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后半生

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后半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弘一大师
  • 李叔同
  • 佛教
  • 人生
  • 哲学
  • 艺术
  • 文化
  • 近现代史
  • 传记
  • 心灵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后半生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弘一法师(1880-1942),原籍浙江平湖,寄籍天津,俗名李叔同,原名文涛,字惜霜。圆寂于泉州。1905年至1910年游学日本。回国后曾在浙江两级师范、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出家前是一位才气洋溢,集绘画、音乐、戏剧于一身的教育家。大师的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多个领域,开中华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将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他所填写作词的《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1916年的断食尝试可说是李叔同决定出家的契机,从此献身佛道修行,作苦行僧、行菩萨道,行脚云游,写经弘法,终生刻苦修行,为佛门立下千峰一月的典范。被佛门弟子奉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享誉海内外。 《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是其最重要的佛学着作。赵朴初先生评价他酌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大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是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也是近代一高僧。

作者简介

王湜华

  字正甫,号音谷,江苏吴县人。1935年1 0月生于上海,1958年北京大学毕业。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着有《贞观胜慨》、《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元太祖帖木贞元世祖忽必烈》、《俞平伯的后半生》、《弓弦殉情》、《无冕之王》、《努尔哈赤后妃传奇》、《皇太极后妃传奇》、《红学才子俞平伯》、《李叔同的后半生:弘一法师》、《音谷谈往录》、《王伯祥传》等;校点整理古籍若干部。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数十万字;红学类文章论文十数篇,约二十万字。喜爱书法篆刻,亦善作旧体诗联等。

