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梦想与失望,选择与无法选择的
异乡人「我们」的抵达之谜。
这是几名菲律宾移工在台湾的故事。独特、无以复制、不容简化归类,我们有幸贴近陪同,唯老老实实记录下来。──顾玉玲
这一本「他者」之书,企图忠实地呈现、记录几位菲律宾移工在台湾的故事。作者顾玉玲长期投身工人运动,蓄积了超过十五年对于劳工和移工生活的近身观察、参与,所写成的第一本文字记录。
这本书的出现,为身为「我们」的读者打开另一扇观望的窗口,进一步看见那些其实与我们在同一空间进出、却被忽略、并受到种种不平等对待的移工们,他们想要成为「我们」当中一份子的渴望、却如何一再受挫的过程;作者也一再凸显社会划分「我们」和「他们」人为界线的种种不合理之处,让「我们」有机会思索和反省,并试着邀请读者进入「他们」,就有如照镜子一般,可以在他者当中看见我们,看见自己。
此外,从书写传统的角度观察,对照于本地作者总是急切地想突显自我与群体不同的书写主流,本书显现出特别珍贵的特质,亦即是评论家唐诺指出的「书写者自我的缩小」。自我变小,便能容受得下更多人更多故事和更周到的思维。
特殊的视角,再加上作者在书写之前积累的丰厚材料和底蕴,以及节制不流于悲情控诉的说故事技巧,一个个移工的生活彷彿显影般鲜活地跃于字里行间,才造就出本书的独特之处,并同时获得第九届台北文学奖「文学年金」得主的殊荣。
作者简介
顾玉玲
1967年出生于嘉义市,18岁移居台北,至今。解严前后受左翼思潮启蒙、台湾社运滋养,辅大英文系毕业后全职投身工人运动,至今。目前担任「台湾国际劳工协会」理事长,就读于交大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曾获时报文学奖报导文学首奖、怀恩文学奖评审奖、台北文学年金。
台湾国际劳工协会(TIWA)网址:www.tiwa.org.tw Email : tiwa@tiwa.org.tw
侯孝贤 序
龚尤倩 序
辑一 我们
俊兴街224巷
中山北路三段
从农村、到都市、到海外的迁移之路
朴子、台北,蜿蜒回转的岛内移动
我的中山北路
追求幸福的权利
我现在不一样了
迁移与离散
辑二 漂浪之歌
序曲
.出场 .大风过后的旷野.乔伊回来了
.腐地中撑起一个家
第一乐章
.夜间飞行 .几罐台啤十数人轮流喝
.为什么是我?
第二乐章
.「国家英雄」.一千种「回去以后」的梦想
.离开?我又不能换老板!.谁可以捐血?
第三乐章
.如果有路? .换取自由
第四乐章
.一小时的聚会.即兴演出
.我要想一想.鲜血与白菊花
第五乐章
.比西塔疯了 .每个人都有苦衷.摇摇欲坠的钢索 .「猎人头」
第六乐章
.未完的梦 .最好的礼物 .且战且走
辑三 问长路
一千只手
卖了五头牛
台北101
赌
没有人是非法的
双城记
一个外人,在家里
悬空倒挂的酒杯
窗里窗外
启程
后记
顾玉玲
这是几名菲律宾移工在台湾的故事。独特、无以复制、不容简化归类,我们有幸贴近陪同,唯老老实实记录下来。
故事的主角都知道我要书写她∕他的故事,也知道这项写作计画获得「台北文学年金」的挹注,可以帮TIWA 赚一点房租水电经费。二○○七年初,我分别与部份主角认真进行了数次访谈,全程录音。但很快地,我就发现这几乎没有必要,我们在这个、那个行动中持续会面及交谈;我们在这个、那个波折中保持连络与讨论,书写因此永远处于现在进行式,一个不断参与的过程。我也因此锻练出一种零碎记录、耐心编织的书写能耐,不敢奢想事后的沉淀与筛拣,随时可以接完申诉电话再抢半小时删修改错,或是熬夜写到一半,沾枕即眠。过程中,陆续有人中途遣返、转往他乡,叙事中断无以为继,终究是诸多散篇不成章。最后,如你所见,故事主轴不可避免地集中到几个因婚姻、或逃跑得以长居台湾的人,见证了他们在异地的力量与勇气。至于迁移中掉落、受创、来不及抢救的,只能在这一次的记录中留下几笔速写。
这里,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的,除了部份地点与人名作了一点伪装,以保护当事人不致于在现实生活中被轻易辨识出来(是的,有的人的身份是非法的,而有的雇主我不曾直接接触),但大抵上都不妨碍这些人与事的真实性。现实人生是这样生动、精彩、出人意表,我简直不愿以小说、虚构的方式减低「报导」的可靠性。文中有关个别生命史的回顾,几乎全部来自主角的自述,我没有其他座标对照,也无以辨识真伪,就是千丝万缕接起来,且聚焦在他与她来台后的劳动历程,对于具体的工作流程、劳资互动,不厌其详地细笔描述,保留民族志式的田野记录。而佔文章最大篇幅的叙事、观察、与互动,则泰半来自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日日夜夜。
