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634期 今选书摘推荐
孕育创新的生态体系
创新靠的是运气还是辛勤耕耘?是灵光乍现的成果还是周详管理之下的产物?创新者是浑然天成、还是经过后天调教?作者茱蒂.艾丝翠恩(Judy Estrin)在《零距创新》一书之中,为以上这些问题以及许多攸关我们未来的重要议题提供了解答。艾丝翠恩身为科技先驱以及商业界的领导者,在书中描述商业界、教育界,以及政府机关重燃创新火花——以确保全球经济的长治久安——所需的关键要素。
创新不是在象牙塔里发明出来的,而是从「研究」、「开发」以及「应用」这三大创意变革要素的互动之中而生。作者艾丝翠恩将此动态称为「创新生态体系」(Innovation Ecosystem),并在书中说明各个社群怎样齐心协力、持之以恆地追求创新。
《零距创新》书中主题如下: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全球创新活动的火车头——书中将说明个中原因、接下来的陨落,以及怎样再创风华。
‧培养创新活动所需的基本要素,其中包括五大价值─「质疑」、「冒险」、「开放」、「耐心」,以及「信赖」,可以引领公司雷厉风行,进行有生产力的变革活动;这些价值要素虽然简单,却很重要。
‧说明怎样确保公司可从蓬勃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之中受惠。大企业、新兴公司,以及研究实验室的实际例子,说明创新的力量,企业怎样从中获得绝对的优势,并为成长奠定稳固的基石。
企业界领导者以及公仆「必须跳脱短期财务成果的思维,了解全球化以及未来经济加速成长的影响力」,本书作者艾丝翠恩这样表示。企业界领袖透过本书的说明,对于本身的需求会了解得更为透彻,所提的问题能够切中重点,勇于测试新的点子,以及顺利领导公司迈向二十一世纪创新的新疆界。
作者简介
茱蒂.艾丝翠恩(Judy Estrin)
作者艾丝翠恩是JLABS, LLC的执行长。她也是七家科技公司的共同创办人,并曾经担任思科(Cisco Systems)科技长。艾丝翠恩目前担任迪士尼(Walt Disney Corporation)以及联邦快递(FedEx Corporation)董事,并在史丹佛的工程学院以及跨领域的Bio-X计画担任科技顾问董事。她曾三度登上《财星》杂志(Fortune)美国企业界五十名最具权势的女性排行榜。
译者简介
胡玮珊
国立中兴大学经济学学士,曾任英商路透社财经新闻编译、记者。目前专事笔译与口译,译作30余本,散布财经、企管、科技、励志各领域。译有《知识管理》、《与高效能有约》以及《GEM电子共同市场》分别获得90、92、93年度经济部金书奖殊荣。
序言
简介 创新并非选择题
第一章 变革的能力
第二章 创新生态体系
第三章 启发创新
第四章 世界愈来愈小
第五章 失去平衡
第六章 绿手指的领导能力
第七章 国家生态体系的重生
第八章 下一代的创新人才
结语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访问名单
前言
我的儿子大卫是个充满创新精神的青少年——除了文笔和音乐充满创意之外,他的生活哲学同样也具体展现这样的理念。他从来不会畏惧提问,能在冒险精神和良好的判断力之间取得平衡点,而且兼具坚毅与自信;不论从事什么事情,都会全力以赴。他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会大量利用科技产品,像是写学校报告、和朋友沟通、追求对诗、摄影、音乐和制片的热情。但他以后不太可能会成为科学家。
他刚上高中时,我们开始谈到大学的事情;大卫于是上网查询可能有兴趣的事业生涯。我不禁思考他週遭的朋友当中,为什么对科学有兴趣的人会这么少;当他和下一代进入职场时,那时候的世界又是会什么模样?我于是扩大对创新的思考范畴——我们这一代是受到什么启发,才会对科学产生兴趣?现在是哪里变了?过去这十年来,科学界、企业界、和我们的国家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我适逢科技创新以及创业主义(entrepreneurialism)最适合发展的黄金时代,所以生活和事业生涯的发展也深受其惠。我的父母是电脑科技开发和应用领域的先锋,并在大学教授相关学科。我的父亲——杰若得.艾斯金(Gerald Estrin)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电脑科学学系的创办人之一。母亲塞尔玛.艾斯金(Thelma Estrin)于一九五一年取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当时在国内只有另外一位女性取得这样的学历。她投身生物医学工程的领域,并于一九八○年代初期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担任两年的局长。我的童年就这样一脚踏进科学的领域;对我和手足而言,投身科学志业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从来没有想过其他的可能性。我的姐姐玛歌(Margo)是内科医生;妹妹黛柏拉是电脑科学的教授。她们两人在各自发展的领域也有许多创新之举。
