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后半生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弘一法师(1880-1942),原籍浙江平湖,寄籍天津,俗名李叔同,原名文涛,字惜霜。圆寂于泉州。1905年至1910年游学日本。回国后曾在浙江两级师范、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出家前是一位才气洋溢,集绘画、音乐、戏剧于一身的教育家。大师的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多个领域,开中华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将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他所填写作词的《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1916年的断食尝试可说是李叔同决定出家的契机,从此献身佛道修行,作苦行僧、行菩萨道,行脚云游,写经弘法,终生刻苦修行,为佛门立下千峰一月的典范。被佛门弟子奉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享誉海内外。 《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是其最重要的佛学着作。赵朴初先生评价他酌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大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是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也是近代一高僧。
作者简介
王湜华
字正甫,号音谷,江苏吴县人。1935年1 0月生于上海,1958年北京大学毕业。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着有《贞观胜慨》、《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元太祖帖木贞元世祖忽必烈》、《俞平伯的后半生》、《弓弦殉情》、《无冕之王》、《努尔哈赤后妃传奇》、《皇太极后妃传奇》、《红学才子俞平伯》、《李叔同的后半生:弘一法师》、《音谷谈往录》、《王伯祥传》等;校点整理古籍若干部。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数十万字;红学类文章论文十数篇,约二十万字。喜爱书法篆刻,亦善作旧体诗联等。
读到《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后半生》这个书名,就勾起了我一段久远的回忆。小时候,我住在台北市中心的一个老巷子里,巷口有一间小小的二手书店,书店老板是位慈祥的老爷爷。他总喜欢在店里播放着一些悠扬的古琴曲,我常常被那份宁静所吸引,偷偷溜进去翻看那些泛黄的书籍。有一天,我无意间看到一本封面古朴的书,上面印着“弘一大师李叔同”几个字,旁边是“后半生”三个字,当时我还不太懂,只觉得这位大师名字里带着“李”,和我家隔壁李阿姨的名字一样,而且“弘”和“大”似乎都带着一种庄重感。我虽然年幼,但对那些描绘人生哲理、生命故事的书籍总有莫名的亲切感,或许是骨子里就有一种对“道”的追寻吧。我当时并没有买下它,只是把它默默记在了心里,直到多年后,我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又重新看到了这个书名,勾起了当时年幼的我对这位大师生命故事的好奇心,也重新找回了那份在书店里感受到的宁静与智慧的触动。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个关于生命转折和精神升华的永恒话题。
评分每当我听到“弘一大师”这个名字,心中总会升起一股敬意。他的人生,堪称是一部从繁华走向朴素,从自我走向众生的传奇。《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后半生》这个书名,让我对这位大师的后半段人生充满了遐想。在台湾,我们也有不少佛学研究者和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大家对于李叔同先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他出家后的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我想象着,他一定在寂静的禅房中,领悟了许多我们凡夫俗子无法触及的真理。他所写的偈语,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无穷的智慧,犹如暮鼓晨钟,涤荡人心。他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超越物质、超越世俗的更高层次的追求。他的后半生,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一种更深刻、更持久的绽放。
评分这本书名《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后半生》,让我联想到台湾许多老一辈文人墨客的人生轨迹。他们很多都经历过时代的洪流,有过辉煌的过去,也曾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李叔同先生的选择,或许正是这种精神的极致体现。我脑海中会勾勒出他出家后的形象,在简朴的寺庙中,在清冷的月光下,他是否还会怀念过往的繁华?但我想,他一定是找到了比那更深邃、更长久的宁静。他对艺术的理解,或许也因此而更加深刻,更加透彻。他的书法,他的偈语,至今仍被许多人珍视和学习,那不仅仅是艺术的欣赏,更是一种精神的指引。他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放下即是得到”的道理。在台湾,我们提倡“慢活”,倡导找回内心的平静,而李叔同先生的后半生,无疑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评分李叔同先生,从翩翩少年到一代宗师,他的前半生跌宕起伏,光彩夺目,为我们留下了无数传奇。而“后半生”这三个字,则仿佛是那一场绚烂烟火后的宁静,是洗尽铅华后的沉淀。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的读者,我一直对这位大师充满了敬意和好奇。我曾听长辈们说起过他在艺术上的造诣,他音乐、戏剧、绘画方面的成就,无一不令人惊叹。但更让我着迷的是,他如何在功成名就之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将生命的重心彻底转移。这种“放下”的勇气,在现代社会中是多么难能可贵。尤其是在当下这个追求名利、光鲜亮丽的时代,回首李叔同先生的后半生,就像在喧嚣中听到一股清泉流淌的声音,给予人一种深刻的启示。他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为了寻找到内心真正的安宁与圆满。他的选择,本身就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是对人生意义的极致追问。
评分对于《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后半生》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幅画面,如同黑白默片般在眼前展开。我想象着一位曾经风华绝代的艺术家,是如何在人生的某个节点,选择了遁入空门。那时的台湾,社会氛围和现在截然不同,人们对于信仰和精神世界的追求,似乎更加纯粹和内敛。李叔同先生的转变,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剃度出家,那是一种对世间万象的深刻体悟,是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洞察。我很好奇,他在做出这个决定时,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考量?他又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找到了那份指引他走向另一种人生方向的“真理”?我总觉得,他的后半生,一定充满了令人动容的细节,那些在寂静寺院中的修行,那些对佛法的深入探究,一定是他生命中最宝贵、最辉煌的篇章。他不是消失,而是以另一种更深刻、更广博的方式,继续影响着后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