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话是中国最古老的一支汉语系统,台湾的古早谚语更反映出民族智慧、经验、知识的特性,将之应用在现代管理理念中,使古老的语言与智慧重生在现代的管理舞台上,不旦可具亲切感与趣味,也可从中获得先人的经验方。本书将以50~60则台湾通俗谚语来说明其中的管理智慧,并概分为组织管理与制度、行销与推销管理、人事管理与理财管理四大面向。
作者简介
萧新永
现任远通国际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陆委会台商张老师.台北市企经会理事.中国台商投保会秘书长.工业总会两岸谘询顾问;曾任资生堂化妆品.久津食品.维力食品.台育企管.乖乖食品等企业专业经理人;曾任上海大霸电子.天津嘉年华食品.允伟冷冻食品.光阳机车.泰山企业等两岸企业五六十家行销与人资顾问
第一篇 组织管理与制度
谚语1 一盘鱼脯全全头
谚语2 一时风,驶一时船
谚语3 一只牛剥双领皮
谚语4 有心磨铁,铁成针;有心凿山,山通海
谚语5 顶司管下司,锄头管畚箕
谚语6 序大无好样,序细讨和尚
谚语7 过时卖历日
谚语8 精的出嘴,戆的出力
谚语9 济牛踏无粪,济某无块困
谚语10 烧磁的食缺,织蓆的困椅
谚语11 输人不输阵,输阵歹看面
谚语12 出头损角
第二篇 行销与推销管理
谚语13 生理无够精,亲像媒人贴聘金
谚语14 汲水汲水头,听声听尾声
谚语15 忍气求财,激气相?
谚语16 免钱薰,大嘴吞
谚语17 俗物无好货
谚语18 买卖算分,相请无论
谚语19 买厝买厝边
谚语20 戥头是路头
谚语21 嫌货才是买货人
谚语22 会晓打算,较赢块走趁
谚语23 会晓买较赢会晓卖
谚语24 卖茶的讲茶芳,卖花的讲花红
谚语25 卖货头,摔货尾
谚语26 靠势乎势误
谚语27 勿会晓驶船嫌溪隘
谚语28 惊惊勿会着等
谚语29 籴米卖布,趁钱有数
谚语30 鱼食溪水,人靠嘴水
谚语31 一千?,不值八百现
谚语32 欠帐走主顾,收帐掠主顾
谚语33 长帐短会
谚语34 送货是徒弟,收帐才是师傅
谚语35 无?不成店,?久会倒店
第三篇 人事管理
谚语36 有嘴讲别人,无话讲家己
谚语37 扑断手骨颠倒勇
谚语38 一枝草,一点露
谚语39 不识货,请人看;不识人,死一半
谚语40 大家有话,新妇无嘴
谚语41 囡仔人,有耳无嘴
谚语42 有功无赏,打破爱赔
谚语43 有蚀本头家,无蚀本薪劳
谚语44 食一行,怨一行
谚语45 相让食有偆,相抢食无份
谚语46 疑者莫用,用者莫疑
谚语47 伙计无烦无恼,食到店倒
第四篇 理财管理
谚语48 利纯伫本金内底
谚语49 田螺含水会过冬
谚语50 好天也着存雨来粮
谚语51 有俭才有底
谚语52 别人的本钱,作生理
谚语53 皇帝有时也会欠库银
谚语54 深犁重耙,较赢放横债
谚语55 买十卖七,还三趁四
谚语56 种一斤,收一斗;种一斗,收一石;种一石,收满仓
《台湾谚语的管理智慧》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台湾本土文化与现代管理结合的看法。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管理学是舶来品,跟我们台湾的传统文化似乎有些隔阂。但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巧妙地将两者连接起来。书里提到的“吃苦当吃补”,这句谚语在过去可能更多地强调忍耐,但在书中,它被赋予了“积极面对挑战,从困难中汲取养分,实现自我成长”的现代意义,这是一种更主动、更具建设性的解读。而且,书里还引用了很多关于“沟通”和“协调”的谚语,这些谚语都不是那种大道理,而是非常生活化的,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变体,强调了虚心学习和彼此尊重的重要性。在团队管理中,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是成功的关键,而这些看似简单的谚语,恰恰指出了其中的奥秘。这本书不是那种让你产生距离感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位长辈,用充满智慧的台湾乡音,跟你分享的人生经验和管理心得。读完这本书,我感觉不仅学到了管理知识,更感受到了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自豪感。
