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认为好的,对孩子未必就是好的。关于「教育」这件事,从来都是大人说了算!
或许我们该听听孩子们对于「教育」的看法。他们希望怎么样被对待、他们希望怎么样被启发,这一次,请让我们听听孩子们的真正心声......
本书原文为义大利文。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当我们想跟孩子谈有「争议性的」主题时,我们是否能以开放的态度来和孩子们讨论?听听孩子怎么说,去了解他们,并从孩子们说的去使我们的教育方式变得更好,正是作者写作这本书的目的。尽管书中的案例全是以义大利的现况为主,但读者们一定不会陌生,因为台湾目前的确也面临着同样的教育问题。这本书将让我们更细观自己的教育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在教育上,以更好的观念、态度和方式去教育我们的孩子。
我们真的有能力去倾听孩子们说的话吗?作者保罗˙克罗培走遍义大利,多年来不断与各地的家长、学生、老师、教育工作者举行了无数的会谈,而多年来的实地倾听,便产生了本书中提到的许多值得反省、改善的问题:
关于孩子的创造力、学习力、勇气、热情、天分发展等,大人是如何抹煞了他们所具有的这些珍贵资源?
孩子们为什么总是觉得无聊?为什么这个世界给孩子的感觉常常就是无聊的呢?
毒品是坏东西,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就是要吸食?这个现象又有什么意义?毒品可能消失吗?
快乐可以追寻吗?大人自己知道如何追寻快乐吗?又要如何教导孩子去寻找快乐?
好家庭一定可以教出好孩子吗?许多的犯罪事件反而是出自这些所谓出身自好家庭的孩子,到底我们的家庭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喜怒哀乐,每个人都有抒发情绪的权利,孩子也一样。大人要怎么做才能教出可以享受又能掌控好自己情绪的孩子?
科技快速发展所养出的宅男宅女,只是孩子自身的问题吗?大人们又有什么责任?
各地方政府对自己的孩子可以有什么样好的政策,来培育出健康的未来主人翁呢?例如:建立新的而且不是以「竞争」为唯一目标的学校;重视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因为它可以是项珍贵的资源;教导孩子们如何放慢生活有多么重要。
什么是爱?什么是负责?什么是生活?家庭应该要怎么样去教导孩子这些?
大人认为好的,对孩子未必就是好的,直到现在,我们大人还是常犯这样的错误。作者在这本书中将孩子们的怒火与愤慨以一个个真实案例完全呈现出来,更明明白白地告诉所有人──教育改革绝对是刻不容缓,而且是最困难的挑战;但它同时也是最美好、最有希望的挑战。
一 为什么孩子不爱上学?
1学校必须彻底改变......
2让老师们去弯腰吧!
3体罚有用?
4生命中的导师和英雄哪里找?
5竞争力,不是学校唯一要教给孩子的
6赢,不是孩子生命中的唯一
二 把属于孩子的还给他
1谁能把孩子被偷走的童年还给他?
2允许孩子浪费时间
3没有爱、拥抱、亲吻的孩子......
4真实实地感受周遭世界
5痛苦和失去带给孩子力量
6梦想,让人飞得更高更远
三 大人可以给孩子什么?
1爱自己也爱别人......
2接纳不一样的人事物
3一个陪伴
4一个阅读自己的机会
5给孩子「不无聊」......
6探索,点点滴滴让灵魂更美丽
7让情绪介入......
8一个可以去看看的世界
9教孩子怎么生活......
四 大人真的能听孩子说吗?
1大人几乎从不相信孩子
2大人带给孩子的极度恐惧......
3礼物,大人用来减轻罪恶感的方式
4看五十遍《铁达尼号》的小女孩
5大人总是来得太慢......
6好家庭就能教出好孩子?
7变身怪医日夜不同的两种面貌
8同住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
9免费的暴力......
10毒品可能消失吗?
面对教育未来世代的巨大挑战,你准备好了吗?