移民∕移工的研究不少,但我多不忍这些生命故事在论文中只剩下编号A310或C409的去脉络只字片语,因此更想扎实留下完整的人的样貌。若说是田野,我们早已在这个田野里生存、搏斗、协同前进多年,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拉长了看,有具体的发展与过程,极少来自访谈资料。由于我作为一名全职的组织工作者,这些记录也不免会出现叙述者的观点、立场、及实质介入,这不但不可回避,反而更是我书写的主体:从本地社运工作者的角色出发,我、以及我们如何在一个菲劳聚集的场域,主动涉入、积极协力、贴身作战、并相互影响;而TIWA组织移民∕移工的在地实践,也会或明或隐地出现在行文中。
立场清楚了,再来就是取舍的问题了。终究,这不是一本运动笔记(虽则写作过程中,我几度删增修补、难以定调啊。)我尽可能减省结构分析、利害盘算、论述策略等僵硬的字眼,也大刀剪去几场与故事同步进行的集体抗争,不贪心地专注于人物的侧写、与日常生活的如实发展──事实上,所有投身运动的初衷与对抗的动力,无一不是来自真实的血肉人生。因为知情,所以不放弃。
选择以个别的生命为叙述的主体,选择纪实而不虚构。若有遗憾,很大的遗憾,是囿于语言限制,除了许晋溢、令狐沖有机会全文阅读,并细心指认部份错误外,其他主角只能感谢他们的全然信任,慷慨分享。
台湾岛内移动的故事,我们一点也不陌生:从南部农村移动到北部都会讨生活的少女,从原住民部落移动到捷运工地的青年,当资本向最大利润处流动,劳动者也只能卑微地迁移求生。贫穷的故事,我们也同样不陌生,投身台湾工人运动多年,我看见从鹰架上掉落而半身瘫痪的营造工人,没有劳保也打不起求偿官司;我看见中年失业且退休金全盘泡汤的厂工,几度走在全家烧炭自杀的边缘;我看见罹患职业性癌症的女工,化疗的痛苦也比不上不被国家认定职灾的愤怒;我看见来自矿工家庭的女人,从公娼做到私娼,饱受警察追赶与社会歧视之苦……这些,都是劳动阶层的共通际遇。
在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个别的男与女被迫从外债高举的国家,迁移到相对发展快速的异乡讨生活。他们飘洋过海来到台湾生产、劳动、与贡献,承受种族、阶级、性别的社会偏见与政策压迫,付出生命离散的惨酷代价,也淬练过人的胆识与能量。移民、移工丰富而完整的自传故事,我不敢越俎代庖,期待未来有更多当事人的表述(TIWA也正努力以摄影、写作、肢体、歌唱等移工工作坊,协同创造自主发声的客观条件),但顺着週日聚集到中山北路的移工身影,我们也许可以一步步追溯劳动与移动的印记,对台湾的撞击与反思。
在台湾,近四十万名 移工囿于法规限制,无法自组工会、且被迫每三年流动一次,这是政策性瓦解了工人组织化的可能。但多年来,TIWA还是陆续协助成立了数个移工自主性团体,如菲律宾的KaSaPi、印尼的IPIT,他们利用仅有的休假日奋力挣出一点学习成长的条件,自主规划行动、编辑母语刊物、安排劳教课程,创造发声的管道。我们且串连了全台移工团体成立「台湾移工联盟」,推动「家事服务法」,每两年举行一次移工大游行,邀请本地人共同声援。
组织工作,无非就是把个别的困境,再往前推一步,以集体的力量对现实社会进行改变。缓慢,但非做不可。
说到底,这本书就是根基于台湾工运的漫漫长河。二十年来持续接力的组织工作者、与前扑后继的国际移工,累积了结集与记录的活水源头,我仅能掬取流经眼前的一点水流,映照现实的倒影,不愿意、不甘心被主流历史遗忘于无言大漠。关于台湾移工运动的迂回历程,「移动与劳动」的概念,来自TIWA、日日春协会、国际家庭互助协会的长期协作与讨论。此时此刻,我以接近现场实况转播的场边记录,留下近年间在台移工的部份历史切片,而TIWA的工作者陈素香、吴静如、曾涵生、龚尤倩、郑素粉、杨大华及许多朋友都共同参与了这个组织与战斗的行动,不过由我代笔写下。
相较于马不停蹄的组织、劳教、抗争等繁琐工作,运动中的记录、书写、论述、研究、文化展演等工作,虽兼有组织教育功能,终究是较具「收割」性质的。个别或共同执行者得以被轻易指认成果,但更多更多连络建档讨论找钱剪报整理打字协调庇护等维持性工作,唯有集众人之力,相互补位,匍匐前行。出版亦然,这本书有赖许多人协助促成,我无以一一唱名(若像电影放映结束后,可以一排排列出成串名单,让所有在「生产」过程中花了力气的人,都可以一併出现,可有多好啊。)唯衷心感谢。
本书的封面来自曹丽华的绘画。原籍缅甸的丽华成年后依亲移居台湾,她的身材壮硕结实,爱穿红亮衣裳,八年前丈夫因工伤过世后,她带着彼时才国小三年级的女儿秋绵加入工伤协会,并争取到社会局一年一聘「以工代赈」的塔城街公园扫地差事。丽华的口音重,一听就知道是外来移民,她勤奋明朗、热心热情,义务帮公园里的水泥墙面、游乐设施都绘上热闹缤纷的油彩;搬家时,常在公园凉亭里栖身过夜的流浪汉都来帮忙她扛重物。
工伤协会是我参与台湾工运十八年中,极其深刻厚重的历练与情感所系,以丽华的绘画与荣隆的摄影作为这本书的封面,令我十分快乐。丽华笔下的塔城街公园,情侣、小孩、老人、外佣、流浪汉与花草鸟虫共处,色彩美丽如千里外的缅甸原乡,正是我想诉说而没能说分明的我们的故事。
仅以此书,献给那些有口难言却勇气非凡的迁移劳动者。
二○○八.六.卅于台北市中山北路
