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内以大学转型发展为核心的第一本「大学治理」专书。由于大学办学环境变迁急剧,转型发展是老大学、新大学的共同任务,缺乏了转型发展的治理,大学将失去品质和竞争力,甚至会遭到淘汰。全书分为理念、转型、功能、领导、文化和校园共六篇、二十五章,内文兼重大学治理的观念理清和实践经验,视野宏观,思想流畅,策略细致,方法可行,为大学办学值得一读的好书,也是中小学和幼稚园办学值得参考的指南。
本书特色
作者以大学校长过来人的宝贵经验,提出大学卓越经营与领导的方法,不仅面面俱到,观点充满前瞻性,行动步骤明确且具体可行。
作者简介
黄政杰
现职:
明道大学讲座教授。
最高学历:
美国迈迪逊威斯康斯大学哲学博士(主修课程与教学)。
重要经历:
台南大学校长、台南师范学院校长、教育经营暨管理研究所教授;教育部技职司司长、高教司司长、学术审议委员会执行秘书;行政院大陆委员会谘询委员、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顾问;行政院国科会人文处谘议委员;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系教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教育研究所顾问;中华民国课程与教学学会理事长;中华民国工业科技教育学会理事长。
主要着作:
教育理想的追求、教育理念革新、课程设计、课程评鑑、课程改革、多元社会课程改革取向、课程改革新论、教育改革理念与实践、合作学习、技职教育的发展与前瞻、大学教育改革等。
重要奖项:
国科会甲等奖、优等奖及杰出研究奖;教育部学术奖;中华民国课程与教学学会木铎奖;中国教育学会木铎奖;国立台南大学特殊贡献奖等。
我拿到《大学治理:理念与实践》这本书,首先想到的就是当下大学中普遍存在的“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许多时候,一项看似简单的决策,需要经过层层审批,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正常运转,也打击了师生的积极性。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提升大学行政效率的有效方法。例如,它是否会探讨如何优化组织结构,如何简化审批流程,如何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权力下放”和“责任共担”的论述。在一个等级森严的体制中,很多权力往往集中在高层,基层难以施展。如果能适当地将权力下放给更基层的单位,并明确其责任,或许能极大地提升整体的运作效率。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扁平化、更敏捷的大学管理体系的思路。另外,关于“绩效评估”的部分,我同样感到好奇。如何科学、公平地评估大学的各项工作,如何将评估结果有效地用于改进管理和资源配置,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设计更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以促进大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评分《大学治理:理念与实践》这本书,在我看来,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能否帮助我们“重塑”大学的“文化”。大学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场所,更是一个承载着特定价值理念的社群。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蔓延,或者是一种“利益至上”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大学原有的精神内核。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价值导向”的治理理念。它如何看待大学的使命与愿景?它如何确保大学的各项决策都能围绕这些核心价值展开?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学术诚信”和“道德伦理”的论述。在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时代,如何坚守学术诚信的底线,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操守,是大学肩负的重要责任。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建立和维护大学的学术诚信文化,以及如何引导师生践行高尚道德的行为准则的治理策略。我期待它能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治理,让大学回归其应有的精神家园的本质,而非仅仅是一个追求效率和利益的组织。
评分收到《大学治理:理念与实践》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学校里常常出现的“创新”与“稳定”之间的张力。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源泉,理应鼓励大胆的尝试和突破,但同时,作为肩负传承使命的机构,又需要维护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这本书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如何既能保持传统的经典学科优势,又能及时引入新兴领域,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科研方向上,如何支持基础研究的长期投入,同时又能鼓励应用研究的成果转化?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建立更具弹性和前瞻性的大学发展战略的思考。另外,关于“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问责机制”,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大学的重大决策,往往会影响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因此,确保决策过程的公开、公正,并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是建立信任、维护大学声誉的关键。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优化决策流程,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督与反馈机制的实践性建议?我特别想知道,它是否会提及一些关于如何鼓励内部创新,如何容忍一定程度的失败,从而孕育出真正颠覆性创新的治理策略。
评分阅读《大学治理:理念与实践》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其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熟悉的大学运作模式。我们常常陷入于日常的行政琐事中,忘记了思考“为什么”和“为了什么”。比如,在资源分配的问题上,我们总是要面对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这本书是否能探讨一些更科学、更公平的资源分配机制?例如,它如何看待基于绩效的资源分配,又如何平衡不同学科、不同学院的发展需求?我希望它能超越简单的“钱从哪里来,花到哪里去”的层面,而是探讨一种更具战略性、更能促进大学长期发展的资源配置理念。此外,书中关于“大学的社会责任”的部分,也让我倍感兴趣。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的角色早已不再是仅仅传授知识的象牙塔,它需要积极回应社会的需求,为解决社会问题贡献力量。但“社会责任”到底意味着什么?如何衡量?如何将其融入到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日常运作中?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清晰的界定和可操作的建议,帮助我们理解并践行大学的社会责任。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在国际上具有前瞻性的大学治理模式,例如,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率,如何建立更开放、更包容的大学文化,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大学的国际竞争力。