《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后半生》图书简介 一、风华绝代:从翩翩公子到艺术巨匠的早年轨迹 本书并非聚焦于弘一大师晚年的佛门生活,而是以一种更加宏大和细致的视角,回溯了李叔同一生的前半段,即他从一个出身名门的世家子弟,蜕变为近代中国文坛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艺术大师的历程。 李叔同,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晚清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寻求自我救赎与文化转型的复杂心路。他的前半生,是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缩影。 (一)家族背景与少年时代:儒雅与反叛的底色 李叔同(1880-1942)出生于天津一个富庶的官商家庭,其父李鸿章的同僚身份,为他提供了优渥的物质基础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熏陶。早年的他,便展现出惊人的艺术天赋与过人的文学才华。 本书将详细描绘他如何在家族的期望与自身的叛逆倾向之间周旋。他早年饱读诗书,私下却对戏曲、金石等“不入流”的艺术形式抱有浓厚兴趣。这段经历奠定了其审美体系的多元性——既有魏晋风骨的沉郁,又不乏魏晋名士的洒脱。 (二)求学北京与早期文学创作:新旧交汇中的探索者 1901年,李叔同赴日本留学,这是他人生轨迹的关键转折点,但更早之前,他在天津和上海的活动同样值得深究。他参与了早期重要的文学团体,如“文美 সমিতি”(文美协会),并主编了著名的《劝学篇》月刊。 在这一阶段,他大量涉猎西方哲学和艺术理论,翻译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著作,并以笔名“李庐山”“今人”在文学界崭露头角。他的新诗,如《南冠客·别》中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其哀而不伤的意境,展现出一种超越同辈的成熟与克制。本书将重点分析这些早期作品中潜藏的,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察。 (三)艺术的巅峰:戏剧、绘画与教育的交织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期间,不仅是艺术的接受者,更是强有力的输出者。他与友人组织了中国第一个现代戏剧研究团体——春柳社。他不仅亲自登台表演,更以其深厚的表演功底和对舞台美学的深刻理解,颠覆了当时国人对戏剧的刻板印象。本书将细致还原他在《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剧目中的形象塑造,揭示他如何将欧洲写实主义表演融入东方传统美学。 回国后,李叔同在杭州和南京担任要职,但他在艺术上的热情并未消减。他致力于绘画教育,担任教师期间,他教导学生如何观察自然、理解结构,而非仅仅是临摹。这种开创性的艺术教育理念,为他日后转向佛门后对“觉悟”的探索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支撑——无论是线条还是心性,皆需经由磨砺方能得其真谛。 二、风云际会:从艺术导师到社会中坚的社会角色 李叔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绝不仅仅局限于文艺圈。他以其渊博的学识和高洁的品行,赢得了民国初年知识精英群体的普遍尊重。 (一)教育家与思想家:立人树德的实践者 本书将深入探讨李叔同作为教育家的贡献。他曾在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法政学校任教,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师范大学前身)担任图画、音乐教师。他教导学生们要“诚实”与“勤俭”,这不仅是行为规范,更是一种道德哲学。通过对教学大纲、课堂笔记的梳理,可以看到他如何将自己对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转化为对青年一代的实际引导。 (二)婚姻与家庭生活:世俗责任与精神追求的拉扯 李叔同的前半生充满了世俗的重量。他早年的婚姻,尤其是与日本妻子裕子的关系,展现了一个在传统责任与个人理想之间挣扎的形象。裕子对他艺术事业的支持与理解,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是理解他内心世界复杂性的重要一环。这段生活,虽然在日后被他视为尘缘,却是构成他完整人格的重要基石。 三、觉醒的前奏:遁入空门前的思想转向 在艺术和教育生涯达到巅峰之际,李叔同的生活开始发生微妙的偏移。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着重于揭示他内心深处那种无法被世俗成就填补的空虚感,以及他如何逐步靠近最终的选择。 (一)艺术的尽头:对“美”的终极追问 对于一位将生命投入到至美追求中的人而言,当他发现所有艺术形式都无法触及存在的本质时,必然会转向更高维度的探索。李叔同对“生、老、病、死”的思考,并非突发奇想,而是其前半生所有艺术探索的必然归宿。 (二)关键的接触与酝酿:佛法的引入 在结识了高僧大德,特别是对他的思想产生深刻影响的僧人之后,李叔同的内心世界开始经历剧烈的化学反应。本书将细致分析这段时期他阅读的佛学经典、他留下的零星笔记,以及他开始疏离世俗应酬的迹象。 他并非突然放下一切,而是在“艺术的完美”与“生命的解脱”之间,做出了艰难而慎重的权衡。这种选择,是对前半生所有辉煌的超越,而非否定。 总结: 《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后半生》旨在提供一个立体、饱满的李叔同形象。它深刻剖析了一位天才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将传统儒学、西方美学和东方智慧熔铸一炉,最终完成了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的惊人跨越。本书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带领读者重温他那段风华绝代、充满张力与深思的前半生。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楔 子
一、出家前的准备与安排
二、为好友母亲写墓志铭
三、剃度之前的居士生活
四、爱徒李鸿梁深情探望
五、众说纷纭的出家之谜
六、弘一大师人生三层楼
七、以殉教应流血答友人
八、劝阻第子潘天寿出家
九、为弟子学画指点迷津
十、吴昌硕诗赠弘一法师
十一、与道侣一起超渡黄犬
十二、叶圣陶笔下的李叔同
十三、撰写佛说无常经序言
十四、闭门谢客隐居修行
十五、法师佛门对待尘俗事
十六、为谢绝缘务约法三章
十七、元旦开笔书赠杨白民
十八、为侍厨陈阿林作传
十九、在杭州上海衢州修行
二十、交代化缘所得之用处
二十一、法师严守律学二三事 
二十二、访上海旧居城南草堂 
二十三、年庐山写经 
二十四、未能成行的归加之旅 
二十五、放弃刺血写经的念头
二十六、少贴邮票即为犯盗戒 
二十七、首次遗嘱交给刘质平 
二十八、非同寻常的朴素生活 
二十九、平息逐僧风波 
三十、为护生画集费尽心血 
三十一、法师与护生画集续集 
三十二、丰子恺续护生画集 
三十三、李芳远心目中的李叔同 
三十四、途经厦门与闽南结缘 
三十五、弘一法师的佛学理论 
三十六、重返杭州虎跑寺静养 
三十七、釐补并校点华严疏钞 
三十七、白马湖畔建晚晴山房 
三十九、旧友相聚潸然泪下 
四十、听法会当众泣下如雨 
四十一、疟疾侵扰后元气大伤 
四十二、善始善终的弘一大师 
四十三、辑藕益警训成寒笳集 
四十四、对芝峰法师寄予厚望 
四十五、发明推广听钟念佛法 
四十六、自治伤寒于法界寺 
四十七、发表〈人生之最后〉演讲 
四十八发表〈改过实验谈〉演讲 
四十九、立誓发愿弘扬南山律 
五十、为忠烈诗人韩偓立传 
五十一、表彰贫儿捐钱购宋藏 
五十二、身体力行整顿僧教 
五十三、万寿岩念佛堂讲经词 
五十四、卧病泉州草庵立遗嘱 
五十五、大病初癒后致力弘法 
五十六、郁达夫拜谒弘一法师 
五十七、作运动会歌宣扬抗战 
五十八、青岛湛山寺弘扬佛法 
五十九、为护法不避砲弹 
六十、高唿「念佛不忘救国」 
六十一、为推崇佛法略释十疑 
六十二、佛法宗派及佛法学习 
六十三、以「应酬和尚」自责 
六十四、徐悲鸿为法师作画像 
六十五、小学教育为育人之基 
六十六、倡言「念佛不忘救国」
六十七、悲心交集,圆寂泉州
六十八、绵延不断的追思纪念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后半生》这个书名,就勾起了我一段久远的回忆。小时候,我住在台北市中心的一个老巷子里,巷口有一间小小的二手书店,书店老板是位慈祥的老爷爷。他总喜欢在店里播放着一些悠扬的古琴曲,我常常被那份宁静所吸引,偷偷溜进去翻看那些泛黄的书籍。有一天,我无意间看到一本封面古朴的书,上面印着“弘一大师李叔同”几个字,旁边是“后半生”三个字,当时我还不太懂,只觉得这位大师名字里带着“李”,和我家隔壁李阿姨的名字一样,而且“弘”和“大”似乎都带着一种庄重感。我虽然年幼,但对那些描绘人生哲理、生命故事的书籍总有莫名的亲切感,或许是骨子里就有一种对“道”的追寻吧。我当时并没有买下它,只是把它默默记在了心里,直到多年后,我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又重新看到了这个书名,勾起了当时年幼的我对这位大师生命故事的好奇心,也重新找回了那份在书店里感受到的宁静与智慧的触动。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个关于生命转折和精神升华的永恒话题。