收到《我们:移动与劳动的生命记事》这本新书的消息,我的心情就像是收到一份迟来的邀请函,邀请我去探索现代人生活最核心的两个维度。作为一个在台中住了大半辈子,习惯了城市脉动的人,我对“移动”这件事的感受,总是与生活紧密相连。每天踏出家门,就已经开始了一场“移动”,无论是为了上学、上班,还是为了与朋友聚会,这“移动”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我常常在想,我们每天如此频繁地“移动”,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追逐更好的工作机会?是为了更高的生活品质?还是仅仅为了摆脱单调乏味的生活?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生命记事”这四个字,让我感觉它不会只停留在表面的观察,而是会深入挖掘这些“移动”背后,牵动着我们生命的情感和动机。而“劳动”的部分,更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在台湾,我们这个世代,很多人都经历过辛苦的求学阶段,然后进入职场,为了生存而努力。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呈现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层的人们,他们如何通过“劳动”来构建自己的生活,来实现自我价值。会不会有关于科技进步对劳动形态的影响,比如自动化、智能化,这些是否会改变我们对“劳动”的定义,以及我们在劳动市场上的位置?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移动”与“劳动”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记事”。它是否也会触及到,在日益全球化的浪潮下,跨国“移动”与跨国“劳动”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我们这些生活在台湾的人,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
评分《我们:移动与劳动的生命记事》这个书名,一语道破了现代生活的本质,也让我这个在高雄工作多年、每天通勤的上班族,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想,这本书绝对不会只是一本枯燥的社会学分析,更像是一本集结了无数“我们”生命片段的拼贴画。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捕捉这些“移动”中的细微之处?是清晨挤在拥挤的公车上,看着窗外快速掠过的风景,每个人脸上带着不同的表情;还是深夜独自一人,搭着晚班捷运,感受着城市逐渐沉寂下来的喧嚣?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却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劳动”的部分,更是触及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根本。在台湾,我们常常听到关于“过劳”的讨论,也看到许多不同行业的人们,为了生计而辛勤付出。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被忽视的劳动者,他们的故事被好好地讲述出来。可能是外送员在风雨无阻地奔波,可能是工厂里的工人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精密的操作,也可能是服务业人员,在面对形形色色的顾客时,所承受的压力和委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在这些“移动”与“劳动”之下,隐藏着的是怎样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为了生存、为了梦想、为了家庭而不断努力的精神。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当“移动”不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追求更优质的生活,或是为了逃离某些困境,这种“移动”又会带来哪些新的思考?它会不会也触及到,在台湾这个小岛上,城乡之间的“移动”,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他们所面临的独特的生活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深刻理解那些宏观的社会议题,并且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与力量。