评分拿到《大学治理:理念与实践》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的是大学内部日益复杂化的管理需求。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张和功能的多元化,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显得捉襟见肘。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现代化管理”的论述。它是否会探讨如何运用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和工具,例如战略规划、绩效管理、流程优化等,来提升大学的运营效率?同时,我也不希望这种“现代化管理”变成一种冰冷的、机械化的流程,而是在其中能够融入人文关怀和对学术精神的尊重。我特别好奇书中关于“风险管理”的部分。大学在运营过程中,会面临哪些潜在的风险?例如,学术不端、财务丑闻、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安全事故等等。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识别、评估和应对这些风险的策略?尤其是在当前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时代,一个负面事件的处理不当,就可能对大学的声誉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帮助大学在迎接挑战的同时,能够有效规避风险,保持稳健发展。我期待这本书能提出一些超越书本理论的、真正能够指导实践的、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治理理念。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长期在大学体系中摸爬滚打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的思想洗礼。我一直觉得,大学的治理,不仅仅是行政人员的职责,更是每一位身处其中的教职员,甚至包括学生,都需要了解和参与的范畴。然而,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一种“效率至上”的误区,或是“官僚主义”的僵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大学原有的活力与创造力。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参与式治理”的论述。在台湾,大学的民主化进程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但如何在参与中保证效率,如何让各方声音得到充分表达的同时,又能形成有效的决策机制,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探讨这些复杂的关系,例如,它如何看待学生在大学治理中的角色?学生是否应该拥有更广泛的参与权?如果拥有,又该如何平衡其在学术认知和社会责任上的成熟度?还有,关于董事会的构成与运作,它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建立更具代表性、更能体现社会责任和学术精神的董事会模式的思考?在我看来,一个良好的大学治理体系,应该能够激发内在的动力,而不是依靠外在的强制。它需要建立在信任、透明和共同愿景的基础上。这本书在这一点上,是否能给予我们一些启发性的洞见?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问题,更能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且这些解决方案是根植于现实土壤,而非空中楼阁。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关于大学治理的书,如果不能触及到“人的因素”,那么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大学终究是人的集合体,是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精神家园。因此,《大学治理:理念与实践》这本书,我最关注的是它如何处理“人”在大学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例如,在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留用方面,大学应该秉持怎样的理念?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吸引顶尖人才、留住优秀人才、并鼓励他们不断创新的制度环境?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激发教职员工的教学和研究热情,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如何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此外,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大学的治理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否能探讨一些关于如何提供更优质的学习体验、如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挑战的治理策略?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领导力”的论述。大学的领导者,无论是校长、院长还是系主任,都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特质?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带领大学走向更辉煌的未来?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帮助我们理解并培养新一代的大学领导者。因为,归根结底,大学的未来,取决于人的能力和意愿。
评分《大学治理:理念与实践》这本书,触及到一个我长期以来深感困惑的议题:大学的“自主性”与“外部监管”之间的界限。在台湾,大学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自主权,但同时也要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和评估。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既能保障大学的办学自主,又能确保其办学质量和社会责任,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例如,它是否会分析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大学自主性方面的实践经验?它如何看待“学术自由”与“绩效考核”之间的潜在冲突?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财务独立”和“资源多元化”的论述。大学的财务状况,直接关系到其办学质量和发展潜力。一个健康的大学治理体系,是否应该致力于提升财务自主性,并积极寻求多元化的收入来源,以减少对单一财政拨款的依赖?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更具弹性和可持续性的大学财务管理模式的思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自主性”背后的逻辑,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号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大学治理:理念与实践》,光看书名就让人联想到那桩桩件件、繁繁复复的大学内部大小事。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是学校里正在为了新一期的系所评鑑焦头烂额之际,评审委员们来来去去的脚步声,会议室里此起彼落的争论声,还有系上老师们脸上的愁容,无一不让“大学治理”这个词汇显得格外沉重。我心想,这本书究竟能带给我什么呢?是理论上的启迪,还是实务上的指导? 我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怀疑的心情翻开这本书。期待的是,或许能在其中找到解决我们目前困境的蛛丝马迹,或是能从中看到一些更宏观、更具前瞻性的思考。怀疑的是,这种“理念与实践”的结合,往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理论的空谈很容易让人觉得不切实际,而纯粹的实务经验又可能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支撑。我特别关心的是,这本书能否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又是否能“从实践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理念”。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将书中的论述与我所熟悉的大学运作情境进行对照。例如,关于学术自由与校务行政权力的平衡,在我们的学校里,这从来都不是一个容易处理的议题。有时候,为了推进某些改革,行政部门会觉得需要更强的决策力,但另一方面,学术自由又是大学的核心价值,需要保障教师的独立思考与教学研究的空间。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化解这种张力的思路?我尤其好奇的是,它如何阐述“实践”的部分,是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还是列出一些可供借鉴的“方法论”?我希望它能呈现出一种成熟的、经过时间检验的思考,而不是那种刚出象牙塔的学究式空谈。
评分当我翻开《大学治理:理念与实践》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关于“变革”与“稳定”之间的权衡。大学作为一种古老的机构,拥有其固有的传统和惯性,但同时,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又必须不断进行革新。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阐述“变革的管理”。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识别变革的必要性,如何制定有效的变革方案,以及如何克服变革过程中的阻力的方法?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与协调”。大学的治理,需要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包括学生、教职员工、校友、家长、社会公众等等。如何与这些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倾听他们的声音,并将其纳入决策过程,是实现和谐治理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对话性的大学治理模式的思路。我期待这本书能展现出一种既能尊重传统,又能拥抱未来的治理智慧,从而引领大学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