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前脚走,后脚放。
──证严上人
《慈济实践美学》这本书对于慈济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有极为详细而具有深度的陈述,而且尝试透过近代社会科学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来诠释与理解。尽管许多慈济人都是「跟着师父走」、「做就对了」,但在慈济精神的内化与深化过程中,从中所获致的「做中学」,或者说「服务学习」的效应,其实蕴含着深厚的科学理论。对于「慈济学」的倡议,这样的理论探讨是极为重要的关键,也是本书的独特性。
本书作者何日生居士的专业训练为新闻传播,在台湾新闻界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十一年前抛弃人人称羡的高薪职位,转入慈济担任基金会发言人,并在慈济大学担任兼任助理教授。长期跟随证严法师,作者对慈济的内涵知之极深,但能「复为说法」,而且透过社会科学理论的诠释,显然需要一份真心与用心。
──摘自许木柱教授推荐序
慈济的实践场域对于人性善的激发,不是透过公权力的强制,而是经由接触苦与贫,而得到启发。
他们的奉献是自发的、自愿的。行善对于慈济人不是责任,而是使命;不是任务,而是终生甚或永恆的愿力。
志工医生追随证严上人做慈济,到往生之际,还要将大体捐给医学院学生做学习。他们对学生说:「有一天你们会解剖我,你们要记得,那是我圆满生命最庄严的一刻。而我,宁愿你们在我身上划错十刀、百刀、千刀,也不要你们将来在病人身上划错一刀。」
慈济学的真正意义,是证严上人开启了一全新的领域,这领域「以实践着手,经由实践让情感得到觉醒。」
「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这是证严上人期许慈济人在善的行动中最核心的观念。
作者简介
何日生
慈济大学传播系助理教授,慈济基金会发言人兼人文志业发展处主任,美国南加大传播管理学院硕士。曾任台视、中天、中视、超视新闻主播及制作人、中国广播公司节目主持人兼制作人;并曾任教于淡江、辅仁、世新等大学。曾荣获电视金钟奖、新闻局社会建设奖、新闻局有线电视最佳新闻节目奖;二○○四年于大爱台播出的「清水之爱」世界骨髓移植史纪录片,更荣获国际艾美奖,入选亚非地区最佳新闻纪录片。着有《清水之爱──见证骨髓移植发展史》、《Great Love as a Running Water》、《一念间──我所体悟的慈济思惟》等。
〈推荐序〉大悲大愿 大爱大德 ◎王本荣
〈推荐序〉慈悲济世的新宗教运动 ◎许木柱
〈导言〉从实践通向情感的觉醒
──写在《慈济实践美学》之前
第一章 证严上人与慈济的环境生命观
第二章 环保回收与心灵转化
第三章 圆形组织与慈济志工体系
──证严上人建构的立体琉璃同心圆
第四章 慈济以病为师的理念与实践
──医院作为一个修行的道场
〈后记〉个人生命之完成系于群体生活之实践
《慈济实践美学──行入证严上人的思想与实践【下编】情境美学》这本书,可以说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心灵之旅。对于我这样生活在台湾,每天穿梭于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中的普通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自己与周遭世界的互动方式。上人的思想,通过“情境美学”这个角度,变得无比生动和贴切。 我尤其被书中对“同理心”的阐释所打动。它不仅仅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要用一颗柔软的心去感受对方的喜怒哀乐。书中通过许多故事,展现了慈济志工如何在各种复杂的情境中,展现出惊人的同理心,去理解那些被社会遗忘的角落里的人们。这种“情境”下的同理心,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也充满了深刻的美学价值。 书中对“静心”的描绘,也让我深有体会。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和声音所包围,很难找到片刻的宁静。而慈济所倡导的“情境美学”,恰恰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对于外界美好呈现的重要性。如何在嘈杂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如何在压力之下依然能展现出从容和善意,这本书给出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指引。 我非常欣赏作者的叙述方式,它不像是一本严肃的哲学著作,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用充满人情味的故事,讲述着深刻的道理。书中的案例,很多都发生在台湾的土地上,这让我倍感亲切,也更加相信这些“情境美学”是真实可行的。它们不仅仅是理论,更是活生生的实践。 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本“生活美学”的宝典,它教会我如何在日常的点滴中,发现美、创造美,并用美去温暖自己和他人。对于生活在台湾的我们来说,这本《慈济实践美学──行入证严上人的思想与实践【下编】情境美学》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并付诸实践的好书。
评分读了《慈济实践美学──行入证严上人的思想与实践【下编】情境美学》,真是让人触动颇深。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引导,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的种种“情境”,以及在这些情境中如何体现慈济的美学精神。上人的思想,通过这本书的阐述,变得更加具象化,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哲学,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实践。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情境美学”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指那些风景秀丽、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之美,更多的是一种在生活中,通过我们的一言一行,所营造出的温暖、祥和、充满爱的氛围。例如,在医院里,一个微笑、一句关怀,就能让病人和家属感受到力量;在灾难现场,伸出援手的志工,用行动诠释了“同体大悲”的真谛。这些都是情境美学最生动的体现。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美不仅仅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当我们怀揣着一颗感恩、惜福的心去面对生活,即使是平凡的日常,也能散发出动人的光彩。书中的案例,那些来自台湾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慈济志工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平凡中的伟大,看到了爱在人性中最真挚的流露。他们的奉献,不是为了名利,而是源于一份深刻的觉悟和对生命的尊重。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慈悲”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它不再仅仅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行动的指南,一种生活的方式。上人所倡导的“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四神汤,在情境美学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善解和包容?如何在物质丰裕的环境中保持知足和感恩?这本书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总的来说,《慈济实践美学──行入证严上人的思想与实践【下编】情境美学》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不只是关于慈济,更是关于如何在这个充满变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并且将这份平静与力量,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去创造更美好的“情境”。这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生命的升华。