评分《我们:移动与劳动的生命记事》这个书名,像一首悠扬的旋律,在我脑海中回荡,也勾起了我对现代生活最深刻的思考。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每个人,不就是这样,在不断的“移动”中,书写着自己的“生命记事”吗?而“劳动”,更是我们构建这一切的基石。我很好奇,这本书将如何深入挖掘“移动”与“劳动”的内涵,并将其融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记事”中。它是否会描绘那些在不同城市间奔波的商务人士,他们每一次的“移动”都承载着公司的期望和个人的奋斗?或者,它会关注那些在偏远地区,为了发展而默默奉献的劳动者,他们的“移动”是为了带动当地的经济,他们的“劳动”是维系着一方水土。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在这些“移动”与“劳动”的背后,是怎样一种人类普遍的情感,例如,对家人的思念,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些启发,让我能够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旅程,并且更加理解,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每一个“我们”所扮演的角色和所付出的努力。它是否也会探讨,当“移动”的轨迹发生改变,比如,因为疫情导致的不确定性,或者“劳动”的形态发生颠覆,例如,零工经济的兴起,这些对我们的“生命记事”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有深度、有温度的回答。
评分这本《我们:移动与劳动的生命记事》光听书名就让我很有感触。我从小就在台北长大,对“移动”这件事再熟悉不过了。每天通勤挤捷运、搭公车,看着形形色色的人,心里总会想,他们都是要去哪里?为了什么而奔波?书名里的“生命记事”,听起来就充满了温度,不像冷冰冰的数据报告,而是有血有肉的故事。我尤其好奇“劳动”的部分,在台湾,劳动议题一直都是大家关心的焦点。无论是工时过长、薪资停滞,还是不同行业的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都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深入了解这些“移动”与“劳动”背后,更根本的原因和更深刻的意义,不只是表面的现象,而是触及到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片土地上,无数个“我们”真实的生活切片。这本书会不会探讨一下,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移动和劳动的方式正在发生哪些改变?例如,远程办公的普及,是否真的让生活变得更便利,还是带来了新的压力?或者,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一些传统劳动岗位是否面临被取代的危机?我希望作者能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这些变化,并且能触及到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他们的感受和挣扎。我猜这本书可能会有很多采访和田野调查的素材,我非常期待能看到那些生动的第一手资料,它们会比任何学术论文都更能打动人心。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充满好奇,很想知道它会如何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移动”与“劳动”,以及在这些集体叙事之下,每一个微小个体的生命轨迹。
评分《我们:移动与劳动的生命记事》这个书名,直击我内心深处。我常常觉得,我们的人生,就像一部不断展开的电影,而“移动”和“劳动”,正是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两个镜头。我一直对生活在台湾这个小岛上,不同人们的经历充满好奇,而这本书的“生命记事”部分,让我感觉好像能听到许多来自不同角落的声音。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捕捉那些,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移动”瞬间。比如,一个学生为了求学,每天在城市里穿梭;一个外地工作的年轻人,周末搭客运回家探亲。