文 / 保罗.克罗培,二○○六年四月
这本小书第一次出版的时候,就开始了它奇怪的命运。
在这书出版的前几天,新里格(Novi Ligure)发生了一个轰动整个义大利的家庭惨案(译註:一个十四岁的小女生伙同大她两岁的男友杀死了自己的妈妈和弟弟。原因是妈妈不欣赏她的男友。这个小女孩本来想杀死全家,爸爸因为出差才倖免于难。)而我与新里格市长的会议日期竟就在这件惨案后的两天。一些记者很有「品味」地报导了我和编辑的冷酷无情以及投机的意图。令我讶异的是,某些平面媒体竟然太习惯于炒作新闻,将任何事件都给表演化了(以及捏造),再也没有能力分辨真假是非。这些人认为,我们日常生活里的每一刻和一部拙劣的真人实境秀的脚本没什么两样,完全是可以预期的。
很明显地,这个新闻事件本身与真人实境秀非常地不同,寓意也更深刻:这本小书里的故事对于证明这个论点也有所贡献。
实际上,这本书的成功并非因为它的出版时机,或是命运的种种巧合,而是因为这些书页里触及了我们所面临的教育危机,论述杰出、深入,深具社会代表性,它的观点甚至超越了一般教育理念,而且也表达了父母们对于当今教育制度的关心。
这件惨案所蕴含的最大的寓意是,今天的大人们是否真的了解在一个生活无虞、安定的社会里教育未来的世代代表着什么意义。
当大人们渐渐地接近、开始试着了解这个新挑战有多大的时候,站在完成这件事所需要的巨大责任面前,这群大人们却目瞪口呆。对此,我不禁感到不安,整个社会最重要的一个赌注──它的未来,竟然是操纵在一群不专心且无能的人手中。
从这个时候起,我开始了我的旅程。我走遍了各个广场、礼堂、剧院、堂区教堂(译註:自公元最初数世纪起,罗马教区划分为多个区域,各有一间重点教堂或所谓「本堂」,也就是堂区教堂。)、学校、市政府。不管到哪哩,我所遇见的人们都战战兢兢,为数众多,很有参与感,而且,很害怕:新里格事件深深烙下了痕迹。或许,这个事件也为我们指引了一条可能的路,甚至是可行的一条路。
也许,大人们并非真的那么无力倾听孩子的心声,也不是那么不在乎自己子女们的未来。然而,除了对教育现状以及教育环境有所醒悟之外,我们并无法肯定这些年里某些东西是否真的改变了;或者正好相反,其实什么都没改变。这里我想岔开一下主题,讨论人才养成和与年轻人进入职场息息相关的事情。
就在写作当下,我还不知道这次困难又艰苦的竞选活动的结果,但是不管是谁赢了选战,都将毫不犹豫地抛弃这些根本的问题。
三十年前,一张高中文凭就是某种求职上的保证;但今天,没有任何一位大学教授胆敢保证一张大学文凭可以提供学生找到与自己所学相关的最起码的工作。既然这样,又何必为了一张大学文凭拼死拼活?如果这些年轻人到最后还是得完成职训的程序,才能在职场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又何必需要这张文凭?
问题还不止这样:现在,连下一阶段的毕业证书也保证不了什么了。在硕士课程的广大森林里,你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去找到一门与自己相合的课程(硕士是一份包含了任何主题、所有价格以及各种品质的菜单)。
连硕士学位也无法保证我们的孩子一定能找到一份与他们在学习上所投入的心血相相当的工作。在整个学习期间,这些年轻人就这样慢慢迈向三十岁关头,但他们在经济上却仍然得依靠父母,这种情形在整个欧洲是未曾有过的。
到最后,可能终于有一份工作合约出现了,但不用多想,合约条件必定是很差的。「弹性」这个词到最后变成「压榨」的同义词,所立的法律都是为了让经营者能够享有充足而廉价的年轻劳动力,相对地,我们的孩子每天却得为了合约终止这个幽灵的威胁而受制于它。我不禁想:为什么从来就没有一位经营者曾好好地思考过,一份付出与所得不成比例的工作往往只会导致工作者以敷衍的态度去应对,事实上,工作品质的维护应该是要基于热情与报酬,尤其报酬是工作品质与生产力唯一的保证。这些经营者为什么就是无法了解,低报酬工作的「小把戏」并不能帮助我们的国家在全世界的就业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它其实只是代表了「义大利制造」这个远大志向的坟墓,更长远来说,就是我们自己未来文化的坟墓。
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我们离真正做到倾听子女的心声、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这件事还很遥远。相反地,我们正在成年人的利益与年轻人的志向之间制造义大利有史以来最糟糕的冲突,而要解救这种冲突,除了父母完全的接纳之外,似乎别无他法。父母应该做的,似乎就是要完全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简单地说就是:当孩子们达到开始独立生活的年龄时,大人们就应该为孩子准备一份可耻的年金(这份年金是身心障碍补助或者社会年金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怎会不明白,这样做只会对孩子的创造力、学习力、勇气、热情、天分发展等造成巨大而无可挽回的伤害!