评分读完《慈济实践美学──行入证严上人的思想与实践【下编】情境美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智慧长者,用温柔而坚定的声音,引导我走向更美好的生命境界。上人的思想,通过“情境美学”的视角,展现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可操作的行动指南。 书中对于“利他”的描绘,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单纯的给予,而是将他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并且在付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喜悦。那些在书中出现的慈济志工,他们以最纯粹的“情境”去关怀生命,用行动诠释了“无所求”的奉献精神,这对我而言,是一种极大的鼓舞。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时间”的探讨所吸引。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而书中却阐述了如何通过“情境美学”的实践,让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意义。无论是静心观照,还是起身行善,都能让时间焕发出别样的光彩。这对于身在台湾,常常被各种琐事缠身的我来说,是一种解放。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而又不失力量,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直击人心。每一个章节,都仿佛是为我量身定做的,让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实践“情境美学”。它不仅仅是理论的传授,更是将上人的思想,化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内在的修为。 总而言之,《慈济实践美学──行入证严上人的思想与实践【下编】情境美学》是一本具有深刻内涵和实际指导意义的书籍。它让我明白,美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存在于我们每一次真诚的付出、每一次善意的关怀、每一次内心的宁静之中。对于台湾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能点亮你生活中的每一个“情境”,让你活出更深刻、更有意义的人生。
评分读完《慈济实践美学──行入证严上人的思想与实践【下编】情境美学》,感觉好像是在一场心灵的温泉浴,将我平日里那些沾染了世俗尘埃的思绪,一一洗涤干净。上人的思想,一直以来都如同一盏明灯,照耀着我前行的路,而这本书,更是将这盏灯的光芒,投射到了我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让我看到了那些被我忽略的美好。 书中所描绘的“情境美学”,对我而言,是一种全新的理解。它不是那种摆在博物馆里的艺术品,也不是只存在于书本上的道理,而是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看到街角的清洁人员默默地清扫街道,看到商店老板对顾客的耐心微笑,看到邻居之间互相帮忙的小事。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如果用心去体会,都能发现其中蕴含着一股温润的美。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无声的关怀”的描述。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悄无声息的付出,是一种将爱融入到每一个细微动作中的智慧。比如,在医院里,护士轻柔地抚摸病人受伤的肢体;在学校里,老师温柔地鼓励一个怯懦的孩子。这些“情境”,因为有了爱的灌注,而变得格外动人。 这本书也让我重新审视了“感恩”的意义。我们常常把感恩挂在嘴边,但真正做到从内心深处去感恩,去体会每一个善意的存在,却并不容易。书中通过大量实例,展示了当我们将感恩融入到生活中,如何去化解怨气,如何去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这对于我这样一个生活在台湾,常常被各种便利和舒适包围的人来说,是一种及时的提醒。 总的来说,《慈济实践美学──行入证严上人的思想与实践【下编】情境美学》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让我看到了,美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只要我们愿意用心去发现,去创造。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更温暖世界的大门。
评分这本《慈济实践美学──行入证严上人的思想与实践【下编】情境美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次知识的吸收,不如说是一次灵魂的共鸣。作者用一种非常贴近台湾民众生活习惯和语言的方式,将上人深邃的慈济理念,转化为一系列触动人心的“情境”案例。我经常在阅读过程中,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遇到过的类似场景,然后反思自己当时的反应和做法,与书中提出的“美学”标准进行对照。 书中对于“情境”的定义,我认为非常精准且具有普适性。它涵盖了从个人内心世界的起伏,到家庭、社区乃至于更广阔社会层面的互动。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刻意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不如意,而是通过慈济志工如何在这些“不完美”的情境中,依然能展现出美善的力量,来印证“情境美学”的真谛。这种真实感,是很多空洞的理论书籍所无法比拟的。 我尤其赞赏书中对“关怀”这一核心议题的深入探讨。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援助,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陪伴与理解。书中的例子,比如如何去倾听一个失意者的心声,如何去包容一个犯了错误的亲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在对方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这让我体会到,真正的美学,最终是要回归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善意。 读这本书,也让我对“奉献”有了新的认知。它不是一种牺牲,而是一种主动的付出,一种心甘情愿的给予。书中讲述的许多志工故事,他们的脸上并没有疲惫,反而洋溢着满足和喜悦。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光芒,正是“情境美学”在行动中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当我们愿意为他人付出时,我们自己也能从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滋养。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和体验生活的新视角。它让我明白,即使身处喧嚣的尘世,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修炼内心的“情境美学”,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宁静与美好,并把这份美好传递出去。这对于我这样一个身处台湾的普通人来说,是非常及时且有益的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