而“劳动”,更是我们每一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到不同行业,去展现那些默默付出的劳动者。他们可能是建筑工人,用汗水搭建起高楼;也可能是医护人员,用仁心守护着生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在这些“移动”与“劳动”的背后,是怎样的坚持,怎样的付出,以及怎样的对生活的热爱。它是否也会探讨,当“移动”的边界变得模糊,比如,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工作,这种“移动”与“劳动”的结合,又会带来哪些新的挑战和机遇?它是否也会触及到,当我们面对“移动”的限制,或者“劳动”的失业危机时,我们该如何去寻找新的出路,如何重塑自己的“生命记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有深度的见解。
评分《我们:移动与劳动的生命记事》这个书名,像一个巨大的磁场,立刻吸引了我。在我看来,我们的生命,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由“移动”和“劳动”共同谱写的史诗。我一直对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们的故事充满好奇,这本书的“生命记事”部分,让我感觉窥见了窥探这一切的窗口。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呈现那些在台湾土地上,形形色色的“移动”场景。是清晨,挤在通勤巴士里,望着窗外渐醒的城市;还是傍晚,疲惫地拖着脚步,返回家中。而“劳动”,更是我们生活的骨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讲述那些,在各行各业辛勤耕耘的人们的故事。他们可能是科技领域的创新者,他们的“移动”是为了寻找新的灵感;也可能是农业生产者,他们的“劳动”是与土地的对话,他们的“移动”是为了收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在这些“移动”与“劳动”的交织中,所蕴含的生命的力量,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它是否也会探讨,当“移动”不再是物理空间的迁徙,而是信息时代的“虚拟移动”,比如,在线协作、远程工作,这些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命记事”?它是否也会触及到,当“劳动”不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是自我实现的途径时,我们又该如何去定义和追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评分《我们:移动与劳动的生命记事》这个书名,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现代人生活本质的好奇。光是“移动”这个词,就勾起了我无数的回忆。想想看,我们每天的生活,有多少时间是在“移动”中度过的?从家到公司,从公司到车站,从车站到市场,甚至是出国旅游,这一切都是“移动”。而“劳动”更是我们生命的根基,我们通过劳动来获取生计,来体现价值。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这些“移动”与“劳动”交织在一起的生命画面。是否会讲述那些在高速公路上奔波的货车司机,他们日夜兼顾地将货物送达;是否会描绘那些穿梭在高楼大厦之间,为城市运转提供服务的快递员;又或者,是那些在异乡努力工作的移民,他们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背井离乡,不断“移动”。这本书的“生命记事”部分,让我充满期待,我希望它能展现出,在这些看似平凡的“移动”和“劳动”之下,蕴含着多么深厚的感情、坚韧的意志,以及对生活的期盼。它会不会也探讨,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移动”和“劳动”的定义是否也在悄悄改变?例如,虚拟空间的“移动”和“劳动”,是否也应该被纳入讨论的范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些启发,让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在这个时代,“我们”是如何通过不断的“移动”和付出“劳动”,来书写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生命记事”。它是否也会触及到,当我们渴望“移动”到某个地方,去实现某种“劳动”,而现实却带来了种种阻碍时,那种内心的挣扎和无奈?