评分

每当我听到“弘一大师”这个名字,心中总会升起一股敬意。他的人生,堪称是一部从繁华走向朴素,从自我走向众生的传奇。《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后半生》这个书名,让我对这位大师的后半段人生充满了遐想。在台湾,我们也有不少佛学研究者和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大家对于李叔同先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他出家后的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我想象着,他一定在寂静的禅房中,领悟了许多我们凡夫俗子无法触及的真理。他所写的偈语,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无穷的智慧,犹如暮鼓晨钟,涤荡人心。他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超越物质、超越世俗的更高层次的追求。他的后半生,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一种更深刻、更持久的绽放。

评分

这本书名《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后半生》,让我联想到台湾许多老一辈文人墨客的人生轨迹。他们很多都经历过时代的洪流,有过辉煌的过去,也曾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李叔同先生的选择,或许正是这种精神的极致体现。我脑海中会勾勒出他出家后的形象,在简朴的寺庙中,在清冷的月光下,他是否还会怀念过往的繁华?但我想,他一定是找到了比那更深邃、更长久的宁静。他对艺术的理解,或许也因此而更加深刻,更加透彻。他的书法,他的偈语,至今仍被许多人珍视和学习,那不仅仅是艺术的欣赏,更是一种精神的指引。他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放下即是得到”的道理。在台湾,我们提倡“慢活”,倡导找回内心的平静,而李叔同先生的后半生,无疑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评分

李叔同先生,从翩翩少年到一代宗师,他的前半生跌宕起伏,光彩夺目,为我们留下了无数传奇。而“后半生”这三个字,则仿佛是那一场绚烂烟火后的宁静,是洗尽铅华后的沉淀。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的读者,我一直对这位大师充满了敬意和好奇。我曾听长辈们说起过他在艺术上的造诣,他音乐、戏剧、绘画方面的成就,无一不令人惊叹。但更让我着迷的是,他如何在功成名就之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将生命的重心彻底转移。这种“放下”的勇气,在现代社会中是多么难能可贵。尤其是在当下这个追求名利、光鲜亮丽的时代,回首李叔同先生的后半生,就像在喧嚣中听到一股清泉流淌的声音,给予人一种深刻的启示。他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为了寻找到内心真正的安宁与圆满。他的选择,本身就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是对人生意义的极致追问。

评分

对于《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后半生》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幅画面,如同黑白默片般在眼前展开。我想象着一位曾经风华绝代的艺术家,是如何在人生的某个节点,选择了遁入空门。那时的台湾,社会氛围和现在截然不同,人们对于信仰和精神世界的追求,似乎更加纯粹和内敛。李叔同先生的转变,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剃度出家,那是一种对世间万象的深刻体悟,是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洞察。我很好奇,他在做出这个决定时,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考量?他又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找到了那份指引他走向另一种人生方向的“真理”?我总觉得,他的后半生,一定充满了令人动容的细节,那些在寂静寺院中的修行,那些对佛法的深入探究,一定是他生命中最宝贵、最辉煌的篇章。他不是消失,而是以另一种更深刻、更广博的方式,继续影响着后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