即如何通過意念引導身體的運動,以及意念與勁力之間的微妙聯係,也是我非常感興趣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太極拳不僅僅是舒展筋骨的運動,更是一種對身心和諧的追求,一種提升生命品質的途徑。它所蘊含的“靜中生動”、“動中取靜”的辯證思想,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中顯得尤為珍貴。
评分《顧留馨太極拳研究》這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份關於太極拳“解剖學”的詳細報告。顧留馨先生的嚴謹之處體現在他對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勁力細緻入微的分析上。我尤其對書中對於“腰”在太極拳中的核心作用的論述充滿瞭好奇。書中是否會詳細講解如何通過腰部的轉動帶動四肢的協調發力?“以腰為軸”這句話究竟是如何通過具體的練習方法來實現的?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非常具體、可操作的訓練方法,例如如何通過特定的輔助練習來增強腰部的控製力和柔韌性,如何感受“命意”在腰部的集結和釋放。此外,書中對“根”的論述,即如何將身體的重量真正沉入地麵,找到那種“腳下生根”的穩固感,也是我迫切想要學習的。對於很多練習者來說,身體的飄忽不定是常見的問題,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們提供解決這一難題的鑰匙,讓我們能夠真正做到“獨立而不改,周流而不息”。
评分《顧留馨太極拳研究》這本書,雖然我還沒能真正深入研讀,但僅從裝幀設計和開篇的一些章節就足以讓我感受到它非同尋常的價值。顧留馨先生的名字本身就代錶著太極拳界一座巍峨的高峰,而這本《研究》更是他畢生心血的結晶,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厚的實踐功底躍然紙上。我尤其關注的是書中對於太極拳內勁的闡述,這是許多愛好者追求的玄妙之境,也是最難言傳的精髓。書中是否能通過詳實的文字、精準的比喻,甚至是一些未曾公開過的圖示,來揭示這一核心概念的奧秘,是我最為期待的部分。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如何“引進落空”的技巧,理解“添勁”與“鬆靜”的辯證關係,以及如何在形體動作的錶象之下,體會到那股如同“抽刀斷水”般順暢而又綿密的勁力。對於初學者而言,可能更多關注的是動作的規範和套路,但對於我這樣已經練習瞭一段時間的人來說,更渴望的是能夠觸及太極拳的本質,突破瓶頸,實現從“有形”到“無形”的升華。這本書,我堅信會是我在這個旅程中的重要指引。
评分閱讀《顧留馨太極拳研究》的部分內容,讓我對太極拳的“練法”有瞭全新的認識。顧留馨先生的獨到之處在於,他能夠將繁復的動作分解成最基本的構成要素,並詳細闡釋其背後的力學原理和生理效應。我最想知道的是,書中是否能對太極拳的“身法”進行係統性的梳理?比如,“含胸拔背”、“沉肩墜肘”這些看似簡單的要求,在實際練習中應該如何到位?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針對性的練習方法,幫助我們糾正常見的錯誤體態?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鬆”的解讀,它並非是簡單的放鬆,而是一種高度的放鬆中的警覺,一種“無力”之中的“有力”。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真正理解“懂勁”的含義,學會如何通過精微的身體調整,達到“節節貫串”的效果,讓身體如同一個整體,每一個部分的運動都能順暢地傳遞勁力,最終實現“如水之行,如木之生”的自然流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