当我在一九七一年于UCLA註册入学时,网际网路的第一颗种子才刚开始于国防部赞助之下的研究实验室和多所大学萌芽。我亲眼目睹研究人员让世界各地电脑相连的创新之举,也萌生想要加入的渴望,于是北上于史丹佛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坐落在硅谷(Sillicon Valley)中心——进行研究工作。我在文特.塞夫(Vint Cerf)领导的研究团队之中,是年纪最轻、也是唯一的女性成员。塞夫是电脑科学的先锋,日后更有网际网路之父的称号。塞夫的研究生团队当时正在开发一种叫做传输控制通讯协定(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的新网路软体——也就是让电脑彼此可以交流资讯的程式码。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是很重要的研究工作,但却没有想到这套软体日后会成为网际网路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基石。
后来当幸运之神意外眷顾时,我已经做好准备。我在一家名为吉洛格(Zilog)的电脑运算新兴公司找到生平的第一份工作,在小型团队之中和其他才华洋溢的成员激盪出神奇的火花。我那时也领悟到,自己真正的热情和技能其实不是和机器互动,而是和大伙通力合作将崭新的技术推出市场。我后来成为企业领导者和创业家,这条路让家里每一个人都跌破眼镜。我在吉洛格遇见日后的另一半比尔.凯瑞克(Bill Carrico)。我们在一九八一年成立一家名为布利吉通讯(Bridge Communications)的网路公司时,从来没有想到日后居然会一块成立七家公司。我的事业生涯主要是发展网际网路的「连结管道配置」(plumbing),大多数人只有在碰到问题时,才会知道我们公司的产品在做些什么。我们成立的第三家公司诫律软体于一九九八年为思科(Cisco Systems)收购之后,我更紧接着加入这家成长速度之惊人在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企业,担任科技长(chief technology officer)的职位。
我也和多家大型企业的领导人共事,有幸接触接连不断的创新点子以维系重要的竞争优势。我在一九八九年加入联邦快递(FedEx)的董事会,于一九九四年加入洛克威尔(Rockwell),一九九五年加入昇阳(Sun Microsystems),并于一九九八年加入华德.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 Company)董事会。我至今依然是联邦快递以及迪士尼的股东。本书许多事蹟都是取自我在这些公司的亲身经验和人脉。在我看来,联邦快递以及迪士尼在创新「思维」之中是属于互补的两极。联邦快递追求卓越的营运——侧重左脑发展的公司。迪士尼重视的却是创意和想像力,具体展现右脑不可或缺的两大层面。这两家公司的管理完善、注重顾客、而且善于运用策略、并具备前瞻的远景。他们对未来的追求一路走来始终如一,这样的承诺更为数以百万的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我在二○○○年网路泡沫化发展到最高峰时离开思科,心中对科技产业的创新前景充满疑虑。硅谷已经变了。昔日大家为了开发新技术,一起想办法解决许多有意思的问题,可是这样的热情已经消退;大家只想立刻看到财务报酬,建立能够屹立不摇的公司反而退居其次。我想回头经营自己的公司,但不希望公司以产品为导向,给产业界短视近利的疯狂热潮所吞噬。所以我们在接下来成立的合资事业——包装设计公司(Packet Design)之中,尝试过许多不同的模式——有的是永久的新兴公司模式,探索未来的科技发展;有的则是培养新的点子,并把推出产品问世的单位分割出来,成立独立的公司。
我于二○○四年度过五十岁生日,接下来两年的生活充满了变化。比尔和我是夫妻、也是事业伙伴;但在结褵二十五年之后,我们决定分手。就在达康泡沫瓦解之后,包装设计公司不再赞助新的专案计画。我知道这是人生展开新页的时候了。展望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下一步的选择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可言,但心中充满期待的同时也带着焦虑。创新起始于变革的能力。我自己到底想要做些什么?
