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优良传统,发展创新武术的典范──为王培生先生
我是1947年认识王培生先生的。当时,在北平什剎海西海北岸的《汇通祠》成立了「北平汇通武术研究社」,近代武术名家李瑞东宗师的入室弟子、着名武术家高瑞周先生担任社长,吴式太极拳名家、八卦掌名家王培生先生担任副社长,八极拳名家张立堂先生和八卦掌名家马逸林先生协助教练工作。高瑞周、张立堂、马逸林与王培生四位先师是结拜金兰的「盟兄弟」。1947年先父周作祝(字敬之,新街口永和粮店经理)资助成立了汇通武术研究社,我和堂兄周世贵、弟弟周世俭三人,拜高瑞周为师,经常在课余时间「上山」练武(汇通武术研究社设在汇通社的土山上)。那时我们在山上主要练李瑞东门派的武术和「李式太极拳」。
当时大家对王培生四叔的印象是慈善、热情、可亲。大家都知道王培生四叔的太极拳和推手很厉害,是太极推手的「五虎上将」之一(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太极推手「五虎上将」是赵安祥、王培生、李砚之、李经悟和孙凤秋)。高瑞周先生辞世后,1953、1979年两届全国武术观摩表演大会金牌获得者、着名武术家、我的师哥张旭初,对王培生四叔的太极拳和八卦掌技艺高度赞赏,多次对我讲过:「王老是能练、会讲,并且动手就让人趴下,不服不行!」在师兄弟的鼓动下,我和刘骏骧、赵芹同一天拜师王培生先生。在王培生先生的精心指导下,对于太极拳、八卦掌技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长进。
由于王培生先生自幼嗜武,有缘从马贵先生习练八卦掌,从张玉莲先生习练教门弹腿,从韩慕侠宗师习练八卦掌和形意拳,从梁俊波先生习练通臂拳,从师李书文、吴秀峰先生习练八极拳,从杨禹廷宗师习练吴式太极拳、八卦掌,认真继承多家优秀传统武术技艺,集众家所长,后来又经常与高瑞周、张立堂,马逸林盟兄弟一起切磋武艺,因此,王培生先生对于优秀的传统武术,不仅没有门户之见,而且集众家所长,精心研究技击技艺,悟透了中华武术的精髓,成为一代武术大家。
王培生先生常常教导弟子,要崇尚武德,不要有门户之见,要集众家所长,为我所用。常对弟子们讲:习武先修德,要讲身德、口德、手德。身德是:以身作则,为人正派,无私奉献;口德是:不讲别人的短处,坏话;手德是:在与人较技时,比自己强的人,要虚心学习;不如自己的人,要点到为止,不要伤人。
王培生先生为人耿直,刚正不阿。记得1999年冬天,在王培生先生参加李秉慈老师70华诞的活动时,当时担任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的李杰先生向王培生先生敬酒时,王培生先生曾直言相告李杰主任:「为武术之同道者,内行人不要嫉贤妒能,外行人不要偏听偏信。」李杰主任听了以后,非常赞赏王培生先生的见解,称王培生先生为人耿直,讲得很好!
王培生先生为一代武术大家,终身致力于武学研究凡70年,未事二业,为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王培生先生的功夫被专业的武术杂志誉为「太极技击大师」,「技击实战家」,「中华自古有武术,独步当代第一人」。正如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康戈武研究员所说:「王培生先生一生嗜武,为继承武术、弘扬武术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奉献。王先生在太极拳和八卦掌研发方面尤多建树,普受武坛同仁赞誉。他的逝世是武术界的一大损失。我们要学习王培生先生热爱武术、献身武术的精神,为提高武术运动的技术水准、促进武术沿着科学化的道路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王培生先生还与时俱进创编了吴式太极拳37式,并且整理传授了直趟八卦64散手掌,这是他老人家不断钻研创新的结果。
王培生先生多次担任全国武术比赛裁判员、仲裁委员。1982年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参加了太极拳推手及武术散手比赛规则的编写工作。1989年受国家体季、高教部委派,在大连为全国高等院校武术教师讲授太极拳。1998年初中国武协评其为武术高段位八段。王培生先生的弟子学生中,有多位评为武术高段位七段,多位获得全国武术比赛的奖牌。
关于八卦掌,其理论基础源于《易经》中的易理。绕圆走转,是八卦掌练功的基础,也是练神导气的基本方法。八卦掌由8个单独的掌式演变为8组64个掌式。
技击以掌为主,以走为先,分上中下三盘,拧旋走转,形似游龙,行云流水,连绵不断,闪展进退,推脱带领,搬扣截拦,拧裹钻翻,圈中有圈,层出不断。
动作姿势要求:顺项提顶,松肩垂肘,畅胸实腹,立腰熘臀,缩胯掰膝,十趾抓地。前踊如趟水,落地似踩泥(趟泥步)。身随掌转,步随身行。
其运动特点:轻灵敏捷,拧旋钻翻;掌随步换,随走随变;圆中有圆,如环无端;前探后坐,上伸下缩;行如游龙,坐如踞虎;视若猿守,转如鹰盘。
技击要诀:以动制静,避正打斜,以正驱邪。
王培生先生整理传授的此掌,源于早年八卦掌大家董海川的弟子刘德宽。经过他几十年的演练、研究、琢磨,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进行了加工、整理,把每一个掌式分解成3个过渡动作,同时按每个掌式的技击作用和形象意念配以64个卦象,把《易》理和拳理融为一体。并且在八卦掌风貌的基础上,有机地揉进了太极拳的劲意,使得套路更加细腻,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技击和健身作用更加独特、迷人。认真继承优良传统,不断发展创新,这是王培生先生的愿望,也是后学者学习的典范。
王培生先生一生致力于继承弘扬中华武术,执着地研究武术攻防技艺,钻研太极拳和八卦掌技击理论,武术着述丰富,武术技艺精湛。王培生先生以其尚武崇德的高尚情操,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断发展创新,赢得了众多海内外武术爱好者的钦佩和敬仰。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我们要以王培生先生为楷模,继承武术优良传统,不断弘扬中华武术,创新发展武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造福人类。
继承优良传统,发展创新武术的典范
门人福音
实战八卦64散手掌动作拍摄追忆
继承父业 发展武术
卦义和拳理
动作名称
动作技法及技击招法