这本书的诞生是来自于一个灵感,是我在周游了一个无比美好却在自尊上深深受创的国家之后,针对这个国家的需要而写成的一本书。这本书是为了将我从父母、祖父母、老师、神父以及行政人员那里听来的充满不安的谈话加以阐释而产生的。这本书一出版,许许多多的会谈、会议、座谈会的邀约也自四面八面不断涌来,这些不断的邀约带来了反省机会、让疑虑浮现、帮助每个人感觉到自己并不孤独等的责任也增加了十倍。我相信只有当大家都决定走出家门面对面、开始去思考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战胜教育这个可怕的挑战。
由这里,我的心中生出了一种需求,就是继续向那些我认识和不认识的人汇报人们所想所说的事;由这里,我的心中生出了一种需求,就是继续建立一条新的心理路径,而这条路径不只是说出来的,更是写下来的。
因此,出版另外两本书的想法油然而生。这两本书是为了那些不愿意认定对于孩子的未来再也没有可以做的人写的。
两年后我写了Noi, Voi(《你们,我们:两代之间的漠视》),二○○五年冬天再写了I figli non crescono piu(《为何你的孩子不再长大?》)。
由这三本书所构成的三部曲,就像是为航行者与水手们准备的迷你领航员;有了领航员,水手们将不再害怕,也将很清楚地知道,不能为了一时的方便以及暂时出现的礁石,就把帆降下来。
有思虑故有尊严,有不安的勇气故有自由。
《听孩子说他们希望如何被教育》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尊重和好奇。我们成年人习惯于规划、设定和指导,却很少真正去考虑,孩子们对于自己的成长和学习,究竟有着怎样的蓝图。这种“听”,不仅仅是倾听表面的话语,更是一种深入理解和接纳的过程。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我们固有的“成人视角”,用一种全新、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去展现孩子们的自我认知和诉求。或许,书中会通过一些生动的访谈,一些充满智慧的对话,让我们看到孩子们身上蕴藏的巨大潜能,以及他们对于自主学习、个性发展、情感连接的独特见解。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可能会有一些孩子提出的“异想天开”的要求,但正是这些看似不切实际的想法,才最能触动我们,让我们反思教育的边界在哪里,自由与规则的平衡点在哪里。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自以为是和思维局限,引导我们走向一条更加平等、更具对话性的教育道路。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听孩子说他们希望如何被教育》给我带来了很多触动。我一直觉得,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大人总是习惯性地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经验去衡量和塑造孩子,却很少真正停下来,倾听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让我意识到,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理解和期待。书中可能通过各种真实的案例,展现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的孩子,他们对于学习方式、兴趣培养、规则界定,甚至是情感支持的独特诉求。我非常期待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打破成人的惯性思维,学会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从而建立更有效、更和谐的亲子关系。也许这本书会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教我们如何去引导孩子表达,如何去理解那些看似“不合理”的要求背后,隐藏的真实需求。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更像是一次深入孩子心灵的旅程,引导我们去发现那个更真实、更鲜活的他们。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开始这场与孩子心灵对话的探索。
评分《听孩子说他们希望如何被教育》这个名字,仿佛一道温和的邀请,邀请我进入一个充满孩子声音的世界。作为一个在教育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师,我深知理论的空泛与实践的复杂。我们常常被各种教育理念和方法论淹没,却忽略了最根本的出发点——孩子本身。这本书的视角,无疑是极其宝贵的。它没有直接给出“你应该怎么做”的答案,而是将我们带到孩子的心声面前,让他们自己来定义“被教育”的理想状态。我猜想,书中一定充满了孩子们的童言童语,那些未经雕琢、充满真诚的话语,或许会让我们这些成年人感到意外,甚至有点无所适从,但正是这份意外,才显露出我们教育中可能存在的盲点。它鼓励我们放下评判,以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态去聆听,去理解。我期待这本书能激发我更多的同理心,让我反思自己过去的教学方式,并从中汲取力量,去创造一个真正以孩子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观念上的洗礼,一次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追问。
评分这本书《听孩子说他们希望如何被教育》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真实”和“力量”。在充斥着各种“应该”和“必须”的教育环境中,这本书仿佛一股清流,将我们拉回到最本真的教育初衷: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孩子们自己发出的声音,听到他们对于“教育”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期待。这不应该是我们大人强加给他们的,而应该是与他们共同探索和构建的。我很好奇,书中孩子们会提出怎样充满想象力、却又逻辑自洽的学习方式?他们会渴望怎样的成长空间和自由度?他们又会如何定义“被爱”和“被支持”?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关于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育哲学上的转变,一种从“教”到“育”的升华,甚至是一种“与孩子一同学习”的实践。我期待它能帮助我打破思维定势,学会用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去面对孩子的成长,不再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他们,而是真正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陪伴者和引路人,而非掌控者。这本书,或许会改变我看待孩子、看待教育的整个视角。
评分我被《听孩子说他们希望如何被教育》这个书名深深吸引。生活里,我是一个普通的家长,每天都在为了孩子的成长操心。但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一边尝试各种方法,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甚至陷入自我怀疑。孩子们的行为有时让我费解,他们的想法也常常出乎我的意料。我总在想,如果我能更早地、更直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或许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摩擦和误会。这本书,就像是在黑暗中点亮的一盏灯,让我看到了希望。它似乎在告诉我,孩子才是他们自己教育的“专家”,我们作为家长,最重要的角色不是去“教”,而是去“听”。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呈现哪些具体的故事和对话,能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孩子们的渴望。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见一个不一样的孩子,一个更懂自己、更会表达自己的孩子。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更好地与孩子沟通,理解他们的需求,并与他们一起,探索一条更适合我们家庭的教育之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