过去的美国政府知道科学、技术,以及创新有多么重要,而且鼓励人民勇于冒险;我有幸生在这样的时代之中。可是这个国家变得愈来愈重视短期获利,我和身边许多科学家、商业界人士,以及家长一样,也认为我们当初享有的机会到了下一代都会变调。我想要和各位读者分享心中的想法,希望借此对这样的转变尽一己之力,于是着手写下这本书。
我们得放宽视野、大胆冒险、并对自己制造出来的问题勇于负责;才能在未来佔有一席之地。过去的策略对于促进可维系的创新确实有其效果,我们在肯定的同时,也要适应当今崭新的经济和社会情势。问题的解决需要各界的参与——企业、政府组织、金融机构、非营利组织、学术界、教育家,以及家长都不能置身事外。这些多元的组织团体需要一套共同的架构和语言,才能有效向前迈进。
早年我也从父亲身上学会怎样有效解决问题。我还在UCLA唸书时,当时还没有个人电脑;大家都得透过电脑大型主机作业,把程式交出去几个小时之后才会拿到结果。我第一次上电脑程式设计课的时候,有一次为了写程式熬了一整个晚上,每次拿到列印的报告结果时,映入眼帘的尽是「ABEND」(这是「异常结束」(abnormal ending)的缩写)这几个字,眼泪差点夺框而出;当时的情景我还历历在目。我写的程式当掉了,心中满是委屈地回到家时,父亲提醒我可以把问题分割为规模比较小、比较容易解决的单位,但心里还是要记住怎样把这些小单位组合起来。后来我在解决创新的问题时,就是秉持这样的理念。
我和一百多位对美国创新史上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工程师、创业家、创投业者、研究人员、教育家以及学术界和企业界领袖进行访谈,并根据本身的经验写成《零距创新》这本书。本书头两章为各位读者建立一套框架,理解可维系的创新过程,其中包括创新生态体系的概念、以及赋予个人、企业、组织、和国家变革能力的五大核心价值。第三章到第五章,我会检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几十年间科学和技术的演进,并探讨箇中好坏。最后我会在总结之中,介绍哪些关键议题需要加以解决,才能重新点燃广泛创新的火苗。第六章的重点在于创新架构在组织层次的应用。第七章和第八章的重点在于国家的创新生态体系,以及怎样维系其健全体质的方法。
为了大卫这一代以及后代子孙着想,我希望本书能以崭新的观点,启发决策者思考其决定会对创新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不光是为了他们自己,同时也是为了他们所属的组织、国家和这个世界。
最近新聞上常常看到各國政府都在強調要發展「新經濟」,要擁抱「數位轉型」,但具體該怎麼做,往往還是霧裡看花。《零距創新:全球經濟重生的創新三角策略》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很有方向感。尤其「零距」這兩個字,讓我覺得它不是那種遙遠的、遙不可及的創新,而是能夠非常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甚至是用戶需求的創新。「全球經濟重生」這個大哉問,更是近期大家都在關心的話題。台灣作為一個彈丸之地,過去能有今天的經濟成就,很大一部分歸功於我們能夠快速學習、快速適應,並且在許多領域展現出驚人的創新能力。我非常好奇,書中所提出的「創新三角策略」究竟包含了哪些關鍵元素?這個「三角」是否能幫助台灣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複雜多變的全球市場中,找到新的突破口?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實際的策略和方法,讓讀者能夠學到如何運用創新的力量,為自己的事業或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並且能夠在「零距」的基礎上,創造出更多令人驚豔的產品和服務。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零距創新:全球經濟重生的創新三角策略》讓我不禁回想起過去幾十年,台灣經濟發展的軌跡。我們曾經是亞洲四小龍之一,靠著製造業和代工模式,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產業升級的壓力越來越大,過去的優勢也面臨著挑戰。尤其近年來,環保意識的抬頭、數位轉型的加速,以及新興市場的崛起,都迫使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經濟的發展模式。