说来也巧,我最近正想找一本能帮我梳理一下格斗思路的书,《实战八卦64散手掌》正好就在这个时候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拿到书之后,我花了不少时间来仔细研读。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有条理,从基础的身体素质训练,到各种攻防技巧的演示,再到更深层次的战术运用,层层递进,一点都不显得突兀。我尤其欣赏它对“形”与“意”的结合的强调。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招式表面的动作,却忽略了动作背后的发力原理和意识引导。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在做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去想。我尝试着书中关于“以柔克刚”的几个关键点,结合我之前的一些练习,发现确实能够让我在面对一些突发情况时,反应更加灵敏,处理方式更加得体。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很朴实,没有故弄玄虚,都是实在的干货,读起来很舒服,也能让你很快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
评分拿到这本《实战八卦64散手掌》的时候,我当时是带着点儿好奇和一点儿期待的。封面设计挺有意思的,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套路的书,但又透着一股子沉稳劲儿。我之前接触过一些武术类的书,有些讲得太概念化,读起来像绕口令,有些又太学院派,脱离实际。所以,拿到这本,我首先关注的是它的“实战”二字。毕竟,练武嘛,最终还是要落到能用、能防身、能克敌的层面。我翻了几页,发现作者的叙述风格挺直接的,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而是那种一步一步教你动作、讲解原理的感觉。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它对基础桩功和步法的描述,这部分内容我觉得处理得相当到位,不仅讲解了动作要领,还把其中的一些内在的劲力运用讲得比较清晰。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总觉得很多散打动作的根源都在于扎实的步法和桩功。而且,作者在描述一些招式的时候,还穿插了一些对敌分析,比如在什么样的距离、面对什么样的攻击,应该如何应对,这让整本书的实用性大大提升。不像有些书,光让你练招,却不知道为啥要这么练,遇到真实情况就懵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拳师在旁边,一边拆招,一边告诉你该怎么做。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实战八卦64散手掌》的书名吸引的。总觉得“八卦”和“散手”结合,应该会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拿到书翻开,确实没让我失望。作者在讲解技巧的时候,非常注重细节,比如说一些微小的身体调整,或者发力时的重心转移,这些细节往往是决定一个招式能否成功的关键。他用了大量的插图来辅助说明,而且这些插图画得非常写实,能够准确地展现出动作的每一个细微之处,这一点对于我这种视觉学习者来说,帮助非常大。而且,书中在介绍一些相对高级的技巧时,并没有回避其训练的艰苦性,而是给出了非常科学和系统化的训练方法,让你知道如何一步一步地去达成目标。我尝试了书中一些关于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的练习,发现对于提高我的出招速度和反应能力有显著的效果。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几招,它更像是在培养你的武术思维,让你从根本上去理解和掌握格斗的精髓。
评分《实战八卦64散手掌》这本书,对于我这种喜欢钻研武术理论和技巧的读者来说,算是一本比较有分量的读物。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搏击教材那样,上来就讲各种酷炫的招式,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对格斗中一些基础但至关重要的原理的阐释。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顶、转、化”这几个核心概念的解读,以及如何将这几个概念应用到各种散手技巧中。作者并没有把它们讲得高高在上,而是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具体的动作分解,让你能够触及到它们的核心。我花时间去体会这些动作的精髓,发现当真正理解了这些原理之后,很多看似复杂的攻击和防御,都变得简单起来。而且,作者在讲解一些组合技的时候,非常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不会让你觉得是东拼西凑的招式堆砌,而是有内在的联系和递进关系。这本书读起来需要一些耐心和思考,但一旦你领悟了其中的精髓,就会发现它能极大地提升你的格斗意识和实战能力。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实战八卦64散手掌》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市面上的武术书籍太多了,良莠不齐,很多都只是打着“实战”的幌子,内容却空洞无物,或者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但这本书,在读完之后,我不得不承认,它给了我不少惊喜。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并没有一味地追求招式的繁多和眼花缭乱,而是非常注重对于核心技术的深入剖析。我特别喜欢它对“变”与“不变”的理解,以及如何在这种变化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和发力点。书中很多地方都强调了“借力打力”的哲学,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通过具体的招式演示和原理讲解,让你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奥妙。我试着按照书中的一些步法和卸力技巧去练习,发现它确实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化解对方的攻击,并且能够有效地将对方的力反弹回去。这一点在实战中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面对比自己力量大的对手时,掌握了这一技巧,就能事半功倍。而且,作者在描写一些高级技巧时,并没有回避其难度,而是给出了非常详细的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这一点对于想要深入钻研的习武者来说,非常有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