评分《我们:移动与劳动的生命记事》这个书名,让我瞬间被触动。我总觉得,人的一生,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场关于“移动”与“劳动”的旅程。尤其是我这样,生活在科技发达、节奏快速的台北,每天的通勤、工作,都离不开“移动”与“劳动”这两个词。我很好奇,这本书的作者会以怎样的方式来解读这两个看似日常,实则深刻的概念。它是否会像一本日记,记录下许多普通人的生活片段?例如,清晨挤在捷运里,面无表情的上班族,他们各自要去往哪里,有着怎样的生活?或者,是夜晚加班后,拖着疲惫身躯的年轻人,他们对未来的迷茫与坚持。我尤其期待“生命记事”的部分,我希望它能展现出,在那些不断的“移动”和辛勤的“劳动”背后,是怎样一种情感的支撑,怎样的生活信念。它会不会触及到,在台湾这个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人们,他们所经历的“移动”与“劳动”的独特故事?比如,那些为了生活而不断打拼的创业者,他们每一次的“移动”都可能意味着一次新的尝试;又比如,那些为了生计而在不同岗位间辗转的劳动者,他们的“移动”充满了不确定性,却也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些思考,让我们能够重新审视,在现代社会中,“移动”与“劳动”的真正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当“移动”的自由受到限制,或者“劳动”的价值被低估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又该如何找回属于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评分《我们:移动与劳动的生命记事》这个书名,像一个巨大的问号,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总觉得,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关于“移动”与“劳动”的史诗,而“生命记事”则记录下了这一切的点点滴滴。我一直以来都对台湾社会不同群体的生活状况很关心,这本书的“生命记事”部分,让我觉得能够借此机会,更深入地了解他们。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那些,在台湾土地上,为了生活而奔波的“我们”。例如,那些在工厂里日夜加班的工人,他们的“移动”是为了生计,他们的“劳动”是为了生产。又或者,是那些在都市丛林中,为了梦想而不断“移动”的创业者,他们的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新的“生命记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些温暖和感动,让我能够更加理解,在看似平凡的“移动”与“劳动”背后,蕴含着多么坚韧的生命力,以及多么执着的追求。它是否也会探讨,当“移动”不再是主动的选择,而是被动的迁徙,比如,因为环境变迁或者社会冲突,这些又将如何重塑我们的“生命记事”?它是否也会触及到,当“劳动”的价值被重新定义,比如,以创造力、情感劳动为导向,这些又将为我们的“生命记事”带来怎样的改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我们:移动与劳动的生命记事》这个书名,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身处在这个充满活力却也常常让人感到些许疲惫的台湾社会,总觉得“移动”与“劳动”是我们生活最根本的两条线索。无论是日常通勤,还是为了生计而奔波,亦或是为了追求梦想而进行的每一次“移动”,都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生命记事”里。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透过“生命记事”这个角度,来解读“移动”与“劳动”这两个主题。这本书会不会讲述那些在大都市里,为了生存而不断“移动”的年轻一代的故事?他们可能为了工作,每天在通勤路上消耗大量时间,也可能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选择背井离乡。又或者,它会聚焦那些在传统行业中,默默付出的劳动者,他们的双手创造着价值,他们的汗水凝聚着生活的艰辛。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在这些“移动”与“劳动”的背后,是怎样的情感纠葛,怎样的生活哲学,以及怎样的时代印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些温暖和力量,让我能够更加理解,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来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它是否也会触及到,在“移动”与“劳动”的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社会结构性问题,例如,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以及这些问题如何影响着不同个体的“生命记事”?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更深入的观察,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