我特別關注書中提到的「零距創新」,這個詞聽起來很有意思,好像不是那種遙不可及、高高在上的創新,而是更接地氣、更貼近生活、更能夠快速反應市場變化的創新。我很好奇,作者如何將「創新三角策略」應用到全球經濟的重生上?這個「三角」是由哪些元素構成的?又是如何協同作用,產生1+1+1大於3的效果?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特別是能從台灣的產業現況出發,分析我們在哪些方面可以借鑒,又有哪些可以發揮自身優勢的地方。對於許多在產業第一線奮鬥的企業家和專業人士來說,能夠獲得一套實用、有效的創新策略,將會是極大的福音。
评分哇,看到這本《零距創新:全球經濟重生的創新三角策略》的書名,立刻就聯想到最近幾年全球經濟真的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洗禮,疫情、地緣政治、供應鏈重組… 感覺像是坐雲霄飛車一樣,起伏不定,好不容易有點穩定下來的跡象,又感覺挑戰接踵而來。尤其是在台灣,我們是高度依賴國際貿易和產業鏈的經濟體,這種全球性的波動更是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所以,當我看到「全球經濟重生」這個詞,就覺得眼睛一亮,彷彿看到了新的希望和方向。書名中的「創新三角策略」也讓人充滿好奇,不知道是哪三個關鍵的面向,能串聯起經濟的重生之路?是科技、人才、資本,還是有更深一層的意涵?我個人很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在這樣複雜的局勢下,企業、政府,甚至我們一般民眾,該如何運用創新的力量,找到新的成長動能,並且能夠真正地「零距」,也就是說,能夠很貼近市場、很貼近需求,甚至能夠預測未來的趨勢,做出最有效的應對。畢竟,在全球化與逆全球化並存的時代,能夠掌握創新的先機,就等於握住了未來的鑰匙。
评分讀到《零距創新:全球經濟重生的創新三角策略》這個標題,腦中瞬間浮現出各種關於經濟復甦的討論,以及對於未來發展的各種想像。尤其是在後疫情時代,各國都在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而「創新」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字。《零距》這個詞,讓人感覺到一種近距離的、能夠立刻觸及的創新,彷彿企業或政府可以不用經歷漫長的摸索期,就能夠掌握市場的脈動,甚至引領潮流。而「創新三角策略」更是點出了這本書的核心,我相信它必定能提供一套系統性的方法論。對於許多從事科技研發、或是正在推動企業轉型的專業人士而言,如何掌握創新的趨勢,並且將其轉化為實際的競爭力,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淺出地剖析「創新三角策略」的內涵,並透過具體的案例,展示如何運用這套策略,在全球經濟重生的浪潮中,開創新的局面。這本書的出現,也許能夠為我們指明一條更清晰、更有效率的創新之路,讓我們能夠在未來的經濟格局中,站穩腳步,並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评分《零距創新:全球經濟重生的創新 તીન-ચરણ strategies》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過去在學術研究中接觸到的一些理論,特別是關於經濟成長的驅動因素。但「創新三角策略」這個說法,卻又透露出一種更為具體和操作性的思路。我對「零距」這個概念特別感興趣,它似乎暗示著一種突破傳統框架,能夠迅速捕捉市場脈動,甚至是引領市場趨勢的能力。在全球經濟面臨結構性轉變的當下,尋求「重生」的契機,是所有國家和經濟體都必須面對的課題。我個人對於書中能否提出一套能夠兼顧宏觀經濟發展與微觀企業創新的方法論,感到非常期待。尤其是,這個「三角策略」是如何設計的?它是否能夠有效解決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的諸如貧富差距擴大、環境惡化、技術壟斷等難題?如果書中能夠提出一些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甚至能夠啟發下一波科技革命或商業模式變革的觀點,那就太有價值了。對於許多對經濟學有興趣的讀者來說,這將會是一本值得深入探討的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