评分说实话,读《台湾谚语的管理智慧》这本书,让我感觉像是回到了家。那些谚语,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从小就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听着就特别亲切,特别有共鸣。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把谚语当作历史遗物,而是把它们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并且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管理的语境。比如“好鼻师”这个词,我们常用来形容嗅觉灵敏的人,但在书中,它被解读为“具有市场洞察力和预见性”,这简直太贴切了!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就是要有敏锐的嗅觉,能够第一时间捕捉到市场的变化和机遇吗?还有关于“团队协作”的谚语,它不是冷冰冰地讲流程和分工,而是强调了“互相扶持”和“共同进步”,这让我想起了很多我们台湾人做事时,那种互相帮忙、一起打拼的氛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幽默,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反而是越读越觉得有趣,越读越觉得有启发。它不是在教你“怎么做”,而是在启发你“为什么这么做”,让你从根本上理解管理的精髓。
评分拿到《台湾谚语的管理智慧》这本书时,我其实是带着点好奇又有点保留的态度。毕竟,“谚语”这个词听起来就离我日常的工作管理有点远。我之前接触的很多管理书籍,都是西方的理论,要么就是国内学者对西方理论的解读。但这本书,用的是我们自家的语言,讲的是我们熟悉的生活经验,这倒是挺新鲜的。翻开第一页,就看到了“做功德”这个词,我本来以为是讲慈善,结果它引申出了“做对的事情,才能带来长远的福报”,这不正是一种价值观驱动的管理吗?在很多时候,我们为了眼前的利益,可能会做出一些短视的行为,但如果以“做功德”的心态来经营,长远来看,不仅能赢得尊重,也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书里还有一个关于“分工合作”的谚语,我印象特别深刻,它不是简单地讲“一人一半”,而是强调了“各司其职”和“协同作战”的重要性。在团队合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只有大家各司其职,才能形成合力,高效地完成任务。这本书真的就像一股清流,让我在枯燥的管理理论中,找到了一丝温暖和人性的光辉。
评分最近翻了翻《台湾谚语的管理智慧》,感觉好像在跟一位老朋友聊天一样,那种亲切感是很难得的。书里的谚语,都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大道理,而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用最生活化的语言,讲出了最实在的人生经验。我记得小时候,阿嬷常常会说“吃紧弄破碗”,那时候不懂,只觉得她说话有点唠叨。现在回想起来,这句话简直就是时间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完美结合。很多时候,我们急着把事情做完,反而容易出错,甚至造成更大的麻烦。书里把这种“快即是慢”的道理,用很多生动的例子串联起来,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工作中的一些习惯。还有“头过身就过”,这句更是让人豁然开朗。面对难题,很多时候我们是被恐惧和不确定性压垮,而不是真的没有能力去解决。只要我们鼓起勇气,迈出第一步,后续的阻碍就会变得容易克服。这本书就像一本藏宝图,把我们生活中被忽略的宝藏——那些古老而智慧的谚语,一一挖掘出来,并赋予了现代管理的意义。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充满了乐趣,好像在玩解谜游戏一样,每找到一句谚语背后的管理学道理,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评分不得不说,《台湾谚语的管理智慧》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对管理学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管理学就该是那些复杂的理论模型、拗口的术语,或者是那些高大上的商业案例。结果这本书,直接把我拉回了最接地气的台湾民间智慧。刚开始我还有点怀疑,谚语真的能指导管理吗?但越看越觉得,那些看似朴实无华的话语,蕴含着多么深刻的洞察力。比如“毋通予一个桶仔笼锁住”,这不就是讲创新思维和打破思维定势吗?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企业或个人还被固有的模式束缚,那离被淘汰就不远了。书里通过很多台湾的社会情境来阐释这些谚语,让我更容易理解和代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人情世故”的部分,台湾社会一直很重视人际关系,而书里把这种“有人情味”的管理方式,提升到了“利益”和“效率”的层面。有时候,适当的人情往来,反而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合作机会和长久的信任。这本书不是那种让你死记硬背的教材,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你用台湾人的方式,去理解和实践管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